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羅伯茲角 (美國)

座標48°59′05″N 123°04′05″W / 48.98472°N 123.06806°W / 48.98472; -123.06806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羅伯茲角
普查規定居民點
Point Roberts
羅伯茲角的罐頭工廠,拍攝於1918年前後
羅伯茲角的罐頭工廠,拍攝於1918年前後
綽號:The Point, Point Bob
羅伯茲角在華盛頓州的位置
羅伯茲角
羅伯茲角
左上方紅點為羅伯茲角
坐標:48°59′05″N 123°04′05″W / 48.98472°N 123.06806°W / 48.98472; -123.06806
國家 美國
 華盛頓州
霍特科姆縣
建立1846年6月15日
面積
 • 總計10 平方公里(4.884 平方哩)
海拔0 米(0 呎)
人口[1]
 • 總計1,314(2,010年)人
 • 密度104人/平方公里(269人/平方哩)
時區太平洋標準時間UTC−08:00
 • 夏時制太平洋夏令時間UTC−07:00
郵區編號(ZIP)98281
電話區號360

羅伯茲角(英語:Point Roberts,在當地稱為「Point Bob」或 「The Point」)是美國華盛頓州霍特科姆縣的一個普查規定居民點(CDP),郵政編碼為98281[2],在2010人口普查中的人口為1,314人。此地是美國本土48州的一部分,但是它並不與美國本土48州的其它部分在陸地上相連,而是位於加拿大卑詩省溫哥華市市郊的三角洲南面的措瓦森半島英語TsawwassenTsawwassen Peninsula)的最南端,使其成為美國的一塊飛地。它位於。要想從美國其它地方通過陸路前往羅伯茲角,只能先入境加拿大。要想直接前往華盛頓州及美國的其它地方且不入境加拿大,可以通過海路或空中穿越邊界灣Boundary Bay)。

羅伯茲角的領土爭端起於19世紀中期,當時英國美國通過《俄勒岡條約》解決了太平洋西北部的美加邊界爭端(當時加拿大為英國屬地)。雙方都同意以北緯49度線作為兩國邊界,但他們忽略了包含羅伯茲角(位於北緯49度線)在內的小地區。自該領土爭端產生以來,曾有人提出關於將該領土割讓給英國,後來又有人主張割讓給加拿大,但其地位一直沒有改變。

歷史

[編輯]
從空中由南往北拍攝羅伯茲角,羅伯茲角北邊是溫哥華

第一批到達羅伯茲角的歐洲人是1791年在西班牙航海家Francisco de Eliza領導下的探險隊的成員。在Francisco de Eliza探險隊繪製的地圖上,羅伯茲角被稱為「Isla de Cepeda」或「Isla de Zepeda」。[3][4]1792年,由喬治·溫哥華領導的英國探險隊和Dionisio Alcalá Galiano領導的西班牙探險隊在羅伯茲角附近相遇。1792年6月13日上午,兩艘西班牙探險船經加利亞諾島進入邊界灣並證實羅伯茲角不是一個島嶼,因此改名為 「Punta Cepeda」。西班牙探險隊駕船在繞過羅伯茲角後遇到了英國皇家海軍探險船HMS Chatham,這是喬治·溫哥華探險隊中的一艘船。雙方進行了接觸,並共享信息,共同繪製了佐治亞海峽的地圖。[5]

羅伯茲角現在的名字是喬治·溫哥華起的,喬治·溫哥華是以他的朋友亨利·羅伯茲(Henry Roberts)的名字命名的,亨利·羅伯茲最初被任命為探險隊的指揮官。[6]羅伯茲角於1846年獲得現在的政治地位,當時《俄勒岡條約》將北緯49度線定為當時英美邊界中的洛磯山脈佐治亞海峽段(今美加邊界,當時加拿大為英國屬地)。

與羅伯茲角有關的國界條約

[編輯]

羅伯茲角是19世紀上半葉俄勒岡地區英美領土爭議的一部分。「俄勒岡地區」這個名字是美國對該地區的稱呼,夾在當時屬於墨西哥的加利福尼亞和俄屬北美(今美國阿拉斯加州)之間,英國將該地區稱為「哥倫比亞地區」。美國擴張主義者、民主黨黨員、時任美國參議院印第安納州代表Edward A. Hannegan曾慫恿時任美國總統占士·諾克斯·波爾克將「俄勒岡地區」的北部邊界定為「北緯54度40分線」。當時民主黨還有一個「要麼北緯54度40分線,要麼戰爭」的競選口號。

儘管當時的美國政府宣稱擁有全部「俄勒岡地區」的主權,即使哥倫比亞河流域北部只有一個美國居民(前英國人)。但時任美國總統占士·諾克斯·波爾克和時任國務卿占士·布坎南主張將邊界定為橫穿溫哥華島的北緯49度線,除位於溫哥華島自由港外英國在這條線以南的美國領土不享有任何經濟特權。英國拒絕了這一提議,美國也很快撤回了這一提議。

1846年4月18日,倫敦方面接到通知,美國國會通過了廢除了《1818年條約》的決議。

英國特使理查德·帕肯哈姆(Richard Pakenham)被告知,美國所能做出的最大讓步僅在於在溫哥華島處向南彎曲北緯49度線邊界至與溫哥華島平行,使英屬北美擁有整個溫哥華島維多利亞堡將成為英國溫哥華島上殖民的中心。美國也將放棄位於北緯49度線以北的「低陸平原」地區的主權。

英國外交大臣喬治·漢密耳頓-戈登提議將北緯49度線邊界僅作為英美在北美大陸上的邊界,且英國擁有整個溫哥華島。《俄勒岡條約》於1846年6月15日締結。

在對相關背景缺乏足夠了解的前提下,將北緯49度線定為國界其實有些草率。比如,國界勘分委員會中的英國政府代表發現,若採用該方案,羅伯茲角(一個半島)將成為孤立於美國本土的飛地。為此,英國政府指示國界勘分委員會中的英國代表海軍上校占士·查理斯·普雷沃斯特(James Charles Prevost)向美國主張讓羅伯茲角成為英國的一部分;因為羅伯茲角若留在美國美國管理羅伯茲角將十分不便。同時指示占士·查理斯·普雷沃斯特,如果美國不同意,英國則可在北美洲大陸上劃分對等的領土給美國作為補償。目前還不清楚美國代表是如何回應的,但是羅伯茲角最終成為了美國的一部分。[7]

羅伯茲角美加邊界標識(標識內容中文翻譯:「警告!未經許可入境美國屬違法行為,違者可能被逮捕並起訴。」
羅伯茲角美加邊界界碑。拍攝於加拿大三角洲地方行政區一側的English Bluff Road。
北緯49°線上的1號界碑,位於羅伯茲角西部的紀念碑公園(Monument Park),立於1861年。

與加拿大的關係

[編輯]

1858年加拿大菲沙河淘金熱期間,一些來自加拿大卑詩省維多利亞的淘金者為避稅而來到羅伯茲角定居。他們的定居點稱做羅伯特鎮(Robert's Town),由六座木製建築組成,包括一家商店和一家酒館,但只維持了不到一年的時間。[8]

1949年,有人主張羅伯茲角脫離美國加入加拿大。1973年,一場大旱導致羅伯茲角原有水井乾涸,缺水使得居住在羅伯茲角的美國居民和加拿大居民之間關係緊張。美國人威脅要切斷加拿大居民的供水,並掛上寫着「加拿大人回家」的標語,除非加拿大三角洲地方行政區同意供水。1987年8月28日簽署的一項協議規定羅伯茲角水區每年從大溫哥華水區購買原水。[9]三角洲地方行政區消防局也會應羅伯茲角志願消防局的請求提供協助。

2001年911事件後,包括羅伯特邊檢站在內的邊境安全措施得到加強,致使過境者長時間滯留。[10]

地理

[編輯]
美國地質調查局繪製的羅伯茲角地圖

羅伯茲角是美國飛地,在陸地上不與美國本土相連,北邊與加拿大接壤,通過邊界灣屬於美國的部分與美國本土相連(邊界灣部分屬於美國,部分屬於加拿大)。羅伯茲角位於加拿大卑詩省溫哥華市中心以南22哩(35公里)處。因為其位於北緯49°線以南而屬於美國,這是加拿大和美國在該地區的邊界。美國50州類似的飛地還包括阿拉斯加州、明尼蘇達州西北角明尼蘇達州Elm Point佛蒙特州Alburgh鎮、佛蒙特州Province Point,不過Alburgh鎮可通過公路橋與佛蒙特州本土相連。

羅伯茲角北邊是加拿大卑詩省三角洲地方行政區,東邊是邊界灣,南邊和西邊是佐治亞海峽。羅伯茲角屬於美國的部分南北長3公里,東西寬5公里,陸地面積12.65平方公里。

人口

[編輯]

根據2010年美國人口普查數據居住在羅伯茲角的居民有1314人,分屬678個戶口,372個家庭。其中白人佔91.9%、非裔美國人佔0.8%、美國原住民佔0.8%、亞裔佔4.5%、拉丁裔美國人佔2.4%、混血佔1.7%、其他族裔佔0.3%。

年齡分布為:20歲以下16.2%,20歲至24歲3.0%,25歲至44歲16.2%,45歲至64歲40.7%,65歲及以上23.9%。年齡中位數為52.7歲。

家庭的收入中位數為58,672美元,家庭平均收入為75,724美元,人均收入為39696美元。

夏季的羅伯茲角會迎來來自加拿大的旅遊者高峰。[11]

羅伯茲角的居民還包括冰島移民的後裔,第一批冰島移民於19世紀90年代開始在羅伯茲角定居。[12]

該區域有2068套住房,但其中只有678 套(33%)正在使用。

教育

[編輯]
羅伯茨角小學

羅伯茨角小學是羅伯茨角唯一一所學校,但只提供幼稚園及小學一至三年級的教學[13]。美國學生由四年級開始,要乘40分鐘車,經過卑詩,再回到華盛頓州布萊恩上學。加拿大學生則可在卑詩三角洲上學。

交通

[編輯]

該地區唯一的陸路口岸是「羅伯茲角—邊界灣口岸」,其為美國本土48州最西的口岸,連接加拿大卑詩省三角洲地方行政區和美國華盛頓州羅伯茲角。該口岸美國一側的連接道路是Tyee Drive,加拿大一側的連接道路是56街。另外,羅伯茲角還有小型機場——「羅伯茲角機場」和大型碼頭——「Point Roberts Marina Resort」對公眾開放,這兩種交通方式可以不經過加拿大進入華盛頓州本土。

美國華盛頓州羅伯茲角的Roosevelt Road延美加邊界行進,橫貫羅伯茲角。Roosevelt Road西端是圍繞北緯49°線上的1號界碑而修建的小公園。

經濟

[編輯]
羅伯茲角郵局

羅伯茲角美加邊界兩側的居民經常會互相到對方領土內購買「自己這邊貴,對面便宜的商品」。許多加拿大人在星期天去酒吧和夜總會,直到1986年加拿大卑詩省將星期天飲酒合法化。[14]羅伯茲角有很多郵件代收商店以及加油站,以其便宜的油價和接近大溫地區的地理位置吸引加拿大居民及鄰近的美國駐溫哥華總領事館工作人員南下取貨和加油。[15][16]

因為要過兩次國界才能到達美國的其他地方,所以有些人稱之為「美國最好的封閉式社區」。[15]居民享有低犯罪率的代價是生活十分不便。沒有醫院、藥劑師、獸醫,而且由於美國的醫療保險往往不報銷在加拿大的醫療費用,羅伯茲角的居民通常在美國華盛頓州貝靈厄姆就醫,儘管加拿大溫哥華離羅伯茲角更近[15]

氣候

[編輯]

儘管羅伯茲角的緯度接近北緯49°,但它屬於海洋性氣候,儘管海洋性氣候地區的冬天在相同溫度下體感溫度往往更冷,比如「溫哥華-西雅圖-砵蘭軸」。[17]羅伯茲角位於溫哥華島大溫哥華地區的山脈、喀斯喀特山脈(包括貝克山)之間的盆地內。這一地區的小氣候使羅伯茲角成為了太平洋西北地區氣候最溫和區域。羅伯茲角年降水量約1000毫米(40吋)。與臨近地區相比,羅伯茲角擁有更多的晴天和更溫和的氣候,而北邊鄰近的地區則要冷得多一些。羅伯茲角年均降雪量為213.36毫米(全美年均降雪量為655.32毫米),1月平均氣溫為2.1℃(全美1月平均氣溫為-5.2℃)。雖然降雨量低於美國平均水平,但降雨天數較多,年均146天。舒適指數相當高。[18]

華盛頓州羅伯茲角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歷史最高溫 °F(°C) 61
(16)
68
(20)
72
(22)
80
(27)
85
(29)
92
(33)
95
(35)
92
(33)
86
(30)
78
(26)
65
(18)
62
(17)
95
(35)
平均高溫 °F(°C) 45.3
(7.4)
48.3
(9.1)
52.4
(11.3)
57.3
(14.1)
63.0
(17.2)
67.6
(19.8)
71.6
(22.0)
71.7
(22.1)
66.8
(19.3)
57.7
(14.3)
49.5
(9.7)
44.2
(6.8)
58.0
(14.4)
平均低溫 °F(°C) 34.5
(1.4)
35.0
(1.7)
38.0
(3.3)
41.4
(5.2)
46.3
(7.9)
50.8
(10.4)
53.6
(12.0)
53.4
(11.9)
49.0
(9.4)
43.4
(6.3)
38.2
(3.4)
33.7
(0.9)
43.1
(6.2)
歷史最低溫 °F(°C) −1
(−18)
−1
(−18)
11
(−12)
22
(−6)
26
(−3)
35
(2)
37
(3)
37
(3)
28
(−2)
19
(−7)
6
(−14)
−1
(−18)
−1
(−18)
平均降水量 吋(mm) 4.98
(126)
3.40
(86)
3.41
(87)
2.43
(62)
2.02
(51)
1.72
(44)
1.22
(31)
1.39
(35)
1.85
(47)
3.65
(93)
6.01
(153)
5.90
(150)
37.98
(965)
平均降雪量 吋(cm) 2.5
(6.4)
1.5
(3.8)
0.6
(1.5)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1
(0.25)
0.7
(1.8)
3.0
(7.6)
8.4
(21)
數據來源1:[19]
數據來源2:[20]

地質

[編輯]
莉莉角(Lily Point)東面的山崖

羅伯茲角地下,屬於楚卡努特地層組(Chuckanut Formation)的基岩沉積為沖積平原,包含由淤泥、沙子、礫石以及泥炭組成的沉積層。在過去的6000萬年裏,由於大陸漂移的造山作用,沉積物被壓實並產生褶皺,形成由粉砂岩、砂岩礫岩組成的地層。在最近的地質運動中,楚卡努特地層組至少四次被冰川覆蓋。[21]

羅伯茲角由一系列在楚卡努特地層組(Chuckanut Formation)形成的冰川沉積物組成。最下面的冰川沉積物(今海平面附近)來自Salmon Springs或更早的冰川。在末次冰盛期,北美洲冰蓋曾延加拿大太平洋海岸山脈大幅南移,到達了溫哥華島佐治亞海峽,厚度超過7000呎(2133.6米)。曾有一片超過5000呎厚的大陸冰川小裂片曾藉助菲沙河洪水向下游移動,與橫跨加拿大大溫哥華地區美國華盛頓州霍特科姆縣美國華盛頓州斯卡吉特縣的大冰川合併。合併的大陸冰原繼續向南移動,最終到達美國華盛頓州奇黑利斯市。透水性較差的Vashon冰川沉積物(估計厚度約為40呎),也在這次距今約10000年前冰川南移中隨冰川南移而沉積。(引自Armstrong等人1965年的研究成果)。

當冰川融化時,較薄的菲沙冰山開始漂浮(Fraser Lobe),在佐治亞海峽形成一個堰塞湖。冰川沉積物隨融化的浮冰在美國華盛頓州霍特科姆縣西部海底形成了至少300呎厚的冰川沉積物。[22]這一片冰川沉積物十分鬆軟,沒有因冰川的重量而變得密實。在羅伯茲角也發現了不連續的由這次冰期形成冰川沉積物。最上層的冰川沉積物是由沙子淤泥礫石組成的,它們是在佐治亞海峽上的冰川消融時沉積下來的。自從冰川退去以來,菲沙河將冰川沉積物帶到了羅伯茲-薩瓦森島(Point Roberts-Tsawwassen Island)的北部和東部,使之在約2500年前與大溫哥華大陸相連(歷史上羅伯茲角曾是一個名為「羅伯茲-薩瓦森島」的島嶼,而不是現在的半島)。

公園與景點

[編輯]

以下公園及景點位於羅伯茲角境內

  • 楓樹海灘(東北)
  • 紀念碑公園(Monument Park)(西北)
  • 燈塔海濱公園(Lighthouse Marine Park)(西南)
  • Point Roberts Skate Park (中心-開放地方)
  • 莉莉角海濱保護區(Lily Point Marine Reserve) (東南)
  • Cascadia Marine Trail (南和東)

下轄社區

[編輯]
  • South Beach Estates (beach rights)
  • Bells Grove
  • Crystal Waters
  • 自由人海灘(Freeman Beach)
  • 莉莉角(Lily Point)
  • 楓樹海灘
  • Waters Plat
  • Ocean View Estates
  • Seabright Farm Cottages

通信

[編輯]

固定電話和移動通信

[編輯]

1988年之前,羅伯茲角使用卑詩電信公司(當時是加拿大卑詩省區域性壟斷電信企業,現已併入「研科」)提供的電信服務,區號為加拿大電話區號604。其交換局位於加拿大三角洲地方行政區,這就使得羅伯茲角與美國其它地區的通話需支付國際長途費。

1988年,美國為羅伯茲角分配了美國電話區號206,由945號交換局(exchange 945)提供交換服務。

1995年,羅伯茲角隨所在的霍特科姆縣將區號改為360。

目前,美國惠德比電信 (Whidbey Telecom)在羅伯茲角提供電信服務。[23][24]

有多家來自美國和加拿大的移動通信運營商在羅伯茲角提供移動通信服務。

電視

[編輯]

羅伯茲角僅可收到來自美國華盛頓州貝靈厄姆和加拿大大溫地區的地面電視信號。有線電視服務由加拿大的Delta Cable(Canadian cable company EastLink的子公司)。Delta Cable同時提供加拿大和美國的電視節目。美國用戶報裝Delta Cable的有線電視後不能收看未在美國獲得執照的加拿大電視節目。

互聯網接入

[編輯]

美國的「惠德比電信」和加拿大的Delta Cable均向羅伯茲角用戶提供互聯網接入服務。

知名居民

[編輯]

現居民

[編輯]

前居民

[編輯]

另見

[編輯]

註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American FactFinder. 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 [2008-01-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11). 
  2. ^ 免费美国邮政编码查询. zipinfo.com. [2019-11-02] (英語). 
  3. ^ Historical atlas of the Pacific Northwest : maps of exploration and discovery : British Columbia, Washington, Oregon, Alaska, Yukon(《太平洋西北地区历史地图暨探索与发现: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华盛顿州、俄勒冈州、阿拉斯加州、育空地区》). 美國西雅圖: 大腳怪圖書. 1999: 72. ISBN 1570612153. OCLC 40813256. 
  4. ^ Historic Federal Buildings: U.S. Port of Entry/Point Roberts Border Station. w3.gsa.gov. [2019-0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2-10) (英語). 
  5. ^ Kendrick, John (John S.); Alcalá-Galiano, Dionisio; Valdés Flores Bazán y Peón, Cayetano; Espinosa y Tello, Josef; Cordero, José. The voyage of Sutil and Mexicana, 1792 : the last Spanish exploration of the northwest coast of America. Spokane, Wash.: Arthur H. Clark Co. 1991. ISBN 087062203X. OCLC 22006596. 
  6. ^ Phil Dougherty. Point Roberts — Thumbnail History. HistoryLink.org. 2009-09-15 [2019-0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4) (英語). 
  7. ^ Hayes, Derek. Historical Atlas of the Pacific Northwest: Maps of exploration and Discovery. Sasquatch Books. 1999: 161. ISBN 1-57061-215-3. 
  8. ^ Murray, Anne. Tracing our past : a heritage guide to Boundary Bay. 加拿大卑詩省三角洲行政區: Nature Guides B.C. 2008. ISBN 9780978008826. OCLC 198537641. 
  9. ^ Point Roberts Water District #4 | Point Roberts WA. www.pointrobertswaterdistrict.com. [2019-07-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4). 
  10. ^ Gilmore和Susan. "U.S. town finds border access intolerable"(令人难以忍受的美国美国边境检查). 西雅圖時報. 2001-10-03: 81 (英語). 
  11. ^ 'Point Bob' part of family. canada.com. 2012-11-05 [2019-07-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5). 
  12. ^ Point Roberts - The Snorri Program. norri.is. 2015-01-28 [2019-07-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28. 
  13. ^ Blaine school district administrators approved a proposal to add third grade. [2011-0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07). 
  14. ^ Hansard — Monday, May 26, 1986 — Afternoon Sitting. leg.bc.ca. [2019-07-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5) (英語). 
  15. ^ 15.0 15.1 15.2 'Point Bob' part of family. canada.com. 2012-11-05 [2019-07-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5). 
  16. ^ Consulate Information | Consulate General of the United States Vancouver, Canada. vancouver.usconsulate.gov. 2012-02-17 [2019-07-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17). 
  17. ^ Interactive United States Koppen-Geiger Climate Classification Map. www.plantmaps.com. [2018-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11) (英語). 
  18. ^ Point Roberts, Washington Climate. www.bestplaces.net. [2018-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9). 
  19. ^ Zipcode 98281. www.plantmaps.com. [January 20, 2023]. 
  20. ^ Climate in Point Roberts, Washington. best-places.net. [January 20, 2023]. 
  21. ^ Armstrong, J.E; Crandell, D. R.; Easterbrook, D. J. & Noble, J. E. Late Pleistocene Stratigraphy and Chronology in Southwestern British Columbia and Northwestern Washington.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 March 1965, 76 (3): 321–330. doi:10.1130/0016-7606(1965)76[321:LPSACI]2.0.CO;2. 
  22. ^ Easterbrook. Geologic map of western Whatcom County, Washington(《美国华盛顿州霍特科姆县地图》). 美國地質調查局. 1976 [2019-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3) (英語). 
  23. ^ Local calling guide: Rate centre information. localcallingguide.com. [2019-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5). 
  24. ^ 'Point Bob' part of family. canada.com. 2012-11-05 [2019-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5). 
  25. ^ Twitter. [2019-1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8). 
  26. ^ Michael S. McLean. IMDb. [2019-1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8). 
  27. ^ Douglas, Ross. Driving Burning and a Uke. Ross Douglas Blog. 2012-02-13 [2017-08-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8). I live in Point Roberts Washington and work primarily in Vancouver 
  28. ^ Xiques, Donez. Margaret Laurence: The Making of a Write r. : 270. 
  29. ^ Weber, Mark. Weber: Commuting Kekuta Manneh needs to be more Ferrari, less Ford Fiesta. Calgary Herald. 2015-03-11 [2015-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12). 
  30. ^ Zeimer, Brad. Canucks' reset starts with coach John Tortorella. Vancouver Sun. 2013-10-03 [2019-1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06).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