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伊朗語支
東伊朗語支 | |
---|---|
地理分佈 | 中亞、南亞西北部、高加索、歷史上的斯基提亞以及薩爾馬提亞人 |
譜系學分類 | 印歐語系 |
分支 |
東北伊朗語團
東南伊朗語團
|
– | |
Glottolog | east2704[1] |

東伊朗語支是的伊朗語支的一個語支,出現於中古伊朗語時期(公元前四世紀到公元九世紀)。阿維斯陀語通常被歸為早期東伊朗語。與西伊朗語支不同,中古伊朗語時期的東伊朗語支語言保留了詞尾音節。
現存最大的東伊朗語是普什圖語,在阿富汗的阿姆河和巴基斯坦的印度河之間有大約4000-6000萬人使用。第二大東伊朗語支語言是奧塞梯語 ,大約有600,000 人使用。所有其他語言的使用者總和不到200,000人。
大多數現存的東伊朗語支語言都在鄰近的地區使用:阿富汗南部和東部以及巴基斯坦西部的鄰近地區,塔吉克斯坦東部的山地巴達赫尚自治州,以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最西部地區。在與上述地區相距甚遠的地方還有兩個現存的成員:塔吉克斯坦西北部的雅格諾比語(源自粟特語),以及高加索地區的奧塞梯語(源自斯基泰-薩爾馬提亞語,因此即使其位置偏遠,但仍被歸類為東伊朗語)。這些語言是公元前1世紀橫跨中亞大部分地區、高加索部分地區、東歐和西亞的巨大民族-語言連續體(被稱作斯基提亞)的遺蹟。東歐的東伊朗連續體由斯基泰人的繼承人薩爾馬提亞人持續到公元4世紀。[2]
歷史
[編輯]西伊朗語被認為是在公元前2世紀後期,即阿維斯陀語分化後不久從原始伊朗語中分化出來。這一過程可能發生於雅茲文化。東伊朗語緊隨其後,並取代了安德羅諾沃文化使用的原始伊朗語。
由於希臘人在中亞的存在,這些語言中一些位於最東端的語言在中古伊朗語階段被記錄下來(因此被歸於「東部」分類),而從今日哈薩克斯坦向西穿過東歐大草原延伸至烏克蘭的斯基泰-薩爾馬提亞語言連續體則幾乎沒有記錄留存。一些學者發現東伊朗人對俄羅斯民間文化產生了影響。[3]

中古波斯語(達里語)在阿拉伯征服後和伊斯蘭-阿拉伯統治期間傳播到阿姆河地區、阿富汗和呼羅珊。[4][5]為了書寫波斯語,塔希爾王朝在9世紀的呼羅珊完成了用阿拉伯文取代巴列維字母的工作。[6]波斯達里語傳播開來,導致包括巴克特里亞語和花剌子模語在內的東伊朗語的滅絕。今日,在中亞主要講波斯語的塔吉克人中,只有少部分人操粟特語的後代雅格諾比語。這似乎是由於入侵中亞的阿拉伯-伊斯蘭軍隊中有大量講波斯語的人,以及後來統治該地區的穆斯林國家(如薩曼王朝)。[7]薩曼王朝將波斯語根植在中亞。[8]
分類
[編輯]東伊朗語支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享有共同創新的方言連續體。傳統分類法,如「東北伊朗語團」,甚至東伊朗語支本身,更適合被視為語言地區而非共祖群體。[9][10]
東伊朗語支包含語言如下:[11]
上古伊朗語
阿維斯陀語有時被歸入東伊朗語支,但在21世紀的分類中並未被歸類為某個分支。
中古伊朗語
- 巴克特里亞語†,約公元前4世紀—公元9世紀
- 花剌子模語†,約公元前4世紀—公元13世紀
- 粟特語†,約公元4世紀
- 斯基泰-于闐語†(約公元5世紀—10世紀)和圖木舒克語†(前身為瑪熱勒巴什語,公元7世紀)
- 斯基泰-薩爾馬提亞語†,約公元前8世紀
現代伊朗語(新伊朗語)
特點
[編輯]東伊朗語受到了廣泛的音變(如t͡ʃ > ts)的影響。
漢語 | 阿維斯陀語 | 普什圖語 | 蒙吉語 | 桑格萊奇語 | 瓦罕語 | 舒格南語 | 帕拉奇語 | 奧爾穆爾語 | 雅格諾比語 | 奧塞梯語 |
---|---|---|---|---|---|---|---|---|---|---|
一 | aēva- | yaw | yu | vak | yi | yiw | žu | sō | ī | iu |
四 | t͡ʃaθwārō | tsalṓr | t͡ʃfūr | tsəfúr | tsībɨr | tsavṓr | t͡ʃōr | tsār | (tafṓr)1 | cyppar |
七 | hapta | ōwə | ōvda | ōvδ | ɨb | ūvd | hōt | wō | aft | avd |
- 由於重音的變化,這個詞的開頭音節在雅格諾比語中完全丟失了
濁塞音的弱化
[編輯]大多數東伊朗語的共同特點是濁塞音*b、*d、*g的弱化相當普遍。在元音之間,這三個輔音的弱化在大多數西伊朗語中也很常見;但在東伊朗語中,單詞詞首的輔音會擦化。然而,這種現象在阿維斯陀語中並不明顯,在奧爾穆爾-帕拉奇語中並不存在。
*b > *β、*d > *ð、*g > *ɣ三個擦化可以被認為是第一階段。濁軟顎擦音/ɣ/被大部分語言保留下來。唇音也被較好地保留下來,但在大多數語言中已經由濁雙唇擦音/β/變為濁唇齒擦音/v/。事實證明,齒音是最不穩定的:儘管濁齒擦音/ð/在一些帕米爾語中被保留下來,但在普什圖語和蒙吉語中,它被簡化為/l/。另一方面,在雅格諾比語和奧塞梯語中,這一發展似乎發生了逆轉,導致了濁塞音/d/的重新出現。(這兩種語言也發生了更早的*θ > /t/。)
漢語 | 阿維斯陀語 | 普什圖語 | 蒙吉語 | 桑格萊奇語 | 瓦罕語 | 舒格南語 | 帕拉奇語 | 奧爾穆爾語 | 雅格諾比語 | 奧塞梯語 |
---|---|---|---|---|---|---|---|---|---|---|
十 | dasa | las | los / dā | dos | δas | δis | dōs | das | das | dæs |
牛 | gav- | ɣwā | ɣṓw | uɣūi | ɣīw | žōw | gū | gioe | ɣōw | qug |
兄弟 | brātar- | wrōr | vəróy | vrūδ | vīrīt | virṓd | byā | (marzā | )virṓt | ærvad |
輔音簇*ft和*xt也廣泛弱化,儘管奧爾穆爾-帕拉奇語(可能還包括雅格諾比語)也未發生此變化。
外部影響
[編輯]鄰近的印度-雅利安語支對最近的東伊朗語產生了廣泛的外部影響。這一點從捲舌音(普什圖語、瓦罕語、桑格萊奇語、于闐語等)和送氣音(于闐語、帕拉奇語和奧爾穆爾語)的發展中可見一斑。[9]一個更局部的音變是捲舌擦音ṣ̌ [ʂ]變為x̌ [x]或x [χ],這可以在舒格南-亞茲古洛姆分支和普什圖語的某些方言中發現。以「肉」為例:瓦罕語中為ɡuṣ̌t,南普什圖語中為γwaṣ̌a,但在舒格南語中變為guxt,在中普什圖語和北普什圖語中變為γwax̌a。
註釋
[編輯]- ^1 蒙吉語的dā是波斯語借詞,但伊德加語仍使用los。
- ^2 奧爾穆爾語的marzā與其他詞詞源不同,但奧爾穆爾語的[b]總體上保持不變。例如,*bastra- > bēš(奧爾穆爾語的「繩子」)(比照阿維斯陀語的band-「打結」)。
- ^3 奧塞梯語的ærvad意為「親戚」。表示「兄弟」的詞彙æfsymær詞源不同。
另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Hammarström, Harald; Forkel, Robert; Haspelmath, Martin; Bank, Sebastian (編). Eastern Iranian. Glottolog 2.7. Jena: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Science of Human History. 2016.
- ^ J.Harmatta: "Scythians" in UNESCO Collection of History of Humanity – Volume III: From the Seventh Century BC to the Seventh Century AD. Routledge/UNESCO. 1996. pg. 182
- ^ Rast, N. A. Russians in the Medieval Iranian Epos. American Slavic and East European Review. 1955, 14 (2): 260–264. ISSN 1049-7544. JSTOR 3000746. doi:10.2307/3000746.
- ^ Ira M. Lapidus. A History of Islamic Societi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2 August 2002: 127–. ISBN 978-0-521-77933-3.
- ^ Ira M. Lapidus. Islamic Societies to the Nineteenth Century: A Global Histo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9 October 2012: 255–. ISBN 978-0-521-51441-5.
- ^ Ira M. Lapidus. Islamic Societies to the Nineteenth Century: A Global Histo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9 October 2012: 256–. ISBN 978-0-521-51441-5.
- ^ Paul Bergne. The Birth of Tajikistan: National Identity and the Origins of the Republic. I.B.Tauris. 15 June 2007: 5–. ISBN 978-1-84511-283-7.
- ^ Paul Bergne. The Birth of Tajikistan: National Identity and the Origins of the Republic. I.B.Tauris. 15 June 2007: 6–. ISBN 978-1-84511-283-7.
- ^ 9.0 9.1 Nicholas Sims-Williams, Eastern Iranian languages, in Encyclopaedia Iranica, Online Edition, 2008
- ^ Csató, Éva Ágnes; Enwall, Joakim; Isaksson, Bo; Jahani, Carina; Månsson, Anette; Saxena, Anju; Schaefer, Christiane; Korn, Agnes. Orientalia Suecana : Vol. 58 (2009). Department of linguistics and philology, Uppsala universitet. 2009.
- ^ Gernot Windfuhr, 2009, "Dialectology and Topics", The Iranian Languages, Routledge
外部連結
[編輯]- Compendium Linguarum Iranicarum, ed. Schmitt (1989), p.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