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刻目突帶紋土器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板付遺址出土彌生早期(前10世紀)的夜臼式瓮

刻目突帶紋陶器(日語:刻目突帯文土器,韓語:새김덧띠무늬토기),或譯為疊唇花邊口沿陶器[1],是一種彌生早期(前10世紀)分布於西日本的陶器。這一時期的陶會在口沿上額外施加了一條刻目突帶,有的瓮還會在腹部上方呈「く」字形,再施加一條刻目突帶。「刻目」即有缺口的意思。突帶只出現在瓮上,因此狹義的刻目突帶陶器僅指瓮,廣義上則指所有同一時期的陶器,包括淺缽以及,儘管上面沒有突帶。

這種陶器在日本主要分布於九州北部,包括較早的「山之寺式」和較晚的「夜臼式」,曾被劃分為繩文晚期。但1978年後,多次發現這一時期的水田以及其他與稻作相關的遺蹟,而水田稻作是區分繩文和彌生兩個時代的標誌。因此現在一般將這時期劃分為彌生早期。

高橋貝塚出土彌生前期(前6-前3世紀)高橋II式瓮

日本考古學家認為,刻目突帶紋陶器是由本地傳統的繩紋陶器發展而來的。進入彌生時代後,日本就出現了兩類陶器,一類是從朝鮮半島外來的「彌生系」,一類是本地的「繩文系」。彌生系陶器不僅包括不同的瓮,還有新的器型,如壺、豆、瓮蓋等,在彌生前期迅速傳播到了整個西日本,即「遠賀川式陶器」;而刻目突帶瓮屬於本地繩文系陶器,從繩文時代的深缽演變而來,並沒有隨着彌生時代的到來而消失,而是在彌生前期繼續使用,尤其在九州島西部和南部地區,到了彌生中期形成了各式各樣的瓮。

1990年代開始,在朝鮮半島的河南渼沙里遺址韓語하남 미사리 유적等遺址也發現了刻目突帶紋陶器[2]。碳14測得年代大約在前15-前10世紀。韓國考古學家認為日本的刻目突帶紋陶器的起源與朝鮮半島的有關。但朝鮮半島的刻目突帶紋陶器,無論是外觀還是陶器組合,都與日本的不同,因此韓國考古學家主張在彌生早期渡來人有不多,朝鮮半島的影響僅停留在陶器的裝飾上。[3]

左側的成川遺址出土彌生中期後半(前1世紀)的山之口II式陶瓮便是從刻目突帶紋陶器演變而來:刻目消失,腹部的突帶變成多條,足部變高。

參考

[編輯]
  1. ^ 高倉洋彰. 金印国家群的时代——东亚世界与弥生社会. 由滕銘予; 宮本一夫翻譯.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9-05-01. ISBN 9787532591688. 
  2. ^ 국가유산 지식이음. 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Cultural Heritage. [2025-03-03] (韓語). 
  3. ^ 李亨源. 韓半島の初期青銅期文化と初期弥生文化 (PDF). 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學術成果門戶. 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 2014-02 [2025-03-0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5-03-03) (日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