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莫爾格街兇殺案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莫爾格街兇殺案
原名 The Murders in the Rue Morgue
作者愛倫·坡
類型短篇小說
語言英文
出版資訊
出版機構格雷姆雜誌[*]
出版日期1841年4月
出版地 美國
系列作品
續作瑪麗·羅傑奇案
公版網上閱聽
文本中文維基文庫上的《莫爾格街兇殺案

莫爾格街兇殺案》(The Murders in the Rue Morgue[a]艾德加·愛倫·坡創作的短篇小說,於1841年首次刊登在《格雷厄姆雜誌英語Graham's Magazine》上。該作被公認為第一部現代偵探小說[2][3],而愛倫·坡本人則將其歸入自己的「理性推理故事」系列[2]

C·奧古斯特·杜邦巴黎的一位神秘案件破解者,成功偵破了兩位女性遭遇的惡性命案。多名目擊者雖聲稱聽到疑似嫌疑人的聲響,卻對其使用語言種類各執一詞。在兇案現場勘察過程中,杜賓提取到一根明顯不屬於人類毛髮特徵的生物組織。

作為文學史上首位偵探形象,愛倫·坡筆下的杜邦諸多標誌性特徵,這些特徵成為如夏洛克·福爾摩斯赫爾克里·波羅等後世偵探形象的文學模板。這一原型體系包含三大核心要素:非凡智慧的偵探主體、承擔敍事功能的密友搭檔、以及先陳述結論再回溯推理過程的敍事框架——這一模式通過《瑪麗·羅傑奇案》與《失竊的信》中杜邦形象的延續得以完善,最終確立為偵探文學黃金法則。

故事簡介

[編輯]

在莫爾格街上發生了一件神祕而殘忍的兇殺案,死者是一對頗為富有的母女,兩人被兇手以離奇又兇殘的手法殺害,但屋內貴重的金幣卻沒有失去。更奇怪的是,很多見證人聽到除了受害者外有其他人於案發現場存在,但是沒有人知道他說甚麼語言,而且證人亦可以證明兇案發生後無人從兇案現場離開,使此案存在似乎無法解開的死結。

經過實地取證後,杜賓在兇殺現場發現一根不是人的毛髮,從而得知其實是一隻水手飼養的婆羅洲猩猩出逃行兇。

主題與分析

[編輯]
杜邦就謀殺案質問水手的一幕。拜厄姆·肖英語Byam Shaw為1909年倫敦版繪製的插圖,配文為「水手面紅耳赤,猛然起身,緊握短棍」。

在致友人約瑟夫·斯諾德格拉斯(Joseph Snodgrass)的信中,愛倫·坡如此評價《莫爾格街兇殺案》:「其核心在於展現偵破命案的智謀運用」[4]。杜邦並非職業偵探,他調查莫格街血案純粹出於個人志趣,既懷着追尋真相的渴望,亦欲洗刷無辜者的冤屈。他對金錢毫不在意,甚至拒絕接受猩猩主人提供的酬金[5]。當真正兇手(猩猩)被揭露時,罪責本身也隨之消解——畢竟動物與其主人都無法被追責[6]。愛倫·坡研究專家亞瑟·霍布森·奎因英語Arthur Hobson Quinn推測,若換作後世偵探小說,被捕的勒邦先生很可能會被塑造成看似有罪的干擾線索,但愛倫·坡刻意迴避了這種手法[7]

愛倫·坡創作《莫爾格街兇殺案》時,正值因城市發展導致犯罪問題備受關注的時期。倫敦當時剛成立首個職業警察部隊,美國城市也開始注重科學警務工作,報紙則持續報道兇殺案與刑事審判[2]。《莫爾格街兇殺案》延續了愛倫·坡小說中多次出現的都市主題,尤其是《人群中的人英語The Man of the Crowd》,其靈感可能源自愛倫·坡在費城的生活經歷[8]

這個故事暗含腦力與體力對抗的隱喻。體力(以猩猩及其主人為象徵)代表暴力:猩猩是兇手,而其主人承認自己曾用鞭子虐待這隻動物,而偵探的智慧戰勝了他們的暴力[9]。該故事也包含了愛倫·坡常用的主題——美麗女性的死亡英語The Philosophy of Composition,他稱此為「世上最富詩意的主題」[10][11]

杜邦的手法

[編輯]

愛倫·坡以牌手為例定義杜邦的推理方法——邏輯推演:「所獲資訊的多寡,與其說在於推理的有效性,不如說在於觀察的質量」[12][13]。隨後,坡通過敍述實例說明杜邦如何知曉敍述者當時正想着演員尚蒂利(Chantilly)[14][15]。杜邦最終將這一手法用於偵破此案,他的推理手法強調閱讀以及書面文字的重要性。新聞報道引起了他的興趣,他從法國動物學家喬治·居維葉的著作中獲取猩猩相關知識。這種方法也讓讀者通過自行閱讀線索參與破案[16]。愛倫·坡同時突出口頭語言的力量:當杜邦向水手詢問兇殺案資訊時,水手的反應如同瀕死之人——「水手面紅耳赤,仿佛正與窒息感搏鬥……旋即跌坐回椅中,渾身劇顫,面容猶如死屍」[17]

文學意義與評價

[編輯]
奧伯利·比亞茲萊為《莫爾格街兇殺案》所作的插圖,1895年

愛倫·坡傳記作者傑弗里·邁耶斯(Jeffrey Meyers)如此總結《莫爾格街兇殺案》的意義:它「改變了世界文學史」[3]。這部常被視為首部偵探小說的作品,其主角杜賓成為後世眾多虛構偵探的原型,包括阿瑟·柯南·道爾夏洛克·福爾摩斯阿嘉莎·姬絲蒂赫爾克里·波羅。偵探小說區別於一般懸疑故事,更側重於分析[18]。愛倫·坡創偵探小說的貢獻,也在美國偵探作家協會英語Mystery Writers of America每年頒發的埃德加獎中得到了體現[19]

《莫爾格街兇殺案》還確立了許多後來成為推理小說常見元素的敍事模式:古怪卻天才的偵探、笨拙無能的警方、由親密友人擔任的第一人稱敍述者。愛倫·坡還以冷漠筆觸刻畫警察形象,以此反襯偵探的智慧[20]。愛倫·坡首創了「偵探先公布真相,後回溯推理過程」的敍事模式[21]。這也是偵探小說史上首例「密室謎案[22]。但不同於後世眾多同類作品,愛倫·坡的這篇小說未給讀者提供合理推導真相的機會——畢竟鮮有讀者會將猩猩列入嫌疑人名單[23]

《莫爾格街兇殺案》問世時,其開創性的新穎特質及作者本人均獲盛讚[10]。《賓夕法尼亞問詢報》(The Pennsylvania Inquirer)稱「這部作品證明愛倫·坡先生是位天才……其創造力與技巧無與倫比」[22]。然而,愛倫·坡在致菲利普·彭德爾頓·庫克英語Philip Pendleton Cooke的信中刻意淡化了這一成就:[24]

創作啟發

[編輯]

愛倫·坡創作《莫爾格街兇殺案》時,「偵探」(detective)一詞尚未出現[10],不過其他故事中也有類似的善於解決問題的人物。E·T·A·霍夫曼創作的《斯居戴里小姐德語Das Fräulein von Scuderi[b](1819年)中,主角斯居戴里小姐(堪稱19世紀的馬普爾小姐)通過推理為珠寶商謀殺案中警方認定的嫌疑人洗冤,這部作品有時也被視為偵探小說的開山之作[26]。其他先驅包括伏爾泰的《查第格英語Zadig[c](1748年),其主角展現了類似的分析能力[2],而這些情節元素又借鑑自意大利改編版《塞倫迪普的三個王子英語The Three Princes of Serendip[d],該故事源自阿米爾·庫斯洛的《八重天堂》(Hasht-Bihisht)[29]

愛倫·坡也可能一直在擴展他自己早期的分析性着作,包括關於《梅爾策爾的棋手英語Maelzel's Chess Player[e]的論文以及喜劇《一周三個星期天》(Three Sundays in a Week)[22]。至於情節的反轉,愛倫·坡很可能受到1839年7月費城共濟會大廳展出猩猩時觀眾反應的啟發[3]。他或許通過與托馬斯·懷亞特(Thomas Wyatt)合作獲得了生物學相關的知識[31],並將「敍事與演化主題結合,尤其是居維葉的研究」[32],可能還受到蒙博多勳爵英語James Burnett, Lord Monboddo研究的啟發[33],不過有觀點認為坡的資訊「文學性多於科學性」[34]

愛倫·坡筆下主角的名字可能源自1828年《伯頓紳士雜誌英語Burton's Gentleman's Magazine》連載的系列故事《法國警察總監維多克秘事錄》(Unpublished passages in the Life of Vidocq, the French Minister of Police)中名為「杜邦」(Dupin)的角色[35]。坡很可能知曉這個講述分析型人物破解謀殺案的故事,儘管兩者情節幾無相似,但兩篇小說的謀殺受害者皆被割斷脖頸至頭顱幾近離體[36]。杜邦在文中直接提及維多克,卻貶其為「擅於臆測之徒」[37]

出版歷史

[編輯]
《埃德加·A·坡的散文體傳奇故事》第一輯(The Prose Romances of Edgar A. Poe, No. I),威廉·H·格雷厄姆(William H. Graham)出版社,費城,1843年。

愛倫·坡在費城創作了這篇短篇小說,他在1838至1844年間曾於該城多處居住[38][39]

愛倫·坡最初將這篇小說命名為《特里亞農街兇殺案》(The Murders in the Rue Trianon-Bas)[40],後為強化死亡意象而更名為《莫爾格街兇殺案》[41]。該作首刊於1841年4月的《格雷厄姆雜誌》,當時愛倫·坡正在此擔任編輯,為此獲得56美元稿酬(相當於2023年的$1,654),相比於1845年發表的《烏鴉》僅獲9美元(相當於2023年的$294),這一稿酬金額遠超常規[42]。1843年,愛倫·坡計劃出版一系列名為《埃德加·A·坡的散文體傳奇故事》的小冊子,最終僅出版第一輯,反常地將《莫爾格街兇殺案》與諷刺小說消耗殆盡的男人》合訂在一起,售價12.5美分[43]。此版本相較《格雷厄姆雜誌》原版進行了52處修改,包括新增語句:「這位長官有點太狡猾了,不夠深刻」(The Prefect is somewhat too cunning to be profound),以替代原版「太狡猾了,不夠敏銳」(too cunning to be acute)[44]。《莫爾格街兇殺案》還被收入威利與普特南出版社(Wiley & Putnam)的《愛倫·坡故事集》,坡本人未參與篇目遴選[45]

愛倫·坡為《莫爾格街兇殺案》創作的續作是《瑪麗·羅傑奇案》,該小說於1842年12月至1843年1月首次連載。儘管副標題標明"《莫爾格街兇殺案》續篇",但《瑪麗·羅傑奇案》除保留C·奧古斯特·杜邦這一角色與巴黎背景外,與原作幾乎毫無共同點[46]。杜邦後續在《失竊的信》中再度登場。愛倫·坡在1844年7月給詹姆斯·拉塞爾·洛威爾英語James Russell Lowell的信中稱此作「或許是我推理小說中最出色的篇章」[47]

愛倫·坡《莫爾格街兇殺案》的原稿最初用於《格雷厄姆雜誌》的首版印刷後被丟棄於廢紙簍。辦公室學徒J·M·約翰斯頓(J. M. Johnston)將其拾回並交予父親保管。這份手稿被夾藏於一本樂譜中,歷經三次房屋火災倖存,最終由喬治·威廉·蔡爾茲英語George William Childs購得。1891年,蔡爾茲將手稿重新裝訂並附上歷史說明信函,捐贈給卓克索大學[48]。蔡爾茲還曾於1875年捐款650美元(相當於2023年的$18,035)用於修建埃德加·愛倫·坡位於馬里蘭州巴爾的摩市的新墓碑[49]

譯本

[編輯]

愛倫·坡《莫爾格街兇殺案》是最早被譯成法語的作品之一。1846年6月11日至13日期間,題為《司法史無前例的謀殺案》(Un meurtre sans exemple dans les Fastes de la Justice)的法譯本在巴黎報紙《每日新聞英語La Quotidienne》連載,署名為「G.B.」,未提及愛倫·坡。譯本修改了諸多細節:原街名「莫爾格街」改為「西街」(rue de l'Ouest),偵探「杜邦」改名為「貝爾尼耶」(Bernier)[50]。1846年10月12日,《商業報》(Le Commerce)刊出另一未署名的譯本《血腥謎案》(Une Sanglante Enigme)。《商業報》的編輯之後被指控抄襲《每日新聞》的譯文,該指控最終訴諸法庭,公眾對此案的討論使愛倫·坡的名字進入法國大眾視野[50]

該小說有兩個簡體字譯本:張瓊、張沖譯《摩格街謀殺案》[51],與吳曉暉譯《莫格街兇殺案》[52]。正體字譯本《莫爾格街兇殺案》由沈筱雲、周樹芬譯出[53]

改編

[編輯]

愛倫·坡的《莫爾格街兇殺案》曾被多次改編為電影。默片時代至少有四部影片借鑑了該小說:1908年《夏洛克·福爾摩斯大謀殺案英語Sherlock Holmes in the Great Murder Mystery》中,脫逃的大猩猩襲擊並殺害了家中的年輕女性;1914年標榜為三卷膠片「喜劇劇情片」的《幽靈大盜》(The Phantom Thief)涉及猴子偷竊珍珠項鍊;其他以類猿生物謀殺或定罪為主線的影片包括1913年《誰殺了奧爾加·卡魯?》(Who Killed Olga Carew?)及1915年《猩猩疑雲》(The Orang-Outang)[54]。該小說於1914年推出正式改編電影,由保羅·克萊蒙斯(Paul Clemons)主演,後更名為《莫爾格街謎案》(The Mystery of the Rue Morgue)[54]

愛倫·坡的《莫爾格街兇殺案》電影改編史包括:導演羅伯特·弗洛利英語Robert Florey於1930年3月首次向環球影業提及該小說[55],當時《德古拉》正在上映、《科學怪人》處於前期製作階段,因此正式籌備改編直到1931年才開始[56]該片英語Murders in the Rue Morgue (1932 film)貝拉·盧戈西主演,為適配其戲份大幅修改了坡的原著情節;弗洛里稱「必須強化並擴展坡的短篇小說」且「新增了大量角色」[57]。據《環球恐怖片》(Universal Horrors)一書記載,《莫爾格街兇殺案》上映時遭到媒體「嚴苛」的批評[58]。後續改編包括華納兄弟1954年製作的彩色3D電影《莫爾格街魅影英語Phantom of the Rue Morgue[59][60]戈登·海斯勒英語Gordon Hessler1971年執導的《莫爾格街兇殺案英語Murders in the Rue Morgue (1971 film)》更接近《歌劇魅影》而非愛倫·坡的原著[61]。赫斯勒表示「原作的核心謎底是『猴子作案』,這種故事模式已不符合時代需求」[59]。1986年電視版由讓諾特·斯沃茨執導,喬治·C·斯科特飾演C·奧古斯特·杜邦[59]。2023年網飛劇集《厄舍府的崩塌》將杜邦重塑為一名美國助理檢察官,第三集標題《莫爾格街兇殺案》中,角色卡米耶·萊斯帕納耶(Camille L'Espanaye)在綽號「莫爾格街」的醫學實驗機構內被黑猩猩殺害[62]。這個故事也被大魚遊戲改編為「黑暗傳說」系列的電子遊戲,名為《黑暗傳說:埃德加·愛倫·坡的莫爾格街謀殺案》(Dark Tales: Edgar Allan Poe's Murders in the Rue Morgue)[63]

腳註

[編輯]

註釋

[編輯]
  1. ^ 《新文化辭書》將本作翻譯為《摩爾哥街的殺人》[1]
  2. ^ 譯名參考自《漢譯文學序跋集 第10卷 1934-1935》,毛秋白曾在1935年將其翻譯為《史姑娘》。[25]
  3. ^ 譯名參考自《走近諾貝爾獎系列 諾貝爾獎與生命科學》[27]
  4. ^ 譯名參考自《走近諾貝爾獎系列 諾貝爾獎與生命科學》[28]
  5. ^ 譯名參考自《後工作時代 平台資本主義時代的勞動力》[30]

引文

[編輯]
  1. ^ 唐敬杲 (1923),第755頁.
  2. ^ 2.0 2.1 2.2 2.3 Silverman (1991),第171頁.
  3. ^ 3.0 3.1 3.2 Meyers (1992),第123頁.
  4. ^ Quinn (1998),第354頁.
  5. ^ Whalen (2001),第86頁.
  6. ^ Cleman (1991),第623頁.
  7. ^ Quinn (1998),第312頁.
  8. ^ Silverman (1991),第172頁.
  9. ^ Rosenheim (1997),第75頁.
  10. ^ 10.0 10.1 10.2 Silverman (1991),第173頁.
  11. ^ Hoffman (1972),第110頁.
  12. ^ Poe (1927),第79頁.
  13. ^ Harrowitz (1984),第186–187頁.
  14. ^ Poe (1927),第82–83頁.
  15. ^ Harrowitz (1984),第187–192頁.
  16. ^ Thoms (2002),第133–134頁.
  17. ^ Kennedy (1987),第120頁.
  18. ^ Sova (2001),第162–163頁.
  19. ^ Neimeyer (2002),第206頁.
  20. ^ Van Leer (1993),第65頁.
  21. ^ Cornelius (2002),第33頁.
  22. ^ 22.0 22.1 22.2 Silverman (1991),第174頁.
  23. ^ Rosenheim (1997),第68頁.
  24. ^ Kennedy (1987),第119頁.
  25. ^ 李今 (2022),第367頁.
  26. ^ Booker (2004),第507頁.
  27. ^ 曾凡一 (2021),第41頁.
  28. ^ 曾凡一 (2021),第38頁.
  29. ^ Merton (2006),第16頁.
  30. ^ 陳廣興 (2023),第35-36頁.
  31. ^ Pérez Arranz (2018),第112–114頁.
  32. ^ Autrey (1977),第193頁.
  33. ^ Autrey (1977),第188頁.
  34. ^ Laverty (1951),第221頁.
  35. ^ Cornelius (2002),第31頁.
  36. ^ Ousby (1972),第52頁.
  37. ^ Quinn (1998),第311頁.
  38. ^ Oberholtzer (1906),第286頁.
  39. ^ Edgar Allan Poe House – National Historic Site. www.theconstitutional.com. 2018-08-20 [2025-04-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5-04-26) (英語). 
  40. ^ Asarch (1978),第83頁.
  41. ^ Sova (2001),第162頁.
  42. ^ Ostram (1987),第39,40頁.
  43. ^ Ostram (1987),第40頁.
  44. ^ Quinn (1998),第399頁.
  45. ^ Quinn (1998),第465–466頁.
  46. ^ Sova (2001),第165頁.
  47. ^ Quinn (1998),第430頁.
  48. ^ Boll (1943),第302頁.
  49. ^ Miller (1974),第46–47頁.
  50. ^ 50.0 50.1 Quinn (1998),第517頁.
  51. ^ 《摩格街谋杀案》. 由張瓊、張沖翻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1-05-01. ISBN 9787532753703. 
  52. ^ (美)愛倫·坡等著. 《莫格街凶杀案 : 叩开一道通往魔域的神秘之门》. 由吳曉暉翻譯. 江蘇文藝出版社. ISBN 9787539968872. 
  53. ^ 《莫爾格街兇殺案:愛倫坡短篇小說選》. 由沈筱雲、周樹芬翻譯. 笛藤. 2020-11-13. ISBN 9789577108005. 
  54. ^ 54.0 54.1 Rhodes (2018),第349頁.
  55. ^ Rhodes (1997),第92頁.
  56. ^ Weaver, Brunas & Brunas (2007),第47–48頁.
  57. ^ Taves (1987),第138–139頁.
  58. ^ Weaver, Brunas & Brunas (2007),第48頁.
  59. ^ 59.0 59.1 59.2 Weaver, Brunas & Brunas (2007),第53頁.
  60. ^ Phantom of the Rue Morgue (1954). American Film Institute. [2020-1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1). 
  61. ^ Murders in the Rue Morgue (1971). American Film Institute. [2020-1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8). 
  62. ^ Park, Chaeyeon. Why Camille L'Espanaye Died in Fall of the House of Usher. CBR. 2023-11-26 [2025-04-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5-04-26) (英語). 
  63. ^ McGovern, Merlina. Review for Dark Tales: Edgar Allan Poe’s Murders in the Rue Morgue. Adventure Gamers. 2010-07-14 [2024-08-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5-04-26) (英語). 

參考資料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