撣邦東部民族民主同盟軍
![]() | 此條目需要更新。 (2024年4月2日) |
撣邦東部民族民主同盟軍 | |
---|---|
အမျိုးသား ဒီမိုကရက်တစ် မဟာမိတ်တပ်မတော် | |
![]() 撣邦東部民族民主同盟軍軍旗 | |
軍事領導者 | 總司令:吳騰林(林道德) 副總司令兼參謀長:李阿財 軍委秘書長:羅常保 |
活躍期 | 1989年 | 至今
國家 | ![]() |
總部 | 緬甸勐拉 |
活躍地區 | ![]() 勐拉縣 南板縣 色勒縣 |
意識形態 | 聯邦主義 地方自治 |
人數 | 3,000[1]–4,000[2] |
隸屬於 | 緬甸撣邦東部第四特區和平與團結委員會 |
盟友 | 國家盟友:
非國家盟友: |
對手 | 國家對手:
非國家對手:
|
戰役、戰爭 | 緬甸內戰 |
撣邦東部民族民主同盟軍(緬甸語:အမျိုးသား ဒီမိုကရက်တစ် မဟာမိတ်တပ်မတော်),通稱勐拉軍,是緬甸撣邦東部第四特區的武裝組織,由撣邦東部和平與團結委員會領導,創始人為吳再林(漢名林明賢),現任總司令為其子吳騰林(漢名林道德)。前身為緬甸共產黨領導的緬甸人民軍下轄的815軍區。1989年與緬甸軍政府達成停戰協議,將控制區域改制為「緬甸撣邦東部第四特區」,駐地為勐拉。
番號
[編輯]撣邦東部民族民主同盟軍下轄4個旅,分別是駐紮3縣的911旅(駐南板縣)、369旅(駐色勒縣)和896旅(駐勐拉縣),另設中央警衛旅保衛首府勐拉的安全。
軍階
[編輯]1989年緬甸人民軍發生分裂後,前身為815軍區的撣邦東部民族民主同盟軍開始實行軍階制度,等級設置同與其接壤的寮國人民軍類似,如將官設准將,校、尉官均設三級,而非中國人民解放軍和越南人民軍的四級;為貼近本土化,圖案設計則與緬甸國防軍基本相同,而非中國人民解放軍和越南人民軍的仿蘇式軍階圖案。[來源請求]
將官:上將(設而未授)、中將(設而未授)、少將(設而未授)、准將[來源請求]
校官:上校、中校、少校[來源請求]
尉官:上尉、中尉、少尉[來源請求]
士官:上士、中士、下士[來源請求]
士兵:上等兵、列兵[來源請求]
自脫離緬共實行軍階制以來,未有人獲得少將以上的高級軍階,目前包括最高領導人吳騰林在內,高級軍官皆被授予准將軍階。[來源請求]
軍服
[編輯]1989年後,撣邦東部民族民主同盟軍仍基本延續緬共時期參照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卡其綠和越南人民軍的蘆葦綠色服裝樣式,只在自身地區組織的標識和配飾上有所區分。經過30年的發展,撣邦東部同盟軍逐漸擁有了較為充裕的軍費,從越南引進了現代化的新加坡綠色4號數碼迷彩(英語:Pixelized Camouflage Pattern No. 4, Green)作戰服,軍鞋方面以新式的中國、越南或泰國製作戰靴替換緬共時期的解放鞋和越南涼鞋,內外皆扎新式的中國或越南制編織腰帶;軍帽方面大多以參照中國人民解放軍87/07式戰鬥帽的新式軍帽替代了緬共時期的老式軍帽。[來源請求]
部分高級軍官(如總司令吳騰林等人)配發常服和禮服。[來源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