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李神福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李神福
淮南節度副使、鄂岳招討使
國家唐朝
時代唐末
主君楊行密
神福
職官左右黃頭都尉→左游奕將→宣池兩路都游奕使→左千牛衛將軍→左衙都校→舒州刺史昇州刺史→寧國軍節度使(未受)→淮南節度副使[1]、鄂岳招討使
籍貫洺州
出生855年
逝世904年
親屬
李承鼐
李承鼎

李神福(855年—904年),洺州人。唐末楊吳名將,在楊行密征服淮南的過程中屢立戰功,多次用疑兵迷惑敵軍,又曾生擒吳越名將顧全武君山之戰以火船破成汭、在吉陽磯和皖口大破田頵水軍,史稱其「戰無不克」,為當時名將。

生平

[編輯]

淮南投效

[編輯]

李神福幼年執親喪禮,過於哀痛,同鄉人認爲他與衆不同。長大後沉穩勇敢,唐末天下紛亂,四方競相徵募勁卒,遂被編入上黨軍籍。

廣明元年(880年)三月,朝廷任命淮南節度使高駢為諸道行營都統以征討黃巢,各之兵齊來淮南,李神福隨州將戍淮海[2]。李神福後藉機投效廬州刺史楊行愍為其親校。

中和四年(884年),高駢任命其從子左驍衞大將軍高澞舒州[3]。同安賊陳儒攻打舒州,高澞向廬州楊行愍求救,楊行愍深感其力不足,和李神福商議,李神福提出 「不用寸刃而逐之」的計策。李神福率少量兵力攜帶大量旗幟,從小道潛入舒州,隨後讓舒州守軍打着廬州旗號出城,在城外指劃地形,佯裝部署大陣。陳儒誤以為廬州援軍已至,連夜撤退,舒州之圍遂解[4]

光啓二年(886年)冬十二月,壽州刺史張翱派遣部將魏虔率領一萬人馬侵犯廬州,楊行愍命令田頵、李神福、張訓率軍抵禦,在褚城擊敗了魏虔的軍隊[5]

李神福積功至都指揮使

從征孫儒

[編輯]

光啟三年(887年),淮南大亂,淮南節度使高駢被秦彥畢師鐸所殺。楊行密接受謀士袁襲建議,加入對淮南地區的爭奪。李神福受派遣招降曲溪屯將劉金、盱眙人賈令威等義兵。秦宗權部將孫儒也趁機自立,在淮南地區和楊行密展開了數年的混戰。

大順二年(891年)春正月,孫儒率領全部淮、蔡的軍隊渡過長江,屢次擊敗楊行密部下田頵安仁義的部隊,進駐溧水一帶。楊行密派遣李神福率軍抵禦。李神福佯裝撤退以示弱勢,孫儒軍隊誤判我軍確實膽怯,因而未加戒備。李神福趁夜率領精銳部隊發動突襲,此戰共俘虜及斬殺敵軍達千人之眾[6]。五月,孫儒派遣部將康暀佔據和州安景思佔據滁州,楊行密派遣李神福前往攻克和、滁二州,康暀投降,安景思逃跑。

景福元年(892年)正月,楊行密孫儒交戰失利,想退到銅官固守,召諸將商議:「孫儒的兵力是我軍的十倍,我軍多次交戰都不利,打算退守銅官,各位覺得如何?」劉威、李神福進言:「孫儒傾巢而出遠道而來,利在速戰速決。我軍應當屯駐險要之地,加固壁壘、清除郊野物資以疲敝敵軍,同時派遣輕騎兵截斷其糧道,奪取他們擄掠的物資。如此敵軍前線無法交戰,後退又無糧草補給,就能輕易擒獲他們!」楊行密從其計,並採納戴友規「護民歸淮」之策,孫儒部衆果軍心渙散,漸漸弱於下風[7]。六月,楊行密終於擒殺孫儒。八月,楊行密被受封為淮南節度使同平章事

廬州克敵

[編輯]

景福元年(891年)十一月,叛將廬州刺史蔡儔發掘楊行密父祖之墓,又和舒州刺史倪章聯合,對抗楊行密。蔡儔向朱全忠請求援軍,朱全忠厭惡蔡儔反復無常,拒絕援助,並將此情報告知楊行密。楊行密收到消息後,令行營都指揮使李神福領兵討伐蔡儔[8]

景福二年(892年)四月,李神福圍廬州城。同月甲午日(893年5月15日),楊行密親自率軍抵達廬州,宣州留後田頵也從宣州率兵前來[9]。七月丁亥(893年9月5日),楊行密軍攻陷廬州,蔡儔被擒拿後處斬[10]。冬十月,倪章棄城逃跑,楊行密任命李神福為舒州刺史[11]

杭州擒將

[編輯]

光化四年(901年)八月,弘農郡王楊行密聽聞流言說彭城郡王錢鏐已死,派遣李神福趁機征討杭州,浙軍將領顧全武等人列出八個營寨抵禦李神福。十月,李神福詐稱夜晚退軍,並釋放杭州俘虜以告知顧全武。當晚,李神福領兵先走,派遣行營都尉呂師造在青山下設伏。顧全武領兵來追,李神福、呂師造趁機夾擊,斬首五千,俘虜顧全武。李神福進軍臨安,浙軍將領秦昶率領三千人投降。[12]

十二月,李神福得知錢鏐尚未死亡,臨安難以攻克,想要撤軍,又擔心在千秋嶺等險要被浙軍伏擊。於是派人守護錢氏祖先墳塋,禁止砍伐採集,並允許顧全武與家人通信。彭城王錢鏐感念此舉,派遣使者致謝。不久後,李神福大量設置虛假營寨作爲疑兵,浙軍誤判吳軍主力抵達,遂請求議和,李神福接受對方犒勞物資後撤軍。[13]

君山之戰

[編輯]

天復二年(902年),武寧軍節度使馮宏鐸因爲昇州宣州寧國軍節度使田頵駐地)、揚州(吳王楊行密駐地)之間而心不自安,但仗着其強大的樓船水軍,不肯歸順二州,意圖保持相對獨立[14]。田頵意圖吞併昇州,故意製造事端。馮宏鐸決定先下手爲強,率先對宣州發起攻擊。楊行密調停未果。[15]六月辛巳(902年7月14日),馮宏鐸在曷山被田頵擊敗。楊行密勸降馮宏鐸,任命其為淮南節度副使,改派李神福為昇州刺史,提防宣州田頵和潤州安仁義[16]。楊行密把女兒嫁給李神福之子李承鼎。

天復三年(903年)正月,昇州刺史李神福被任命爲淮南行軍司馬、鄂兵行營招討使舒州團練使劉存為鄂兵行營招討副使,率水軍萬人攻打武昌軍節度使杜洪[註 1],杜洪部將駱殷原駐守永興,此時棄城逃亡,縣民方詔佔據城池歸降,李神福說:「永興乃大縣,糧草補給皆仰賴於此,佔據此縣可算已掌控一半鄂州。」[17]

三月,李神福包圍鄂州,望見城中堆積的草,對監軍尹建峯說:「今夜替您燒毀這些荻草。」尹建峯並不相信。當時杜洪向梁王朱全忠求救,李神福派遣部將秦皋乘輕舟至灄口,在樹梢高舉火炬;杜洪誤判援軍抵達,果然焚燒荻草以作呼應。[18]

朱全忠收到杜洪的求救後,派遣韓勍率萬人屯兵灄口,作爲杜洪援軍。又急遣使者諭令荊南節度使成汭武安軍節度使馬殷武貞軍節度使雷彥威,命其出兵救援杜洪。成汭畏懼汴軍強盛,且欲趁機擴張江、淮之地,遂發水軍十萬順長江東下。成汭建造巨型戰艦,艙室完備,旗艦命名「和州載」,其餘戰艦尚有「齊山」、「截海」、「劈浪」等名號。掌書記李珽諫言:「我軍戰艦笨重難調頭,吳軍船速輕快,難以正面對決。且武陵(雷彥威)、長沙(馬殷)皆與我有舊怨,豈能不防後路?不如遣精銳駐守巴陵,主力與敵隔岸對峙,堅守不戰,不出月餘,吳軍糧盡自退,鄂州之圍可解。」成汭不從[19]。大軍行至公安,占卜得凶兆欲返,親信楊師厚勸阻:「主公舉全軍出征,中途折返,如何向百姓交代?」成汭遂續行。

五月,成汭未抵鄂渚,馬殷已遣歐陽思率水軍三千餘人,聯合雷彥威所派歐陽息水軍三千,會師荊江口,突襲攻陷江陵,大肆劫掠而去。成汭部將因家眷陷敵,士氣盡喪[20]。李神福於沙橋築壘,自乘輕舟觀察敵軍後說:「敵艦雖眾,首尾斷絕,可破之!」壬子日(903年6月10日),李神福遣副將秦裴楊戎率數千兵於君山逆擊,火攻敵艦,成汭軍潰散,其本人投江而亡。此役繳獲戰艦二百艘,韓勍聞敗訊,亦撤軍退走[21]

宣州平叛

[編輯]

寧國軍節度使田頵在破馮弘鐸後,親自前往廣陵向楊行密請求將原本就應屬寧國軍轄區的池州歙州歸爲自己巡屬,楊行密擔心此舉會導致田頵過於強大而不答應。楊行密身邊隨從乃至獄吏都向田頵索取賄賂,田頵大怒道:「你們這些小吏知道我要入獄了嗎!」返程時指廣陵南門立誓:「此生再不踏入此門!」田頵兵精糧足,熱衷征戰擴張;楊行密平定淮南後欲休養生息,屢次壓制其軍事行動,田頵拒不聽命。如楊行密與錢鏐和解,要求田頵撤兵,田頵深懷怨恨,暗蓄反叛之心。

李神福向楊行密進言:「田頵必會反叛,應及早處置。」楊行密答:「田頵立有大功,反跡尚未顯露,此時誅殺,恐諸將人人自危!」田頵麾下大將唐儒常與其戰略意見相左,楊行密察知後擢升唐儒爲廬州刺史。田頵認定唐儒懷貳心,遂滅其全族。唐儒臨刑曰:「我死之日,便是田公覆滅之始!」

天復三年(903年)八月,田頵與潤州團練使安仁義共同舉兵,安仁義縱火焚毀東塘水軍戰艦。田頵又意圖聯合奉國軍節度使朱延壽,此事被尚公迺發現並告知給楊行密,楊行密用徐溫門客嚴可求的計策殺死朱延壽,因此朱延壽未能起兵參與。楊行密密召李神福討伐田頵。李神福此時尚在和杜洪交戰,擔憂杜洪會在前方截擊,遂對外宣稱奉令攻打荊南,整頓軍備船隻;至日暮時分,突然沿長江東下,此時方對將士下達討伐田頵的正式軍令。

九月,田頵攻陷昇州,俘虜了李神福的妻兒並善待他們,招降李神福,並遣使威脅:「公若識時務,當與公分土而王;否則妻孥盡誅!」李神福正色道:「吾以行伍之身追隨吳王起兵,今爲三軍主帥,斷不以私情易忠義。田頵尚有老母在堂,竟行悖逆之舉,不擔心自己母親受牽連,人倫綱常尚且不顧,何足與語?」立斬來使以示決絕,將士聞之皆爲感奮。田頵遣部將王壇汪建率水師迎戰。丁未日(903年10月3日),李神福艦隊行至吉陽磯,王壇將李神福之子李承鼎押至陣前脅迫。李神福喝令左右弓弩手放箭,隨即激勵諸將:「敵衆我寡,當出奇制勝。」黃昏交戰時,李神福佯敗後撤,引敵艦逆流追擊,待其陣型散亂突然回師順流猛攻。是夜王壇戰艦遍列火炬,李神福令全軍見火光處即攻,敵軍慌忙滅火隱蔽,混亂中吳軍乘風縱火,焚毀敵艦無數。次日戊申日(903年10月4日),又在皖口交戰,王壇、汪建僅以身免,士卒死傷枕藉。田頵聞敗訊親率水軍來援,李神福斷言:「賊棄城野戰,此天賜殲敵之機。」遂沿江修築壁壘堅守,急遣使請楊行密發步軍截斷田頵退路。楊行密另遣漣水制置使臺濛夾擊,田頵被迫親自率領步騎回援,留郭行悰帶兩萬精兵和王壇、汪建水軍屯駐蕪湖防備李神福。臺濛在廣德黃池接連取勝,郭行悰、王壇、汪建及當塗、廣德的各戍將都相繼投降。十一月,田頵被殺,宣州平定。潤州安仁義後續也為王茂章擊敗,叛亂終於平定。

戰後授李神福爲寧國軍節度使,李神福以江西[註 2]未平堅辭不受。

天復四年(904年),李神福兵屯田梁。三月,李神福復任鄂岳招討使兼光州團練使攻鄂州杜洪。八月,李神福未克鄂州即病發返廣陵。在江都求醫,不久病逝,年五十。之後,舒州團練使泌陽劉存代爲招討使,天祐二年(905年)二月,劉存攻克鄂州。

評價

[編輯]

李神福為唐末楊吳楊行密手下名將,作戰多有謀略:早期以疑兵之計退陳儒之圍,僅憑虛設旌旗便瓦解敵勢;對抗孫儒時深諳"避銳擊惰"之道,先退舍示弱後夜襲破敵;皖口之戰更以佯退誘敵配合青山設伏,生擒顧全武

其水戰戰造詣亦佳,君山之戰精準把握成汭水軍"首尾懸絕"的弱點,果斷突擊致其潰敗,而在與田頵水師交戰時,更借順流之勢形成戰場主動權,屢次摧毀敵方舟師。

李神福為臣忠義,在當田頵劫持其家眷並誘以分治之利時,仍然不為所動,這在五代十國君臣義缺的背景下顯得尤為可貴。

  • 徐鉉給其長子李承鼐廟中所做碑文,稱述了其事跡:「先君諱神福,避亂擇主,來適維楊。於時唐室崩離,諸侯角逐,吳武王之舉,我先君之用,摧凶略地,所向無前,功加於時,慶鍾於後,終淮南莭度副使、鄂岳招討使。」(《洪州豊城縣李司空廟碑文》)[1]
  • 吳任臣十國春秋》論曰:「李神福戰無不克,義在忘私,匪獨以勇畧勝也。」

家族

[編輯]

李神福先祖是隴西人,後因官遷徙在上黨定居。有妻子和兒子。長子李承鼐戰死於豐城縣。其妻兒曾在天復三年(903年)被田頵俘虜,用於要挾其叛變。

各地李氏家譜,多說其為滕王李元嬰之後。

兒子

[編輯]
  • 李承鼐:字大用,李神福長子,天佑三年(906年)隨昇州刺史秦裴出征鎮南軍留後鍾匡時,次年戰死於洪州豐城長豐鄉楊子洲,年二十三,贈官司空,後立威顯廟於戰沒處以祭祀,由南唐徐鉉撰寫碑文,宋朝紹興年間,曾勅封匾額[1][22][23]
  • 李承鼎:娶楊行密女為妻[1]

相關

[編輯]

影視

[編輯]
  • 2006年電視劇《吳越錢王》,郭軍飾演李神福。

註釋

[編輯]
  1. ^ 武昌節度使杜洪截殺朝廷使者、依附朱全忠並斷絕東南貢路。在乾寧四年(897年),朝廷下詔封楊行密為江南諸道行營都統,討伐杜洪。
  2. ^ 時為鎮南軍節度使鍾傳所據。

參考文獻

[編輯]

引用

[編輯]
  1. ^ 1.0 1.1 1.2 1.3 徐鉉《徐文公集·洪州豊城縣李司空廟碑文》:先王之制,以勞定國,以死勤事,皆得祀之。然則非通幽洞靈之士,有驚愚顯俗之跡,亦不能臻此也。李君諱承鼐,字大用,其先隴西人,中葉因官,遂家上黨。先君諱神福,避亂擇主,來適維楊。於時唐室崩離,諸侯角逐,吳武王奮桓、文之舉,我先君效關、張之用,摧凶略地,所向無前,功加於時,慶鍾於後,終淮南節度副使、鄂岳招討使。君即招討長子也。幼而爽俊,長而雄勇,年始志學,即從義旗,善撫士卒,生知韜略,厲若鷹隼,疾如風電,時稱虎子,敵畏馬兒。以功累加檢校左僕射,爲橫衝裨將。天祐丙寅𡻕,從招討使秦裴平豫章,敍功爲最。新附之地,屬郡未賓。明年,命君領偏師,平餘盜。戈船先進,群帥後期,山越霧集,漢矢且盡。同玄冥之沒,若杜畿之沉。享年二十有三。諸將嗣事,逋穢克清。迎君之喪,窆於洪州豊城縣楊子洲。惟君夙齡挺秀,盡忠死莭,識與不識,雜然推奇。而英靈盻蠁,若在左右,如鄭人之驚伯有,類吳俗之畏子文。於是耆艾相率啓求立祠於墓側。公議僉允,因贈司空。水旱禱祈,無不即應。鄉邑之際,頻𡻕豊穰,湍瀨無虞,疾癘不作,而君之家門亦康寧蕃衍焉,及今七十年矣。雖神道恍惚,不可備論,而忠誠報應,良足爲勸。猶恐年世綿邈,流俗失傳,或見猱于越巫,將受譏於淫祀。嫡孫仁昭,願以事實勒於貞珉。鉉素與君諸子游,復連姻戚,披文相質,所不獲辭。初,君之長弟諱承鼎,爲吳王之愛壻,故國人咸謂君爲「伯氏」,而忘其官稱焉。今用明白之。銘曰:嗚呼李君,勇且有仁。生殉國難,沒爲明神。南楚之郊,章江之濱。祠堂弈奕,像設侁侁。薦信以特,䧏祐於民。龍泉太阿,校靈比珍。衝斗之氣,終天不淪。
  2. ^ 資治通鑒·唐紀六十九》:淮南節度使高騈遣其將張璘等擊黃巢屢捷,盧攜奏以騈爲諸道行營都統。騈乃傳檄徵天下兵,且廣召募,得土客之兵共七萬,威望大振,朝廷深倚之。
  3. ^ 資治通鑒·唐紀七十一》:高騈從子左驍衞大將軍澞,〈從,才用翻。澞,麌俱翻。〉疏呂用之罪狀二十餘幅,密以呈騈,且泣曰︰「用之內則假神仙之說,蠱惑尊聽;外則盜節制之權,殘賊百姓;將佐懼,死莫之敢言。歲月浸深,羽翼將成,苟不除之,恐高氏奕代勳庸,一朝掃地矣!」因嗚咽不自勝。〈勝,音升。〉騈曰︰「汝醉邪!」命扶出。明日,以澞狀示用之,用之曰︰「四十郎嘗以空乏見告,〈澞第四十。〉未獲遵命,故有此憾。」因出澞手書數幅呈之。騈甚慚,遂禁澞出入;後月餘,以澞知舒州事。
  4. ^ 資治通鑒·唐紀七十一》:楊行愍力不能救,謀於其將李神福,神福請不用寸刃而逐之。乃多齎旗幟,間道入舒州,〈《九域志》︰廬州南至舒州四百二十里。間,古莧翻。〉頃之,引舒州兵建廬州旗幟而出,指畫地形,若布大陳狀;賊懼,宵遁。〈賊畏廬州兵,故宵遁。兵有先聲而後實,此其近之。〉神福,洺州人也。〈路振《九國志》曰︰李神福,洺州人,隸上黨軍籍。高駢兼諸道行營都統,神福從州將戍淮海,因投楊行密。〉
  5. ^ 資治通鑒·唐紀七十二》:壽州刺史張翱〈《考異》曰︰《妖亂志》作「張敖」,《吳錄》作「張滶」。今從《十國紀年》。〉遣其將魏虔將萬人寇廬州,廬州刺史楊行愍遣其將田頵、李神福、張訓拒之,敗虔於褚城。〈敗,補邁翻。〉
  6. ^ 資治通鑒·唐紀七十四》:孫儒盡舉淮、蔡之兵濟江,癸酉,自潤州轉戰而南,田頵、安仁義屢敗退,楊行密城戍皆望風奔潰。儒將李從立奄至宣州東溪,〈東溪在宣城,今謂之宛溪。〉行密守備尚未固,衆心危懼,夜,使其將合肥臺濛將五百人屯溪西;〈溪西,卽宛溪之西。〉濛使士卒傳呼,往返數四,從立以爲大衆繼至,遽引去。儒前軍至溧水,〈溧水,漢溧陽縣,隋分置溧水縣,時屬昇州。《九域志》︰在州東八十五里。〉行密使都指揮使李神福拒之。神福陽退以示怯,儒軍不設備,神福夜帥精兵襲之,俘斬千人。〈帥,讀曰率,下同。〉
  7. ^ 資治通鑒·唐紀七十五》:楊行密謂諸將曰︰「孫儒之衆十倍於我,吾戰數不利,欲退保銅官,何如?」劉威、李神福曰︰「儒掃地遠來,利在速戰。宜屯據險要,堅壁清野以老其師,時出輕騎抄其饋餉,奪其俘掠。彼前不得戰,退無資糧,可坐擒也!」戴友規曰︰「儒與我相持數年,勝負略相當。今悉衆致死於我,我若望風棄城,正墮其計。淮南士民從公渡江及自儒軍來降者甚衆,公宜遣將先護送歸淮南,使復生業;儒軍聞淮南安堵,皆有思歸之心,人心旣搖,安得不敗!」行密悅,從之。友規,廬州人也。
  8. ^ 資治通鑒·唐紀七十五》:廬州刺史蔡儔發楊行密祖父墓,〈光啓三年,楊行密留蔡儔守廬州;明年,儔以州附孫儒;儒旣敗,儔遂阻兵以拒行密。〉與舒州刺史倪章連兵,遣使送印於朱全忠以求救。全忠惡其反覆,〈惡,烏路翻。〉納其印,不救,且牒報行密;行密謝之。行密遣行營都指揮使李神福將兵討儔。
  9. ^ 資治通鑒·唐紀七十五》:李神福圍廬州;甲午,楊行密自將詣廬州,田頵自宣州引兵會之。
  10. ^ 資治通鑒·唐紀七十五》:丁亥,楊行密克廬州,斬蔡儔。
  11. ^ 資治通鑒·唐紀七十五》:舒州刺史倪章棄城走,〈倪章與蔡儔連兵,儔已敗,故章走。〉楊行密以李神福爲舒州刺史。
  12. ^ 資治通鑒·唐紀七十八》:李神福與顧全武相拒久之,神福獲杭俘,使出入臥內。神福謂諸將曰︰「杭兵尚強,我師且當夜還。」杭俘走告全武,神福命勿追,〈逸杭俘使之告全武以誘之。〉暮遣羸兵先行,神福爲殿,〈羸,倫爲翻。殿,丁練翻。〉使行營都尉呂師造伏兵青山下。〈沈括曰︰臨安縣有青山鎭。路振《九國志》作設伏青山路。〉全武素輕神福,出兵追之;神福、師造夾擊,大破之,斬首五千級,生擒全武。錢鏐聞之,驚泣曰︰「喪我良將!」〈喪,息浪翻。〉神福進攻臨安;〈臨安縣,錢鏐所起之地,衣錦軍在焉。《九域志》︰臨安縣在杭州西一百二十里。〉兩浙將秦昶帥衆三千降之。〈帥,讀曰率。〉
  13. ^ 資治通鑒·唐紀七十八》:李神福知錢鏐定不死,〈或言錢鏐爲盜所殺,見上文八月。〉而臨安城堅,久攻不拔,欲歸,恐爲鏐所邀,〈自臨安退還宣州,有千秋嶺之險。〉乃遣人守衞鏐祖考丘壟,禁樵採,〈錢鏐,臨安人,其祖父丘壟在焉。〉又使顧全武通家信;鏐遣使謝之。神福於要路多張旗幟爲虛寨,鏐以爲淮南兵大至,遂請和;神福受其犒賂而還。〈還,音旋,又如字。〉
  14. ^ 資治通鑒·唐紀七十九》:武寧節度使馮弘鐸介居宣、揚之間,〈宣,田頵;揚,楊行密。馮弘鐸以昇州居二鎭之間。〉常不自安;然自恃樓船之強,不事兩道。
  15. ^ 資治通鑒·唐紀七十九》:寧國節度使田頵欲圖之,〈頵,居筠翻。〉募弘鐸工人造戰艦,〈艦,戶黯翻。〉工人曰︰「馮公遠求堅木,故其船堪久用,今此無之。」頵曰︰「第爲之,〈第,但也。〉吾止須一用耳。」弘鐸將馮暉、顏建說弘鐸先擊頵,弘鐸從之,帥衆南上,〈說,式芮翻。上,時長翻。〉聲言攻洪州,〈鍾傳據洪州。〉實襲宣州也。楊行密使人止之;不從。〈楊行密時爲南面諸道都統,故欲制其行師進止。〉
  16. ^ 資治通鑒·唐紀七十九》:行密以李神福爲昇州刺史。〈楊行密用李神福刺昇州,以橫制宣、潤。〉
  17. ^ 資治通鑒·唐紀七十九》:以昇州刺史李神福爲淮南行軍司馬、鄂兵行營招討使,舒州團練使劉存副之,將兵擊杜洪。洪將駱殷戍永興,棄城走,縣民方詔據城降。神福曰︰「永興大縣,饋運所仰,已得鄂之半矣!」〈永興,漢鄂縣地;吳分鄂置新陽縣,隋改新陽曰永興,唐屬鄂州。《九域志》︰在鄂州東南四百五里,今壽昌軍卽其地。降,戶江翻。〉
  18. ^ 資治通鑒·唐紀八十》:淮南將李神福圍鄂州,〈是年正月,楊行密遣李神福攻杜洪,事始上卷。〉望城中積荻,謂監軍尹建峯曰︰「今夕爲公焚之。」〈爲,於僞翻。〉建峯未之信。時杜洪求救於朱全忠,神福遣部將秦皋乘輕舟至灄口,〈灄口在武口之上,對岸卽夏浦。灄,書涉翻。〉舉火炬於樹杪;〈杪,弭沼翻。〉洪以爲救兵至,果焚荻以應之。
  19. ^ 資治通鑒·唐紀八十》:杜洪求救於朱全忠,全忠遣其將韓勍將萬人屯灄口,遣使語荊南節度使成汭、武安節度使馬殷、武貞節度使雷彥威,令出兵救洪。汭畏全忠之強,且欲侵江、淮之地以自廣,發舟師十萬,沿江東下。汭作巨艦,三年而成,制度如府署,謂之「和舟載」,其餘謂之「齊山」、「截海」、「劈浪」之類甚衆。掌書記李珽諫曰︰「今每艦載甲士千人,稻米倍之,緩急不可動也。吳兵剽輕,難與角逐;武陵、長沙,皆吾讎也;豈得不爲反顧之慮乎!不若遣驍將屯巴陵,大軍與之對岸,堅壁勿戰,不過一月,吳兵食盡自遁,鄂圍解矣。」汭不聽。珽,憕之五世孫也。
  20. ^ 資治通鑒·唐紀八十》:成汭行未至鄂州,馬殷遣大將許德勳將舟師萬餘人,雷彥威遣其將歐陽思將舟師三千餘人會於荊江口,乘虛襲江陵,庚戌,陷之,盡掠其人及貨財而去。將士亡其家,皆無鬬志。
  21. ^ 資治通鑒·唐紀八十》:李神福聞其將至,自乘輕舟前覘之,謂諸將曰︰「彼戰艦雖多而不相屬,易制也,當急擊之!」壬子,神福遣其將秦裴、楊戎將衆數千逆擊汭於君山,大破之,因風縱火,焚其艦,士卒皆潰,汭赴水死,獲其戰艦二百艘。韓勍聞之,亦引兵去。
  22. ^ 王象之《輿地碑記目·卷二》:李司空廟碑:在豐城縣,去縣二十五里,長豐鄉。司空姓李,諱承鼐,李神福之長子也。戰沒於此,因廟食焉。南唐徐鉉為立碑,以紀其事。
  23. ^ 《江西通志·卷一百八》威顯廟:在豐城楊子洲,祀唐淮南楊渥部將李承鼐。天佑三年,從秦裴攻鍾匡時,屢立戰功,後敗死,𦵏楊子洲,有英靈,土人即墓側立廟祀之。徐鉉記。宋紹興中,勅封今額。

來源

[編輯]
  • 史書
    • 九國志·吳臣傳·李神福》:「神福,洺州人。幼執親喪,哀毀過瘠,鄉裏異之。及長,沈厚勇敢。唐末,四境交募勁兵,因逮上黨軍籍。時高駢兼諸道行營都統,神福從州將王重屯淮海,因投於行密。中和中,同安賊陳儒攻,刺史高澞遣使來告。行密未能救,謀於神福,對曰:『此羣盜烏合,易與耳。公但聲言赴援,可不勞尺刀,為公解之。』乃請本軍旌旗,間道以入。既夕,引州兵出外,各持旌旗入,列大陣之狀。儒果夜遁。行密大奇之。光啓二年,壽州張翺叛寇淝上,神福率兵與戰,敗之於褚城。秦、畢之亂,高駢召行密,因遣神福諭曲谿劉金、盱眙賈令威,各以義兵來附。破秦、畢軍,神福功居多。會選卒為黃頭軍,遷神福為左右黃頭都尉。龍紀中,涇縣王賞、太平嵇常滿,俱聚盜剽鄉里,神福引兵破之,但誅其首惡,餘皆不問。大順二年,孫儒前鋒兵屯溧水,行密遣神福將兵禦之。神福謂諸將曰:『兵倍不戰,況儒衆十倍於我,當避其銳以驕之。』乃退舍,而儒衆果怠。神福乃選銳卒,躋險夜襲之,果大潰。又擊儒要山寨破之。擒其將李宏,以功改左游奕將。銅官鎮遏使田頵為孫儒所敗,行密欲退守銅官,神福諫曰:『儒掃境而來,利在速戰,宜堅壁清野,以老其師。神福願以本軍,據險結柵。時出輕騎抄其糧運。彼前不得戰,退無儲糧,此送死之道。』行密曰:『善。』因以神福為宣池兩路都游奕使。是夏,儒食盡,果敗。以功奏授左千牛衛將軍。景福二年,廬州刺史蔡儔叛,遣何瓖來寇,神福迎擊於青斗山,大破之,遂傅城下。賊平,遷左衙都校。未幾,授舒州刺史。天福元年,與呂師造攻臨安。錢鏐使顧全武來援,神福退師,令羸老行,又令師造設伏青山路,自將一軍殿後。夜未半,全武果盡銳來追。神福僞北走,伏軍發,前返夾攻,越軍大敗,擒全武。復攻臨安,久不克。先是,神福使護鏐先塋,禁其樵採。及獲全武,又遣通家問。越人皆感之。因納其犒賂而返。二年,改昇州刺史。行密以女妻其子承鼎。三年,攻杜洪於鄂州,大敗洪軍。時城中積荻山上,神福謂諸將軍曰:『今夜焚此。』諸將皆不測。是夕,遣人乘舟載火炬至灄口分焚樹,僞為梁軍來援之狀。城中焚荻應之,諸將伏其智。梁祖遣將韓勍率步騎萬餘,屯灄口。又令荊南以舟師赴援。成汭盡衆浮江而下,神福登岸望之曰:『舟人雖盛,然首尾懸絕,宜急擊之。』乃迎戰大別山。汭果敗,溺水死。勍亦引衆遁去。自是洪勢益孤。會宣州田頵叛襲昇州,劫神福與帳下妻子,俱歸宛陵厚養之,以誘神福。行密急書召,神福覽書即袖之,揚言曰:『鄂州尚未下,又令急取荊南。』因號令諸軍,逮闇,順流而下。頵遣將王壇、汪建以舟師援洪,又別遣人遺神福書,約分地而治。神福斬其使,擊壇、建破之。復戰於皖口,又敗其衆,浮屍棄舟,蔽江而下。壇、建以輕舟遁去。四年,以兵屯田梁。加西面行營招討使,光州團練使。疾甚,求醫於江都,卒年五十。」
    • 十國春秋·吳五·列傳
  •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