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桑·阿斯卡里

![]() 哈桑·阿斯卡里 什葉派伊瑪目 | |
---|---|
排行 | 十二伊瑪目派第11任伊瑪目 |
姓名 | 哈桑·本·阿里·本·穆罕默德 |
庫尼亞 | 阿布·穆罕默德[1] |
出生日期 | 伊歷232年賴比爾·阿色尼月10日 ≈公曆846年12月6日 |
逝世日期 | 伊歷260年賴比爾·敖外魯月8日 ≈公曆874年1月4日 |
出生地 | 麥地那[1] |
葬於 | 薩邁拉阿斯卡里清真寺 |
生平 | 擔任伊瑪目前:22年 (伊歷232年-254年) 擔任伊瑪目:6年 (伊歷254年-260年) |
頭銜 | |
配偶 | 納爾吉絲 |
父親 | 伊瑪目哈迪 |
母親 | (哈迪莎或蘇珊)[1][2] 或薩莉勒[2] |
兒女 |
|
哈桑·阿斯卡里(阿拉伯語:الحسن العسكري)(846年12月6日—874年1月4日)[1]是伊斯蘭教什葉派主流派別十二伊瑪目派尊奉的第十一任伊瑪目,其稱號「阿斯卡里」意為軍事的、軍隊駐地居民,因為其出生地薩邁拉當時是一座軍營。他死後與其父伊瑪目哈迪一同葬於薩邁拉,後來建成宏偉的陵寢和清真寺,即阿斯卡里清真寺,已成為什葉派朝聖聖地之一。[3]

穆斯林什葉派第十一任伊瑪目
[編輯]穆斯林什葉派第十一位伊瑪目哈桑·阿斯卡里於希吉來歷232年4月10日(公元846年12月6日)在麥地那出生,希吉來歷260年3月8日(公元874年1月4日)。 他的父親是阿里·哈迪·納基(阿拉伯語:علي الهادي النقي)(827/830年-868年) 是伊斯蘭教什葉派十二伊瑪目派的第十任伊瑪目, 他的母親是蘇珊。 他就是伊斯蘭偉大先知的後裔、什葉派第11位伊瑪目——伊瑪目哈桑·阿斯克里。他是伊瑪目邁赫迪的父親。委任伊瑪目6年。他28年中的大部分時光是在阿巴斯王朝中心薩米拉市度過的。伊瑪目哈桑·阿斯克里幼年時隨他的父親被迫離開麥地那,在伊拉克軍事地區薩米拉市被阿巴斯王朝的統治者軟禁了起來,直到他11歲一直生活在監獄之中。
伊瑪目哈桑·斯卡里的童年和成年是在他的尊父伊瑪目阿里·納吉被軟禁的房子裡渡過的。儘管面臨嚴格的監視,伊瑪目堅持自己的職務。他為人講解《古蘭經》,並為他的追隨者傳輸聖人和聖裔的正統教義。伊瑪目哈桑·阿斯卡里的《古蘭經註解》深受廣大學者和歷史學家的青睞。伊瑪目在薩邁拉生活也受到軟禁。從他不時地被帶到巴格達,受到質疑並被關進監獄。即使在哈里發穆克塔迪和哈里發艾爾·姆塔米德的短暫統治期,也曾被土耳其衛兵押到巴格達的監獄。儘管如此,伊瑪目哈桑·阿斯克里依然堅持履行其使命,推動履行伊瑪目的責任。伊瑪目阿斯克里最根本的責任就是讓先知後裔的追隨者們為迎接他的孩子伊瑪目邁赫迪的為伊瑪目和隱遁做好準備。[4]

標題
[編輯]哈桑·本·阿里(Hasan ibn Ali)以「沉默者」(al-Samet)、「引導者」(al-Hadi)和「純潔者」(al-Zaki)等頭銜聞名[5],但其最常見的稱號是「軍事者」(al-Askari),這源於他幾乎一生都被拘禁在薩邁拉(Samarra)[6]。薩邁拉是距巴格達不遠的駐軍城鎮,當時是阿拔斯王朝的首都[7][8]。作為阿里·里達(Ali al-Rida,十二伊瑪目派第八任伊瑪目)的曾孫,哈桑也被同時代的人稱為「伊本·里達」(Ibn al-Rida,意為「里達之子」)[9][10]。

生平
[編輯]出生與早年
[編輯]多數什葉派資料記載,哈桑·本·阿里(Hasan ibn Ali)出生於伊斯蘭曆230年拉比·阿瓦爾月(公元844年11月)[9],但也有其他記載稱其出生年份介於845至847年之間[5][6][11]。目前什葉派將拉比·阿色尼月8日定為他的誕辰紀念日[12]。哈桑出生於麥地那[9][6][5],但唐納森對此存疑,認為其出生地可能是麥地那或薩邁拉[13]。其父為什葉派第十任伊瑪目阿里·哈迪(Ali al-Hadi),母親為釋奴(umm walad),不同文獻中其母名記載為胡黛斯(Hudayth)、蘇珊(Susan)或薩莉勒(Salil)[9]。約兩歲時[6],哈桑隨父於伊斯蘭曆233或234年(公元847–849年)被帶至薩邁拉[9][14],其父在此受阿拔斯王朝哈里發嚴密監視,直至約二十年後(伊斯蘭曆254年/公元868年)去世[15]。
哈桑約二十二歲時[6],據傳其父的代理人偶然購得一名拜占庭女奴納爾吉斯(Narjis,即水仙)[16],後許配予哈桑為妻[17],並誕下其獨子[6][18]。其他文獻記載其妻名亦作賽格勒(Sayqal)、蘇珊(Sawsan)或萊哈娜(Rayhana)[19]。穆罕默德-巴基爾·馬傑里西與謝赫圖西的詳細敘述中,納爾吉斯被描述為拜占庭皇帝的外孫女,因夢境啟示其與哈桑的姻緣而皈依伊斯蘭教[20][19],但這些記載被認為具有聖徒傳記色彩[17]。另有記載稱納爾吉斯為努比亞人[17]。

阿拔斯王朝統治時期
[編輯]阿斯卡里(al-Askari)生命中的大部分時間——無論在其本人或其父擔任伊瑪目期間——都處於阿拔斯哈里發帝國淪為權臣角逐工具的政治環境中。哈里發系統內埃米爾間的敵對競爭導致哈里發更迭頻繁,嚴重削弱了哈里發制度的根基[21]。
穆斯塔因統治時期
[編輯]阿斯卡里生平首次有記載的政治立場可追溯至其約二十歲、其父尚在世時。伊斯蘭曆252年(即其繼任伊瑪目兩年前),據載阿斯卡里曾致信反對穆斯塔因的塔希爾王朝埃米爾阿布·艾哈邁德·烏拜杜拉(Abu Ahmad Ubaydullah ibn Abdullah ibn Tahir,塔希爾·本·阿卜杜拉之弟、呼羅珊總督),信中譴責哈里發為"暴君"並祈求真主廢黜之。不久後穆斯塔因遭叛亂廢黜,穆阿塔茲繼任哈里發。據伊本·阿西爾記載,塔希里家族的阿布·艾哈邁德本人在推翻並殺害穆斯塔因的叛亂中發揮了關鍵作用[21]。
穆塔茲(統治時期 866–869)與穆赫塔迪(統治時期 869–870)統治時期
[編輯]公元252年(伊斯蘭曆),穆斯塔因被廢黜,其政敵穆塔茲繼任哈里發。帕卡奇指出,鑑於穆塔茲與穆斯塔因之間的宿怨,加之穆塔茲麾下權臣——如阿布·艾哈邁德·塔希里——曾向新哈里發報告過哈桑·阿斯卡里對遇刺哈里發的敵意,穆塔茲在執政初期至少表面上未對阿斯卡里及其父表現出敵意。至254年(伊斯蘭曆),當阿斯卡里繼承其父伊瑪目之位時,儘管活動受限,他仍享有相對自由並居住在自己宅邸。 帕卡奇記載,阿斯卡里就任伊瑪目不足一年便引起哈里發猜忌。他自上任伊始便積極維護並改革什葉派財政體系、募集資金,與各地什葉派廣泛通信,甚至對阿布·艾哈邁德·塔希里等政府官員具有影響力,這些都可能引發哈里發憂慮。[21]
在阿斯卡里擔任伊瑪目的第二年(即穆塔茲執政末年的255年伊斯蘭曆),阿斯卡里被穆塔茲囚禁於巴格達,並在繼任哈里發穆赫塔迪的短暫統治期間持續關押。[16][5][21]
穆塔茲統治末期,一些針對阿斯卡里的暗殺陰謀均告失敗。[21]不久穆塔茲去世,穆赫塔迪執政期間爆發統治者內鬥。儘管穆赫塔迪具有穆爾太齊勒派傾向,但前任哈里發宮廷中最有權勢的埃米爾薩利赫·本·瓦西夫仍掌握實權,迫使哈里發繼續迫害阿斯卡里。[21]
穆赫塔迪執政末期對什葉派實施高壓政策,意圖將其驅逐出伊拉克重要城市,並加劇對什葉派囚犯的壓迫。此時埃米爾納斯爾·本·艾哈邁德·祖拜里曾奉命處決阿斯卡里,但該計劃因穆赫塔迪政權倒台而中斷。據塔巴里記載,納斯爾於256年伊斯蘭曆Rajab月1日戰死。阿斯卡里視此事件為神跡顯現。同年Rajab月29日,穆赫塔迪因大規模叛亂被廢黜,不久身亡。[21]
穆阿台米德統治時期(870|892)
[編輯]穆阿台米德(穆塔瓦基勒之子)延續了對什葉派的迫害。[22] 據信,哈桑·阿斯卡里的大部分監禁經歷發生在穆阿台米德哈里發時期,什葉派史料將其描述為主要壓迫者。[16] 穆阿台米德在位十三年(伊斯蘭曆256-279年),但其中僅四年與阿斯卡里在世時間重合。這一時期爆發了多起阿拉維派及其關聯人士的叛亂。自稱阿拉維後裔的贊吉領袖對穆阿台米德政權構成最大威脅,其暴行甚至令伊瑪目派領導層感到憂慮。阿斯卡里明確聲明"贊吉領袖非我聖裔成員"。帕卡奇(2019年)分析認為,此立場旨在防止公眾將贊吉的惡行歸咎於伊瑪目派與聖裔,同時避免阿拔斯政府借贊吉起義加大對什葉派的打壓。[21]
然而在伊斯蘭曆260年,曾於即位初期釋放阿斯卡里的穆阿台米德,再度下令逮捕阿斯卡里及其弟賈法爾。雖迫於國家利益約一月後釋放,卻禁止其返回薩邁拉住所,轉而將其軟禁於"哈桑·本·薩赫爾宅邸"嚴加監視,不久後即傳出其死訊。[21]
據記載,阿斯卡里曾譴責哈里發限制徵收胡姆斯(五分之一)——這項原用於接濟先知後裔的伊斯蘭課捐,[23]先知在世時其後裔被禁止接受普通施捨。[24]其生前,哈希姆家族貧困成員主要依賴法達克農莊收入維生。[25]歷史上,首位正統哈里發阿布·伯克爾廢止先知政策,將法達克收歸公有,[24][25]迫使哈希姆家族依賴普通施捨,[24]可能旨在削弱其對哈里發之位的主張並剝奪其作為先知親屬的特權。[26][27]該政策後被繼任者歐麥爾部分修正,[28]倭馬亞王朝的歐麥爾二世亦曾恢復,但後續哈里發再度將法達克併入國庫。[23]
逝世
[編輯]阿斯卡里約二十八歲時[22],於伊斯蘭曆260年拉比·阿瓦爾月1日或8日(公元873年12月25日或874年1月1日)病逝,病程持續一周。[6][9]什葉派至今以拉比·阿瓦爾月8日紀念這一事件。[12]什葉派史料普遍認為他是遭穆阿台米德授意毒殺。[6] 病危期間,眾多阿里家族與阿拔斯王朝要員前往探視,哈里發亦遣御醫侍從照料。[9]鑑於阿斯卡里未有明確繼承人,[29][22]塔巴塔巴伊指出哈里發意圖嚴密監控這位伊瑪目,並在其死後持續搜尋其後裔。[29]侯賽因、穆罕默德·阿里·阿米爾-莫埃茲與阿卜杜勒阿齊茲·薩切迪納的記述與此相似。[30][17][31]
伊瑪目時期
[編輯]被指定為伊瑪目
[編輯]阿里·哈迪於868年去世後,其大部分追隨者承認其子哈桑·阿斯卡里為繼任伊瑪目。什葉派史料記載,哈迪在去世前數月已指定哈桑為繼承人。[32][9]哈迪另一子賈法爾曾自稱伊瑪目但未獲認可。[32]馬德隆補充指出,部分人原期望哈迪之子穆罕默德·本·阿里·哈迪繼任,但此人先於其父卒於薩邁拉。[14]
代理網絡
[編輯]阿斯卡里的伊瑪目時期始於868年,僅持續約六年,[6]歷經阿拔斯王朝穆塔茲、穆赫塔迪與穆阿台米德三任哈里發。[16]期間他雖未參與政治活動,但長期在薩邁拉遭軟禁監視。[9][33]塔巴塔巴伊與薩切迪納記載,阿斯卡里被禁止與什葉派普通信眾接觸。[11][34]塔巴塔巴伊認為這些限制源於哈里發政權獲知什葉精英中流傳的預言——第十一任伊瑪目將誕下末世馬赫迪。[35] 阿斯卡里主要通過代理網絡與追隨者聯繫,[6][36]其核心代理人為奧斯曼·本·賽義德·阿薩迪。[9]這些代理人負責管理什葉事務並徵收宗教課稅,但如易卜拉欣·本·希拉勒等曾違背伊瑪目指令,招致阿斯卡里發文斥責並詛咒。[21] 帕卡奇指出,此代理體系為"門"(abwāb)制度的雛形。除奧斯曼外,撫養阿斯卡里成年的特殊僕役阿基德負責傳遞其書信,另有綽號"孤獨者"阿布·阿迪安的僕役承擔部分信函傳遞。一支努賽里耶派先驅團體則宣稱伊本·努賽爾為其巴布。[21]
極端派別
[編輯]早期形成的極端派(字面意為"誇大者")在阿斯卡里時期持續活動,常神化什葉伊瑪目,包括庫法的穆罕默德·本·努賽爾追隨者"納米里耶",以及活躍於巴士拉、巴格達與泰西封的"伊沙基耶"派。[5]
繼承危機
[編輯]作為第十一任什葉伊瑪目,阿斯卡里於873-874年去世時未留下明確繼承人,[5]導致什葉社群陷入"大困惑時期"(hayra),分裂為二十餘個支派。[37][22]除十二伊瑪目派外,其餘派別百年內均消亡。[38][5]部分派別認為伊瑪目傳承止於阿斯卡里,"瓦基菲耶"派主張他將以馬赫迪身份再現;另有派別承認其已故兄穆罕默德·本·阿里·哈迪為真伊瑪目;還有派別追隨阿斯卡里之弟賈法爾·本·阿里·哈迪——此人早在其父哈迪去世時便自稱伊瑪目未果。[39][22]另有信眾相信第十二伊瑪目將於末世由阿斯卡里後裔誕生。[40]
隱遁時期
[編輯]最終成為十二伊瑪目派的主體認為阿斯卡里有一子,[22]名艾布·嘎西姆·穆罕默德(與先知同名)。[19][29]約生於伊斯蘭曆255年(868年),[40][41]即後世所稱穆罕默德·馬赫迪(字面意為"受正道指引者")。[42]因懼怕阿拔斯王朝迫害,其存在僅向第十一任伊瑪目的少數心腹公開。[22][17]據載其在父喪後曾公開主持葬禮(取代叔父賈法爾),[19][43]此後便因迫害威脅進入隱遁狀態。[19][42]傳說此事發生於薩邁拉宅邸(今建有清真寺),地下窖室(sardab)內有一口"隱遁之井"(Bi'r al-Ghayba),馬赫迪由此消失。[44][45][18]
阿斯卡里去世後,[46]其首席代理(wakil)奧斯曼·本·賽義德·阿薩迪立即宣稱成為隱遁馬赫迪的巴布"門"(Bab)。對什葉信眾而言這並非劇變——因第十、十一任伊瑪目在薩邁拉遭阿拔斯王朝嚴密隔離監視,實際已處於"事實隱遁"狀態。[47]奧斯曼通過文書傳達信徒請願與回復,[48]達夫塔里指出這些回復筆跡均屬奧斯曼,[48]而侯賽因認為其筆跡文體在奧斯曼死後仍未改變,暗示實為馬赫迪親筆。侯賽因認為這種一致性部分解釋了信眾對大隱遁起始時間的共識。[49]
奧斯曼後來指定其子艾布·賈法爾·穆罕默德·本·奧斯曼為繼任代理,後者又提名艾布·嘎西姆·侯賽因·本·魯赫·瑙巴赫提。約七十年後,隨着第四任代理艾布·哈桑·阿里·本·穆罕默德·薩馬里於伊斯蘭曆329年(941年)去世,小隱遁時期終結。據載薩馬里臨終前六日獲馬赫迪書信,預言其死期並宣布大隱遁開始——此狀態將持續至"大地充滿暴虐之時"上帝允准馬赫迪再現。[50]值得注意的是,早期什葉文獻中代理人數目並非僅限四位,[48][51]莫門認為原有代理網絡(wukala)可能在小隱遁期間仍持續運作。[51]
十二伊瑪目派的隱遁教義
[編輯]十二伊瑪目派的隱遁(ghayba)教義成形於伊斯蘭曆四世紀(公曆十世紀)上半葉。[52]其核心內容為:第十二任伊瑪目穆罕默德·馬赫迪並未死亡,而是受上帝庇護隱匿於人間,其生命被奇蹟般延長,直至上帝允准其再現以正義充滿大地之日。這種隱遁將持續至伊瑪目不再受敵人威脅,[53]且人類準備好接受其引導之時。[54] 在小隱遁期間(874-941年),馬赫迪通過四位巴布("門")與信眾保持聯繫。而自伊斯蘭曆329年(941年)開啟的大隱遁延續至今,期間不再有直接溝通渠道,[55][52][56]但什葉派信仰認為伊瑪目仍承擔着人類精神引導之責——猶如雲層後的太陽仍賜予光明與溫暖。[53][57] 據信馬赫迪會以肉身顯現於虔誠者面前,或更常見於夢境與異象中。此類相遇記載在什葉派中廣為流傳。[55][58][17]關於隱遁教義的什葉派文獻浩繁,立論兼重理性與經典依據。[42]其中一則著名聖訓(什葉與遜尼派共同承認)記載先知預言:"假若世界僅剩一日壽命,真主必將延長此日,直到我後裔中一位與我同名同號者出現,使充滿暴虐的大地遍滿公正。"[59][60]
參考資料
[編輯]- ^ 1.0 1.1 1.2 1.3 1.4 Story of the Holy Ka’aba And its People, chapter 14 paragraph 1. [2012-09-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8-01).
- ^ 2.0 2.1 2.2 al-Qurashi, Baqir Shareef. The Life of Imam al-Hasan al-Askari. Qum: Ansariyan Publications. 2005: 16–18.
- ^ Eliash, J. "Ḥasan al- ʿAskarī , Abū Muḥammad Ḥasan b. ʿAlī." Encyclopaedia of Islam, Second Edition. Edited by: P. Bearman , Th. Bianquis , C.E. Bosworth , E. van Donzel and W.P. Heinrichs. Brill, 2010. Brill Online. Augustana. 13 April 2010 <http://www.brillonline.nl/subscriber/entry?entry=islam_SIM-2762[失效連結]>
- ^ 存档副本. [2022-04-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06).
- ^ 5.0 5.1 5.2 5.3 5.4 5.5 5.6 Halm 1987.
- ^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Momen 1985,第44頁.
- ^ Donaldson 1933,第209頁.
- ^ Daftary 2013,第62頁.
- ^ 9.00 9.01 9.02 9.03 9.04 9.05 9.06 9.07 9.08 9.09 Eliash 2022.
- ^ Donaldson 1933,第218頁.
- ^ 11.0 11.1 Tabatabai 1975,第184頁.
- ^ 12.0 12.1 Momen 1985,第239頁.
- ^ Donaldson 1933,第217頁.
- ^ 14.0 14.1 Madelung 1985.
- ^ Bernheimer 2022.
- ^ 16.0 16.1 16.2 16.3 Donaldson 1933,第222頁.
- ^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Amir-Moezzi 2007.
- ^ 18.0 18.1 Glassé 2008.
- ^ 19.0 19.1 19.2 19.3 19.4 Momen 1985,第161頁.
- ^ Donaldson 1933,第218–222頁.
- ^ 21.00 21.01 21.02 21.03 21.04 21.05 21.06 21.07 21.08 21.09 21.10 Pakatchi 2019.
- ^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Daftary 2013,第63頁.
- ^ 23.0 23.1 Donaldson 1933,第225頁.
- ^ 24.0 24.1 24.2 Madelung 1997,第50頁.
- ^ 25.0 25.1 Sajjadi 2022.
- ^ Aslan 2011,第122頁.
- ^ Jafri 1979,第47-48頁.
- ^ Madelung 1997,第62頁.
- ^ 29.0 29.1 29.2 Tabatabai 1975,第185頁.
- ^ Hussain 1986,第76頁.
- ^ Sachedina 1981,第41頁.
- ^ 32.0 32.1 Daftary 2013,第62–63頁.
- ^ Pierce 2016,第137頁.
- ^ Sachedina 1981,第29頁.
- ^ Tabatabai 1975,第184–185頁.
- ^ Hulmes 2013.
- ^ Momen 1985,第59頁.
- ^ Momen 1985,第60頁.
- ^ Momen 1985,第59–60頁.
- ^ 40.0 40.1 Momen 1985,第162頁.
- ^ Donaldson 1933,第229頁.
- ^ 42.0 42.1 42.2 Gleave 2004.
- ^ Donaldson 1933,第234頁.
- ^ Momen 1985,第161–162頁.
- ^ Donaldson 1933,第233頁.
- ^ Modarressi 1993,第77頁.
- ^ Momen 1985,第162–163頁.
- ^ 48.0 48.1 48.2 Daftary 2013,第64頁.
- ^ Hussain 1986,第139–140頁.
- ^ Momen 1985,第162–164頁.
- ^ 51.0 51.1 Momen 1985,第164頁.
- ^ 52.0 52.1 Daftary 2013,第67頁.
- ^ 53.0 53.1 Momen 1985,第165頁.
- ^ Sobhani 2001,第118頁.
- ^ 55.0 55.1 Momen 1985,第65頁.
- ^ Tabatabai 1975,第186頁.
- ^ Tabatabai 1975,第174–175頁.
- ^ Corbin 2014,第70頁.
- ^ Corbin 2014,第71頁.
- ^ Pierce 2016,第65頁.
外部連結
[編輯]維基語錄上有關哈桑·阿斯卡里的語錄
- The Life of Imam Al-Hasan Al-Askari(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Roshd foundatio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ABU MOHAMMAD HASAN B. ALI ASKARI by H. Halm, An article of Encyclopædia Iranica
- [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The Eleventh Imam
- Hasan Askari
參考書
[編輯]- Halm, H. ʿASKARĪ. Encyclopaedia Iranica II/7: 769. 1987.
- Eliash, J. Ḥasan Al-ʿAskarī. Bearman, P. (編). Encyclopaedia of Islam Second. Brill Publishers. 2022.
- Daftary, Farhad. A History of Shi'i Islam. I.B. Tauris. 2013. ISBN 9780755608669.
- Tabatabai, Sayyid Mohammad Hosayn. Shi'ite Islam. Translated by Seyyed Hossein Nasr.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75. ISBN 0-87395-390-8.
- Donaldson, Dwight M. The Shi'ite Religion - A History of Islam in Persia and Iraḳ. AMS Press. 1933.
- Momen, Moojan. An Introduction to Shi'i Islam.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5. ISBN 9780300034998.
- Mavani, Hamid. Religious Authority and Political Thought in Twelver Shi'ism - From Ali to Post-Khomeini. Routledge. 2013. ISBN 978-0-415-62440-4.
- Bernheimer, Teresa. ʿAlī L-Hādī. Fleet, Kate (編). Encyclopaedia of Islam Third. Brill Publishers. 2022.
- Glassé, Cyril (編). Hidden Imām. The New Encyclopedia of Islam. Rowman & Littlefield: 178–179. 2008. ISBN 9781905299683.
- Madelung, Wilferd. ʿALĪ AL-HĀDĪ. Encyclopedia of Iranica. 1985. (原始內容存檔於17 November 2015).
- Madelung, Wilferd. The succession to Muhammad - A study of the early caliphat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ISBN 0-521-64696-0.
- Sajjadi, Sadeq. Fadak. Encyclopaedia Islamica. Brill Publishers. 2022.
- Aslan, Reza. No god but God - The origins, evolution, and future of Islam. Random House. 2011. ISBN 9780812982442.
- Jafri, S.H.M. Origins and early development of Shia Islam. Longman. 1979.
- Hulmes, Edward D.A. HASAN AL-'ASKARI, ABU MUHAMMAD HASAN IBN 'ALI (c. AD 845–874). Netton, Ian Richard (編). Encyclopedia of Islamic Civilization and Religion. Routledge: 217. 2013. ISBN 9781135179670.
- Gleave, Robert. GHAYBA(T). Martin, Richard C. (編). Encyclopedia of Islam and the Muslim World 2. Macmillan Publishers: 273–274. 2004. ISBN 0-02-865604-0.
- Corbin, Henry. History of Islamic Philosophy. 由Sherrard, Liadain翻譯. Routledge. 2014. ISBN 9781135198893.
- Haider, Najam. The Origins of the Shi'a - Identity, Ritual, and Sacred Space in Eighth-Century Kufah.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1. ISBN 9781139503310.
- Esposito, John L. (編). 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Isla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ISBN 9780199757268.
- Campo, Juan E. tafsir. Encyclopedia of Islam. Facts on File: 652. 2009. ISBN 978-0-8160-5454-1.
- Amir-Moezzi, Mohammad Ali. ISLAM IN IRAN VII - THE CONCEPT OF MAHDI IN TWELVER SHI'ISM. Encyclopaedia Iranica XIV/2: 136–143. 2007.
- Adamec, Ludwig W.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Islam Third. Rowman & Littlefield. 2017. ISBN 9781442277236.
- Hussain, Jassim M. Occultation of the Twelfth Imam - A Historical Background. Routledge. 1986. ISBN 9780710301581.
- Sobhani, Ja'far. Doctrines of Shi'i Islam (PDF). 由Shah-Kazemi, Reza翻譯. I.B. Tauris. 2001. ISBN ((01860647804)) 請檢查
|isbn=
值 (幫助). - Modarressi, Hossein. Crisis and Consolidation in the Formative Period of Shi'ite Islam - Abū Ja'far Ibn Qiba Al-Rāzī and His Contribution to Imāmite Shī'ite Thought (PDF). Darwin Press. 1993 [21 May 2022]. ISBN 9780878500956.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16 June 2022).
- Pierce, Matthew. Twelve Infallible Men - The Imams and the Making of Shi'is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6. ISBN 9780674737075.
- Sachedina, Abdulaziz Abdulhussein. Islamic Messianism - The Idea of Mahdi in Twelver Shi'ism. SUNY Press. 1981. ISBN 9780873954426.
- Pakatchi, Ahmad. Hassan Askari (a), Imam. Center for the Great Islamic Encyclopedia.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