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景賢
外觀
楊景賢(14世紀?—15世紀?),元朝末年、明朝初年蒙古族戲曲作家。因從姐夫楊鎮撫,故姓楊,名暹,後改名訥,字景賢,以字行,一字景言,號汝齋。
楊景賢居住在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根據《續錄鬼簿》,他「善琵琶,好戲謔,樂府出人頭地」。自幼好學,精通漢語文,擅長音律和詞賦,善彈琵琶,又善作謎語,致力於雜劇的研究和創作。本人經曆元末之亂,對社會現實頗有感受。與著名雜劇作家賈仲名、湯舜民及名伶蔣蘭英等有深厚交往。明成祖永樂初年,受召入值,以備顧問。因「無意翰林院」,在朝中居官不長。不久,返回杭州。後在南京去世。[1][2]
一生中創作甚豐,其作品主要是雜劇、散曲和傳奇,《太和正音譜》稱其詞「如雨中之花」。作品內含較豐富的哲理,他對天命大膽懷疑,代表了當時市民思想,在中國文學史、中國戲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續錄鬼簿》著錄其雜劇有十八種,包括《天台夢》《生死夫妻》《偃時救駕》《西湖怨》《為富不仁》《待子瞻》《三田分樹》《西遊記》《紅白蜘蛛》《巫娥女》《保韓莊》《劉行首》《盜紅綃》《鴛鴦宴》《東獄殿》《海棠亭》《兩團圓》等。《西遊記》《劉行首》兩種流傳於世,殘存《玩江樓》(一說戴善甫作)、《天台夢》兩種。其他均已散失。所著《西遊記》是後來明代百回本《西遊記》的一個重要來源。散曲流傳至今的有七首小令和一曲套數。所著傳奇也失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