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關務署
財政部關務署 | |
---|---|
Customs Administration, MOF(英語) | |
![]() 關務署署徽,同時為中華民國海關關徽 | |
![]() 中華民國海關關旗 | |
機構概要 | |
成立時間 | 1854年 |
前身機構 |
|
類型 | 中央三級行政機關 |
管轄範圍 | 中華民國 |
駐地 | 103205 臺北市大同區塔城街13號 |
員額 | 4,494人 |
年度預算 | 新台幣65.82億元(2022年) |
首長 |
|
任命者 | 財政部部長 |
任期 | 無任期保障 |
上級部門 | 財政部 |
內部單位 | 6組、6室 |
下設機構 |
|
授權法源 | |
網站 | https://web.customs.gov.tw/ |
影像資料 | |
![]() 關務署本部所在地「海關大樓」 |
財政部關務署(簡稱關務署)是中華民國的海關事務機構,隸屬於財政部,負責關稅稽徵、查緝走私、保稅退稅、貿易統計及接受其他機關委託代徵稅費、執行邊境管制。其前身為清咸豐四年(1854年)成立的海關總稅務司署,1991年2月3日更名為財政部關稅總局,2013年元旦合併財政部關政司後改為今制。該署目前下設基隆、臺北、臺中、高雄等4處海關。
歷史
[編輯]清末以前
[編輯]中國歷史上,在唐、宋、元及明初在各海港設立市舶司來管理海上對外貿易,為中國海關之初。明朝洪武元年,在上海設立太倉黃渡市舶司;洪武七年(1374年)撤銷全國的市舶司,直至永樂元年復設。
清朝康熙24年(1684年),將市舶司改為江(上海)、浙(寧波)、閩(福州)、粵(廣州)四處海關。乾隆22年(1757年)下旨,除粵海關外,撤銷所有其他海關。
道光23年(1843年)《中英南京條約》簽訂後,江海關設立盤驗所,進行外商的出入境申報及繳納關稅的業務,清政府開始將上海作為通商口岸的條文,上海自該日起正式開埠。清咸豐3年(1853年),英人乘上海小刀會起義時,強佔江海關。
海關總稅務司署 | |
---|---|
![]() 海關總稅務司署旗(海關旗) | |
機構概要 | |
成立時間 | 1854年(咸豐四年) |
解散時間 | 1991年(民國80年) |
後繼機構 | 財政部關稅總局 |
類型 | 海關 |
管轄範圍 | ![]() ![]() |
駐地 | 上海 (1859–1865,1929-1941,1945-1949) 北京 (1865–1929) 重慶 (1941–1945) 臺北 (1949–1991) |
隸屬部長 |
|
上級機構 | 大清南洋通商大臣 中華民國財政部 |
太平天國占領天京後,清廷實際無力控制上海海關。在此情況下,咸豐4年(1854年),英國、法國和美國三國駐上海領事館聯合與蘇松太道(上海實際行政長官)吳建彰談判,決定由三國各派稅務司一人,協助中國政府徵集關稅。當年7月,成立少關稅務管理委員會以及「海關總稅務司署」,最初除徵收關稅外,並參與籌建海軍、港務、郵政、助航設備(燈塔)、氣象、教育、外交等。1859年,英國稅務司李泰國被清朝南洋通商大臣何桂清任命為海關總稅務司,成為中國海關的最高領導。1861年,這個職位正式得到清廷的確認。1865年,總稅務司署遷往北京台基廠。
與此同時,1861年,潮海關(正式名稱為「汕頭新關」)在媽嶼島開關,稅務司由美人擔任;3月23日,依《北京條約》在天津成立「津海關」;11月,英國亦根據《中英天津條約》將鎮江、九江、漢口闢為對外貿易口岸,並分設海關。清咸豐12年(1863年),在臺灣設立淡水關。光緒25年(1899年),德國人在青島成立膠海關。光緒33年(1907年),日本在大連成立大連關。
宣統二年(1911年),天津海關將大清郵政津局移交郵傳部,郵政業務脫離海關。
中華民國成立以後
[編輯]中華民國成立以後,海關總稅務司署繼續執行國家海關職能。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海關總稅務司開展航道測量和航標建設,掌握了中國沿海與內河的引水權,在海關總署成立海務處,卡洛爾(Carrel)(英籍,海軍退役校官)為海務巡工司。1920年至1925年先後向英國購買了「北斗」號(排水量約200噸)、「長庚」號(200噸)、「並征」號(1000噸)、「流星」號(800噸)、「海光」號(600噸);又向香港太古船廠定造「海星」號(2000噸)、「春星」號(2300噸)蒸汽船。以上各艦均配備有馬克沁重機槍,千噸以上的還在船頭甲板加裝一門3磅炮。「海星」、「流星」、「並征」、「海光」等4艘均塗白色,組成海務船隊(即「航標船隊」),其他船塗灰色編入緝私艦隊。海務船隊以上海為基地,海務處下設航標總工程師室,專門負責沿海與長江的航標建設工作。海務船隊在中國沿海先後建設大型燈塔43座,在沿海港口和航道敷設了浮標、燈樁共200多個,按國際標準繪製和出版航海圖50多張。中共建政後,航道與航標工作仍由中央人民政府海關總署掌管,直至1952年由中央人民政府交通部接管。
隨着國民革命的反帝運動發展,1927年1月中國海關艦艇改掛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取代五色旗。1928年7月25日中美簽訂《關稅協定》,主要內容有:取消限制中國關稅自主的條約條款,互相給予最惠國待遇,確立中國關稅自主的原則等。此後,德、英、法、義、日等資本主義國家先後與中國簽訂了類似的承認中國關稅自主的關稅條約。1929年,總稅務司署遷回上海。
1929年2月21日,國民政府公布施行《民國十八年中華民國海關進口稅則》,中華民國完成關稅自主。1931年1月14日,國民政府修正《民國十八年中華民國海關進口稅則》為《海關進口稅則》。
中國抗日戰爭前期,總稅務司不顧日軍的威脅,設法保持海關完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侵華日軍立即佔領各地海關及在上海的總稅務司署。1941年12月8日,日軍佔領上海租界,接管江海關和海關總稅務司署,逮捕海關總稅務司梅樂和,改派日本人岸本廣吉任淪陷區海關總稅務司、赤谷由助為江海關稅務司[1]。國民政府在後方重新設置總稅務司署,以美國人為首,統轄各地海關,管理國統區與外國,以及國統區與淪陷區之間的貿易。1945年日本投降後,兩署在上海重新合併[2]。
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9月13日,副總稅務司丁貴堂接管江海關,恢復執行《1934年進出口稅則》,廢除轉口稅和偽政權的稅捐,公告海關金單位兌換券和法幣比值為1比20。1946年11月17日,國民政府公布《修正進出口貿易暫行辦法》,廢止《進出口貿易暫行辦法》,海關全面實行許可證制度,一切貨物進口都須憑許可證辦理。1948年5月7日,總稅務司署下發聯合國審定的關貿總協定及所附《關稅減讓表》。[1]
1949年4月,渡江戰役前,駐在上海的總稅務司公署隨中華民國財政部撤台灣,總稅務司李度(美籍)命令華北和上海的海關艦船立即駛往台灣。由於解放軍很快封住了黃浦江口,因而只有A型艦「聯星」號等3艘、Y型艦「海平」號等3艘和航標船「景星」號一艘逃台,Y型艦「海威」號駛往廈門後轉去香港,其餘艦艇全部被共產黨接管。隨着解放軍陸續進占各海關所在地,中國共產黨對舊海關實行接收和軍管,終止舊中國海關總稅務司署對各地海關的管轄,確立中國共產黨和中央人民政府對海關的領導並確立海關行政管理權和關稅自主權,規定一切外輪進口均需先報經軍管會批准,對在舊中國海關任職的洋員統一審查處理,外籍稅務司制度自此在中國大陸終結。1949年5月隨上海戰役結束,留守在上海的中國海關總稅務司機構被中國共產黨下令中止職權。1949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海關總署在北京建立,並在之後接管了中國大陸的各海關機構[3]。當年12月,總稅務司李度與海關總稅務司署隨中華民國政府遷往臺北,原隸屬海關海務部門的港務業務則轉由交通部各地港務局負責,惟助航設備仍由海關管理。1950年,末任外籍總稅務司李度退休,此後海關總稅務司均改由中華民國國籍人士擔任。
1991年2月1日《財政部關稅總局組織條例》公佈實施,海關總稅務司署改組為「財政部關稅總局」,「海關總稅務司」職位正式走入歷史。
2013年1月1日,配合財政部施行新組織架構,關稅總局合併財政部關政司升格為「財政部關務署」,同時將燈塔等助航設備業務移交交通部航港局[4][5]。
組織
[編輯]歷任首長
[編輯]海關總稅務司 | |
---|---|
![]() 海關總稅務司旗 | |
首任 | 李泰國 |
設立 | 1859年 |
末任 | 詹德和 |
廢止 | 1991年 |
任別 | 姓名 | 就職時間 | 卸任時間 | 備註 | |||||||
---|---|---|---|---|---|---|---|---|---|---|---|
海關總稅務司署 總稅務司(海關執行機關) | |||||||||||
1 | 李泰國 (英國籍) |
1859年 | 1861年 | ||||||||
代理 | 赫德 (英國籍) |
1861年 | 1863年11月29日 | ||||||||
2 | 赫德 (英國籍) |
1863年11月30日 | 1911年 | ||||||||
代理 | 裴式楷 (英國籍) |
1908年 | 1910年 | ||||||||
代理 | 安格聯 (英國籍) |
1911年6月17日 | 1911年10月24日 | ||||||||
3 | 安格聯 (英國籍) |
1911年10月25日 | 1929年 | ||||||||
4 | 梅樂和 (英國籍) |
1929年1月 | 1943年5月 | ||||||||
5 | 李度 (美國籍,Lester Knox Little) |
1943年 | 1950年 | ||||||||
代理 | 羅慶祥 | 1950年 | 1955年 | ||||||||
代理 | 方度 | 1955年 | 1960年 | ||||||||
6 | 方度 | 1960年6月24日 | 1960年7月24日 | ||||||||
7 | 張申福 | 1960年 | 1964年 | ||||||||
8 | 曲樹楨 | 1966年 | 1971年 | ||||||||
9 | 王樹德 | 1972年 | 1978年 | ||||||||
10 | 袁寶璧 | 1978年 | 1984年 | ||||||||
11 | 鄭欽明 | 1984年 | 1987年 | ||||||||
12 | 黃清潯 | 1987年 | 1990年 | ||||||||
13 | 詹德和 | 1990年 | 1991年 | ||||||||
財政部關務署 署長(財政部業務單位) | |||||||||||
1 | 周德偉 | 1950年 | 1969年 | ||||||||
2 | 郭梓強 | 1969年 | 1975年 | ||||||||
3 | 王昭明 | 1975年 | 1978年 | ||||||||
4 | 陸潤康 | 1978年 | 1980年 | ||||||||
5 | 王建煊 | 1980年 | 1982年 | ||||||||
財政部關政司 司長(財政部業務單位) | |||||||||||
1 | 何瑞坤 | 1982年 | 1984年 | ||||||||
2 | 賴英照 | 1984年 | 1989年 | ||||||||
3 | 王德槐 | 1989年 | 1996年 | ||||||||
4 | 劉榮主 | 1996年 | 2000年 | ||||||||
5 | 俞邵武 | 2000年 | 2004年 | ||||||||
6 | 簡良機 | 2004年 | 2006年 | ||||||||
7 | 桂先農 | 2006年 | 2007年 | ||||||||
8 | 劉榮主 | 2007年 | 2009年 | ||||||||
9 | 王亮 | 2009年 | 2012年12月31日 | ||||||||
財政部關稅總局 總局長(海關執行機關) | |||||||||||
1 | 詹德和 | 1991年 | 1998年 | ||||||||
2 | 趙國安 | 1998年 | 2000年 | ||||||||
3 | 傅仁雄 | 2000年 | 2001年 | ||||||||
4 | 萬居財 | 2001年 | 2002年 | ||||||||
5 | 鍾火成 | 2002年 | 2004年 | ||||||||
6 | 俞邵武 | 2004年 | 2006年 | ||||||||
7 | 簡良機 | 2006年 | 2009年 | ||||||||
8 | 李茂 | 2009年 | 2010年 | ||||||||
9 | 吳愛國 | 2010年 | 2011年 | ||||||||
代理 | 黃定方 | 2011年 | 2012年 | ||||||||
財政部關務署 署長 | |||||||||||
1 | 王亮 | 2013年1月1日 | 2014年1月16日 | ||||||||
2 | 饒平 | 2014年1月16日 | 2015年12月2日 | ||||||||
3 | 莊水吉 | 2015年12月2日 | 2016年7月18日 | ||||||||
4 | 廖超祥 | 2016年7月18日 | 2018年7月16日 | ||||||||
5 | 謝鈴媛 | 2018年7月16日 | 2022年3月7日 | ||||||||
6 | 彭英偉 | 2022年3月7日 | 現任 |
人員編制
[編輯]清末海關總稅務司成立後,以「通令」作為行政形式,統管中國境內的所有海關,各海關設稅務司一人,向總稅務司匯報。總稅務司的工作語言為英語。總稅務司機構初期為英國人掌控,辛亥革命後美國、德國、法國和日本官員也逐漸進入。1929年後,中國本土官員開始進入總稅務司上層領導職位。
下列為早期中國海關底下各稅務司的洋員編制,人員多半為英國籍。以光緒年間台灣《滬尾新關洋員名錄》[6]為例:
稅務司 | |||||
頭等幫辦 | 一等幫辦 | 二等幫辦 | 三等幫辦 | 四等幫辦 | 幫辦(未分級) |
供事 | |||||
總巡 | 二等驗貨 | 三等驗貨 | |||
頭等鈐字手 | 二等鈐字手 | 三等鈐字手 | |||
醫師 | |||||
技師 |
時至今日,財政部關務署組織編制如下:
- 署長一人,職務列簡任第十三職等
- 副署長二人,職務列簡任第十二職等
- 主任秘書,職務列簡任第十一職等
- 研究委員
- 副署長二人,職務列簡任第十二職等
內部單位[編輯]
|
附屬機關[編輯]關務署在全國設有四個海關,分別掌管一般進出口貨物、保稅、物流中心、自由貿易港及各港口、機場之出入境旅客等通關業務:
|
- 現行關址
-
財政部關務署署址
-
基隆關
-
臺中關
-
高雄關
- 大陸時期關址
-
1924年1月21日落成的江漢關大樓
-
1914年4月落成的膠海關大樓
-
1927年12月19日落成的第四代江海關大廈
-
1916年5月落成的粵海關大樓(今粵海關博物館)
-
1869年建立的津海關(今海關總署駐天津特派員辦事處)
海關識別系統
[編輯]旗、徽
[編輯]
現行
[編輯]
|
|
|
|
- 現行關徽、關旗於1975年公開徵選、1976年12月30日以臺字681號通函發布、1977年1月1日生效,沿用中國海關黃、綠兩傳統色彩,分別代表稽徵關稅、查緝走私。關徽含有梅花(國花)、燈塔(前程遠大及曾管理燈塔)、天平(公平公正)、財字標誌(隸屬財政部及稽徵關稅)、鑰匙(把守國門及揭發私貨)。關旗除了懸掛於關務署大樓,亦為海關艦艇艦艏旗,此時固定尺寸為96×64公分。燈塔仍由海關掌管時亦懸掛關旗。
- 關務署長旗用於署長蒞臨海關艦艇時懸掛於艦艇主桅桿,固定尺寸132.5×84公分。
- 財政部長旗沿用總稅務司梅樂和於1929年1月24日通令使用的總稅務司旗,用於部長蒞臨海關艦艇時懸掛於艦艇主桅桿,固定尺寸160×115.5公分。
歷史
[編輯]- 綠底黃X旗為中國第一面海關旗,由首任總稅務司李泰國設計,第二任總稅務司赫德於1867年採用。1873年中國政府更改海關旗後,此旗仍為海關艦艇用旗之一,直到1977年1月1日。
- 1873年清廷訂定三角黃龍旗為海關旗,1889年修改為長方形。
- 1912年12月16日北洋政府定五色旗旗角加綠底黃X旗為海關旗。
- 1929年1月24日總稅務司梅樂和發布第3848號通令,以國旗加圓形綠底黃X為海關旗。
- 1929年10月國民政府《各項船舶旗幟圖》規定國旗加四條綠色水波紋為海關旗,但延至1931年2月20日才生效。
- 李國鼎擔任財政部長時認為海關綠底黃X旗形似「此路不通」,於是海關重新徵選關旗,1977年1月1日啟用現行旗式。
職階
[編輯]財政部關務署之轄下所有關務人員,簡稱海關人員,依據關務人員服制管理要點[10]穿著,在階級上在該要點清楚說明,而職位依據關務人員職務稱階表[11],其任務為負責關稅稽徵、查緝走私、保稅退稅、貿易統計及接受其他機關委託代徵稅費、執行管制。襯衣以白色為主,褲子以黑色為主,外套則是藏青色
物品 | 說明 |
---|---|
襯衣 | 白色 |
常服外套 | 藏青色 |
褲子 | 白色 |
大盤帽 | 顏色為白色,帽徽上方為青天白日國徽、中為白底金字繡有海關二字,下方有英文字樣,並由金色嘉禾穗包圍,並依據官職大小有其數量 |
小盤帽 | 顏色為白色,帽徽上方為青天白日國徽、中為白底金字繡有海關二字,下方有英文字樣,並由金色嘉禾穗包圍,並依據官職大小有其數量 |
勤務便帽 | 上繡海關與英文 |
階級肩章 | 依據官職大小所搭配。 |
胸章 | 上書海關職員編號及海關、CUSTOMS字樣,並鑲有關徽。 |
相關條目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註腳
- ^ 1.0 1.1 上海海关志-上海地方志办公室. [2019-04-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4).
- ^ 鄭友揆著,程麟蓀譯:《中國的對外貿易和工業發展,1840-1948年》(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4),頁157。
- ^ 《上海海關志》(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7),第一節 沿革
- ^ 財政部關務署舉行揭牌典禮 首任署長由原財政部關政司司長王亮陞任 - 中央社 2013.01.02. [2013-0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4).
- ^ 全台燈塔移交交通部接管 航港局:未來開發觀光資源 - NOWnews 今日新聞網 2013.01.02. [2013-0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4).
- ^ 【內文】台北縣縣定古蹟淡水海關碼頭調查研究及修護計劃-第16頁.pdf (PDF). 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 [2024-06-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12-21.
- ^ 旗. 海關博物館 藏品查詢資訊系統.
- ^ 海關關旗. 海關博物館 藏品查詢資訊系統.
- ^ 旗. 海關博物館 藏品查詢資訊系統.
- ^ 關務人員服制管理要點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財政部.
- ^ 關務人員職務稱階表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考試院全國人事法規釋例.
- 書刊
- 財政部關稅總局 編撰. 《中華民國海關簡史》. 財政部關稅總局. [中華民國97年6月再版]. ISBN 957-00-4861-1.
- Donna Brunero. Britain's Imperial Cornerstone in China: The Chinese Maritime Customs Service, 1854-1949. Routledge, 2006.
- 費正清:Trade and Diplomacy on the China Coast: The Opening of the Treaty Ports, 1842-1854. 2 vol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3.
- Stanley Fowler Wright. Hart and the Chinese Customs. Belfast: published by William Mullen and Son for Queen's University, Belfast, 1950.
- Crawford David S. James Watson, MD, LRCSE – an Edinburgh trained physician and surgeon in northeastern China 1865–1884. J. Royal College of Physicians of Edinburgh, 2006.
- 久保亨 著,王小嘉 譯:《走向自立之路:兩次世界大戰之間中國的關稅通貨政策和經濟發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 網頁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