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萊·帕理澤
伊萊.帕理澤 Eli Pariser | |
---|---|
![]() 帕里瑟出席緬因州卡姆登舉行的PopTech 2010大會 | |
性別 | 男 |
出生 | ![]() | 1980年12月17日
母校 | 巴德西蒙洛克學院 |
職業 | 作家、社會運動者與企業家 |
知名於 | New_ Public[1] MoveOn.org Upworthy[2] The Filter Bubble |
配偶 | 吉娜·康斯坦丁娜可斯 |
伊萊.帕理澤(英語:Eli Pariser,1980年12月17日—) 是一位作家、社會運動者與企業家。他曾表示,他專注在於「如何使科技與媒體服務於民主」。[3]
2004年,他出任MoveOn.org執行董事,協助開創線上公民參與的實踐模式。他同時是Upworthy(專注於有病毒式傳播的網站)與全球公民意識組織阿瓦茲的共同創辦人。他的暢銷書《搜尋引擎沒告訴你的事》(英語:The Filter Bubble: What the Internet Is Hiding from,直譯:「過濾泡泡:網際網路隱藏了什麼」)首度將「過濾氣泡」這一術語引入大眾語彙。目前,他是美國基金會的Omidyar研究員,並共同執導New_Public。
早期生活
[編輯]伊萊.帕理澤是猶太人[4],出生於緬因州林肯維爾,2000 年以最高榮譽畢業於巴德西蒙洛克學院,獲得法學和政治學學士學位。 [5]2005年,他重返巴德西蒙洛克學院擔任畢業典禮演講嘉賓。[6]
職業生涯
[編輯]伊萊.帕理澤作為政治活動家崛起的起點始於他與大學生大衛·H·皮克林聯手發起一項線上請願,該請願呼籲對九一一事件採取非軍事回應。當時,他在全國性非營利組織More Than Money擔任計畫助理。不到一個月內,就有50萬人聯署。
2001年11月,伊萊.帕理澤加入MoveOn.org,當時創辦人韋斯·博伊德 (Wes Boyd)和瓊·布萊茲 (Joan Blades)邀請他將自己的努力與該組織的工作合併。[7][8]在2004年美國總統選舉期間,他共同創辦了「30秒看布希」廣告比賽,並從小額捐款者那裡籌得超過3000萬美元,用以播放廣告並支持民主及進步候選人。
2003年,紐約時報雜誌記者喬治·帕克撰文時,曾將MoveOn形容為「主流」元素,可能是「美國歷史上發展最快的抗議運動」的一部分。[7]帕理澤自2004年至2008年擔任MoveOn.org執行董事,自2008年起則擔任董事會主席。
之後,帕理澤開始關注網路個人化的發展。他發現,根據使用者過去的網路搜尋歷史,搜尋引擎對同一詞語或短語的回應可能存在明顯差異;例如,若透過Google、 Facebook或雅虎搜尋某一詞彙,自由派使用者可能會得到與保守派截然不同的結果。[9] 例如,自由派使用者在輸入「BP」時,可能會顯示關於墨西哥灣漏油事件的相關資訊;而保守派使用者則可能會看到有關該石油公司的投資資訊。
帕理澤預見到高度個人化的網路可能帶來的危險,2011年,帕理澤在其《紐約時報》暢銷書《搜尋引擎沒告訴你的事》中首次引入「過濾氣泡」一詞。此後比爾·蓋茨[10][11] 、蒂姆·伯納斯-李爵士[12]及其他網際網路先驅皆對此現象表示關切。他在2011年TED大會上的相關演講,目前已有超過500萬次觀看。[13]
2012年,他與彼得·科奇利(英語:Peter Koechley)共同創立媒體公司Upworthy,旨在讓具有公民價值的重要理念獲得廣泛關注。成立兩年內,Upworthy的月訪問量便超過8000萬人次。 [14]
2018年,帕理澤與塔莉亞·斯特勞德教授(英語:Talia Stroud)共同展開「公民訊號」(Civic Signals)計畫, [15] ,目標是打造更具「公共友善性」的網路空間,這一概念在他2019年的TED演講中有所闡述。[16] 「公民訊號」隸屬於全國公民大會(National Conference on Citizenship),並於2021年更名為「New_ Public」。[17]
目前,帕理澤是哈佛大學薩佛拉倫理中心(英語:Safra Center for Ethics)的研究員,普林斯頓大學的蘭菲爾德訪問駐校學者(Langfield Visiting Resident),以及New America的Omidyar研究員。此外,他也是無國界記者組織(Reporters Without Borders)發起的「資訊與民主委員會」25位領軍人物之一。[18]
作品
[編輯]- Eli Pariser, The Filter Bubble: What the Internet Is Hiding from You, Penguin Press(New York, May 2011)ISBN 978-1-59420-300-8
參考資料
[編輯]- ^ Canada's CBC On European Charm Offensive To Rally Support For Social Media Detox Initiative. 29 May 2024 [2025-03-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5-02-19).
- ^ Sam Sanders. Upworthy Was One Of The Hottest Sites Ever. You Won't Believe What Happened Next. NPR. 20 June 2017 [15 August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5-03-02).
- ^ Eli Pariser. ethics.harvard.edu. [2019-1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2-09) (英語).
- ^ Jewish Insider's Daily Kickoff: December 15, 2017. Haaretz. [2025-03-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09).
- ^ "President of MoveOn.org, Eli Pariser 』96 Returns to Campus to Deliver Lecture"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1-09-27., Bard College at Simon's Rock news.
- ^ "Eli Pariser's Commencement Address: Simon's Rock College Commencement Address by Eli Pariser, '96 on May 14, 2005"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May 26, 2011,., 2005, Simon's Rock College News.
- ^ 7.0 7.1 Packer, George. Smart-Mobbing The War. 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 2003-03-09 [2008-03-28].
- ^ Markels, Alex. Virtual Peacenik. Mother Jones. May–June 2003 [2007-05-01].
- ^ Bianca Bosker. Facebook, Google Giving Us Information Junk Food, Eli Pariser Warns. Huffpost Tech. 2011-03-07 [2011-04-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3-13).
When it comes to content, Google and Facebook are offering us too much candy, and not enough carrots.
- ^ Delaney, Kevin J. Filter bubbles are a serious problem with news, says Bill Gates. Quartz. 21 February 2017 [2019-1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04) (英語).
- ^ Dashefsky, Arnold; Sheskin, Ira. American Jewish Year Book 2014: The Annual Record of the North American Jewish Communities. Springer. November 19, 2014: 893. ISBN 978-3319096223.
- ^ Rudgard, Olivia. Tim Berners-Lee: 'Stretch' social media users to be friends with people they don't know. The Telegraph. 2018-11-12 [2019-11-05]. ISSN 0307-123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26) (英國英語).
- ^ Pariser, Eli. Transcript of "Beware online "filter bubbles"". www.ted.com. 2 May 2011 [2019-1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5-01-23) (英語).
- ^ Klein, Ezra. Does Upworthy prove media outlets are hurting themselves by publishing so much content?. Washington Post. [2019-1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30) (英語).
- ^ Zoe Schiffer. 'Filter Bubble' author Eli Pariser on why we need publicly owned social networks. theverge.com. 2019-11-12 [2025-03-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08).
- ^ What obligation do social media platforms have to the greater good?. 2019-11-07 [2025-03-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11-26).
- ^ Our Year in Responsible Tech. 2021-01-25 [2025-03-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5-03-05).
- ^ Eli Pariser. rsf.org. 9 September 2018 [2025-03-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12-28).
外部連結
[編輯]- 過濾氣泡官方網站
- 羅斯福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 Civic Signals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9-11-05.
- 新_公共官網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MoveOn.org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TED上的伊萊·帕理澤上
- C-SPAN內的頁面(英文)在
- Eli Pariser 和過濾氣泡,Ross Reynolds, KUOW-FM西雅圖,2011 年 5 月 24 日,採訪
- 韋斯·博伊德和伊萊.帕理澤傳記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世界傳記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