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伊麗澤·恩格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伊莉莎白·弗蘭齊絲卡·毛里蒂婭·恩格斯(德語:Elisabeth Franziska Mauritia Engels;1797年4月22日—1873年10月29日),通稱伊麗澤·恩格斯(Elise Engels),娘家姓范·哈爾(van Haar),是德國共產主義思想家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的母親[1]

生平

[編輯]

早年

[編輯]

伊麗澤出生於威斯特伐利亞哈姆,是家中七個孩子中的第五個。父親是哈姆文理中學教師蓋爾哈特·伯恩哈德·范·哈爾,母親是牧師之女弗朗齊絲卡·克里斯蒂娜·范·哈爾,娘家姓斯內特拉格。母親出身於一個有聲望的新教歸正宗神學世家,而父親則從貧苦家庭中努力奮鬥,最終成為文理中學的第二任校長。他尤以神學研究為重,但也涉獵哲學等多個領域。母親一人牢牢掌管家政。

1797年4月24日,伊麗澤在新教教會受洗。她接受了嚴格的宗教教育,深受父親與虔敬主義塞繆爾·科倫布施德語Samuel Collenbusch保持親密關係的影響,教育風格帶有濃厚的虔敬主義色彩。父母非常重視女兒們的教育,旨在使她們能勝任中上層社會男性配偶對認知能力的期待。在校期間,伊麗澤曾短暫就讀於哈姆的「高等女兒」教育機構,由路易絲·威廉敏·比勒費爾德創辦。總體而言,她成長在一個無憂無慮且經濟寬裕的家庭。

1813年復活節,年僅15歲的伊麗澤在其舅父、虔敬派牧師約翰·克里斯多福·科佩爾曼的主持下在奧訥堅信禮。可以推測,她自1811年起便生活在這位叔父的家庭中,接受堅信禮教育及虔敬主義薰陶。1815年,她寄宿於姻親伯恩哈德·莫里茨·斯內特拉格英語Bernhard Moritz Snethlage柏林的家。

與恩格斯家族的接觸

[編輯]
巴門(今屬伍珀塔爾)的恩格斯故居

1805年,約翰·卡斯帕·恩格斯因欣賞范·哈爾校長的聲望,將其子(也是日後伊麗澤的丈夫之兄)送入哈姆文理中學,並安排其寄宿在范·哈爾家中。直到1807年,這名少年都在該家庭中寄宿,而范·哈爾經常就其表現向恩格斯父親報告。在此期間,兩個家族長輩之間逐漸建立起建立在相互尊敬與深厚信任基礎上的關係。兩家不僅都虔誠敬神、傾向敬虔主義,而且都高度重視教育與文化。

伊麗澤也曾拜訪恩格斯家族。1816年暑假,19歲的她前往恩格斯家中探訪,在那裡結識了曾寄宿於其家的男孩的弟弟——未來的丈夫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16年9月21日弗里德里希致伊麗澤的信件表明兩人已建立了深厚感情:「噢,我愈發清楚地意識到我們是為彼此而生,我們的相遇是仁慈的上帝安排的。」接下來的兩年裡,他們書信往來不斷,同時弗里德里希也在為接管父業做準備。1819年1月,兩人訂婚,並於當年9月9日在哈姆完婚。

這段婚姻建立在相互愛慕和忠誠的基礎上。雖然伊麗澤出身並不顯赫,但恩格斯家族十分支持這樁婚事,並為此提供幫助。婚後,夫妻二人搬入了恩格斯家族擁有的、剛剛修繕好的「布魯赫街173號」住宅,該建築位於今「恩格斯故居」附近。

婚姻生活

[編輯]

夫妻間始終保持著親密、信任的關係,這從他們大量留存的書信中可見一斑。這些書信表明,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將妻子捲入家庭的所有事務之中,無論是私人還是商業事務。伊麗澤在所有企業中都擁有信件和簽字權。

恩格斯夫婦屬於工商業資產階級。恩格斯父親是當時紡織業的重要投資者,紡織業在伍珀塔爾地區具有重要地位。他於1837年在恩格爾斯基興創辦了雇員超過600人的「歐門和恩格斯」公司。夫婦二人熱愛音樂,常在家中舉辦音樂會,有時也有子女參與演出。

他們共育有九個孩子,其中第一個孩子便是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唯一夭折的是兒子威廉。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於良好的家庭經濟條件,也源於伊麗澤對孩子們的悉心照料。總體而言,夫妻二人對孩子都非常關愛和支持。然而,他們與長子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的關係因其激進的革命思想經歷了長期的緊張。

去世

[編輯]

自1867年起,伊麗澤居住在恩格爾斯基興布勞恩斯韋特別墅德語Villa Braunswerth,並於1873年去世。她被安葬在伍珀塔爾下巴門公墓德語Unterbarmer Friedhof,與1860年去世的丈夫合葬[2][3]

參考文獻

[編輯]
  1. ^ Karin Hockamp: Engels, Elise. In: Wupperfrauen. 4. Juli 1976, abgerufen am 4. Februar 2025.
  2. ^ Margret Dietzen et al.: Die Herkunft des Friedrich Engels: Briefe aus der Verwandtschaft, 1791-1847. 1991, S. 34.
  3. ^ Thorsten Dette: Friedrich Engels senior und Elise im Spannungsfeld von Familie, Unternehmen, Kapital und Kirche. 2020, S. 42–58, hier S.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