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突擊虎自行臼炮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606/4型380毫米RW 61突擊臼炮
Sturmmörserwagen 606/4 mit 38 cm RW 61
類型重型突擊炮
原產地 納粹德國
服役記錄
服役期間1944年8月–1945年
使用方 納粹德國
參與戰爭/衝突第二次世界大戰
生產歷史
研發者阿爾科特(德語:Alkett英語Alkett
研發日期1943年–1944年
生產商阿爾科特
生產日期1943年10月– 1945年1月
製造數量18輛
基本規格
重量65噸
長度6.28米
寬度3.75米
高度2.85米
操作人數5人(車長/炮手、駕駛員、機槍手/無線電操作員、2名裝填手)

裝甲150毫米
(戰鬥室正面)
(傾角25°)
82毫米
(戰鬥室側面)
(傾角0°)
82毫米
(戰鬥室尾部)
(傾角8°)
40毫米
(戰鬥室頂部)
70毫米
(車體首上)
(傾角80°)
62毫米
(車體首下)
(傾角65°)
62毫米
(車體側面)
(傾角0°)
62毫米
(車體尾部)
(傾角48°)
28毫米
(車體頂部)
主武器1門380毫米Stu. M RW 61 L/5.4火箭推進迫擊炮(備彈14發)
副武器1挺7.92毫米MG34通用機槍
發動機邁巴赫HL 230 P30 V-12液冷汽油機
650馬力
功率/重量10馬力/噸
懸掛扭杆懸掛
作戰範圍120公里
速度38.2公里/時

380毫米突擊臼炮(德語:38 cm Sturmmörser),又稱虎式突擊臼炮(德語:Sturmmörser Tiger),簡稱突擊虎(德語:Sturmtiger),為德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使用的一款重型突擊炮。它基於作戰後受損的虎I坦克底盤改造而成,裝備380毫米迫擊炮,用於在市區作戰中為步兵提供重火力支援。整個二戰期間一共只製造了18輛突擊虎。

發展

[編輯]

自從史太林格勒戰役開始後,原本在俄羅斯大草原上進攻順利的德意志國防軍,終於在加強防禦的市街建築物與區域中遇到城鎮戰困境,所以認為有必要生產用作支援步兵的重火力戰鬥車輛。

當時國防軍只有33B突擊步兵炮,就是以150毫米sIG 33榴彈炮改裝在三號坦克的底盤上權充為炮車作為摧毀建築物的唯一火力,不過僅24輛並且有一半都在史太林格勒戰役中損失。

1943年初以四號坦克底盤發展用來替代步兵炮33型的灰熊式突擊炮登場;但是國防軍還是認為不夠,還是需要支援步兵的自走炮,但是裝甲要更厚火力要更強,所以就產生了以虎式坦克為底盤搭配210毫米榴彈炮的構想。然而,這種武器在當時並不存在,因此被一個380毫米的火箭發射器所取代,這個火箭發射器是由德國海軍的深水炸彈發射器改裝的。

1943年9月克魯伯(Krupp)就以虎I坦克的底盤作為設計依據,然後將車體送往亨舍爾(Henschel)進行底盤的組合,最後再到阿凱特(Alkett)完成車體上層結構;原型車在一個月後被送往希特拉面前過目。量產第一台車體在12月開始移交到了隔年1944年2月20日阿凱特就完成了3台突擊虎式炮車。

由於工期被延後,希特拉在4月19日之前都沒要求量產的數量與速度要增加;不過已經有12輛突擊虎式炮車的戰鬥室與火炮已經準備好要安裝了。8月的時候阿凱特又完成了3輛重製的突擊虎式炮車,原本計劃在9月20日之前再完成另外7輛搭配380毫米迫擊炮德突擊虎炮車,因希特拉已經在8月20日會議中被面呈過。

終於在9月中完成了10輛突擊虎炮車;年底又完成了5輛。希特拉這時戰局轉敗,希望寄託在一切新式武器,所以對突擊虎炮車打算進行特別的運用,還預計每個月至少要製造300發突擊虎炮的彈藥才夠用。[1]

設計

[編輯]

突擊虎的車體是以晚期的虎I坦克為主,所以連同懸吊系統也相同。原來的結構也被移除用來容納新的火炮,加上火炮前移,等到裝甲安裝好之後,一個四方典型德國坦克外觀就出現了。

與虎式坦克相比,突擊虎整體在長度上要短得多,只有6.28米長,而虎式坦克則是8.45米,這主要是由於它沒有後者的長主炮,後者的主炮遠遠突出於車體前方。至於短炮管的設計則在城市環境中更有優勢。突擊虎也比虎式坦克略矮,突擊虎高度為2.85米,而虎式坦克有3米高。

裝甲

[編輯]
突擊虎的後方。

突擊虎是被設計出來在街道區推進,裝甲必須厚到適合近距戰,所以它的正面裝甲厚達150毫米,再加上傾角約45°左右,相當於厚達200毫米;側邊與後方的裝甲均厚80毫米,所以突擊虎跟虎II坦克一樣重達65噸。

武裝

[編輯]

380毫米的Raketen-Werfer 61 L/5.4,是一種後膛裝填的火箭推進迫擊炮,發射的短程火箭推進彈大約有1.5米長。有各種類型的炮彈,重量高達376千克,最大射程可達6000米,彈頭可為125千克的高爆裝藥或用於對付防禦工事的錐形裝藥,可以穿透高達2.5米的鋼筋混凝土。裝載高爆彈頭時的射程可達5650米。

發射時,發射藥首先將彈頭加速到45米/秒,然後40千克的火箭裝藥將其提升到約250米/秒飛向目標。

突擊虎的炮膛。

另外火箭迫炮的前端有個特殊的外觀,就是炮口外有一圈排氣孔,使得炮管看起來有如廚房的胡椒粉瓶。這圈排氣孔的設計原因在於火箭發射時會產生高壓且有毒的廢氣氣體,如果發射後貿然打開炮栓只會造成全車官兵悲劇性的下場,況且發射時的廢棄氣體會造成過高的膛壓,對武器本身也會造成損害,因此排氣孔的設計就是達成毒氣體的排洩與降低膛壓的效果。

在位於蒙斯特市的德國坦克博物館(Deutsches Panzermuseum)中的突擊虎正面圖;從照片中可以看到有如胡椒粉瓶的炮口以及右前方的MG34機槍。

龐大笨重的彈體只能讓突擊虎帶14發上戰場,一發已經先在後膛,另一發倒在載彈板上;剩下的十二發全部都在後面的彈架上。車體後面的小吊臂,用途就是把巨大的炮彈吊起,經過給彈艙口然後放置到載彈板上,再準備進入後膛。

因為彈載量低還需要有彈藥車跟隨,而彈藥車也是由虎式坦克改裝而成的,但是僅只有一台完工。

除了正面安裝的7.92毫米MG 34機槍外,在裝彈艙門後部還有一具「近戰防禦武器英語Nahverteidigungswaffe」,用於對步兵的近距離防禦。

產量

[編輯]
依篇號的生產歷史
日期 生產
數量
篇號#
1944年2月 2 305001–305002
1944年7月 3 305003–305005
1944年8月 3 305006–305008
1944年9月 8 305009–305016
1944年10月 9 305017–305025
1944年11月 6 305026–305031
1944年12月 20 305032–305051
1945年1月 10 305052–305061
1945年2月 13 305062–305074
1945年3月 3 305075–305077
1945年4月 7 305078–305084
1945年5月 4 305085–305088

篇號305011(1944十月)生產的突擊虎, 沒有裝備Zimmerit防磁裝甲。

戰鬥紀錄

[編輯]

突擊虎是用來支援步兵的重裝車輛,幫助步兵攻擊頑抗的敵軍碉堡或強化據點。不過等到突擊虎上戰場的時候,德軍情勢已經轉為守勢,反而本車主要用於防禦戰。

一共3個連被編成突擊虎連(Panzer Sturmmörser Kompanien,「PzStuMrKp」):第1,000連,第1,001連以及第1,002連。本來預計一個連配14輛突擊虎,結果最後一個連只配4輛。第1,000連於1944年8月13日成軍,主要參加擊敗華沙起義,連原型車都加入了鎮壓的戰鬥,而且這些突擊虎也就真正的發揮它們攻堅的用途。

1,001與1,002突擊虎連最後也在9月以及10月加入鎮壓,隨後轉往阿登地區,以總數7輛加入了突出部之役。阿登攻勢結束後,突擊虎又轉為守西線;在槍林彈雨當中突擊虎幾乎以厚裝甲防護力打死不退,盟軍與蘇軍如果不是以戰術支援轟炸機或者是口徑更大的火炮來對付突擊虎,盟軍與蘇軍幾乎就被突擊虎牢牢牽制住,進退不得。

有幾輛突擊虎在戰場損失,剩下來的突擊虎由於機械故障或者燃油不足而在被破壞後遺棄。1945年初期挺近德國的戰役中,在邊境線頑抗的一輛突擊虎曾經一發炮彈擊毀了屬於第3裝甲師的3輛M4雪曼坦克。[來源請求]

在戰後共有2輛突擊虎完整保存下來,一輛陳列在德國裝甲博物館;另外一輛被俄國拖回庫賓卡坦克博物館(Kubinka Tank Museum)。至於胡椒罐大炮則被收藏到博文頓坦克博物館(Bovington Tank Museum)中展覽。

外部連結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Doyle, H. L. Germany's Tiger Tanks : D.W. to Tiger I. Atglen, PA: Schiffer Publ. 2000. ISBN 0-7643-1038-0. OCLC 4481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