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娃·施洛斯
伊娃·施洛斯 大英帝國勳章 | |
---|---|
![]() 攝於2010年 | |
出生 | 伊娃·蓋林格 Eva Geiringer 1929年5月11日 ![]() |
公民權 | ![]() ![]() |
母校 | 阿姆斯特丹大學 |
知名於 | 納粹大屠殺倖存者 |
配偶 | 茲維·施洛斯 (1952年結婚—2016年喪偶) |
兒女 | 3 |
父母 | 艾瑞希·蓋林格 (父親) 埃爾弗里德·蓋林格 (母親) 奧托·弗蘭克 (繼父) |
親屬 | 瑪戈·法蘭克 (已故繼姊妹) 安妮·法蘭克 (已故繼姊妹) |
網站 | web |
伊娃·施洛斯MBE[1] (英語:Eva Schloss,婚前姓蓋林格(Geiringer),1929年5月11日—)是一位奧地利裔英國猶太人大屠殺倖存者、回憶錄作者,也是瑪戈與日記作家安妮·法蘭克之父奧托·弗蘭克的繼女[1]。施洛斯廣泛參與有關納粹大屠殺的教育與紀念活動,亦是南加州大學大屠殺基金會「影像歷史檔案計劃」的參與者之一,透過錄製影片訪談用於教學用途。[2]
生平
[編輯]早年生活
[編輯]伊娃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一個猶太家庭,哥哥海因茲(Heinz)出生於1926年。1938年德奧合併後不久,蓋林格一家先後逃往比利時與荷蘭。她曾居住於阿姆斯特丹與安妮·法蘭克同一棟公寓,兩人年齡相仿(相差一個月),在11歲至13歲之間曾為玩伴。
1942年,為逃避納粹對阿姆斯特丹猶太人的追捕,伊娃與安妮各自與家人進入藏身狀態。然而在1944年5月,蓋林格一家因荷蘭地下組織中的雙面間諜出賣而遭逮捕,隨後被送往納粹德國設立的奧斯威辛集中營。她的父親與哥哥在集中營中不幸喪生,而她與母親雖重病纏身,最終仍於1945年被蘇聯軍隊解放。[3]
戰後,母女倆返回阿姆斯特丹,期間與奧托·法蘭克恢復聯繫。彼時法蘭克正面對失去妻女的痛苦,並開始處理安妮所留下的日記手稿。1953年11月,伊娃的母親埃爾弗麗德(Elfriede,1905–1998)與奧托結婚。[3]施洛斯隨後完成了中學教育,隨後在阿姆斯特丹大學學習藝術史。之後前往英國學習一年攝影。在那裡,她結識並嫁給茲維·施洛斯(Zvi Schloss),一位來自德國的猶太難民,他的父親曾被關押於達豪集中營,後來一家人在英屬巴勒斯坦定居。[4][5]兩人婚後定居英國,並取得英國國籍。[6]
施洛斯育有三個女兒,目前居住於倫敦。[4]她的丈夫於2016年去世。[6]
公共活動
[編輯]在繼父奧托·法蘭克1980年逝世之前,施洛斯從未公開談論過她在集中營中的經歷。在見證了奧托為保存安妮記憶所付出的努力後,她感受到延續安妮精神的責任。[4]此後,她開始在學校與教育機構演講,講述其家庭於大屠殺期間的經歷。[7][3]她亦是英國安妮·法蘭克信託基金(The Anne Frank Trust UK)的共同創辦人。[6][7]劇作家詹姆斯·斯蒂爾曾以她作為年輕猶太女性受迫害的經歷,創作舞台劇《然後他們來抓我們——安妮·法蘭克的世界回憶》(And Then They Came for Me – Remembering the World of Anne Frank)。[3]
為保存倖存者的記憶,施洛斯參與了南加州大學大屠殺基金會的「影像歷史檔案計畫」,在此過程中她錄製了大量影片,並透過全息投影技術保留了問答內容。這些全息投影已被應用於博物館的互動展覽中,觀眾可向投影提問,獲得錄製的回應。[8]
2019年3月,她在加利福尼亞州橙縣舉行新書巡迴活動期間,與紐波特港高中的學生、家長和教職員會面。此前一週,紐波特港、科斯塔梅薩高中/中學與埃斯坦西亞高中的一群學生曾在派對中擺出納粹禮姿勢,並圍繞啤酒桌球桌以納粹卍字擺放酒杯。因此施洛斯與學生分享她年輕時在大屠殺中的經歷,試圖讓他們重新檢視並了解「納粹象徵」的歷史意涵。[9][10]
2021年6月,施洛斯重新取得奧地利國籍,成為英國與奧地利的雙重國民。[6]
榮譽
[編輯]2001年,施洛斯獲得英國諾森比亞大學榮譽博士學位。[11]她於2013年獲頒MBE[1],並於2021年恢復奧地利國籍時,獲頒「奧地利共和國功績勳章」以表彰其貢獻。[6]
著作
[編輯]- 《伊娃的故事:安妮·法蘭克的繼姊所述的倖存者故事》(Eva's Story: A Survivor's Tale, by the Stepsister of Anne Frank,1988年)[4]
- 《約定》(The Promise,2006年)[4]
- 《奧斯威辛之後:我與奧托和安妮·法蘭克的記憶》(After Auschwitz: My Memories of Otto and Anne Frank,2013年)[4]
參考來源
[編輯]- ^ 1.0 1.1 1.2 Eva Schloss, Otto Frank's stepdaughter, awarded MBE in New Year's Honours. Anne Frank Foundation. 3 January 2013 [9 November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04).
- ^ Eva Schloss. [20 March 2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 March 2023).
- ^ 3.0 3.1 3.2 3.3 Beattie, Kamy. Holocaust survivor Eva Schloss to present Geifman Lecture in Holocaust Studies. Augustana College. 2008-05-05 [2009-08-09]. (原始內容存檔於11 January 2016).
- ^ 4.0 4.1 4.2 4.3 4.4 4.5 Duerden, Nick. I've been haunted by Anne Frank's memory for so long. The Guardian. 6 April 2013 [2025-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17).
- ^ Zvi and Eva Schloss papers. [2025-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17).
- ^ 6.0 6.1 6.2 6.3 6.4 Francis, Sam. Eva Schloss: 'Why I took Austrian citizenship aged 92'. BBC News. 22 June 2021 [22 June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11).
- ^ 7.0 7.1 Eva Schloss. Anne Frank Trust UK. (原始內容存檔於11 March 2011).
- ^ Auschwitz survivor Eva Schloss recorded in virtual reality. BBC News. 22 December 2017 [26 December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1).
- ^ Langhorne, Daniel. O.C. teens involved in swastika party meet with Anne Frank's stepsister. Los Angeles Times. March 7, 2019 [9 March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5-02-22).
- ^ Stepsister of Anne Frank speaks to teens who played Nazi-themed beer pong. The Times of Israel. Associated Press. March 8, 2019 [10 March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5-02-23).
- ^ Auschwitz survivor receives degree. BBC News. 24 July 2001 [2025-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02).
外部連結
[編輯]- 伊娃·施洛斯(德國國家圖書館目錄相關文獻)
- Eva Schloss website
- Anne Sebba: "The story of Eva Schloss, Anne Frank's stepsister"[失效連結], The Times, 6 January 2009.
- Candice Krieger: "Eva Schloss is using her experience of Auschwitz and the Nazis to fight knife crime", The Jewish Chronicle, 28 August 2008.
- Ori Golan: "Anne Frank: A Stepsister’s Story", The Jewish Journal of Greater Los Angeles; accessed 26 September 2014.
- "Remembering Anne Frank", cnn.com; accessed 26 September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