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Jdam-mk84/滨松基地
您所提交的草稿仍需改善。在2025年5月10日由Kanshui0943 (留言)审阅。
如何改善您的草稿
| ![]() |
您所提交的草稿仍需改善。在2025年4月13日由Kanshui0943 (留言)审阅。 如何改善您的草稿
| ![]() |
Hamamatsu Air Base 浜松基地 Hamamatsu-kichi | |||||||||||
---|---|---|---|---|---|---|---|---|---|---|---|
![]() 航空自卫队滨松基地正门 | |||||||||||
![]() 滨松基地2023年空照 | |||||||||||
概览 | |||||||||||
机场类型 | 军用 | ||||||||||
所有者 | 防卫省 | ||||||||||
营运者 | 日本航空自卫队 | ||||||||||
地理位置 | 日本静冈县滨松市 | ||||||||||
海拔高度 | 150英尺(46米) | ||||||||||
坐标 | 34°45′01″N 137°42′11″E / 34.75028°N 137.70306°E | ||||||||||
地图 | |||||||||||
跑道 | |||||||||||
| |||||||||||



滨松基地(はままつきち、JASDF Hamamatsu Airbase),是位于日本静冈县滨松市中央区西山町无番地的航空自卫队基地。过去以滨松飞行场为中心并排设置南、北基地,现今已整合为同一个基地。
滨松基地过去曾经基于空防需求进驻过战斗机部队,现今则为航空自卫队新进飞行员的摇篮-第1航空团的驻地。另外预警机部队警戒航空团第602飞行队等单位也驻留在该基地。
基地司令官由第1航空团司令官兼任。
基地沿革
[编辑]
日本陆军飞行学校
[编辑]滨松基地的前身为日本陆军的滨松陆军飞行学校,最初为陆军第一支轰炸机部队飞行第7连队练习部(训练队)的起降场。惟因适合的轰炸教练机延迟配备,导致连队虽然早在1925年(大正14年)5月1日即编成,却直到隔年10月才从东京府北多摩郡立川町移防并进驻静冈县滨名郡曳马村(今滨松市中央区中心地带)的现今基地所在。[2][3]
1933年(昭和8年)8月1日,配合陆军飞行学校令改正(军令陆第10号)及施行[4],滨松陆军飞行学校成立。该校专门训练轰炸机机组人员,直到太平洋战争末期的1944年(昭和19年)6月,为因应战况,滨松飞行学校根据“下志津教导飞行师团等临时编成要领”(军令陆乙第29号),改编为战训同步进行的滨松教导飞行师团。[5]
1945年(昭和20年)4月,随着为了准备本土决战,有权限统一指挥所有陆军航空部队的航空总军司令部编成[6][7],滨松教导飞行师团纳入航空总军司令官麾下,并预定在决号作战参加针对小笠原方面敌方航空基地的夜间攻击[8]。
同年4月18日、根据“下志津陆军飞行学校令外四军令廃止之件”(军令陆第11号)施行,滨松陆军飞行学校废止[9]。7月10日,根据军令陆甲第103号,原陆军飞校改编之教导飞行师团,其训练单位与作战单位分离改编[10][11][12]。各地教导飞行师团统合成为无冠上地名的教导飞行师团,并在其麾下设置第1至第6教导飞行队[11][10][13]。滨松教导飞行师团因此变更番号为第4教导飞行队[14][11]。
1945年8月、御前会议决定接受波茨坦公告、8月15日中午玉音放送播出,日本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太平洋战争结束。8月18日,陆军全军之作战任务解除[15][16],各部队逐次解散复员。
9月,美军进驻并接收滨松飞行场,此后美军将该地做为紧急降落预备机场使用。
滨松驻屯地
[编辑]1952年(昭和27年)10月15日,美军归还滨松飞行场后,由甫从警察预备队改组的日本保安队进驻,保安队在此设立滨松驻屯地,成立保安队航空学校(日后之陆上自卫队航空学校的前身)。隔年11月20日,独立第81特科大队(日后之陆上自卫队第107及第116高射特科大队的基干)自针尾驻屯地移防至滨松驻屯地。
1954年(昭和29年)1月10日,保安队第3管区航空队于滨松驻屯地编成。同年7月1日,随保安队改制,由陆上自卫队管辖滨松驻屯地[17]。9月10日第3管区航空队更改番号为第3航空队,并配合美军归还八尾机场,自滨松驻屯地移防至兵库县伊丹驻屯地八尾分屯地[18]。
9月25日,第116特科大队(配备M2 90mm高射炮)编成。10月20日,该大队移防至北海道东千歳驻屯地。
1955年(昭和30年)7月15日,为配合将滨松驻屯地移交给航空自卫队,从保安队航校改编的陆上自卫队航空学校移防至三重县明野驻屯地,同年8月1日,滨松驻屯地正式移交至航空自卫队,滨松驻屯地废止[19]。9月20日,航空自卫队滨松基地设立。
滨松基地(昭和)
[编辑]在滨松基地正式挂牌前一年,空自部分的教育机构包括操纵学校、干部学校、整备学校及通信学校等,已经陆续在滨松驻屯地设立。防卫厅技术研究所航空机试验场亦在滨松设立[20]。因此基地设立后,上述单位就顺势以滨松基地为驻地,直到后期移防、迁校或废止为止。
1955年(昭和30年)3月1日,临时教材整备队编成,该单位负责空自教育机关的教具制作。9月滨松基地挂牌后,即更改番号为教材整备队。10月17日,基地开始喷射机整备人员教育。11月1日,航空自卫队操纵学校更改番号为航空自卫队第1操縦学校。12月1日,航空团及实验航空队编成。
1956年(昭和31年)4月1日,第1操縦学校移防至山口县小月基地。同年10月1日,航空团更改番号为第1航空团。下辖配备F-86F战斗机的实战部队第1飞行队及第2飞行队,第2航空团及第3飞行队亦在滨松编成。
1957年(昭和32年)1月9日,第2航空团麾下的2架F-86F战斗机于训练中发生空中相撞事故,坠毁于天龙川河口,1名飞行员殉职。这是滨松基地设立以来的首起事故。同年3月31日,实验航空队移防至岐阜县岐阜基地。8月1日,技术研究所航空机试验场也跟随实验航空队的脚步移防至岐阜[20]。
1957年6月4日,第1航空团麾下的T-33A教练机起飞时发生事故失事,2名飞行员殉职。短短2周后的6月19日,第2航空团也发生1架F-86F战斗机于夜间训练时在天龙川南方空域坠海的事故,造成1名飞行员殉职。有鉴于上述意外,空自于9月2日设立滨松管制分遣队及滨松气象分遣队。第2航空团也在这一天为加强北部空防移防至北海道千歳基地。
1958年(昭和33年)1月16日,空自于滨松接收4架F-86D全天候拦截战斗机,从此空自开始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同年3月18日,临时救难航空队于滨松设立。8月1日,滨松基地废止,改设置滨松南及滨松北基地。第1航空团、滨松管制分遣队及滨松气象分遣队移防滨松北基地。留在滨松南基地的临时救难航空队更改番号为救难航空队。10月1日,救难教育队及救难整备队成军。
1959年(昭和34年)6月1日,以下4个单位更改番号:
- 航空自卫队整备学校更改番号为航空自卫队第1术科学校。
- 航空自卫队通信学校更改番号为航空自卫队第2术科学校。
- 滨松管制分遣队更改番号为滨松管制队。
- 滨松气象分遣队更改番号为滨松气象队。
1960年(昭和35年)3月4日,7架F-86F在滨松基地进行特技飞行表演。这次表演的成果后来获得航空幕僚长源田实空将的赞赏与认可,由于源田在战前曾经率领海军非正式3机表演队“源田马戏团”(源田サーカス)在日本各地表演特技飞行,在他的支持下,日后被称为蓝色冲击波的空自飞行表演队,于这一年的4月16日以“特别飞行研究班”之名正式成军,隶属于第2飞行队。而3月4日的演出则被追认为队史首次于滨松基地的公开展示飞行。
1961年(昭和36年)7月15日,保安管制气象团于东京都府中市府中基地编成,滨松管制队及滨松气象队纳入该单位管辖。
1962年(昭和37年)10月1日,术科教育本部于南基地编成。
1964年(昭和39年)12月28日,飞行教育集团司令部自栃木县宇都宫机场移防进驻北基地。
1965年(昭和40年)11月20日,由于第2飞行队即将于11月30日解散,特别飞行研究班改名为“战技研究班”,并改隶于第1飞行队麾下。
1969年(昭和44年)1月31日,教导高射队于南基地编成,隶属于航空总队。
1970年(昭和45年)8月19日,发生全日空175号班机劫机事件。被劫持的班机于滨松基地紧急降落。
1971年(昭和46年)3月1日,救难教育队移防至爱知县小牧基地。原小牧救难队移防至滨松南基地,并更改番号为滨松救难队。同年10月22日,滨松救难队换装V-107直升机。
1972年(昭和47年)2月9日,滨松救难队装备MU-2救难搜索机。
1976年(昭和51年)10月1日,中部航空音乐队于南基地编成。
1979年(昭和54年)3月3日,第1飞行队随着F-86F退役而解散。4月1日,原驻宫城县松岛基地第4航空团的第35飞行队(配备T-33A)移防至滨松北基地。仍装备F-86F的战技研究班遂改隶于第35飞行队麾下。
1981年(昭和56年)12月27日,伴随队上的F-86F退役,战技研究班解散(翌年1月12日,战技研究班于松岛基地第4航空团第21飞行队重设,并换装T-2教练机)。滨松基地从此成为教育或支援部队基地,不再有实战部队进驻。
1982年(昭和57年)11月14日,蓝色冲击波表演队首次重返滨松并参加滨松基地航空祭(基地开放),但在特技飞行表演时发生坠机事故,1名飞行员殉职。
1985年(昭和60年)10月1日,第6移动警戒队于南基地编成
1988年(昭和63年)9月20日,T-4教练机1号机接收,开始自T-33A更新为T-4的换装作业。同年10月1日,临时T-4教育飞行队编成。
滨松基地(平成、令和)
[编辑]1989年(平成元年)3月16日,在经过40年后,南、北基地整合,“滨松基地”重新挂牌成立。而伴随着基地的重整,飞行教育集团及术科教育本部废止,航空教育集团司令部设立,此后空自所有教育训练部队(包括第1航空团)皆由该单位管辖。另外,保安管制气象团也在这天伴随着航空支援集团的成立,升级并分为航空保安管制群和航空气象群,滨松管制队及滨松气象队亦随之改隶各自的上级单位。
同年4月17日,教导高射队开始装备MIM-104爱国者导弹。
10月2日,临时T-4教育飞行队改编为第31教育飞行队,这是空自第一支T-4飞行队。
1990年(平成
2年)3月31日,第32教育飞行队成军,至此第1航空团开始真正具备充足的训练能量。1991年(平成
3年)3月26日,滨松的T-33A教练机进行了最后飞行,3月31日,第35飞行队随着麾下的T-33A退役而解散。1998年(平成10年)3月25日,E-767空中预警机1号机、2号机抵达。实用试验队编成。
同年7月31日,教导高射队废止,改编为高射教导队。
1999年(平成11年)3月25日,警戒航空队司令部及第601飞行队指挥部自岩手县三泽基地移防至滨松基地。警戒航空队麾下的第601飞行队第2飞行班(配备E-767)编成。
2000年(平成12年)4月,警戒航空队麾下的E-767预警管制机正式服役。同年4月13日,教材整备队新厅舍落成。
2004年(平成16年)3月12日,航空教育集团司令部新厅舍落成。同年3月31日,第6移动警戒队废止。
10月3日,为配合“航空自卫队建军50周年”纪念,美国空军雷鸟飞行表演队飞抵滨松基地。惜乎因为天候状况不佳,预定的特技飞行表演取消。
2005年(平成17年)3月31日,第601飞行队第2飞行班改编为飞行警戒管制队。
2008年(平成20年)5月,高射教导队开始装备爱国者3型防空导弹[21]。
2014年(平成26年)4月20日,警戒航空队组织改编,飞行警戒管制队改编为第602飞行队[22]。同年8月1日,配合航空战术教导团编成,高射教导队自航空总队改隶于航空战术教导团麾下[23]。
2018年(平成30年)10月30日,滨松基地联合厅舍落成。
2020年(令和2年)3月26日,航空自卫队第2术科学校废止,校舍、资产及人员皆由航空自卫队第1术科学校吸収。同日,警戒航空队升格改编为“警戒航空团”。
2021年(令和3年)10月29日,原第3运输航空队麾下之第41教育飞行队(T-400教练机)自鸟取县美保基地移防至滨松基地,改隶于第1航空团麾下。[24][25][26]。
驻防部队
[编辑]航空教育集团直辖
航空总队直辖
中部航空方面队麾下
航空支援集团麾下
防卫大臣直辖
- (航空警务队)滨松地方警务队(空自宪兵队)
滨松宣传馆
[编辑]参见滨松宣传馆
爱称“航空公园”(エアーパーク/Air Park)的滨松宣传馆,是航空自卫队第一个以博物馆形式建立的展览馆。展示至少20架曾于空自或旧日本海军服役的各型飞机实机,并有各种装备或体验设施。开馆时间为09:00~16:00,休馆日为每周的星期一及每月最后一个星期二。另外,3月第二周的星期二至星期四及跨年(当年12月31日至隔年1月1日)同样为休馆日。
航空祭(基地开放)
[编辑]每年秋季基地都会举办一次航空祭,名称为“滨松航空祭○○○○”(エア・フェスタ浜松○○○○)。除了蓝色冲击波的特技表演飞行外,还将进行航空自卫队飞机、陆上自卫队直升机和美军飞机的展示以及各种飞机的表演飞行等活动。免费入场。
1982年11月14日的航空祭上,蓝色冲击波的T-2 4号机在进行“向下空中开花”表演时坠毁(太慢从俯冲改平飞导致坠地),造成1名飞行员死亡、附近12名居民受伤。从此以后,滨松基地的航展上彻底禁止了“翻跟斗”和“倒飞”特技,只允许进行被称为“滨松特技”的“平飞特技”。在表演队换装为T-4后,滨松特技仍继续进行,但在1999年11月14日的航空祭上,破例允许进行“翻跟斗”和“倒飞”,并进行了18年来第一次此类特技表演。
每年夏天都会举办“滨松基地纳凉祭”(浜松基地 纳凉の夕べ)。活动当天,基地南部部分区域将向公众开放,并将举办盆舞等活动,促进与当地居民的互动。入场及参与活动同样都是免费。
美国空军雷鸟飞行表演队原定于2004年10月在航空祭上进行特技表演,但由于当日天气恶劣,飞行表演活动中止。
5年后的2009年10月17日滨松航空祭上,雷鸟表演队再次来访,并进行了特技表演,吸引了约12万名观众入场。
蓝色冲击波有时也会造访滨松基地,参加除航展以外的其他活动。这是因为以宫城县松岛基地为大本营的蓝色冲击波机队,在部署到其他基地或从其他基地返回松岛时,都会在滨松基地停留加油。在此期间,有机会能够看到蓝色冲击波的战斗机动和编队起飞。但也有发生过因为滨松基地天气恶劣,机队经由石川县小松基地返回松岛的情况。
登场作品
[编辑]纪录片节目
[编辑]- ‘贴身118天!迈向战斗机飞行员之路-男子汉们争取飞行翼章的奋斗’(2008年4月26日,BS东视)
电影
[编辑]- ‘BEST GUY’(1990年12月15日,东映) - 织田裕二主演
- 本片有部分场景在滨松基地取材,剧中滨松基地亦有登场。
- ‘今日我等亦在长空’(1964年2月29日,东宝) - 三桥达也主演
- 本片拍摄时蓝色冲击波表演队以滨松基地为驻地,曾为本片跨刀协助。
- ‘首都消失’(1987年1月17日,东宝) - 渡濑恒彦主演
- 本片曾于滨松救难队停机坪摄影。
连续剧
[编辑]- ‘飞翔公关室’(2013年4月~6月,TBS电视台) - 绫野刚、新垣结衣主演
- 本剧有部分场景在滨松基地摄影,剧中滨松基地、第31教育飞行队亦有登场。第31飞行队另有T-4五机编队飞越滨名湖的特写镜头。
其他
[编辑]- 本基地所属之部队,大多是训练单位。
- 做为拥有跑道的航空自卫队基地,其特点是基地周边就有城市而且交通发达,这意味着有许多所谓的“游乐场所”。
注释
[编辑]- ^ AIS Japan Portuguese Web Archive的存档,存档日期2016-05-17
- ^ 汇报 飞行第7连队移転 ‘官报’第4250号、1926年10月23日
- ^ ‘陆军航空の军备と运用(1)’263页
- ^ 军令 陆第7号 ‘官报’第1900号、1933年5月5日
- ^ 下志津教導飛行師団等 臨時編成要領 同細則 昭19.6.13(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亚洲历史资料中心 (日语).
- ^ ‘本土防空作戦’503-507页
- ^ ‘陆军军戦备’482页
- ^ ‘本土防空作戦’515-523页
- ^ 军令 陆第11号 ‘官报’第5472号、1945年4月14日
- ^ 10.0 10.1 ‘陆军军戦备’495页
- ^ 11.0 11.1 11.2 ‘本土防空作戦’605页
- ^ 第20戦闘飛行集団司令部 教導飛行師団等臨時編成(編制改正)復帰要領 同細則 昭20.7.10(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亚洲历史资料中心 (日语).
- ^ ‘陆军航空の军备と运用 (3)’418页
- ^ ‘陆军航空の军备と运用 (3)’413页
- ^ 大陸命綴 (終戦に関する書類) 昭和20年8月15日~20年8月21日 (第1381~1387号) (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亚洲历史资料中心 (日语).
- ^ ‘陆军军戦备’500页
- ^ 自卫队法施行令(昭和29年政令第179号)
- ^ 近畿中部防衛局広報誌 (PDF). 近畿中部防卫局トップページ. 2012-11-15 [2018-12-09].:2012 11/12月号 自卫队施设巡り 陆上自卫队八尾驻屯地
- ^ 自衛隊法施行令の一部を改正する政令(昭和30年7月30日政令第142号). 国立公文书馆デジタルアーカイブ. 1955-07-30 [2016-05-04].
- ^ 20.0 20.1 技术研究本部50年史I 50年のあゆみp.2
- ^ ペトリオットPAC-3の浜松配备について 防卫省 2008年5月14日
- ^ 警戒航空隊の改編について. 防卫省报道発表. 2014-04-11 [2019-02-10].
- ^ 防卫省组织令の一部を改正する政令(平成二十六年七月二十四日公布政令第二百六十三号)
- ^ 空自輸送機部隊の大改編 第41教育飛行隊が美保基地から浜松基地に移転 教育部隊の集約がねらい. zakzak. 2021-10-22 [2021-10-29].
- ^ 第41教育飛行隊、美保基地から浜松基地へ移動. 航空新闻社. 2021-10-19 [2021-10-29].
- ^ 航空自卫队 浜松基地 [@JASDFhamamatsu]. 第1航空団は改編記念式典を実施しました。 (推文). 2021-10-29 [2021-10-31] –通过Twitter.
参考文献
[编辑]- 防卫庁防卫研修所戦史室‘陆军航空の军备と运用(1)昭和十三年初期まで’朝云新闻社〈戦史丛书〉、1971年。
- 防卫庁防卫研修所戦史室‘陆军航空の军备と运用(3)大东亜戦争终戦まで’朝云新闻社〈戦史丛书〉、1976年。
- 防卫庁防卫研修所戦史室‘本土防空作戦’朝云新闻社〈戦史丛书〉、1968年。
- 防卫庁防卫研修所戦史室‘陆军军戦备’朝云新闻社〈戦史丛书〉、1979年。
外部链接
[编辑]
- 航空自卫队浜松基地
- 航空自卫队浜松広报馆
- 航空自卫队 浜松基地(@JASDFhamamatsu) - X(原twitter)
- 航空自卫队浜松広报馆エアーパーク(@jasdf_airpark) - X(原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