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回声室效应
添加话题外观
Beam4038在话题“建议取消“信息茧房”与本条目的合并”中的最新留言:1个月前
![]() |
本条目依照页面评级标准评为丙级。 本条目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
||||||||||||||||||||||||||||||||
---|---|---|---|---|---|---|---|---|---|---|---|---|---|---|---|---|---|---|---|---|---|---|---|---|---|---|---|---|---|---|---|---|---|
|
建议取消“信息茧房”与本条目的合并
[编辑]“信息茧房”与“回声室效应”类似但并非同一概念,参见 https://www.sohu.com/a/426873929_736480--Beam4038(留言) 2024年11月1日 (五) 08:51 (UTC)
- 搜狐来源不可靠,不应视作有效内容。故引证无效。--花开夜 留言 ·签名 ·贡献 2025年4月1日 (二) 01:29 (UTC)
- 您好,
- 感谢回复。
- 此前,我曾尝试通过提供一篇搜狐新闻上的辨析文章来阐明这两个概念的区别,然而,该请求很遗憾地被您以“资料来源不可靠”为由驳回。我充分理解维基百科对于信息来源的严谨要求,尤其重视学术文献的“权威性”。因此,本次我将完全基于学术来源,提供更充分证据来论证“回声室效应”与“信息茧房”之间存在的显著差异,希望可以纠正这一不准确的重定向。
- 我再次要求撤销目前中文维基百科上将“回声室效应”(回音室效应)与“信息茧房”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重定向至同一页面的做法,并恳请管理员及其他用户能够创建各自独立且内容详实的条目。
- 我承认,部分早期研究——特别是那些引用或基于桑斯坦著作的研究,可能将这两个术语联系起来使用,甚至将“信息茧房”定义为“回声室”的一种特定类型或后果,桑斯坦本人也曾将“信息茧房”定义为人们只与持有相同观点的人交流的“回声室”现象6。然而,基于学者指出的关键差异,将这两个概念明确区分开来是至关重要的7。
- 正如“回声室效应”页面对于该概念的介绍,其指的是在新闻媒体和社交媒体等信息环境中,参与者主要接触到与自身既有信念相符的信息,这些信念通过在封闭系统内的传播和重复得到放大和强化。这种环境如同一个声音在空腔内不断回响的物理空间,使得单一信息得以持续重复和加强 ,而与此相悖的观点则难以进入或被有效传播 。这种信息传播模式极易导致确认偏差,即个体倾向于搜寻、接受并解读那些能够验证自身已有观点的信息,而忽略或否定与之冲突的信息1 2 。
- 而“信息茧房”的研究往往聚焦于个体的信息行为、驱动选择性接触的心理和认知因素,以及技术进步对这些过程的影响。这一概念强调个体信息环境因自身选择和技术过滤机制而受到的“束缚”或限制3 4 5。
- 此外,两者还存在以下不同。
- 两者作用的范围有所不同。“回声室效应”本质上是一种群体或系统层面的现象,描述的是在特定的社交网络或信息生态系统中,观点是如何被放大和传播的,而信息茧房”则更多地指向个体层面,描述的是个体所处的个性化信息环境,这个环境可能由其自身偏好和算法推荐共同塑造3 5。
- 两者的形成机制存在差异。“回声室效应”的形成可能涉及主动的排斥和否定与群体内观点相左的声音,以维持群体认知的同质性,而所谓“信息茧房”的形成,更多学者形容为“由于个体自身的选择性行为以及算法为了迎合用户偏好而进行的信息过滤”,并不一定伴随着对所有不同观点的有意识拒绝1 3。
- 学术界对这两个概念的研究视角存在差异。对“信息茧房”的研究更倾向于从用户选择和行为的角度出发,考察个体在信息消费中的主动性2 5;而对“回声室效应”的研究则更常采用社会或网络分析的视角,关注意见如何在群体内部形成和传播10。
- “信息茧房”的形成通常被部分学者认为会更直接和更显著地受到个性化推荐系统的影响,这些系统基于用户的个人数据和行为模式来过滤信息,例如有学者认为,“信息茧房”与人们常说的“回声室”不同,前者是“由于人和人工智能驱动的推荐算法之间多层次的反馈循环造成的”7。
- 基于以上清晰的学术界定和关键区别,目前中文维基百科将“回声室效应”和“信息茧房”重定向至同一页面的做法是极具误导性和不准确的。这种混淆阻碍了对数字时代个体和群体信息消费模式影响的细致和准确理解。将两者视为同义词,使得维基百科未能精准捕捉到相似概念的不同之处。令人遗憾的是,作为一份被广泛查阅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资源,中文维基百科的这种不准确的合并可能会进一步导致公众对社会媒体和信息科学中这两个概念产生误解:已经有学者指出,公众对于“回声室效应”,“信息茧房”及“过滤气泡”存在误解11。
- 对于维基百科这样一个全球公认和广泛使用的百科全书式资源而言,准确性和严谨性至关重要。其信誉和价值取决于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尤其是在“回声室效应”和“信息茧房”这类复杂且被广泛讨论的主题上。在数字环境快速发展及其社会影响日益显著的背景下,对相关概念进行清晰准确的定义和区分,对于公众理解和知情讨论至关重要。维持“回声室效应”和“信息茧房”各自独立且定义明确的条目,将显著提升中文维基百科的质量、准确性和整体可信度,更好地履行其作为可靠知识来源的使命。
- 为此,我再次郑重请求立即取消当前将“回声室效应”和“信息茧房”链接至同一页面的重定向。我强烈建议创建两个独立且内容全面的维基百科页面,一个专门介绍“回声室效应”,另一个介绍“信息茧房”,每个页面都应准确反映学术研究阐明的定义、特征和区别。恳请管理员认真审阅我提供的学术资料,这些资料为纠正这一错误提供了充分的证据。我衷心希望管理员能够基于这些学术证据重新考虑之前的决定,并采取必要措施,以提高中文维基百科在这些重要主题上的内容质量和准确性。我始终致力于为维基百科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做出贡献,并期待您的积极回应。
- 谢谢。
- 参考资料:
- Nguyen, C.T. (2020) ‘ECHO CHAMBERS AND EPISTEMIC BUBBLES’, Episteme, 17(2), pp. 141–161. doi:10.1017/epi.2018.32. https://www.cambridge.org/core/journals/episteme/article/abs/echo-chambers-and-epistemic-bubbles/5D4AC3A808C538E17C50A7C09EC706F0?utm_campaign=shareaholic&utm_medium=copy_link&utm_source=bookmark
- The echo chamber effect on social media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7936330/
- 重新认识“信息茧房”——智媒时代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共生机制研究 https://qxcm.tsjc.tsinghua.edu.cn/pc/folder125/2022-07-01/13AVwNyKrs9zJ9aA.html
- 群体视角下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信息茧房影响因素研究 http://dx.doi.org/10.12677/MM.2021.1112164
- 用户视角下信息茧房的成因分析 https://www.lis.ac.cn/CN/article/downloadArticleFile.do?attachType=PDF&id=23905
- The Susceptibility of Young Chinese Users of Information Cocoon on the Xiaohongshu Platform https://doi.org/10.1051/shsconf/202419903022
- 我们为何会在网络信息平台上陷入困境?https://www.tsinghua.edu.cn/en/info/1418/12661.htm
- How to Measure Information Cocoon in Academic Environment https://ceur-ws.org/Vol-3745/paper11.pdf
- 窄化的信息世界:国外信息茧房、选择性接触与回音室研究进展 https://dik.whu.edu.cn/jwk3/tsqbzs/CN/article/downloadArticleFile.do?attachType=PDF&id=5643
- 社交网络平台信息传播的回声室效应仿真实验分析 https://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xdcb201904025
- "信息茧房"在西方:似是而非的概念与算法的"破茧"求解
- --Beam4038(留言) 2025年4月5日 (六) 17:46 (UTC)
- 个人来说不反对拆分写。技术上您可以直接开始写新条目,即修改信息茧房为新条目──或者WP:AFC流程写草稿,条目会更严谨、得到评审,但完成会更有难度。另外,您在上方的留言用了AI总结吗,站内部分编者可能介意未声明的使用AI。--YFdyh000(留言) 2025年4月5日 (六) 18:54 (UTC)
- 感谢回复。补充声明:我的上方留言使用了生成式AI工具进行了语言润色。--Beam4038(留言) 2025年4月6日 (日) 02:42 (UTC)
- 个人来说不反对拆分写。技术上您可以直接开始写新条目,即修改信息茧房为新条目──或者WP:AFC流程写草稿,条目会更严谨、得到评审,但完成会更有难度。另外,您在上方的留言用了AI总结吗,站内部分编者可能介意未声明的使用AI。--YFdyh000(留言) 2025年4月5日 (六) 18:54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