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指導民主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指導民主[1](英語:Guided democracy)又稱管理式民主(Managed democracy)是威權獨裁Authoritarian dictatorship)和軟威權主義Soft authoritarianism)的委婉說法。「指導民主」常被用來指代發展中國家普遍傾向於採取的中央集權體制[2]實行「指導民主」的政府往往由公正自由化的選舉產生,但在改變國家政策,意志和目標方面缺乏實質性權力。[3]其實際獨裁者緊抓着政治體系的控制權,但是他很少控制社會的其他面向,而且受到諸如教會、軍隊、資產階級等其他機構的節制。[2]典型的例子有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時代的訓政,現今的泰國2019年軍政府狀態結束後,由軍方掌控參議院全部席位,以及實行2008年憲法的緬甸,軍方掌握議會兩院各四分之一的席位,還有印度尼西亞前總統蘇加諾執政時期實行的「納沙貢」政策。如今,它被廣泛使用於形容普京領導下的俄羅斯,由研究克里姆林宮的專家格列布·巴甫洛夫斯基英語Gleb Pavlovsky等學者套入概念並普及使用[4]。而目前由人民行動黨所帶領的新加坡也可以屬於此一範疇。

舉例

[編輯]

薩納齊亞統治下的波蘭

[編輯]

1926年至1939年[5]統治戰間期波蘭Sanacja政權被視為指導民主的一個例子,無論是在其1926年至1930年的第一階段[6],還是在1930年至1939年的最後階段[7]。該政權保留了波蘭議會民主的許多結構和機構,儘管約瑟夫·畢蘇斯基對政府施加了如此大的影響力,以至於他「採取了獨裁者的一些姿態」[5][6]Sanacja政權實施的1935年《波蘭四月憲法》將大部分國家權力集中到總統手中但波蘭的指導民主仍然保持了多元性,儘管是威權主義的[7]。反對派在議會和地方政府中有席位,政黨也被允許合法運作[5]

波蘭歷史學家安德烈·霍伊諾夫斯基英語Andrzej Chojnowski指出,在畢蘇斯基的政權下,選舉仍然是按照議會民主的原則組織的[5],而且薩納齊亞政權確實很受歡迎,因為反對黨被指責未能阻止大蕭條[8]安東尼·波隆斯基英語Antony Polonsky在談到晚期薩納齊亞政權時指出,即使在1930年之後,「政黨仍然存在,新聞相對自由,允許批評」,從而維持了指導民主的體系[9]。雖然反對派的行動受到阻礙,但鎮壓很少見,只有兩個政黨被禁止:大波蘭陣營英語Camp of Great Poland國家激進陣營[5][10]

蘇加諾領導下的印度尼西亞

[編輯]

二戰後,「指導民主」這一詞在印度尼西亞被用來描述蘇加諾政府在1959年至1966年間的執政方式。[11]

普京領導下的俄羅斯

[編輯]

普京顧問格列布·帕夫洛夫斯基英語Gleb Pavlovsky[12]、媒體[13][14]和俄羅斯知識分子馬拉特·格爾曼英語Marat Gelman[15]使用「管理式民主」這個術語來描述弗拉基米爾·普京領導下的俄羅斯政治體系

流行文化

[編輯]

在電子遊戲《絕地潛兵2》中,被稱為「超級地球」的虛構政府實體是一個管理民主體制。採用誇張的宣傳和一個高度關注戰爭與破壞的社會。這種對民主的虛假感知向超級地球的公民們製造了一種錯誤的自由感。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印尼的政治發展
  2. ^ 2.0 2.1 里昂·P·巴拉達特. 意识形态:起源和影响(第10版). 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2010年4月. ISBN 978-7-5100-1766-7.  293頁 (簡體中文)
  3. ^ Sheldon Wolin. Democracy Incorporated: Managed Democracy and the Specter of Inverted Totalitarianis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8 [2016-12-10]. ISBN 0-691-13566-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20).  47頁 (英文)
  4. ^ Weir, Fred. Kremlin lobs another shot at marketplace of ideas. 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October 1, 2003 [2009-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02). 
  5. ^ 5.0 5.1 5.2 5.3 5.4 Machcewicz, Paweł; Persak, Krzysztof (編). Dwudziestolecie. Rządy pomajowe. Polski wiek XX. Warszawa: Muzeum Historii Polski : Bellona. 2009. ISBN 978-83-11-11629-0. 
  6. ^ 6.0 6.1 Plach, Eva. The Clash of Moral Nations: Cultural Politics in Piłsudski's Poland, 1926–1935 (PDF). 2006: 13–14 [August 24, 2022].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7-12-12). 
  7. ^ 7.0 7.1 di Gregorio, Angela. European and Polish constitutionalism in the aftermath of WW1. DPCE Online. 2021, 48 (3): 31. ISSN 2037-6677. doi:10.57660/dpceonline.2021.1388. 
  8. ^ Kalendarium wydarzeń - Kalendarium - Polska.pl. Wiadomosci.polska.pl. [2022-08-24]. (原始內容存檔於January 18, 2007). 
  9. ^ Polonsky, Antony. Politics in Independent Poland 1921-1939: The Crisis of Constitutional Governmen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2. ISBN 978-0-19-827182-6. 
  10. ^ Andrzej Friszke, Henryk Samsonowicz. Józef Piłsudski. KSAP XX LAT (PDF). 2010: 349–379 [2018-10-07].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8-10-07). 
  11. ^ Lindsey, Tim. Soeharto: the giant of modern Indonesia who left a legacy of violence and corruption. The Conversation. [2024-06-07] (美國英語). 
  12. ^ Weir, Fred. Kremlin lobs another shot at marketplace of ideas. 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October 1, 2003 [2009-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24). 
  13. ^ Sauer, Pjotr. Vladimir Putin to run for Russian president again in March 2024. The Guardian. 2023-12-08 [2024-06-07]. ISSN 0261-3077. 
  14. ^ Shukla, Sebastian; Chernova, Anna; Sebastian, Clare; Picheta, Rob. Russian anti-war election candidate barred from running against Putin. CNN. [2024-06-07]. 
  15. ^ The Moscow Times https://archive.today/20140815213156/http://web.archive.org/web/20060528104356/http://www.themoscowtimes.com/stories/2005/07/08/106.html. July 8, 2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15).  缺少或|title=為空 (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