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宏觀經濟學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宏觀經濟學(英語:Macroeconomics,來自希臘語前綴makro-意為「大」+經濟學,日韓譯作巨視經濟學),指以國民收入、經濟整體的投資消費等總體性統計數據分析宏觀經濟運行規律的經濟學領域。其稱呼乃相對於古典的微觀經濟學而言,乃是自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發表以來,快速發展的經濟學分支。

歷史簡介

[編輯]

亞當·史密夫於其著作《國富論》中即已討論一國經濟增長的原因與條件。而一直到20世紀初期的主流經濟學家,對其討論多着重於經濟增長面向。

在1929年至1939年間,採行自由經濟的歐美國家產生嚴重的經濟衰退,這現象被稱為經濟大恐慌大蕭條,這大蕭條期間,失業嚴重,各類商品產量又急遽下降。

在大蕭條之前,當時主流學者不認為經濟衰退是嚴重且長久的現象,這些古典經濟學家延續著市場經濟論,認為自由市場的價格機能如同一隻看不見的手,可使社會自動達成充分就業,否定有效需求不足與高失業率同時存在的可能,其觀點以法國經濟學家讓-巴蒂斯特·賽伊為代表,他認為供應可以創造出同額的需求,而此看法被後人稱為賽伊定律

但上述的看法卻與大蕭條時期的經濟狀況不符,大蕭條持續了十年,嚴重的失業現象未曾消失。是故,在此背景之下,凱恩斯在1936年發表了《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簡稱為《通論》),為現代宏觀經濟學的起點。凱恩斯認為,政府應在經濟衰退時提出各種政策以刺激需求,進而達到減緩失業與恢復經濟繁榮的目的。

到1970年代,新的宏觀經濟問題遂生。在1974年至1975年及1980年至1982年間,歐美各國陷入二次大戰之後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因石油危機、高通貨膨脹及高失業率產生的問題。凱恩斯的理論逐漸受到其他學說的挑戰。這些理論包含了以米爾頓·佛利民為代表的貨幣學派和以小羅伯特·盧卡斯托馬斯·薩金特為代表的新興古典學派,而米爾頓·佛利民與小羅伯特·盧卡斯分別於1976年和1995年因該等理論而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

研究對象

[編輯]

總體經濟學所欲研究的問題為,一國既有的各種生產資源(如勞動力土地自然資源以及資本實際上會有多少被投入於各生產部門,並且研究投入後所產生的各種現象,及這些現象背後的原因和規律。具體而言,有以下三大主要命題:

經濟周期問題

[編輯]

經濟周期問題,有時候也被稱為經濟周期理論或者經濟危機理論。其研究的主題是為何一些國家的國民收入在其長期增長趨勢中會出現週期性波動。

經濟增長問題

[編輯]

經濟增長問題,亦稱為經濟成長理論或經濟發展理論。其討論的主要問題是在特定國家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制約和促進國民收入的主要因素和規律。從總體經濟學的角度講,拉動一國或經濟體增長的要素有三,分別是投資消費出口,俗稱「三架馬車」。研究經濟增長問題的著名經濟學家包括羅伯特·梭羅保羅·羅默等,其中,羅伯特·梭羅獲得了198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經濟增長的概念

[編輯]

經濟增長的理論

[編輯]

世界的經濟增長

[編輯]
2000-2011中國GDP成長率

經濟增長的國際比較(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

[編輯]
中國、巴西、俄羅斯、印度GDP成長率

世界經濟的未來

[編輯]

國民收入和就業問題

[編輯]

國民收入和就業問題,有時也被稱為國民收入決定理論就業理論失業理論。具體來講,就是研究某一時期國民收入的總量和就業量(或失業量)如何形成。

宏觀經濟學諸學派

[編輯]

宏觀經濟學中的一些概念

[編輯]

代表人物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