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國家象徵
外觀
緬甸國家象徵是緬甸人民的代表標識、符號和其他文化表達形式。這些象徵物經過幾個世紀的積累,主要來自緬族,而其他族群也保留自己的民族象徵。
雖然沒有法律上的正式認可,但這些象徵物都被視為緬甸人民事實上的象徵符號,可以追溯到1761年—1885年統治緬甸的貢榜王朝時期。
植物
[編輯]緬甸傳統曆法的十二個月份,各自分別對應一種花;[1] 其中,有兩種花被視為國家象徵。
![]() |
紫檀(ပိတောက်,padauk)是緬甸國花,學名Pterocarpus macrocarpus,屬於豆目豆科蝶形花亞科紫檀屬的種,通常於四月中旬達降節(緬歷新年,即緬甸潑水節)期間開花;其經常與泰國國花黃金雨(ငုဝါ,ngu-wah,學名Cassia fistula)混淆。[2] |
![]() |
金石蘭(သဇင်,thazin)是緬甸的另一種國花,學名Bulbophyllum auricomum,屬於天門冬目蘭科樹蘭亞科石豆蘭屬的種。[2] 根據一首緬甸詩歌記載,貢榜王朝時期,國境內第一朵盛開的金石蘭,必須作為貢品獻給國王,違抗這項命令將被處以死刑。 |
![]() |
缽羅叉(အင်ကြင်း,ingyin)是緬甸的第三種國花,學名Shorea siamensis,屬於錦葵目龍腦香科龍腦香亞科娑羅屬的種。[2] |
動物
[編輯]![]() |
綠孔雀(ဥဒေါင်း,u doung)是緬甸國獸之一,緬甸傳統文化中視為太陽下凡的象徵。[3]
孔雀開屏(ကဒေါင်း,ka daung)曾被用作緬甸君主的象徵。貢榜王朝時期,紅日上的舞動孔雀圖案出現在國印和國旗,鑄造的最高面值硬幣也印有這個圖案。由於與貢榜王朝的這種聯繫,反殖民民族主義運動廣泛使用這一圖案;同時,也出現在英屬緬甸和緬甸國國旗。緬甸獨立後,從1948年至1966年,這個圖案再次印製在緬甸紙幣。 另一種代表性的形態是戰鬥孔雀(ခွပ်ဒေါင်း,khut daung),最初是作為1920年代學生運動的象徵而創作,全國民主聯盟黨旗也有這種符號。 |
![]() |
緬甸獅(ခြင်္သေ့,chinthe)是緬甸傳統的刻印符號,主要見於佛塔和寺廟。貢榜王朝後期的主寶座,是曼德勒皇宮的金獅寶座(သီဟာသနပလ္လင်,thihathana palin)。1947年,緬甸聯邦制憲會議將三隻獅子置於國印,因為根據古代流傳下來的信仰,獅子是勇敢、勤奮、戰勝敵人和純潔的象徵,所以緬甸國民應該效仿這些特徵;此外,國印中圍繞著地圖的獅子,則意味著國家安全。[4]:10 1974年,國印上方的獅子被一顆星星取代,但是兩側的獅子仍然存在。
1988年之後,獅子圖案開始出現在幾乎所有面值的緬甸紙幣和硬幣。 |
![]() |
白象(ဆင်ဖြူတော်,hsin phyu daw)是君主制時期的另一個國家象徵,被尊崇為整個國家的福祉。白象對緬甸和上座部文化的重要性,可以追溯到佛教宇宙觀和《本生經》的扮演角色。 |
食物
[編輯]緬甸有一句俗話「所有水果中芒果最好,所有肉類中豬肉最好,所有茶葉中醃茶最好。」(အသီးမှာသရက်၊ အသားမှာဝက်၊ အရွက်မှာလက်ဖက်,A thee hma, thayet; a thar hma, wet; a ywet hma, lahpet.)
魚湯米線(မုန့်ဟင်းခါး,mohinga)是緬甸事實上的國菜。[5] 這是一種配上濃魚湯的米粉,一般作為早餐食用,湯的主要用料是鯰魚、鷹嘴豆粉、檸檬草、香蕉莖、大蒜、洋蔥、生薑和魚露。 | |
醃茶沙拉(လက်ဖက်သုပ်,laphet thoke)是緬甸的另一道標誌性菜餚,由浸泡在油中的醃茶葉製成,搭配各種油炸食品一起食用,包括:烤花生、油炸大蒜、曬乾的蝦、烤芝麻和油炸脆豆,盛放在傳統的一種漆器容器,每種食材都有單獨的隔間。醃茶在緬甸古代歷史中,是交戰國家之間象徵和平的祭品,在解決爭端後會互相交換並分享食用。 |
體育
[編輯]藤球遊戲(ခြင်းလုံး,chinlone)是緬甸傳統的國球。[6] 這是一種非對抗性的體育運動,參與者在不能使用雙手的情況下,展示靈活的肢體動作,不讓球碰觸地面。這項運動受到緬甸武術和舞蹈的影響,重視肢體動作的藝術表現,歷史上是宮廷和宗教的一種表演活動,曼德勒是交流和學習的主要文化中心。 |
樂器
[編輯]![]() |
緬甸豎琴(စောင်း,saung)是緬甸的民族樂器。[7] 儘管在現代音樂中很少使用,但它被視為緬甸文化的縮影,是亞洲唯一倖存的豎琴類樂器。[8] |
![]() |
吶管(နှဲ,hne)是一種雙簧管樂器,也是緬甸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樂器。 |
服裝
[編輯]![]() |
籠基(လုံချည်,longyi)是緬甸民族傳統服飾穿著的筒裙,男性穿著的稱為「帕索」(ပုဆိုး,paso)、女性穿著的稱為「塔敏」(ထဘီ,htamain)。 |
另見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Flowers of Myanmar
- ^ 2.0 2.1 2.2 NLD criticise government’s choices for national symbols. Democratic Voice of Burma (DVB Multimedia Group). 5 March 2009 [9 October 2013].
- ^ မြန်မာဖတ်စာ ပဉ္စမတန်း (Grade-6) [Myanmar Textbook for Fifth Standard (Grade-6)]. Ministry of Education, Government of the Union of Myanmar. 1999: 3 (緬甸語).
- ^ ပြည်ထောင်စု သမတမြန်မာငံနိုင် အလံတော် [Flag of Union of Republic of Burma]. ဖဆပလ သတင်းစဉ် [AFPFL News]. 9 August 1947.
- ^ Withaya Huanok. Mohinga Memories. The Irrawaddy. November 2009 [9 October 2013].
- ^ Aung-Thwin, Maitrii. Towards a national culture: chinlon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port in post-colonial Myanmar. Sport in Society: Cultures, Commerce, Media, Politics. 2012, 15 (10): 1341–1352. doi:10.1080/17430437.2012.744206.
- ^ Saùng-gauk (Arched Harp), Burma (Myanmar), ca. 1960. National Music Museum. The University of South Dakota. 21 September 2010 [9 October 2013].
- ^ Miller, Terry E. and Sean Williams. The Garland handbook of Southeast Asian music. Routledge, 2008. ISBN 0-415-960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