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啟示錄第8章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啟示錄第8章
← 第7章
第9章 →
啟示錄1:13-2:1位於公元二世紀第98號莎草紙的背面
書卷啟示錄
類別默示
基督教聖經部分新約
在基督教聖經中的順序27

啟示錄第8章是新約聖經中《啟示錄》或稱《約翰默示錄》的第八章。傳統上這部書被歸於使徒約翰所著,但作者的確切身份仍是學界爭論的焦點。[1]在第一節中,第七印的開啟標誌着自第八章開始,之後第一至第五節寫的都是揭開第七印。第六至十三節以及第9至第11章則記載了「七號」吹響的相關情形。在第八章中,前四位天使依次吹響了號角。[2][3]

揭開第七印(8:1–5)

[編輯]

第一節

[編輯]
七位拿着七枝號角的天使和一位拿着香爐的天使

羔羊揭開第七印的時候,天上寂靜約有二刻 。[4]

「天堂的寂靜持續約半小時,始於讚美之歌依然迴蕩的地方。」[5]擴展聖經將這種寂靜描述為「由敬畏引發的戲劇性停頓」。[6]幾本小先知書都提到了在上帝面前保持靜默,其中包括哈巴谷書[7]西番雅書[8]撒迦利亞書[9]

第二節

[編輯]

我看見那站在神面前的七位天使,有七枝號賜給他們。[10]

海因里希·邁耶指出「那七位站在神面前的天使」是「七位特定的天使,雖然沒有被稱為『天使長』,卻在所有天使之上享有某種優先地位,站立在神面前」。[5]次經多俾亞傳》中,拉斐爾自我介紹說:「我是天使拉斐爾,是那七位侍立在主面前者之一。」[11]W·H·辛考克斯在《劍橋學校與學院聖經注釋》中認為《多俾亞傳》中的這段話提及了「當時猶太人關於這些天使的普遍信仰」,而「聖約翰的異象正是用這一信仰的術語表達出來的,並且可以合理地認為,他以其先知性的權威對此加以認可。」[2]

第三節

[編輯]

另有一位天使,拿著金香爐來,站在祭壇旁邊。有許多香賜給他,要和眾聖徒的祈禱一同獻在寶座前的金壇上。[12]

第一句話所指的「香爐」以及「祭壇」是耶路撒冷聖殿香壇的天上對應物[13],聖殿的香壇在舊約的《出埃及記[14]以及《歷代志上》中亦有提及。[15]

第四節

[編輯]

那香的煙和眾聖徒的祈禱從天使的手中一同升到神面前。[16]

約翰在其他地方[17]明確地將焚香產生的「煙」比作「聖徒的祈禱」,誠如《詩篇》所言「願我的禱告如香陳列在你面前!願我舉手祈求,如獻晚祭!」[18]。在這種情況下,升起的煙霧大概是殉道者們呼籲復仇的懇求[19]。他們的請求現已正式呈交給神並被接受。[13]

第五節

[編輯]

天使拿著香爐,盛滿了壇上的火,倒在地上;隨有雷轟、大聲、閃電、地震。[20]

因此,天使的行動從祭司的代禱轉向審判。上帝聽到了殉道者的懇求,現在要將他們所犯下的謀殺罪報復到未得重生的人類身上。[13]因此他把聖壇上的火盛在香爐里並倒在地上,隨有雷轟、閃電、大聲、地震[21]

吹響前四支號角(8:6–12)

[編輯]

與前四個印類似,「前四聲號角」形成「四重奏」,每次都影響上帝創造的大地海洋淡水天堂這四個區域中的三分之一。[22]因此這場災難的範圍涵蓋了所有受造物,整個世界以及其中所有的生物都受到了審判。[23]前四號的審判顯然是獨立的,昭示了上帝古代子民中飽受苦難和迫害的余民對審判的呼聲,在地上所發生的事中得到了回應。[24]

第六節

[編輯]

拿著七枝號的七位天使就預備要吹 。[25]

梅耶指出,「這包括以某種方式抓住喇叭,以便將它們放到嘴邊」。[5]

第七節

[編輯]

第一位天使吹號,就有雹子與火攙著血丟在地上;地的三分之一和樹的三分之一被燒了,一切的青草也被燒了。[26]

這場災禍有時被解釋為暴風雨中細紅沙與水混合而引起的自然現象,但這混淆了科學假說和末世論的象徵意義。從天而降的鮮血預示着即將到來的屠殺,世上的居民流了殉道者的血,如今這一行為的後果正以血腥的洪流回歸大地。[23]第一號彰顯了上帝憤怒的證據,與以色列人在埃及遭受第七災時所經歷的一樣,冰雹、火和血都是上帝憤怒的象徵。樹木和青草被燒毀,其中青草象徵着農業和商業的繁榮。一切都將消逝,人類引以為豪的繁榮最終將以巨大的災難告終。號角審判中反覆提到的第三部分指的是羅馬帝國[24]

第八至第九節

[編輯]

第二位天使吹號,就有彷彿火燒著的大山扔在海中;海的三分之一變成血,海中的活物死了三分之一,船隻也壞了三分之一。[27]

一些注釋家認為這場災難間接影射了公元79年維蘇威火山的爆發,但這又一次曲解了約翰的意圖。[28]如前所述,這些意象出自先知最喜歡的資料之一的《以諾七書》,其中明確提到「七星如同燃燒的大山」。正如族長指南所解釋的,這些天體被囚禁是因為它們「違背了耶和華的誡命」。因此這枝號角預示的並非火山爆發,而是一位被逐出天堂的叛逆天使的降臨。[28]在聖經中,山象徵着一個王國,大海象徵着國家。一些國家內部燃起戰火,可能預示着革命,最終將沉入動盪不安的國家之海,其結果將是生命和商業遭受更嚴重的毀滅,正如船隻所象徵的那樣。[24]

第十至第十一節

[編輯]

第三位天使吹號,就有燒著的大星,好像火把從天上落下來,落在江河的三分之一和眾水的泉源上。這星名叫茵蔯。眾水的三分之一變為茵蔯;因水變苦,就死了許多人。[29]

一些學者再次試圖將這場災難解釋為隕石,以此來合理化這一意象,但援引自然現象來解釋末世符號,就是誤解了這些符號的根本性質。[30]在希伯來聖經中,天使偶爾被擬人化為「星」,這一比喻在後來的基督徒和猶太人中仍然常見。由此推論,墜落的星與「墮落」天使之間存在聯繫。[30]這顆特殊的「星」的身份僅被稱為「茵陳」,這個名字顯然更具隱喻性。[30]他或許是最後的敵基督,他起初可能自稱是以色列偉大的導師,擁有神聖的權柄,後來卻經歷了可怕的墜落。[31]抑或是是與撒旦一起被驅逐的天使之一,其結果與前一號角基本相同,但作用於不同領域。前一個火球影響海洋,而後一個火球影響河流和溪流。在這兩相作用下,三分之一的水都變得有毒。[30]

第十二節

[編輯]

第四位天使吹號,太陽的三分之一、月亮的三分之一、星辰的三分之一都被擊打,以致日月星的三分之一變黑了,白晝的三分之一沒有光,黑夜也是這樣。[32]

結果並非如預期般光度成比例地減少,而是間歇性地停止運轉,周期性地使世界陷入完全黑暗。[30]太陽象徵着最高權威,月亮本身不發光,象徵着衍生的權威,星宿則象徵着從屬的權威。這號角審判的象徵意義在於,復興的羅馬帝國境內所有權威都將被上天之手擊倒,隨之而來的是極其可怕的道德黑暗。[31]這四號角審判預示着繁榮將從地上消失、一個強大的勢力燃燒着革命之火併影響着列國、一位偉大的領袖將隕落並化為茵陳、被剝奪和擊倒的權威將使羅馬帝國的領土陷入最濃重的黑暗之中。[31]

吹響後三支號角之前(8:13)

[編輯]

第十三節

[編輯]

我又看見一個鷹飛在空中,並聽見它大聲說:「三位天使要吹那其餘的號。你們住在地上的民,禍哉!禍哉!禍哉!」[33]

三次重複的「禍哉!」對應着即將到來的三支號角。然而這一次毀滅並非從天而降,而是從陰間升起。[30]災禍目標也發生了變化,其不再針對四個區域,而是直接指向了生活在大地上的人。[30]由於在古希臘語中鷹和天使非常相似,因此有時「鷹」也寫作「天使」。[34]

參考文獻

[編輯]
  1. ^ Harris, Stephen L. Understanding the Bible: a Reader's Introduction 2nd. Palo Alto: Mayfield. 1985: 355. ISBN 978-0-87484-696-6. Although ancient traditions attributed to the Apostle John the Fourth Gospel, the Book of Revelation, and the three Epistles of John, modern scholars believe that he wrote none of them. 
  2. ^ 2.0 2.1 Revelation 8 Cambridge Bible for Schools and Colleges. Bible Hub. [2025-04-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11-27). 
  3. ^ Bauckham 2007,第1289頁.
  4. ^ 啟示錄 8:1
  5. ^ 5.0 5.1 5.2 Revelation 8 Meyer's NT Commentary. Bible Hub. [2025-04-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5-02-23). 
  6. ^ Bible Gateway passage: Revelation 8 - Expanded Bible. Bible Gateway. [2025-04-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03) (英語). 
  7. ^ 哈巴谷書 2:20
  8. ^ 西番雅書 1:7
  9. ^ 撒迦利亞書 2:13
  10. ^ 啟示錄 8:2
  11. ^ Bible Gateway passage: Tobit 12:7 - Douay-Rheims 1899 American Edition. Bible Gateway. [2025-04-30] (英語). 
  12. ^ 啟示錄 8:3
  13. ^ 13.0 13.1 13.2 Arthur 2021,第133頁.
  14. ^ 出埃及記 40:5、26–27
  15. ^ 歷代志上 6:49
  16. ^ 啟示錄 8:4
  17. ^ 啟示錄 5:8
  18. ^ 詩篇 141:2
  19. ^ 啟示錄 6:10
  20. ^ 啟示錄 8:5
  21. ^ Gaebelein 1915,第60頁.
  22. ^ Bauckham 2007,第1294頁.
  23. ^ 23.0 23.1 Arthur 2021,第140頁.
  24. ^ 24.0 24.1 24.2 Gaebelein 1915,第61頁.
  25. ^ 啟示錄 8:6
  26. ^ 啟示錄 8:7
  27. ^ 啟示錄 8:8–9
  28. ^ 28.0 28.1 Arthur 2021,第141頁.
  29. ^ 啟示錄 8:10–11
  30.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Arthur 2021,第142頁.
  31. ^ 31.0 31.1 31.2 Gaebelein 1915,第62頁.
  32. ^ 啟示錄 8:12
  33. ^ 啟示錄 8:13
  34. ^ 启示录第8章. 開路者學院. [2025-05-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12-05). 

書籍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