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費雷爾環流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費雷爾環流(英語:Ferrel cell),是大氣環流的一種,由美國氣象學家威廉·費雷爾在1859年提出,是指在南北半球的中高緯地區出現的與直接環流方向相反的間接環流[1]。在該環流內,氣流在近地面向著極地方向,而在對流層頂上則向著赤道方向。

形成原因

[編輯]

因極地地區氣壓較低,在氣壓梯度力的作用下,副熱帶高壓帶的空氣會向極地流動。在流動的過程中空氣又會受地轉偏向力影響,北半球氣流向右偏轉,南半球則向左偏轉,這種偏轉在中緯度地區形成盛行西風帶,即費雷爾環流的低空分支[2]。當西風帶氣流繼續向極地推進至約60°緯度時,會與極地高壓帶南下的極地冷空氣相遇[2]。由於極地冷空氣密度較大,迫使較暖的西風帶氣流上升,形成副極地低壓帶。在副極地低壓帶上升的氣流在高空會分為兩支:一支向極地流動,補充極地環流的下沉氣流;另一支向赤道方向回流,構成費雷爾環流的高空分支,最終在副熱帶高壓帶下沉,完成費雷爾環流的閉合循環[3][2]

參考資料

[編輯]
  1. ^ 壽紹文. 天气学基本原理(第2版). 氣象出版社. 2021. 第七章大氣環流. ISBN 978-7502976026. 
  2. ^ 2.0 2.1 2.2 許昌. 风电场规划与设计(第2版). 水利水電出版社. 2021. 1.3.1.1大氣環流. ISBN 9787517096948. 
  3. ^ 朱益民; 姜勇強; 謝倩; 黃小剛; 陳中一. 天气学原理. 氣象出版社. 2019. 5.3.2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形成與維持. ISBN 978-750297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