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林高志/沙盒9
24°51′21″N 121°16′47″E / 24.8559142°N 121.2797926°E
内栅国小文物馆 | |
---|---|
![]() 内栅国小文物馆正门 | |
成立日期 | 1901年9月14日 | (学校)2010年11月8日 (文物馆)
地址 | ![]() |
类型 | 内栅国小附设文物馆 |
馆长 | 桂景星(校长) |
内栅国小文物馆是一间位于中华民国桃园大溪区内栅国小的文物馆。内栅国小位于大溪区南郊、大汉溪右畔,紧临石门水库,为“特色迷你小校”,其收集整理保存大量文物,达200余件,其中69件经文化部于2012年12月7日核定为“一般古物”,名列全台第三位,仅次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及中央研究院。[1]
历史
[编辑]

1863年因为清英天津条约,增开淡水港为通商口岸,大溪曾是淡水河系最上游的河港,与转运港。早年,桃竹苗农产品、茶叶、樟脑油等也都借由大溪转运[2] 。内栅,是大溪区的一个传统地域名称,大溪为知名观光景点。内栅位于该区西部偏南。内栅之命名,“内”边也,“栅”者竹木编成城垣。先人拓荒,为求保障生命财产安全,种植竹林以抗毒蛇猛兽及原住民出草。[3] 。
内栅国小成立于1901年9月14日,1925年独立设校称“内栅公学校”,创校迄百余年,为该区居第二之老学校。目前占地12,723平方米,规模现有班级数6+1班,教职员工23人与学生120人,属风景区内之特色迷你小校。[1]
2010年11月8日 大溪内栅国小欢庆一一○岁生日 , 第十五届校友李清木,配合校庆把价值约两百万收藏古物捐给母校,成立清木文物馆,内容丰富。许多校友前来与会庆贺,最“资深”校友是第八届的简永昌当年九十四岁,是棒球先驱,1969年带领台中金龙少棒队,前往美国宾州威廉波特参加世界少年棒球大赛,获得国际棒球第一面金牌。出版过《怎样打棒球》、《中华民国棒球发展史》等书籍。2010年校长郑凤珠发起系列的表演活动庆祝,中午以“办桌”让历届校友叙旧,缅怀当年乐趣。 [4]
现任校长为桂景星(任期:2011年8月至2019年7月),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教职员中有,徐明麟主任:台湾师范大学环境教育研究所博士候选人、其他师资或为台北师范学院国民教育研究所硕士等。秉承前校务人员对古物之收集、整理、保存继续经营“清木文物陈列馆”成效良好。[1]
设立文物馆
[编辑]该校对于文化资产——古物之收集、整理、保存和教学等,源于校友及社会贤达捐赠之文物,其中以校友李清木捐赠之文物及经费较多,因此 2010年11月8日 [5] 特设立“清木文物陈列馆”于学校二楼。[2]内栅国小文物馆文物数量达200余件,其中69件经文化部于2012年12月7日,核定为一般古物,名列全台第三位,仅次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800余件及中央研究院之120件,并超越台北市立美术馆、国立台湾图书馆、新竹县政府文化局、国立台湾美术馆、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国立台湾文学馆、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高雄市立历史博物馆、高雄市立历史博物馆等。[1]
文化部之评述:现今工商业发达,传统农业社会生活用具已不复见,本案年代虽不久远但整批登录及能显示当时的生活原貌,可作为乡土教学资料。在以农立国的传统台湾社会,此批用具具有文化传承、教育意义,值得妥善保存。[3]
其规划为九大类,唯报部之资料分类间有叁差不齐或误植,经依户外、室内重新整理为;1、传统农村田地整地用具18件,2、传统农村田地除草用具1件,3、传统农村田地收获用具1件,4、传统农村其他用具4件,5、传统农村渔捞用具2件,6、传统农村食物处理用具6件,7、传统农村厨具14件,8、传统农村生业用具11件,9、传统农村生活起居用具12件等,分别依正确资料及新次序列示如次:[4]
古物
[编辑]传统农村田地整地用具
[编辑]
古物 | 照片 | 备注 | 登录网页 |
---|---|---|---|
木制土拖 | ![]() |
[6] | |
犁 | ![]() |
[7] | |
铁制手耙 | ![]() |
[8] | |
铁制谷耙 | ![]() |
5 | [9] |
割耙 | ![]() |
6 | [10] |
田地整平器 | ![]() |
7 | [11] |
畚箕 | ![]() |
8 | [12] |
碌碡 | ![]() |
9 | [13] |
秧铲 | ![]() |
10 | [14] |
秧指 | ![]() |
11 | [15] |
轮仔 | ![]() |
12 | [16] |
整土用具 | ![]() |
13 | [17] |
秧苗盆 | ![]() |
14 | [18] |
秧菎 | ![]() |
15 | [19] |
镰刀篓 | ![]() |
17 | [20] |
大拖 | ![]() |
18 | [21] |
土砻 | ![]() |
19 | [22] |
土砻手把 | ![]() |
20 | [23] |
传统农村田地除草用具
[编辑]古物 | 照片 | 备注 | 登录网页 |
---|---|---|---|
锄草器 | ![]() |
16 | [24] |
传统农村田地收获用具
[编辑]古物 | 照片 | 备注 | 登录网页 |
---|---|---|---|
风鼓 | ![]() |
21 | [25] |
传统农村田地其他用具
[编辑]古物 | 照片 | 备注 | 登录网页 |
---|---|---|---|
牛轭 | ![]() |
[26] | |
牛嘴栏 | ![]() |
23 | [27] |
牛车轮 | ![]() |
24 | [28] |
土围 | ![]() |
25 | [29] |
传统农村渔捞用具
[编辑]古物 | 照片 | 备注 | 登录网页 |
---|---|---|---|
鱼篓 | ![]() |
69 | [30] |
虾篓 | ![]() |
[31] |
传统农村食物处理用具
[编辑]古物 | 照片 | 备注 | 登录网页 |
---|---|---|---|
番薯挫 | ![]() |
26 | [32] |
捣物木臼 | ![]() |
27 | [33] |
粿印 | ![]() |
28 | [34] |
前人用火锅 | ![]() |
29 | [35] |
石磨 | ![]() |
30 | [36] |
小蒸笼 | ![]() |
31 | [37] |
传统农村厨具
[编辑]古物 | 照片 | 备注 | 登录网页 |
---|---|---|---|
桌罩 | ![]() |
32 | [38] |
碗盘 | ![]() |
33 | [39] |
酒瓮 | ![]() |
34 | [40] |
茶壶 | ![]() |
35 | [41] |
酒矸仔 | ![]() |
36 | [42] |
坩仔 | ![]() |
37 | [43] |
竹筛子 | ![]() |
38 | [44] |
迦箩仔 | ![]() |
39 | [45] |
米篓 | ![]() |
40 | [46] |
陶瓮 | ![]() |
41 | [47] |
木制盘 | ![]() |
42 | [48] |
木饭匙 | ![]() |
43 | [49] |
木汤匙 | ![]() |
44 | [50] |
托盘 | ![]() |
45 | [51] |
传统农村生业用具
[编辑]古物 | 照片 | 备注 | 登录网页 |
---|---|---|---|
茶篓 | ![]() |
46 | [52] |
竹篓 | ![]() |
47 | [53] |
秤锤 | ![]() |
48 | [54] |
量仔 | ![]() |
49 | [55] |
磺火灯 | ![]() |
50 | [56] |
裁缝机 | ![]() |
51 | [57] |
墨斗 | ![]() |
52 | [58] |
前人用制冰机 | ![]() |
53 | [59] |
制斗笠模 | ![]() |
54 | [60] |
刨刀 | ![]() |
55 | [61] |
草绳绞 | ![]() |
56 | [62] |
传统农村生活起居用具
[编辑]古物 | 照片 | 备注 | 登录网页 |
---|---|---|---|
谢篮 | ![]() |
57 | [63] |
原住民采集篮 | ![]() |
58 | [64] |
婴儿摇篮 | ![]() |
59 | [65] |
采集篮 | ![]() |
60 | [66] |
各式编织篮 | ![]() |
[67] | |
火笼 | ![]() |
62 | [68] |
蓑衣 | ![]() |
63 | [69] |
斗笠 | ![]() |
64 | [70] |
面桶 | ![]() |
65 | [71] |
造型面盆 | ![]() |
66 | [72] |
脚桶 | ![]() |
67 | [73] |
仔猪槽 | ![]() |
68 | [74] |
内栅国民小学文物馆内现况
[编辑]-
文物馆内现况1
-
文物馆内现况2
-
文物馆内现况3
-
文物馆内现况4
-
文物馆内现况5
-
文物馆内现况6
-
文物馆内现况7
-
文物馆内现况8
-
文物馆内现况9
-
文物馆内现况10
资料来源
[编辑]- ^ 1.0 1.1 1.2 桃园市内栅国民小学
- ^ 內柵國小清木文物館 蘊藏鄉土文物永流傳. [2019-07-26].
-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nchdb.boch.gov.tw.
-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
:1
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