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義和團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義和團
別名
  • 「梅花拳」(1898年)
  • 「義和團」(1899年)
  • 「義和拳」(1899年–1901年)
主要首領之一曹福田
主要首領之二張德成
活躍期1890年代–1901年9月
國家 清朝
意識形態
口號「扶清滅洋」[1]
人數50,000人–100,000人
戰役、戰爭義和團運動
義和團
正體字義和團
簡化字义和团
義民會
正體字義民會
簡化字义民会
梅花拳
漢語梅花拳
義和拳
正體字義和拳
簡化字义和拳
義和團拳民,攝於天津義和團運動期間(1901年)

義和團,又稱「義和拳」、「義民會」、「梅花拳」等,是一個興起於中國北部秘密結社[2][3]。該組織曾於1899年至1901年期間於清朝各地發起義和團運動[4]

義和團起初由當時中國北方各地的獨立村莊組織形成,由於是秘密結社因此許多成員的身份不得而知,故而難以精確估計參與者的總數,但可能多達數十萬人。義和團在運動初期主要攻擊清廷[5],但很快便轉而呼籲「扶清滅洋」,在支持清政府的同時抵制外國勢力[6][7]

自1900年夏起,義和團成員開始大規模破壞當時在華外國人所擁有的財產,如鐵路電報等現代設施,同時成批抓捕並殺害基督教傳教士與中國基督徒[8]。此後義和團開始擁護慈禧太后,並在之後參與抵抗由此引發的聯軍入侵,而後者近乎完全毀滅了義和團並最終結束了該運動,但其部分成員事後繼續參與了中國各地的其他秘密團體活動[9][10]

名稱

[編輯]

在英語世界裡,義和團因其成員大多練習中國武術(當時被稱為「中國拳擊」,即「Chinese boxing」)而被通稱為「拳民」(Boxers[11][12]。儘管該組織及其前身自19世紀80年代中期起便已普遍存在於民間,但其首次被外界稱為「義民會」是在1899年清朝為解決山東直隸兩省的動亂而提交的一份報告中[13]。這一稱呼在後續的報告中被證明是一個錯誤,其實際名稱應為「義和團」[14]

義和團曾於1898年期間被稱為「梅花拳」,但該名稱於在1899年以後幾乎不再使用[15]

起源

[編輯]

清朝年間的一些秘密結社組織,如大刀會白蓮教等,往往具有重大的力量與影響力。這些組織經常通過其武裝成員,利用當時中國許多地區缺乏秩序以及腐敗猖獗等現象來對廣大偏遠甚至中心地區施加控制並傳播影響[16]

義和拳,被演繹為推廣和諧和正義的拳法,早在義和團運動很早以前就出現了。1779年,清政府調查了謠言,據此,一個姓楊的男子在山東冠縣中實踐義和拳,儘管當局無法確認[17]

儘管起源於山東和河北的義和團運動將打算通過暴力來減輕政府對全中國的影響力,但該組織也試圖消除所有滲透清王朝的外國影響力。 該組織與其它秘密結社在消除基督徒的努力中有着深遠的聯繫,正如1896年7月4日可以看出的那樣,襲擊了山東西部德國傳教士的組織,後來受到義和團的控制[15]

該運動最初是在19世紀80年代中期以類似目標的各種結社合成的,以當地有影響力的人士,諸如河北的張德成和山東的朱紅燈,都直接領導着規模小但忠誠的小團體。這些小團體協助當地的執法人員控制民眾,以減少清政府和外國人,尤其是基督徒的影響。

當1898年,先前在山東和河北分散的義和團各個群體會在更加直接的領導下統一,並在群體內部建立了階級結構。這也涉及到群體名稱的更改,改稱為「梅花拳」。然而,這一名稱變更在1898年之後並未被使用,取而代之的是「和義拳」這個名稱。[15]

1898年5月23日,光緒帝對山東和直隸邊界地區所發生的擾亂進行調查,並提到有一個所謂的「國家義義團」,據稱該地區有10,000名義和團士兵受該團指揮。當時,清朝政府派遣了代表張如美並帶領軍隊前往該地區,鎮壓任何可能的騷亂。會議的結果並不負面,張如美報告稱該地區並未發生任何重大問題,並且報告了該團體實際人數較少的情況。

該運動的主要成員是農民,此外還包括一些閒散的青年、破產的工匠以及被解僱的工人。[18] 有些義和團新招募的成員曾是被解散的軍隊士兵和當地民兵。[19]

衝突

[編輯]
義和團成員形象

在1898年3月,義和團開始在街頭煽動民眾,並高喊口號「保清滅洋!」他們的主要領袖是曹福田。[11] 其他在直隸省的領袖包括劉成祥和張德成。

在1899年10月與清朝軍隊交戰後,義和團主要集中攻擊傳教士及基督教活動,因為他們認為這些活動「污染了中國文化的純潔」。清朝政府對於如何應對義和團的行動分歧較大,宮廷中的保守派支持他們。熱烈支持義和團的端王載漪安排了曹福田與慈禧太后的會面。[20] 在會議中,皇太子甚至穿上義和團制服以示支持。[21]

1900年6月初,約450名八國聯軍的士兵抵達北京,保護被義和團和清朝軍隊圍困的外國使館區,即所謂的「國際使館區圍困」。義和團達到其巔峰,並獲得清朝軍隊某些部隊的支持。他們改變了口號為「扶清滅洋!」。[22]

義和團加劇了對外國人和中國基督徒的殺戮行動。在北京,義和團被正式置於宮廷成員的指揮之下,例如端王載漪。在這場起義中,義和團與八國聯軍的作戰,使用近戰武器甚至徒手作戰,最終被徹底殲滅。衝突結束後,慈禧太后命令鎮壓剩餘的義和團成員,試圖平息外國勢力的憤怒。[23]

流行文化

[編輯]

義和團運動在尼古拉斯·雷執導的電影《北京55日》(1963)中有所描述。

楊謹倫的系列漫畫《義和團和殉教徒》(Boxers and Saints)中描繪了義和團。主角李寶(Lee Bao)成為義和團運動的領袖。

1976年,張徹執導的邵氏電影《八國聯軍》生動地刻畫了義和團運動。這部電影於1980年由World Northal公司在美國發行,名為《血腥復仇者》(The Bloody Avengers)。義和團也出現在電影《十八般武藝》(1982)和《上海正午2:上海騎士》(2003)中。紅燈照是一個隸屬於義和團的全女性團體,在電影《黃飛鴻之四:王者之風》(1993)中有所描繪。Netflix的電視劇《孫家兄弟》(2024)在情節中化用了義和團的名字和部分意識形態,以塑造一個主要的主角群體。

參見

[編輯]

書目

[編輯]
  • Bickers, Robert A.; R. G. Tiedemann (eds.) (2007). The Boxers, China, and the World. Lanham: Rowman & Littlefield. ISBN 978-0-7425-5394-1.
  • Buck, David D. (1987). "Recent Studies of the Boxer Movement", Chinese Studies in History 20. Introduction to a special issue of the journal devoted to translations of recent research on the Boxer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 Cohen, Paul A. History in Three Keys: The Boxers as Event, Experience, and Myth需要免費註冊 Revised.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7. ISBN 9780231106511. 
  • Elliott, Jane E. Some Did It for Civilisation, Some Did It for Their Country: A Revised View of the Boxer War.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2002. ISBN 962-201-973-0. 
  • Esherick, Joseph W. The Origins of the Boxer Uprising需要免費註冊. U of California Press. 1987. ISBN 0-520-06459-3. 
  • Preston, Diana. The Boxer Rebellion: The Dramatic Story of China's War on Foreigners That Shook the World in the Summer of 1900需要免費註冊. New York: Walker. 2000. ISBN 0-8027-1361-0.  British title: Besieged in Peking: The Story of the 1900 Boxer Rising (London: Constable, 1999).

參考文獻

[編輯]
  1. ^ Foord, John, The Meaning of the Unrest in China, The New York Times: 23, 25 March 1900 [3 May 20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8-28) (英語) 
  2. ^ 《紐約時報》. 两张照片与义和团运动. 紐約時報中文網. 2018-05-28 [2024-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8-15) (zh-cmn-hans). 
  3. ^ 清末最神秘的群众运动:义和团,是怎么发展起来的?_清政府. www.sohu.com. [2024-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8-15). 
  4. ^ 一百年前的此时,义和团运动正在兴起_思想文化. www.historychina.net. [2024-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16). 
  5. ^ 从反清复明到扶清灭洋,“神功护体”的义和团_中国. www.sohu.com. [2024-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8-15). 
  6. ^ 义和团为什么要“扶清灭洋”?有一个重要理由令人哭笑不得_中国. www.sohu.com. [2024-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8-15). 
  7. ^ 網易. 义和团本来反清复明,为何突然要扶清灭洋?他们是被慈禧消灭的吗. www.163.com. 2020-09-25 [2024-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8-15). 
  8. ^ 义和团、基督徒和神:从宗教战争角度看1900年的义和团斗争. 漢語基督教研究網. 2014-11-25 [2024-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8-15). 
  9. ^ 中国军史:1900年 义和团运动高潮-搜狐新闻. news.sohu.com. [2024-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8-15). 
  10. ^ 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 www.gov.cn. [2024-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8-15). 
  11. ^ 11.0 11.1 Australian War Memorial. [2 December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18 February 2011). 
  12. ^ MacKerras, Colin. China in Transformation, 1900–1949. Pearson Longman. 2008. ISBN 9781405840583 (英語). 
  13. ^ Muramatsu, Yuzi. The "boxers" in 1898–1899, the origin of the "I-Ho-Chuan" (義和拳) uprising, 1900. The Annals of the Hitotsubashi Academy. April 1953, 3 (2): 236–261. JSTOR 43751277. 
  14. ^ Google Ngram Viewer. books.google.com. [18 January 2019]. 
  15. ^ 15.0 15.1 15.2 Purcell, Victor. The Boxer Uprising: A Background Stud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 June 2010. ISBN 9780521148122 (英語). 
  16. ^ Boxer Rebellion.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29 February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10). 
  17. ^ Esherick, Joseph W. The origins of the Boxer Uprising需要免費註冊. Berkeley, California; Los Angeles; 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7: 141 (英語). 
  18. ^ Le movement des boxers in china (1898-1900). you-feng.com. [2 December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21). 
  19. ^ China, Japan, and the Ryukyu Islands.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history-geography. [3 December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10-07) (英語). 
  20. ^ Chinese monarchs – Zaiyi (26 August 1856 – 24 November 1922) was a Manchu prince and statesman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www.nouahsark.com. [2 December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31). 
  21. ^ Lucia. China's Confession: Episode 4. www.chinasoul.org. [2 December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31 August 2017) (英國英語). 
  22. ^ Significance, Combatants, Definition, & Facts.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Boxer Rebellion. [2 December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10) (英語). 
  23. ^ La révolte des Boxeurs, un autre son de cloche. tao-yin.com. [2 December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31 August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