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俊
寇俊(?—563年),字祖俊,上谷郡昌平縣(今北京市昌平區)人,北魏、東魏、西魏、北周官員。
生平
[編輯]寇俊的祖父寇贊是北魏南雍州刺史,父親寇臻是安遠將軍、郢州刺史[1]。
寇俊性情寬厚文雅,從小懂事有氣量,喜歡學習記憶力強。寇俊的哥哥寇祖訓、寇祖禮和寇俊都有志行,整個家庭都友好和睦,祖孫同居,父親寇臻去世雖然時間很久,但是還是在他平生所居住的房屋內,設置布帷帳簾几杖等物,按時節依次祭拜,流着淚陳獻犧牲,如同祭祀宗廟。不管遇到好事壞事,寇俊肯定要先加以稟報,離家遠行往返,也都要稟報。寇俊的性情又廉潔寬厚,不謀求財利,他的的家人曾經賣物品給他人,獲利若干匹絹[2]。寇俊後來知道了說:「不好的樹木下的陰涼,暫時休息也不行;盜泉的水,不能隨便喝。獲得錢財卻喪失德行,我是不願意這樣做的。」寇俊於是尋找到買主將絹歸還給他[3],寇俊平時的意願就是如此[4][5]。
寇俊後來被以選為魏孝文帝挽郎,出任奉朝請。延昌四年(515年),大乘教反叛,燕趙動亂不安,寇俊參與監督軍事東征,因功出任員外散騎侍郎,升任尚書左民郎中,因為給母親守喪而沒有上任。正光三年(522年),寇俊出任輕車將軍,轉任揚烈將軍、司空府功曹參軍,轉任司空主簿。當時靈太后攝政,減去十分之一享受俸祿的官吏,建造永寧寺,命令寇俊掌管此事。建造佛寺費用極多,經手的官吏卻不能欺瞞寇俊,寺廟建成後十分壯麗。靈太后嘉獎寇俊,任命為左軍將軍。孝昌年間,朝廷商議認為國用不足,於是設置鹽池都將,官位與上郡太守相等。先後任此職務的人多有侵占隱沒,於是任命寇俊擔任鹽池都將,加號龍驤將軍,仍為司空主簿[6][5]。
永安元年(528年),華州百姓史底與司徒楊椿爭田產而打官司。長史官員以下因為楊椿為權貴,因此都說楊椿有理,要將田地給楊椿。寇俊說:「史底是窮困百姓,楊椿強行奪其土地。如果要損不足而給有餘,大家都如此認為,我不敢聽命。」寇俊於是將地還給史底。魏孝莊帝後來知道了這件事,嘉獎寇俊守正不撓,馬上委任為司馬,賜給一百匹帛,那些替楊椿說話的,都受到了譴責[7][8]。
永安二年(529年),寇俊外任左將軍、梁州刺史。當地風俗野蠻,很多人成為盜賊。寇俊下令郡縣建立學校,勸導百姓從事農業生產,勉勵禮讓,幾年之中民情風俗得以全面改革。南梁派遣將領曹琰之鎮守魏興郡,每天都在構築工事。曹琰之經常派遣軍隊侵擾邊境,邊境之人都很擔心。寇俊派遣長史杜休道率兵攻克魏興城,活捉曹琰之,曹琰之是南梁大將曹景宗最小的弟弟,從此南梁人都害怕了。恰逢北魏發生了很多事件,梁州又處在僻遠之處,南梁知道梁州沒有外援,於是派遣大軍駐紮在魏興郡,目的是攻取梁州。寇俊安撫激勵將士,大家都願捨命報效。南梁得知寇俊受到眾人忠心擁戴,不敢來攻。寇俊任刺史儉樸清苦,不置辦產業,任職期滿離任時,寇俊的兒子等人都是步行回去。州吏和百姓為寇俊送行,一路上留戀不舍,寇俊經歷多時才出了州境[9][10]。
天平四年(537年)[11],東魏任命寇俊為南中郎將、洛州刺史,改封潁川郡開國公[12],寇俊因此密謀歸附西魏。大統五年(539年),寇俊率領全家和親屬共四百多人西入關中,出任秘書監。當時統軍治國各種事務都開始興辦,經史典籍散逸,寇俊選置令史,抄寫收集經典書籍,四部群書逐漸得以完備,加鎮東將軍,封西安縣男,食邑二百戶。大統十七年(551年),寇俊出任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加散騎常侍。寇俊因為年老請求辭職,宇文泰沒有同意,寇俊於是自稱疾病嚴重,不再入朝。西魏恭帝三年(556年),寇俊獲賜姓若口引氏[13][14]。
周孝閔帝登基,寇俊進爵為子爵,食邑增加五百戶。武成元年(559年),寇俊進位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增加食邑總計二千戶。寇俊雖然年邁,但是志向和見識未衰減,教授子孫,必先教禮法。周明帝尊儒重道,特別欽賞寇俊,多次加以嘉獎恩賞,想與寇俊相見。寇俊無從推卻,只好入朝晉見。周明帝與他同席而坐,乘便請教洛陽舊事。寇俊身高八尺,鬍鬚鬢角雪白,容貌舉止端莊安詳,說話聲音洪亮。周明帝與寇俊交談,不自覺地多次往前移動。當寇俊告辭時,周明帝親自握住他的手說:「您的年齡和德望都很高,我為之欽尚,所談之事,寄希望於您。最好能夠多見面,以慰撫我懸念之心。」周明帝安排寇俊乘坐皇帝的坐駕,命令寇俊皇帝面前乘坐馳出。周明帝望着左右的人說:「這樣的事,只有積善的人可以得到。不僅僅是見重當世,而且也會傳之萬古。」[3]當時人都認為是一大榮耀。保定三年(563年),寇俊去世,虛歲八十或者八十二[15],周武帝感嘆惋惜,贈予寇俊原本的官職,加冀定瀛三州諸軍事、冀州刺史,諡號元[16][17]。
寇俊篤守仁義,五服之內親屬中的孤兒,寇俊把自己穿的衣物和食物都分給他們。寇俊年少時為司徒崔光賞識,崔光命令兒子崔勵與寇俊結為朋友。寇俊每次拜訪崔光,經常都是交談一整天。小宗伯盧辯以寇俊功業和操行都很好,對待他以老師和友人的禮儀,每當有了空閒的時候,就拜訪寇俊親切交談一整天。盧辯經常對人說:「見不到西安君,心中的煩惱無法驅除。」寇俊得到學識淵博通達人士的敬重都是如此[18][19]。
家庭
[編輯]兄弟姐妹
[編輯]- 寇祖訓,北魏順陽郡太守
- 寇治,北魏前將軍、金紫光祿大夫、尚書、昌平昭男
- 寇孚,北魏奉朝請、南陽郡太守
- 寇慰,北魏冠軍府長史
- 寇憑,北魏本郡功曹、代理高陽縣縣令
- 寇祖仁,北魏尚書郎
- 寇氏,嫁東魏平廣洛三州刺史、恭公辛珍之,追贈昌平縣君
夫人
[編輯]- 某氏,封河南夫人[12]
子女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周書·卷三十七·列傳第二十九》:寇雋字祖雋,上谷昌平人也。祖贊,魏南雍州刺史。父臻,安遠將軍、郢州刺史。
- ^ 《周書校勘記·卷三十七·列傳第二十九·二》:而剩得絹五匹 北史卷二七寇贊附孫雋傳作「而利得絹一匹」。
- ^ 3.0 3.1 《資治通鑑·卷一百六十七》: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寇俊,贊之孫也,少有學行。家人嘗賣物,多得絹五匹,俊於後知之,曰:「得財失行,吾所不取。」訪主還之。敦睦宗族,與同豐約,教訓子孫,必先禮義。自大統中,稱老疾,不朝謁;世宗虛心欲見之,俊不得已入見。王引之同席而坐,問以魏朝舊事;載以御輿,令於王前乘之以出,顧謂左右曰:「如此之事,唯積善者可以致之。」
- ^ 《周書·卷三十七·列傳第二十九》:雋性寬雅,幼有識量,好學強記。兄祖訓、祖禮及雋,並有志行。閨門雍睦,白首同居。父亡雖久,而猶於平生所處堂宇,備設帷帳几杖,以時節列拜,垂涕陳薦,若宗廟焉。吉凶之事,必先啟告,遠行往返,亦如之。性又廉恕,不以財利為心。家人曾賣物與人,而剩得絹五匹。雋於後知之,乃曰:「惡木之陰,不可暫息;盜泉之水,無容誤飲。得財失行,吾所不取。」遂訪主還之。其雅志如此。
- ^ 5.0 5.1 《北史·卷二十七·列傳第十五》:雋字祖雋。性寬雅,幼有識量,好學強記。性又廉恕,不以財利為心。家人曾賣物與人,而利得絹一匹。雋於後知之,乃曰:「得財失行,吾所不取。」訪主還之。以選為孝文帝挽郎,除奉朝請。大乘賊起,燕、趙擾亂,雋參護軍事東討,以功授員外散騎侍郎。累遷司空府主簿。時靈太后臨朝,減食祿官十分之一,造永寧佛寺,令雋典之。資費巨萬,主吏不能欺隱。寺成,又極壯麗。靈太后嘉之,除左軍將軍。孝昌中,朝議以國用不足,乃置鹽池都將,秩比上郡。前後居職者多有侵隱,乃以雋為之,仍主簿。
- ^ 《周書·卷三十七·列傳第二十九》:以選為魏孝文帝挽郎,除奉朝請。大乘賊起,燕齊擾亂,雋參護軍事東討,以功授員外散騎侍郎,遷尚書左民郎中。以母憂不拜。正光三年,拜輕(騎)〔車〕將軍,遷揚烈將軍、司空府功曹參軍,轉主簿。時靈太后臨朝,減食祿官十分之一,造永寧佛寺,令雋典之。資費巨萬,主吏不能欺隱。寺成,又極壯麗。靈太后嘉之,除左軍將軍。孝昌中,朝議以國用不足,乃置鹽池都將,秩比上郡。前後居職者,多有侵隱。乃以雋為之。加龍驤將軍,仍主簿。
- ^ 《周書·卷三十七·列傳第二十九》:永安初,華州民史底與司徒楊椿訟田。長史以下,以椿勢貴,皆言椿直,欲以田給椿。雋曰:「史底窮民,楊公橫奪其地。若欲損不足以給有餘,見使雷同,未敢聞命。」遂以地還史底。孝莊帝后知之,嘉雋守正不撓,即拜司馬,賜帛百匹。其附椿者,咸譴責焉。
- ^ 《北史·卷二十七·列傳第十五》:永安初,華州人史底與司徒楊椿訟田。長史以椿勢貴,皆言椿直,欲以田給椿。雋曰:「史底窮人,楊公橫奪其地,若欲損不足以給有餘,見使雷同,未敢聞命。」遂以地還史底。孝莊帝后知之,嘉雋守正不撓,拜司馬;其附椿者咸責焉。
- ^ 《周書·卷三十七·列傳第二十九》:二年,出為左將軍、(涼)〔梁〕州刺史。民俗荒獷,多為盜賊。雋乃令郡縣立庠序,勸其耕桑,敦以禮讓,數年之中,風俗頓革。梁遣其將曹琰之鎮魏興,繼日版築。琰之屢擾疆埸,邊人患之。雋遣長史杜休道率兵攻克其城,並擒琰之。琰之即梁大將軍景宗之季弟也。於是梁人憚焉。屬魏室多故,州又僻遠,梁人知無外援,遂遣大兵頓魏興,志圖攻取。雋撫勵將士,人思效命。梁人知其得眾心也,弗之敢逼。雋在州清苦,不治產業。秩滿,其子等並徒步而還。吏人送雋,留連於道,久之乃得出界。
- ^ 《北史·卷二十七·列傳第十五》:二年,出為梁州刺史。人俗荒獷,多為盜賊。雋乃令郡縣為立庠序,勸其耕桑,敦以禮讓。數年之中,風俗頓革。梁遣其將曹琰之鎮魏興,繼日板築。琰之屢擾疆埸,邊人患之。雋遣長史杜林道攻克其城,並禽琰之。琰之即梁大將景宗之季弟也。於是梁人懼焉。屬魏室多故,州又僻遠,梁人知無外援,遂大兵頓魏興,志圖攻取。雋撫厲將士,人思效命。梁人知其得眾心也,弗之敢逼。雋在州清苦,不事產業,其子等並徒步而還,吏人送雋,留連於道,久之乃得出界。
- ^ 《周書校勘記·卷三十七·列傳第二十九·七》:大統二年 宋本和北史傳「二」作「三」。
- ^ 12.0 12.1 12.2 12.3 王其禕,周曉薇編著;王慶衛,樊波助理;毛漢光,耿慧玲顧問. 《隋代墓志铭汇考 1》. 北京市: 線裝書局. 2007年10月: 58–66、73–80. ISBN 9787801065889 (中文(繁體)).
- ^ 《周書·卷三十七·列傳第二十九》:大統二年,東魏授雋洛州刺史,雋因此乃謀歸闕。五年,將家及親屬四百餘口入關,拜秘書監。時軍國草創,墳典散逸,雋始選置令史,抄集經籍,四部群書,稍得周備。加鎮東將軍,封西安縣男,邑二百戶。十七年,除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加散騎常侍。雋以年老乞骸骨,太祖弗許。遂稱疾篤,不復朝覲。魏恭帝三年,賜姓若口引氏。
- ^ 《北史·卷二十七·列傳第十五》:大統三年,東魏授雋洛州刺史,雋因此乃謀歸闕。五年,將家及親屬四百口入關,拜秘書監。時軍國草創,墳典散逸,雋始選置令史,抄集經籍,四部群書,稍得周備。加鎮東將軍,封西安縣男。十七年,加散騎常侍,遂稱篤疾,不復朝覲。恭帝三年,賜姓若口引氏。孝閔帝踐阼,進爵為子。武成元年,進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 ^ 《周書校勘記·卷三十七·列傳第二十九·九》:時年八十 北史本傳作「八十二」。
- ^ 《周書·卷三十七·列傳第二十九》:孝閔帝踐阼,進爵為子,增邑五百戶。武成元年,進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增邑並前二千戶。雋年齒雖邁,而志識未衰,教授子孫,必先禮典。世宗尚儒重道,特欽賞之,數加恩錫,思與相見。雋不得已,乃入朝。世宗與同席而坐,因顧訪洛陽故事。雋身長八尺,須鬢皓然,容止端詳,音韻清朗。帝與之談論,不覺屢為前膝。及雋辭還,帝親執其手曰:「公年德俱尊,朕所欽尚,乞言之事,所望於公。宜數相見,以慰虛想。」以御輿令於帝前乘出。顧謂左右曰:「如此之事,唯積善者可以致之。何止見重於今,亦將傳之萬古。」時人咸以為榮。保定三年卒,時年八十。高祖嘆惜之,贈本官,加冀定瀛三州諸軍事、冀州刺史,諡曰元。
- ^ 《北史·卷二十七·列傳第十五》:雋年齒雖高,而志識未衰,教授子孫,必先典禮。明帝尚儒重德,特欽賞之,數加恩賜,思與相見。雋不得已,乃入朝,帝與同席而坐,顧訪洛陽故事。雋身長八尺,須鬢皓然,容止端詳,音韻清朗。帝與之談論,不覺屢為之前膝。及雋辭還,帝親執其手,曰:「公年德俱尊,朕所欽尚。乞言之事,所望於公。宜數相見,以慰虛想。」以御輿令於帝前乘出。顧謂左右曰:「如此事,唯積善者可以致之。何止見重於今,亦將傳之萬古。」時人咸以為榮。卒年八十二。武帝嘆惜之,贈本官,加冀定瀛三州諸軍事、冀州刺史,諡曰元。
- ^ 《周書·卷三十七·列傳第二十九》:雋篤於仁義,期功之有孤者,衣食豐約,俱與之同。少為司徒崔光所知,光命其子勵與雋結友。雋每造光,常清言移日。小宗伯盧辯以雋業行俱崇,待以師友之禮。每有閒暇,輒詣雋讌語彌日。恆謂人曰:「不見西安君,煩憂不遣。」其為通人所敬重如此。
- ^ 《北史·卷二十七·列傳第十五》:雋篤於仁義,期功之中有孤幼者,衣食豐約,並與之同。少為司徒崔光所知,光命其子勵與雋結友。雋每造光,常清談移日。小宗伯盧辯以雋業行俱崇,待以師友之禮,每有閒暇,輒詣雋讌語彌日。恆謂人曰:「不見西安君,煩憂不遣。」其為通人所敬重如此。
- ^ 王其禕,周曉薇編著;王慶衛,樊波助理;毛漢光,耿慧玲顧問. 《隋代墓志铭汇考 2》. 北京市: 線裝書局. 2007年10月: 8–10. ISBN 9787801065889 (中文(繁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