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歷史之終結與最後之人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歷史之終結與最後之人
原名 The End of History and the Last Man
作者法蘭西斯·福山
語言英語
出版資訊
出版機構自由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2年
出版地美國
頁數418頁
權威控制
ISBN0029109752
華文譯本
譯者李永熾、區立遠(時報文化
黃勝強、許銘原(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陳高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3年、2020年(時報文化)
2003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4年(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歷史之終結與最後之人》(英語:The End of History and the Last Man),是法蘭西斯·福山1992年的著作,根據他1989年發表在國際事務期刊《國家利益》上的論文《歷史的終結?》擴充而成。福山在書中提出,西方國家自由民主制的到來可能是人類社會演化的終點、是人類政府的最終形式,此論點稱為「歷史終結論」。

要點

[編輯]

歷史終結論四大要點:

  • 可將歷史視作一種進化形式。
  • 歷史終結後,仍會有事件發生。
  • 對人類未來悲觀是恰當的,因為人在控制科技上是無能的。
  • 歷史終結,意味著:自由民主制將成為所有國家政府的唯一形式、而且是最後的形式。

歷史終結論發表多年後,福山先後完成《政治秩序的起源》、《政治秩序與政治衰敗》二書,認為其最初的結論要做出修正,將「法治」(rule of law)、「民主問責」(democracy)之外另加第三變量「國家治理能力」(state);認為很多國家在這三項中前兩項得分高、但是第三項得分很低,[1]造成民主反而民粹化,體制發展不如預期。多數觀點認為是中國崛起中東混亂的效應讓福山必須大幅修正,福山則堅稱自己核心理念不變、只是小修改[2]

福山的後續回應

[編輯]

2001年美國爆發九一一事件以後,許多人將九一一事件視為歷史終結論的破滅,甚至有人以「歷史終結論的終結」嘲諷歷史終結論。2002年,法蘭西斯·福山在《華爾街日報》撰文回應,至今他看不出有什麼不可踰越的文化鴻溝能阻擋西方價值的奔流;每年都有成千上萬住在所謂「反對西方價值」之國度的人民「用腳投票」、用盡心機想移民到西方國家,可見「反對西方價值」並非其廣大人民的心聲、而只不過是其統治階級永遠獨攬統治利益的藉口罷了[3]。但是,法蘭西斯·福山也不是非黑即白的認定西方國家的作法一定正確,他就曾公開反對2003年的美伊戰爭,並認為:新保守主義一味以武力推行美國價值,恐將重蹈列寧主義的覆轍[4]

2006年,本書再版,法蘭西斯·福山在中謹慎地表達了他的失望:「我收到的很多批評完全產生於對我論點的誤解,比如有人認為我覺得世界將不再進展。我這裏無意探討此類評論──這些人只要真正看過我的書,就不會這麼說了。」[5]

2014年1月17日,法蘭西斯·福山說:「我認為,民主主義沒有代替方案。除了自由民主主義之外,我沒有發現近代化終點指向其他方向的證據。收入不平等是全球現象,這是全球化、尤其是技術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國家體制無關。……至今還沒有人有辦法解決技術發展帶來的不平等問題,任何政治體制都不太可能找到有效的解決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也就是說,這個問題和『是否是民主國家』沒有關係。我們需要認識到的,並非是否選擇民主主義道路,而是民主化的質量有多高。」[6]

外界評論

[編輯]

美國

[編輯]

2009年,《外交政策》評論法蘭西斯·福山在本書中的主張:「世人對這個人的主張強烈反對或贊同,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反應。」2011年,《紐約時報》報導,2007年–2008年環球金融危機對法蘭西斯·福山的主張造成嚴重打擊:「在全球,對現有政治的信任度迅速瓦解。法蘭西斯·福山在《歷史的終結》中的主張,20年後成為一張廢紙。」

日本

[編輯]

2011年,日本愛知縣立大學教授與那霸潤的書《中國化的日本:日中「文明衝突」千年史》評論做出另類觀點,認為確實是有歷史的終結,但不是法蘭西斯·福山的版本。與那霸潤認為,法蘭西斯·福山對歷史終結論的反省及認識都太晚了,「歷史早在過去就已終結了,早在一千年前的中國就已經出現了」:宋朝開始定型的社會體制,一直持續到今天;在這種社會體制中,中央集權、經濟放任、科舉取士、身分自由……,是一種「可持續的集權體制」。[7]

韓國

[編輯]

2014年1月17日,韓國延世大學教授文正仁表示:「福山的主張只是在說『民主主義和市場資本主義在規範性上很好』,並未對現實進行準確的預測。中國越南葉門沙烏地阿拉伯都不是民主國家,而且埃及只是做出踏上民主主義道路的樣子後重新回到集體主義。」[6]

新加坡

[編輯]

2015年12月,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說,歷史終結論是西方人早就有的一種進步主義觀念,認為歷史是單向和線性的發展,不是弗蘭西斯·福山提出來的。鄭永年說,歷史終結論的影響是在政治上而不是在學術上,弗蘭西斯·福山提出歷史終結論時「剛好當時東歐共產主義集團解體,西方政治家就據此認為其民主模式是普世的」;但看看現在的世界,他覺得,不是歷史終結了,而是世界又回到托馬斯·霍布斯的時代、面臨「怎麼重建政治秩序」的問題。鄭永年說,人性都是惡的,制度總會腐化,到了一定的時候就需要重建制度,任何一個制度都不可能是最理想的制度;任何社會都在轉型,但這是它本身的轉型,不是說都變成西方式的社會;歷史永遠是一個開放的過程,歷史是終結不了的。鄭永年認為,普世價值是帶有侵略性的政治口號,並在世界各地釀成災難後無法收拾[8]。鄭永年認為,歷史終結論的觀點偏頗且短視,民主也有多種不同的版本,許多引進西方式民主結果依然窮困和混亂;而中國目前採行的基層選舉制加中上層菁英統治模式,也無人能說它不是一種民主模式且效率更高。

2018年6月1日,前新加坡常駐聯合國代表馬凱碩表示,本書認為西方民主制是政治的最終形式,催眠了西方國家,讓西方國家完全沒意識到中國與印度正在逐漸甦醒[9]

中國

[編輯]

2016年9月30日,中國人民大學政治學系教授楊光斌說,自由主義民主是在一定歷史和社會條件下,在基督教文明體系中形成的價值理念和政治制度;把自由主義民主當作普世價值,是20世紀末西方國家基於歷史終結論炮製的一種說辭,與19世紀西方建立殖民體系時提出的白人優越論是同一個性質;而歷史終結論的實質仍是以西方政治文明終結其他文明,還是白人優越論式的「文明的傲慢」,著名國際政治學者漢斯·摩根索把這樣的「普世主義」視為「民族主義化的」。楊光斌說,人類歷史告訴我們,企圖唯我獨尊、貶低其他文明和民族、建立單一文明一統天下的普世主義,是不切實際的幻想;正如塞繆爾·P·亨廷頓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所說,西方文化的普世觀念本身就是錯誤的、在道德上是立不住的、在實踐上是危險的[10]

2016年11月1日,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許章潤說,2016年美國總統選舉,「其之突然高亢,席捲億萬民眾,以及兩黨政客的無恥對撕;中西主流媒體均感痛心疾首,咸認『民主走到頭了』,開始反思『歷史終結論為何僅僅流行二十來年就先把自家終結了』……」[11]

2017年2月1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部長王毅在第53屆慕尼黑安全會議演講《堅持合作理念,作出正確抉擇》,說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全部的世界觀方面意識形態。王毅說:「我們認為: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發展道路和模式,也不存在什麼『歷史的終結』。」[12][13]

中文版

[編輯]

延伸閱讀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福山論國家治理能力 大陸比美國強. [2017-03-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2). 
  2. ^ 法蘭西斯·福山. Francis Fukuyama On Why Liberal Democracy Is In Trouble. 全國公共廣播電台. 2017-04-04 [2019-10-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26) (美國英語). 
  3. ^ 林立. 民主的浪潮能及於何處?. 自由時報. 2003-06-17 [2016-1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9). 
  4. ^ Francis Fukuyama. After Neoconservatism. 時代雜誌. 2006-02-19 [2007-05-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13). 
  5. ^ 曹起曈. 被誤解的福山:政治秩序及其衰敗. 端傳媒. 2015-10-23 [2016-05-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2). 
  6. ^ 6.0 6.1 李信榮. 美學者福山:韓中日陷入民族主義泥潭. 朝鮮日報中文網. 2014-01-18 [2015-08-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7. ^ 與那霸潤 《中國化的日本:日中「文明衝突」千年史》 2011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ISBN 978-7549533510 第210頁
  8. ^ 劉波. 鄭永年:中國未來30年的任務. 金融時報中文網. 2015-12-07 [2016-06-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14). 
  9. ^ 葉舜欣. 3大錯誤導致西方迷失 聯合國安理會前主席馬凱碩:中印將崛起. 上報. 2018-06-04 [2018-1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26) (中文(臺灣)). 
  10. ^ 楊光斌. 自由主义民主“普世价值说”是西方“文明的傲慢”. 《求是》2016年第19期. 2016-09-30 [2016-1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26) (中文(簡體)). 
  11. ^ 許章潤. 美國大選:疲憊帝國的政治回歸. 金融時報中文網. 2016-11-07 [2017-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2). 
  12. ^ 新華社. 王毅在第53届慕尼黑安全会议上的演讲(全文). 新華網. 2017-02-17 [2017-03-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5-21) (中文(中國大陸)). 
  13. ^ 慕安会闭幕 “防务达沃斯”谈了啥?. 中國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環球視線》. 2017-02-20 [2017-0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19) (中文(中國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