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大略水俁病
安大略省水俁病是一種由嚴重汞中毒引起的神經系統綜合症。該病於1970年發生在加拿大安大略省嚴重影響了安大略省西北部的兩個第一民族社區,原因是食用了受汞污染的當地魚類。該病因日本水俁市漁民社區發生了一起臭名昭著的嚴重汞中毒事件而得名,因該病只殃及社區居民,故被稱為水俁病。
汞污染源
[編輯]1962年,德賴登化學公司開始在安大略省德賴登經營一家使用鈉汞齊的氯鹼加工廠。[1][2]它生產的氫氧化鈉和氯,在附近的德賴登紙漿造紙公司生產過程中被大量用於漂白紙張。這兩家公司都是英國跨國公司RELX集團的子公司。[1]德賴登化學公司將其污水直接排入瓦比貢-英吉利水系。德賴登化學公司將其污水直接排入瓦比貢-英吉利水系。1970年,該河系被發現存在廣泛的汞污染,污染導致下游64公里的魚群滅絕,50到60英里處的部分魚類(狗魚、江鱈和玻璃梭鱸)中體內含有汞的成分,即便距離工廠200英里處生活的魚類的體內依然有汞[3]。這次污染導致商業捕魚業和一些與旅遊業相關的企業被關閉。1970年3月26日,安大略省政府命令德賴登化學公司停止向該水系傾倒汞,該命令並未對該公司通過空氣排放汞做出任何限制。據估計,1962年至1970年期間,該公司向瓦比貢-英吉利水系傾倒了9,000多公斤汞。[2]向大氣排放的汞的數量有增無減。1971年,工廠建立廢料汞的處置場,並先後安裝10個監測井[4]。1975年10月該公司在氯鹼工藝中停止使用鈉汞齊;該公司於1976年關閉。[2]
隨著公司倒閉,惠好公司以及寶華特接手了德賴登化學公司的資產,其中就包括德賴登化學公司所放置的汞廢料處理場。2009年寶華特申請破產保護,2011年的破產程序中,處理場經過法院批准廢棄,法院認為惠好公司及寶華特公司有義務對處理場進行修復並監測當地水質提交報告以防污染滲透。雖然在之後經過長期關於賠償者是誰的爭論,不過在2019年,加拿大最高法院最終裁定惠好公司及後來被堅毅林產品公司收購的寶華特對清理汞廢料處理場負有責任[4]。
1983年,加拿大安大略省指導委員會(Canada-Ontario Steering Committee)曾發布過瓦比貢-英吉利水系的科學報告,報告認為汞污染了周圍的河流和湖泊,如果不對汞進行清理,當地魚類將會世代受到汞污染所帶來的危害。除此之外,報告中提供了一種清理汞污染沉積物的一種方法。然而該省政府最終並未採取該項行動[5]。
汞污染原理
[編輯]當時,德賴登化學公司採用汞電解槽電解工藝(卡斯納-凱耳納法電解槽)作為氯鹼技術。這種氯鹼法利用氯離子在陽極成Cl2、鈉與汞在陰極形成鈉汞齊,在過程中電解槽會流失汞[6]。如果任由汞隨污水排在河裡,這時河底的腐植酸會抑制汞形成硫沉澱物。硫酸還原細菌等微生物將汞甲基化,形成甲基汞[7][8][9]。水中的甲基汞等有毒物質由藻類等自養生物帶入食物鏈,這些藻類會作為食物被食物鏈中較高的魚類、貝類吃掉,而魚類等生物不僅可以吸收甲基汞,而且難以將其代謝出體外。這些魚類所吸收的汞,隨著它們年齡的增加而增加,出現生物累積。而當食物鏈中更高層的異養生物將這些魚作為食物時,這些生物所累積的汞濃度將會高數十倍,產生生物放大作用。諸如人類的頂級掠食者將會面對更多來自汞的威脅[10]。
水俁病與汞污染的影響
[編輯]健康方面
[編輯]甲基汞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後,開始對機體產生毒性作用。因為甲基汞是脂溶性化合物,容易通過消化道、呼吸道以及皮膚或黏膜吸收。當甲基汞進入血液後會與血紅蛋白以及血漿蛋白結合,並由血液帶往各個器官。在人體內代謝成為汞離子發揮其毒性作用。甲基汞具有高親和性的特點,有效的腸循環會使其不易被排出,在人體內蓄積。甲基汞中毒的主要症狀包括視覺、語言、聽覺障礙,感覺異常、四肢乏力等[11]。除了對人體直接產生影響外,當孕婦暴露於甲基汞時,她們腹中的胎兒更容易受到甲基汞的危害,影響胎兒的大腦及神經系統的成長,對胎兒的認知思維,記憶力,注意力,語言,精細運動技能也會產生影響[12][13]。
20世紀60年代末,格拉西-納羅斯和懷特多格第一民族的居民開始出現汞中毒症狀。幾位曾在日本參與研究水俁病的日本醫生來到加拿大,調查這些人的汞中毒情況。[14][15]相當多的人血液中的汞含量超過了100ppb,其他一些人則超過了200ppb。症狀包括感覺障礙,如視野變窄、聽力受損、眼球運動異常、震顫、共濟失調(平衡能力受損)和構音障礙(語言表達能力差)。[15]格拉西-納羅斯和懷特多格第一民族在後來的25年中一直受到甲基汞帶來的困擾,尤其是對生活方式及社會文化的破壞。不過社區中兒童血液所攜帶的甲基汞的年均峰值一直在減少,並且並沒有發現因為汞所帶來的臨床異常[16]。在21世紀,人們繼續感受到汞污染對健康的影響,年輕人也是如此。懷疑有人不斷傾倒洩漏的汞桶。[17]在面對數十年汞帶來的危害後,格拉西-納羅斯地區的長者數量比其他地區原住民相比較少,也就意味著當地人的預期壽命較短。除此之外,相比於其他地區原住民,該地居民自殺念頭和自殺企圖報告數量更高,神經系統症狀和失調的發生率也較高[18]。
其他方面
[編輯]與日本發生的水俁病不同,加拿大政府並沒有對安大略水俁病作出官方診斷,德賴登化學公司與當地人的談判也常常陷入僵局。污染發生後的幾代人依然將瓦比貢-英吉利水系的河水作為飲用水,並且仍舊在該水系中的魚類作為食物。然而當地人依然不得不面臨商業捕撈以及旅遊業的凋零使得就業減少的困境[19]。而長者數量的減少也可能會導致傳統價值觀的喪失[20]。
訴訟與和解
[編輯]格拉西-納羅斯第一民族社區及其下游鄰居瓦巴辛蒙獨立國(懷特多格地區)居民要求賠償工作和生活方式的損失。1982年3月26日,加拿大向懷特多格地區原住民捐助220萬美元,用於經濟發展、社會和教育方案。懷特多格地區還於1983年1月與安大略省簽署了一項解決辦法。1984年7月27日,加拿大政府向格拉西-納羅斯提供了440萬加元,用於經濟發展和社會服務發展與規劃。[21]
1985年,政府和兩家公司(Reed Limited和Great Lakes Forest Products Ltd.)簽署了一份協議備忘錄,承諾一次性支付賠償金。1986年,加拿大政府的《格拉西-納羅斯和伊斯林頓第一民族汞污染索賠解決法》和安大略省政府的《瓦比貢-英吉利水系汞污染解決協議法》促進了位於安大略省凱諾拉的汞殘疾基金(MDF)和汞殘疾委員會的成立。聯邦政府和省政府以及涉及的兩家公司共支付了1,667萬美元的協議備忘錄補償金。加拿大的出資額為275萬加元。第一民族的協議備忘錄補償金的一部分(200萬加元)被存入信託基金(當餘額低於10萬加元時,安大略省負責補充)。委員會負責管理該信託基金和福利機制。[21]
然而,由於受到使用條件的限制,以及印第安保留地政府官僚主義的要求,社區成員很少看到這筆錢。與其他第一民族社區類似,聯邦政府的《印第安人法》管理制度使部落理事會和酋長難以為其人民進行談判。[22]
2020年,經過多年的商議,渥太華與格拉西-納羅斯與懷特多格達成協議,加拿大政府向每個社區提供1950萬加元的資金用於滿足設施建設及汞中毒居民的需求。這筆資金於2021-2022財政年開始流動,當地居民可以在家中接受治療[23]。
參見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1.0 1.1 D'ltri, Patricia A.; D'ltri, Frank M. Mercury contamination: A human tragedy.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1978-01, 2 (1): 3-16. ISSN 0364-152X. doi:10.1007/BF01866442 (英語).
- ^ 2.0 2.1 2.2 McDonald, A. Indigenous peoples' vulnerabilities exposed: Lessons learned from Canada's Minamata incident: An Environmental analysis based on the case study of methyl-mercury pollution in northwestern Ontario, Canada (PDF). JACS Conference 2007 (Japanese Association for Canadian Studies). [2007-12-1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07-10-14).
- ^ Fimreite, Norvald; Reynolds, Lincoln M. Mercury Contamination of Fish in Northwestern Ontario. The Journal of Wildlife Management. 1973, 37 (1): 62-68. ISSN 0022-541X. doi:10.2307/3799739.
- ^ 4.0 4.1 Supreme Court rules companies are responsible for cleanup of Grassy Narrows site. Global News. [2021-0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6).
- ^ Bruser, Jayme Poisson and David. Province ignored minister’s 1984 recommendation to clean up mercury in river near Grassy Narrows. The Hamilton Spectator. 2016-07-04 [2025-01-15]. ISSN 1189-9417 (英語).
- ^ Manufacture of NaOH Caster Kellner’s Process. Tyrocity. [2021-02-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30).
- ^ Hamdy, M. K.; Noyes, O. R. Formation of Methyl Mercury by Bacteria. Applied Microbiology. 1975, 30 (3): 424-432. ISSN 0003-6919. doi:10.1128/AEM.30.3.424-432.1975 (英語).
- ^ Compeau, G. C.; Bartha, R. Sulfate-Reducing Bacteria: Principal Methylators of Mercury in Anoxic Estuarine Sediment.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1985-08, 50 (2): 498-502 [2025-01-15]. ISSN 0099-2240. PMC 238649
. PMID 16346866. doi:10.1128/aem.50.2.498-502.198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12-06) (英語).
- ^ Berman, Mitchell; Bartha, Richard. Levels of chemical versus biological methylation of mercury in sediments. Bulletin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and Toxicology. 1986-12, 36 (1): 401-404. ISSN 0007-4861. doi:10.1007/BF01623527 (英語).
- ^ Mercury in the food chain. Government of Canada. [2021-02-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5).
- ^ 李春英; 邱炳源. 甲基汞的毒性作用. 甲基汞的毒性作用. 2001, 35 (06): 420–421.
- ^ Health Effects of Exposures to Mercury. United Stat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2021-0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0).
- ^ Mergler, Donna; Anderson, Henry A.; Chan, Laurie Hing Man; Mahaffey, Kathryn R.; Murray, Michael; Sakamoto, Mineshi; Stern, Alan H. Methylmercury Exposure and Health Effects in Humans: A Worldwide Concern. AMBIO: A Journal of the Human Environment. 2007-02, 36 (1): 3-11 [2025-01-15]. ISSN 0044-7447. doi:10.1579/0044-7447(2007)36[3:MEAHEI]2.0.CO;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5-01-23) (英語).
- ^ Mercury Poisoning CX16. Quaker Committee for Native Concerns, Toronto, Canada. 1976 [2007-1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05).
- ^ 15.0 15.1 Harada, Masazumi. Epidemiological and Clinical Study of Mercury Pollution on Indian Reservations in Northwestern Ontario, Canada. Science for Better Environment. Elsevier. 1977: 867–875. ISBN 978-0-08-021948-6. doi:10.1016/b978-0-08-021948-6.50125-4 (英語).
- ^ Wheatley, Brian; Paradis, Sylvain; Lassonde, Maryse; Giguere, Marie-France; Tanguay, Serge. Exposure Patterns and Long Term Sequelae on Adults and Children in Two Canadian Indigenous Communities Exposed to Methylmercury. Water, Air, and Soil Pollution. 1997-06-01, 97 (1): 63-73 [2025-01-15]. ISSN 1573-2932. doi:10.1023/A:10183112284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21) (英語).
- ^ Goldberg, Susan. Opinion | The Town Where Mercury Still Rises. The New York Times. 2017-04-19 [2025-01-15]. ISSN 0362-4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4) (美國英語).
- ^ Reporter, Jayme Poisson Investigative Reporter, David Bruser Investigative. Landmark study reveals ‘clear evidence’ of mercury’s toll on health in Grassy Narrows. Toronto Star. 2018-05-24 [2025-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12-03) (英語).
- ^ Adam Mosa; Jacalyn Duffin. The interwoven history of mercury poisoning in Ontario and Japan. 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 2017, 189 (05): E213–E215. doi:10.1503/cmaj.160943.
- ^ SHELBY GILSON. ‘My Ears Keep Ringing All the Time’: Mercury Poisoning Among Grassy Narrows First Nation. Pulitzer Center. [2021-0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1).
- ^ 21.0 21.1 Ontario Region - Information Sheets - English-Wabigoon River Mercury Compensation. Indian and Northern Affairs Canada. [2007-10-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3-11).
- ^ Grassy Narrows: History of the fight. New Socialist. [2007-10-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3-16).
- ^ Grassy Narrows First Nations chief hails more funding for mercury treatment centre. The Globe and Mail. 2020-12-06 [2025-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0) (加拿大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