顆粒藍吻犁頭鰩
外觀
顆粒藍吻犁頭鰩![]() | |
---|---|
![]() | |
顆粒藍吻犁頭鰩 | |
科學分類 ![]()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 軟骨魚綱 Chondrichthyes |
目: | 犁頭鰩目 Rhinopristiformes |
科: | 顆粒琵琶鱝科 Glaucostegidae |
屬: | 顆粒琵琶鱝屬 Glaucostegus |
種: | 顆粒藍吻犁頭鰩 G. granulatus
|
二名法 | |
Glaucostegus granulatus (Cuvier, 1829)
| |
異名 | |
顆粒藍吻犁頭鰩,(學名:Glaucostegus granulatus)[4],又名顆粒犁頭鰩[3]、粒突犁頭鰩、飯匙鯊、魴仔,為犁頭鰩科顆粒琵琶鱝屬(犁頭鰩科顆粒犁頭鰩屬)下的一個魚類物種,被IUCN列為極危保育類動物。主要分布於澳大利亞、印度、印度尼西亞、科威特、緬甸、巴基斯坦、巴布亞新幾內亞、菲律賓、斯里蘭卡、泰國、越南等地[4]及印度洋、印度尼西亞以及南海和東海南部[3]的海域,深度0至119公尺。本魚身體呈扁平楔形,鼻甲細長,鼻子尖銳,鼻孔斜。身體背面呈黃色至棕色或灰色,皮膚粗糙,有小齒。背鰭緊密排列,間距為背鰭基長1.3至1.6倍,尾長約為背鰭盤長的1至1.4倍,吻部細長而尖銳,鼻孔寬而斜,前開口狹窄,體長可達280公分,棲息在潮間帶至大陸棚沙泥底質海域,為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以甲殼類、軟體動物為食,卵胎生,每胎可產下6至10尾幼魚,由於繁殖率低、妊娠期長,尖吻鰩很容易因過度捕撈而導致數量下降,可做為食用魚。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印度。[3]
參考文獻
[編輯]- ^ Kyne, P.M.; Haque, A.B.; Charles, R. & Jabado, R.W. Glaucostegus granulatu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22: e.T60166A215829219 [30 April 2023].
- ^ Appendices | CITES. cites.org. [2022-01-14].
- ^ 3.0 3.1 3.2 3.3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颗粒犁头鳐. 《中國動物物種編目數據庫》.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 ^ 4.0 4.1 顆粒琵琶鱝 Glaucostegus granulatus Cuvier, 1829. 臺灣物種名錄. 臺灣: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2013-01-24] (中文(臺灣)).
外部連結
[編輯]![]() | 這是一篇關於魚類的小作品。您可以透過編輯或修訂擴充其內容。 |
![]() | 這是一篇鰩目小作品。您可以透過編輯或修訂擴充其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