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時德意志帝國佔領下的愛沙尼亞
外觀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22年6月1日) |
佔領過程
[編輯]
1917年10月11日至21日,德意志帝國軍隊佔領了西愛沙尼亞群島。
在就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條約進行談判時,愛沙尼亞的戰鬥停止了。此前的談判在1918年2月破裂,為了向蘇俄布爾什維克新政權施加壓力,要求其簽署《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條約》,德國人於1918年2月18日登陸愛沙尼亞大陸並進軍哈普薩盧於1918年2月21日。
德軍於2月22日佔領了瓦爾加,並於2月24日佔領了派爾努(佩爾瑙)、維爾揚迪(費林)和塔爾圖(多爾帕特)。塔林(雷瓦爾)於1918年2月25日被佔領,而在愛沙尼亞大陸的其他地區,德軍佔領的最後一個城鎮是1918年3月4日的納爾瓦。
德國的軍隊終結了1918年2月24日在塔林宣布該國獨立的愛沙尼亞臨時政府,以及愛沙尼亞剩餘的布爾什維克赤衛隊。1918年3月5日,最後一批蘇俄赤衛隊越過了納爾瓦河逃回俄羅斯。
佔領之後
[編輯]阿道夫·馮·薩肯道夫(Adolf von Seckendorff)中將於1918年2月28日抵達塔林。他曾擔任西愛沙尼亞群島德國軍事管理局首領的第3指揮官。1918年晚些時候,隨着《布列斯特-利托斯克條約》的簽署,俄羅斯布爾什維克政府放棄了對愛沙尼亞的所有主權主張,正式賦予德意志帝國吞併愛沙尼亞或在愛沙尼亞建立附庸國的權利。愛沙尼亞成為了德國東部領地(庫爾蘭、愛沙尼亞、利沃尼亞、薩雷馬和里加的軍事行政機構)的一部分,直到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參考資料
[編輯]- Hiden, John. The Baltic States and Weimar Ostpoliti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ISBN 0-521-89325-9.
- von Rauch, Georg. The Baltic States: the years of independence ; Estonia, Latvia, Lithuania, 1917–1940. C. Hurst. 1974. ISBN 0-903983-00-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