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三

一,二,三 One, Two, Three | |
---|---|
![]() 索爾·巴斯設計的電影海報 | |
基本资料 | |
导演 | 比利·懷德 |
监制 | 比利·懷德 |
编剧 | 比利·懷德 I·A·L·戴蒙德[*] |
剧本 | I. A. L. 戴蒙德 比利·懷德 |
原著 | 《一 二 三》(Egy, kettő, három),費倫茨·莫爾納作 |
主演 | 詹姆斯·凱格尼 霍斯特·布赫霍爾茨 帕梅拉·蒂芬 阿琳·弗朗西斯 |
配乐 | 安德烈·普列文 |
摄影 | 丹尼爾·L·法普 |
剪辑 | 丹尼爾·曼德爾 |
制片商 | 米里施公司 金字塔製片公司(Pyramid Productions, A. G.) |
片长 | 104分鐘[1] |
产地 | 美國 |
语言 |
|
上映及发行 | |
上映日期 |
|
发行商 | 聯藝公司 |
预算 | 300萬美元[2] 或 200萬美元[3] |
票房 | 400萬美元[2] |
各地片名 | |
香港 | 玉女風流 |
臺灣 | 一二三[4] |
新加坡 | 一,二,三[5] |
《一,二,三》(英語:One, Two, Three)是一部1961年美國政治喜劇片,由比利·懷德執導,懷德與I. A. L. 戴蒙德共同編劇。該片改編自匈牙利劇作家費倫茨·莫爾納1929年創作的單幕劇《一、二、三》,劇情部分借鑒自懷德共同編劇的1939年電影《妮諾契卡》[6][7]。主演包括詹姆斯·卡格尼、霍斯特·布赫霍爾茨、莉賽洛特·普爾弗、帕梅拉·蒂芬、阿琳·弗朗西斯、里昂·阿斯金與霍華德·聖約翰[8]。本片是凱格尼在退出影壇20年(直到1981年《拉格泰姆》)前的最後一部作品[9][10]
本片主要場景設於冷戰期間的西柏林,時間點位於柏林圍牆建立前,政治因素為影片主軸[11]。影片以節奏極快而著稱[12]。
劇情
[编辑]C·R·“麥克”·麥克納馬拉(MacNamara)是可口可樂公司駐西柏林的高階主管,因早年中東業務失敗而被外派。他渴望晉升為公司西歐區總裁。正當他努力推動可樂進入蘇聯市場時,收到來自總部亞特蘭大的命令,要他照顧上司W·P·黑茲爾廷(Hazeltine)那位熱情奔放但頭腦簡單的17歲女兒史嘉莉(Scarlett)。
原預計的兩週停留變成了兩個月,麥克才發現史嘉莉愛上了西柏林,是因為她與來自東德的共產青年奧托·皮夫(Otto Piffl)閃婚了。當她說明兩人相遇是因為一起放“美國佬滾回家”氣球時,還補充道:“這不是反美,而是反『洋基佬』,在我家鄉大家都討厭洋基。”
隨著史嘉莉懷孕、婚姻證書被偷,以及她父母即將抵達,麥克陷入恐慌。他設法收買東德官員取回婚證,並安排奧托遭陷害、被警察拘捕。奧托遭審訊時不斷被播放變調版《黃色比基尼點點泳衣》,最終崩潰並簽下“美國間諜”供詞。
麥克為保住升遷與家庭平衡,只能將奧托“包裝”成可接受的女婿。他安排一位破產貴族收養奧托,偽造貴族血統,再將其改造成資本家。最後,奧托以“新貴族”身分成功贏得岳父母認可,卻被告知自己才是新任歐洲主管,而麥克只獲調回亞特蘭大任職採購副總裁。
機場告別時,麥克與家人和解,並為全家買可樂慶祝,卻發現自己那瓶是百事可樂。
參考資料
[编辑]- ^ Crowther, Bosley. Berlin Laughter: One, Two, Three Is at Astor and Fine Arts. The New York Times. NYT Critics' Pick. December 22, 1961 [2008-01-31].
- ^ 2.0 2.1 Tino, Balio. United Artists: The Company That Changed the Film Industry. 威斯康辛大學出版社. 1987: 170. ISBN 978-0-2991-1440-4.
- ^ Distributors & Exhibitors Rule. Variety. 1961-10-04: 5 [2023-03-18].
- ^ 一二三.
- ^ 一,二,三.
- ^ BeWildered Berlin. Time. December 8, 1961 [2011-09-11]. (原始内容存档于February 5, 2011).
- ^ Corliss, Richard. One, Two, Three (1961). Time. Top 10 Berlin Wall Movies. July 27, 2024 [2024-07-27].
- ^ 互联网电影数据库(IMDb)上《One, Two, Three》的资料(英文).
- ^ Lacayo, Richard. It Was All Big—and It Worked—James Cagney: 1899–1986. 時代雜誌. 1986-04-14 [2011-09-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17).
- ^ Neal Gabler (commentary), Reel 13, 2008年3月29日。
- ^ Daum, Andreas W. America’s Berlin, 1945‒2000: Between Myths and Visions. Trommler, Frank (编). Berlin: The New Capital in the East (PDF). 2000 [2021-03-02].
- ^ One, Two, Three. 大英百科全書. [2012-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