草稿:马康伟
马康伟 | |
---|---|
![]() 马康伟牧师(2017) | |
出生 | 马康伟 1964年9月24日 中华民国(台湾) |
逝世 | 2025年5月2日 |
职业 | 牧师、神学教师、诗歌创作者、心理咨商师 |
国籍 | 中华民国 |
母校 | 台湾浸信会神学院 |
配偶 | 文美云 |
子女 | 马贺(子)、马筝(女) |
亲属 | 马康俊(弟弟) |
马康伟(英语:Paul Ma,1964年9月24日—2025年5月2日),台湾牧师、神学教师、诗歌创作者与心理咨商师,长年参与华人教会牧养与神学教育,致力推动民族音乐与信仰的融合,曾任基督教宣道会台北堂、厦门街浸信会、台中宣道堂等教会之主任牧师,并于多所神学院讲授系统神学与教牧辅导等课程。[1][2][3][4][5]
生平
[编辑]早年生活与信仰背景
[编辑]马康伟牧师于1964年9月24日出生于台湾,祖籍浙江。其家族原居大陈岛,1955年随大规模撤退来台,爷爷从事农业,父亲则学习木工技术,成为木工师傅。[2][5]
他自幼在信仰家庭中成长,祖母是家族中第一位基督徒,信主源于一次与宣教士的祷告经历,后来因聚会不便自行开展家庭教会。她经常带领马康伟与弟弟马康俊参加聚会,并以口述方式传递圣经故事。有一次兄弟争吵时,祖母没有责备,只是紧紧抱着他们一起背金句、祷告和好,信仰因此深植心中。[2][5]
小学二年级时,他在葛理翰牧师的布道会中决志信主。祖母曾在祷告中求问上帝,愿两个孙子之一能成为传道人,最终由马康伟实现。[2]
他从小展现对音乐的兴趣与天赋,因在教会成长,受圣乐熏陶,对音感逐渐敏锐。在学校国乐社学习吹奏笙并勤于抄谱,具备绝对音感,能将旋律即时转谱,奠定创作基础。学生时期,他极为热爱国乐,并曾因分享演奏经历而带领同学一家信主,自此立志推动“国乐圣乐化”,以民族曲风敬拜上帝。[2][5]
青少年时期,他曾一度离开教会,历经信仰危机并接触摩门教、耶和华见证人、佛教与道教,甚至怀疑耶稣道成肉身的真实性。最终,他在上帝的耐心等待中回转信仰,也因此更能理解并牧养类似经历的年轻人。[2]
信仰启蒙与神学训练
[编辑]1983年,19岁的马康伟参加第二届华人差传大会(青宣),在唐崇荣牧师的培灵会中被圣灵触摸,泪流满面,会后独自在树下跪下祷告:“我在这里,请差遣我、塑造我、使用我!”这段经历成为他回应神呼召、踏上全职服事之路的起点。[1][5]
退伍后,他曾短暂进入职场,随后进入台湾浸信会神学院接受正统神学装备,并陆续修习教牧学与文化、心理相关课程,展开长达数十年的牧会与宣教事奉。[5]
魔术与创意福音
[编辑]马康伟是台湾少数将魔术与福音布道结合的牧者。他认为魔术是一种视觉技巧与艺术,并非邪术,而是一种快速破冰、引起兴趣的工具。[3][5]
他曾在火车上表演魔术引起乘客围观,当对方问他是否为魔术师时,他答:“你说对一半,我是牧师”,借此自然进入信仰对话。[3]
他常在讲道中使用大型切割魔术解释罪与神的隔绝,并用绳子或橡皮筋表达人际关系的修复,使福音讯息更具视觉性与记忆点。[3][5]
他也与专业魔术师建立关系,对方认识福音后,亦教导他进阶魔术技巧,两人互相成全并共同参与事工。[3]
推动民族音乐圣乐化
[编辑]马康伟长年推动“民族音乐圣乐化”,期望让中华传统乐器成为敬拜媒介。他质疑教会仅使用西方乐器敬拜的惯例,并呼吁基督信仰需回应华人文化核心。[4][5]
他创作的《牧歌》与《康熙十架歌》等作品,以民族旋律与诗篇经文为素材,展现文化与信仰的融合。其中《康熙十架歌》改编自康熙皇帝所作《十架颂》,并被丁松筠神父送至梵谛冈,收到教宗感谢函。[6][5][4]

他常在沐浴或开车途中获得灵感,迅速记录旋律完成创作。其作品曾于梵谛冈华语电台播放,并于各地敬拜聚会中传唱。[4][5]
2021年,他受GOOD TV专访,谈及其诗歌〈新年到〉及本色化理念,强调敬拜形式不拘,民族音乐亦可作为赞美上帝的工具。[6]
2014年,他与张晓风、林治平、林昱延等人创立师旷知音雅集国乐团,并成立华夏国乐敬拜团,致力于将笙、唢呐、葫芦丝等乐器融入主日崇拜。[4][5]
他曾表示:“先本色化,才能国度化”,并期许信仰与文化的整合能成为华人教会更新的方向。[4]
宣教与牧会
[编辑]马康伟曾担任基督教宣道会台北堂主任牧师,后转任厦门街浸信会与台中宣道堂牧职,亦历任中华华人福音普世差传会与华夏文化宣教使团总干事,长期投入跨文化福音事工。[1][5]
他重视媒体与文化宣教,曾主持《说唱圣经》《基督在中华》等节目,并参与CGNTV与佳音电台等平台制作神学与文化相关内容。[1]
他亦投身神学教育,曾任教于客家神学院、马来西亚浸信会神学院、台湾拿撒勒人会神学院与华北神学院,讲授系统神学、护教学、基督教伦理、教牧咨商与民族音乐等课程。[1]
家庭与个人生活
[编辑]1993年,他与文美云师母结婚,育有一女马筝与一子马贺。他将家庭视为信仰传承的起点,两子女亦于青年宣道大会中回应呼召投入服事。[1][5]
他关注信仰与生活的整合,持续投入创作与学习,常将音乐、魔术与戏剧等元素结合福音。据报导指出,他常说“不浪费任何可以赞美主的时刻”[5]。熟识者回忆其事奉风格“活得投入又丰富”[1]。
安息与追思
[编辑]2025年5月2日,马康伟牧师在家中睡梦中安息主怀,享年60岁。数日前,他曾于女儿婚礼中讲道与证婚,成为他最后一次公开讲道[1]。
消息传出后,多位信徒与友人于悼念社群表达追思,回忆其讲道风格、牧养精神与深刻影响。[1]
他曾说:“有时候,离别是使命的必须”,这句话也常被视为他对生命与使命的体悟。[1]
诗歌与音乐创作
[编辑]年份 | 歌名 | 收录专辑 | 词/曲/唱 | 备注 |
---|---|---|---|---|
1994 | 《好朋友勿忘我》 | 《你是我最好的同工》 | 词/曲: 马康伟 | Facebook 公开贴文 |
1997 | 《你是我最好的同工》 | 《你是我最好的同工》 | 词/曲:马康伟 | Facebook 公开贴文
|
2008 | 《祈祷歌》 | 《歌唱爱 儿童生命教育歌谣辑(一)》 | 曲:马康伟;演唱:陈纯芝、洪咏君、萧伃岑 | PMDB 音乐数据库 |
2009 | 《爱歌》 | 《爱在基督里》诗歌创作合辑(一) | 曲:马康伟;演唱:谢佳纹 | PMDB 音乐数据库 |
2009 | 《忆》 | 《牧歌》 | 曲: 马康伟 二胡: 盛赐民 | YouTube 影片 |
2010 | 《牧歌》 | 《爱在基督里》诗歌创作合辑(二) | 曲:马康伟;二胡:盛赐民 | 校园书房官网
|
2011 | 《天光》 | 《牧歌》 | 词/曲:马康伟;演唱:谢佳纹 | YouTube |
2012 | 《康熙十架歌》 | 《牧歌》 | 词:康熙皇帝;曲:马康伟;演唱:谢佳纹 | YouTube
|
2013 | 《祷》 | 《牧歌》 | 词/曲:马康伟 | YouTube |
2013 | 《这人便为有福》 | 《牧歌》 | 曲:马康伟;词:诗篇第一篇 | |
2013 | 《你们要赞美耶和华》 | 《牧歌》 | 曲:马康伟;词:诗篇第150篇 | |
2013 | 《此号人就有福气》 | 《牧歌》 | 曲:马康伟;词:诗篇第一篇(台语) | |
2014 | 《新年新曲/新年到》 | 《宇宙光有声杂志2014年1月号》 | 曲:马康伟、刘文亮;词:陈颖锋、马康伟;演唱:施佳丰、谢佳纹 | PMDB 音乐数据库
|
2014 | 《围炉怀恩》 | 暂无 | 曲/葫芦丝:马康伟;钢琴:马筝 | Facebook 贴文 |
2015 | 《东岳泰山》 | 《五岳归主传天恩》 | 曲:马康伟 | YouTube |
媒体与公众事工
[编辑]马康伟牧师亦长年参与基督教媒体与教会教育事工,担任下列平台节目主持与教学职务:
CGN 中文台圣经节目主讲人与理事。CGN 中文台 Facebook 官方专页
佳音广播电台《耶稣在中华》《说唱圣经》节目主持人。佳音广播电台节目总览
伊甸基金会电台《耶稣在中华》节目主持人之一。伊甸基金会 Podcast 列表
台湾读经会《每日研经释义》系列编辑委员与撰稿人。台湾读经会网站
参考资料
[编辑]-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天家再相見!馬康偉牧師60歲安息主懷:有時候,「離別」是使命的必須. 基督教今日报. 2025-05-05.
- ^ 2.0 2.1 2.2 2.3 2.4 2.5 專訪基督教宣道會台北堂馬康偉牧師. 佳音会客室. 2013-10-13.
- ^ 3.0 3.1 3.2 3.3 3.4 董昀. 基督徒可以變魔術嗎?馬康偉牧師談魔術傳福音:這只是「戲法」,不是「邪術」!. 基督教今日报. 2022-01-06.
- ^ 4.0 4.1 4.2 4.3 4.4 4.5 董昀. 上帝親賜旋律!馬康偉牧師顛覆傳統,用民族音樂敬拜神. 基督教今日报. 2022-02-08.
-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5.12 5.13 5.14 马康伟(口述). 【真實故事】凡有氣息的都要讚美耶和華. 台湾中国信徒布道会. 2023-07.
- ^ 6.0 6.1 GOOD TV新闻中心台北采访报导. 民族音樂聖樂化推手 開創傳統樂器敬拜篇章. GOOD TV+. 2021-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