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第三次反法同盟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第三次反法同盟
拿破崙戰爭的一部分

上:烏爾姆戰役特拉法加海戰;中:卡爾迪耶羅戰役迪恩施泰因之戰;下:奧斯特利茨戰役
日期1805年8月9日-1806年7月18日
地點
結果

法國勝利

參戰方
奧地利帝國 奧地利帝國
俄羅斯帝國 俄羅斯帝國
英國 大不列顛
那不勒斯王國 那不勒斯王國
西西里王國 西西里王國
瑞典 瑞典

法蘭西第一帝國

西班牙帝國
巴伐利亞選侯國
指揮官與領導者
奧地利帝國 卡爾·馬克·馮·萊貝里希
奧地利帝國 卡爾大公
亞歷山大一世
米哈伊爾·庫圖佐夫
霍雷肖·納爾遜
拿破崙一世
安德烈·馬塞納
皮埃爾-夏爾·維爾納夫
兵力
392,000人 198,000人

第三次反法同盟(法語:Guerre de la troisième coalition),1805年8月9日,神聖羅馬帝國、英國、沙俄那不勒斯瑞典結成「第三次反法同盟」,向拿破崙宣戰,最後反法同盟以大敗收場。

經歷過程

[編輯]

原本在第二次反法同盟戰爭中遭受重大損失的神聖羅馬帝國起初持觀望態度。

1805年3月,已經加冕為法蘭西皇帝的拿破崙·波拿巴進一步加冕自己為意大利國王,這一舉動激怒了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法蘭茲二世。1805年7月,神聖羅馬帝國也加入了反法同盟,第三次反法同盟形成。8月25日法國與巴伐利亞結為軍事同盟,符騰堡巴登相繼加入,這三個國家向拿破崙的軍隊提供士兵,並為其部隊穿越神聖羅馬帝國的領土直搗烏爾姆,為向拿破崙軍隊前往波西米亞開闢通道。[1]奧地利帝國在俄軍支援下入侵法帝國盟國巴伐利亞,拿破崙率軍東進應戰,取得了烏爾姆戰役的勝利,10月20日迫使馬克將軍投降,拿破崙揮軍渡過萊茵河。11月13日拿破崙揮軍開進維也納[2]

12月2日,法、俄、神聖羅馬帝國三國,在奧斯特利茨打了一場「三皇會戰」,拿破侖攻入哈布斯堡領地摩拉維亞,更將帝國軍趕出意大利,並在波希米亞境內打敗俄軍,俄皇、奧帝狼狽而逃。

12月4日,法蘭茲二世和拿破崙會談,雙方達成停火協議。

12月26日,奧地利和法國簽訂《普雷斯堡和約》,奧地利失去在南德意志、蒂羅爾與意大利(威尼托)的權力,也不得不承認巴伐利亞與符騰堡選帝侯的國王頭銜,與拿破崙新創的意大利王國,還有合約尚未明確數目的賠款。[2]奧地利退出反法同盟,拿破崙為了吸引更多國家加入邦聯,對奧皇法蘭茲二世發出最後通牒,要求解散神聖羅馬帝國

1806年8月6日,法蘭茲二世取消自己「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封號,僅保留奧地利帝號,神聖羅馬帝國解體

至此,第三次反法同盟瓦解,拿破崙乘勝在南德、中德、西德各諸侯國組成萊茵邦聯,把它置於自己的保護之下,神聖羅馬帝國的歷史也告終結。

文字註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Wolfram Siemann 著、楊惠群 譯. 梅特涅.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9年6月: 第278頁. ISBN 978-7-5201-4599-2. 
  2. ^ 2.0 2.1 Wolfram Siemann 著、楊惠群 譯. 梅特涅.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9年6月: 第280頁. ISBN 978-7-5201-45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