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东林党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东林党明朝末年以清议文官为主[1],各省仕林相依附而成的一个有政治抱负的士大夫集团。雏形是顾宪成创立的东林书院,“东林”二字取自宋儒杨中立主讲的东林书院,是为东林党之先声。[2]

雏形

[编辑]

万历年间的中国面临十五世纪后半叶日益加剧的社会危机,如农民起义和新兴市民反封建斗争。在这环境下当顾宪成高攀龙等一批进言而被贬的清流官吏回乡时,他们并未消极隐居而是志于世道,又重建东林书院,并组织一部分在朝、在野的地主士绅及其知识分子批评时政,追求改革,对于当代官僚与政治良窳始终寄以深切关注。[3][4]

学问

[编辑]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以顾宪成高攀龙为首的学者重修宋儒杨中立主讲的东林书院,并在此讲学,学问调和了阳明学朱子学,主要是阳明学的守旧派,甚至是偏朱子学,每年一大会,每月一小会,会期各3天。顾宪成认为当时王学末流中掀起的一股空谈心性而不务实学之风,故而在《东林书院院规》中,明确地提出了“以性善为宗”的人性论,以针对着王阳明的“无善无恶是心之体”说法[5][6],并提出了“官辇毂,志不在君父,官封疆,志不在民生,居水边林下,志不在世道,君子无取焉”等鼓励士人做实事、去虚谈的言论[7]。而另一创办人的高攀龙面对当时国危民艰的环境,则产生了“现实”、“实事”的积极思想,把注意力从“至善”的道德原则转向了“治国平天下” 的“有用之学”,提出如“学问通不得百姓日用,便不是学问”等进步思想[8][9]

东林书院则成为江南谈论国事的舆论中心,在此谈论国事的人则称自己为东林党人。《明史纪事本末》云:“今日之争,始于门户,门户始于东林,东林始于顾宪成”。东林党聚集了在朝在野的各种势力,于讲学之余“讽议朝政,裁量人物”[10][11]。以顾宪成为首的东林党人,抱持着帝王的“一家之公”,不可侵扰“天下之公”的思想[12],又主张“知辅行主”、“崇实黜虚”,提出了一些有利于国家改革时政的建议,例如加强军权“京案”“行取”考察官员,澄清吏治,限制阁权,政归六部,停止矿税的掠夺等[13]

起伏

[编辑]

党事初现

[编辑]

万历初年,权臣张居正主政时内阁大权独揽[14][15][16],即使后来人亡政息后权力逐渐归还六部,阁部之间也始终存在着事权之争[17],而东林党人则一直支持还政六部[18]万历二十一年,东林党人首次能参与癸巳京察大计之中[19],他们按照自己的用人标准罢免了一些内阁中的大臣子弟,导致执政的内阁辅臣们十分难堪[20]。事后,言官弹劾吏部稽勋司员外郎虞淳熙,吏部为之解释,结果引来万历皇帝震怒,把赵南星降三级调外,而吏部尚书孙鑨、吏部右侍郎赵用贤等被逼致仕,讼冤的东林党人们也先后被降黜[21]。东林党因而误会是执政的内阁王锡爵等人从中作梗[22],从此朝野关系更为紧张。[23]其后党论鼎沸,东林党人陷入与齐楚浙党的斗争之中,并因剧烈反对矿税和国本之争而受到万历皇帝的敌视,虽然曾经有比较亲近东林的叶向高等辅臣主政,但东林仍然逐渐失势;谢国桢于《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一书中,定义万历20--30年(1592-1602)为东林当政时期,万历30--45年(1602-1617)是两派互持时期,万历45年后(1617)则是“三党”专政时期。

极盛而衰

[编辑]

东林党通过晚明三大案获得强大的政治资本,最终诸人成功排斥浙党的内阁首辅方从哲[24]明熹宗亦有感东林党人有从龙之功[25],故对他们大加提拔起用任用,如赵南星高攀龙邹元标等东林领袖一时起用于朝[26][27],又召回叶向高等先朝老臣担任内阁首辅[28],当其时朝廷重要职务多由东林党人担任,齐楚浙党的党羽都被贬斥[29],时人谓“众正盈朝”。然而,东林党人与当权的太监魏忠贤矛盾加剧,又过于好同恶异而逼使三党投靠魏忠贤[30][31][32],因而当东林内“击内派”的杨涟左光斗在天启四年(1626年)向魏忠贤发起政治总攻却失败时[33][34],被长期排斥的三党人士与魏忠贤组成阉党,并借熊廷弼汪文言两案向东林反攻倒算[35]天启五年(1625年),明熹宗下诏,烧毁全国书院,东林书院被毁。东林党人也遭到打击,杨涟左光斗东林六君子遭到杀害或被迫自尽。天启六年(1626年)高攀龙周起元黄尊素东林七君子亦遭到杀害或被迫自尽。

回光返照

[编辑]

天启七年(1627年),崇祯帝(思宗)即位,崇祯有鉴于天启年间魏忠贤阉党的恶政,在铲除魏忠贤的羽翼崔呈秀之后逼杀魏忠贤,贬斥了大量阉党官僚,并召回了先朝大学士韩爌担任内阁首辅,提拔了李标钱龙锡等进入内阁,又任用了刘宗周王洽曹于汴何如宠乔允升等有东林党背景的官员担任朝廷主要职位;尽管崇祯帝又任用了反对东林的王永光担任吏部尚书要职,以掣肘东林党人,但整体上东林党人成功在崇祯初年复兴并执掌朝政。然而,好景不常,在崇祯元年(1628年)的内阁会推中,钱谦益意外被温体仁弹劾罢官[36],申救的东林党人们也因崇祯帝猜疑而大量被罢官降职[37];其后东林内阁和有东林背景的高官更由于在己巳之变中应对不力,故而在崇祯三年后陆续倒台[38][39][40][41][42]。此后,崇祯年间朝政主要由周延儒温体仁薛国观等主政。

落日余晖

[编辑]

甲申之变后,部分东林党人如马世奇倪元璐李邦华邵宗元等殉国成仁,而其余的东林党人在南明弘光朝再次复兴,如史可法姜曰广徐石麒等东林人士都被重用,但随则小朝廷又陷入东林党人与马士英阮大铖的斗争中,马士英甚至说出“若辈东林,犹借口防江,欲纵左逆入犯耶?北兵至,犹可议款。左逆至,则若辈高官,我君臣独死耳!”,弘光政权自此维持内乱无法统一抗敌,直至清兵攻克扬州杀死史可法,又渡过长江攻占南京为止。

明末清初之际,部分东林党人如项煜周锺时敏等投靠李自成、也有党人如陈名夏房可壮钱谦益惠世扬等入仕清朝,其中钱、惠二人俱先降而后反清。其余党人如史可法张国维瞿式耜曾樱姜曰广解学龙陈子壮鹿善继吴钟峦刘宗周张肯堂陈潜夫等或殉国成仁、或积极参与抗清活动,也有就此销声匿迹潜入地下抗清活动,如方以智等。

东林党人

[编辑]

早期东林党有三大首领,号称“东林三君”,即顾宪成赵南星邹元标,其余的早期成员有薛敷教叶茂才东林八君子。后来又有所谓东林七君子东林六君子等人物。谢国桢在《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中指出,世人常误会东林党人和晚明西学东渐有关系,其实他们只是与为首的徐光启李之藻等互相欣赏同情。而从东林党成员背景经历分析来说,据林丽月《明末东林运动新探》的省籍分布表约27.8%东林人士出自南直隶,而其余则遍布各省[43];而相当部分的早中期东林党人都有地方干练官员出身的背景,并且均以政绩优秀闻名于时,如陈幼学杨涟袁化中等人。[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

研究书目

[编辑]
  1. ^ 《东林列传》(总录之属提要):“万厯间,无锡顾宪成与髙攀龙重修宋杨时东林书院,讲学其中,欲以主持清议为己任,一时声气蔓延,趋附者几遍天下...”
  2. ^ 《明代研究》 (第十一期) 评小野和子《明季党社考:东林党と复社》
  3. ^ 中国通史》(第九卷中古时代‧明时期 > 乙编综述 > 第十一章明朝的学术思想)
  4. ^ 喻蓉蓉《熊廷弼与东林以南直隶提学御史任内杖杀诸生芮永缙事件为例》:“东林早期领袖是明末“清流”士大夫的基本特质,拥护传统的儒家原则,并根据这些原则以批判人物、检讨问题,而“裁量人物”正是东林“抱道忤时”的共同关切,故而东林虽以讲学为名,却特别重视“救世”。这种不愿离群孤立的讲学宗旨,正是儒家“内圣”而“外王”的一贯理想,对于人才进退与政策之得失非常重视,时有主张,发为“清议”。东林中人或为现任官员,或为退职士大夫,对于当代官僚与政治良窳始终寄以深切关注。由于东林派提倡救世,关心世道,故东林之士莫不以投身政治为其施展知识分子抱负的第一途径。他们认为士人良莠混杂,而人臣之贤与不肖关系着社稷安危甚钜,因此为政者遴选官员不可不慎。东林特别重视士大夫中“君子”与“小人”之辨,务期“众正盈朝”,“邪佞尽退”,以挽救明末腐败的政治风气。”
  5. ^ 《小心斋札期》卷四
  6. ^ 《明史列传第一百十九》:“宪成姿性绝人,幼即有志圣学。暨削籍里居,益覃精研究,力辟王守仁“无善无恶心之体”之说”
  7. ^ 《明史列传第一百十九》:“宪成尝曰:“官辇毂,志不在君父,官封疆,志不在民生,居水边林下,志不在世道,君子无取焉 。”故其讲习之馀,往往讽议朝政,裁量人物。 朝士慕其风者,多遥相应和。 由是东林名大著,而忌者亦多。 ”
  8. ^ 《高子遗书》卷四
  9. ^ 中国通史》(第九卷中古时代‧明时期 > 乙编综述 > 第十一章明朝的学术思想)
  10. ^ 张秋香. 清代儒學系譜之建構 — 以江藩《漢學師承記》與《宋學淵源記》為範圍 (PDF). 国立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系. 2007年7月.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 
  11. ^ 黄宗羲《端文顾泾阳先生宪成》“戊戌,始会吴中同志于二泉。东林书院成,大会四方之士,一依《白鹿洞规》... 故会中亦多裁量人物,訾议国政,亦冀执政者而药之也。天下君子以清议归于东林...”
  12. ^ 顾宪成:《小心斋札记》,《顾端文公遗书》“知天下公器,幽有百神管着,明有百姓管着,非惟天子欲与人而不敢,抑且欲与人而不能。”
  13. ^ 步近智:《明末东林学派的思想特征》,《文史哲》1985年第5期
  14. ^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宫府一体,百辟从风,相权之重,本朝罕俪,部臣拱手受成,比于威君严父,又有加焉。”
  15. ^ 《明史》(列传第一百一):“居正自夺情后,益偏恣。其所黜陟,多由爱憎。左右用事之人多通贿赂。
  16. ^ 《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张居正揽权久,操群下如束湿,异己者率逐去之。”
  17. ^ 《明史》(孙鑨传):“吏部自宋𫄸及光祖为政,权始归部。至鑨,守益坚。”
  18. ^ 《明代研究》(第十一期) 评小野和子《明季党社考:东林党と复社》:“从《万历疏钞》提出的“开通言路”为中心,作者试图以“言路”贯穿东林党的政治诉求,重构东林党的形成轨迹,指出东林人士企图限制君权,于是针对内阁,要求还政六部,维持监察权的独立性。”
  19. ^ 《明史》(顾宪成传):“十一年京察。吏部尚书孙鑨、考功郎中赵南星尽黜执政私人,宪成实左右之。”
  20. ^ 《明史》(赵南星传):“二十一年大计京官,与尚书孙鑨秉公澄汰。首黜所亲都给事中王三余及金龙甥文选员外郎吕荫昌,他附丽政府及大学士赵志皋弟皆不免,政府大不堪。”
  21. ^ 《明史》(顾宪成传):“俄因李世达等疏救,斥南星为民。后论救者悉被谴,鑨亦去位,一时善类几空。”
  22. ^ 《明史纪事本末》(第六十六卷东林党议) :“锡爵尝语宪成曰:当今所最怪者,庙堂之是非,天下必欲反之。宪成曰:吾见天下之是非,庙堂必欲反之耳!遂不合。”
  23. ^ 《明史》(顾宪成传):“及南星被斥,宪成疏请同罢,不报。寻迁文选郎中。所推举率与执政抵牾。”
  24. ^ 《明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之四》:“辛酉大学士方从哲屡乞休,上俱慰留,至是六上,始报允。”
  25. ^ 《明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之四》:“兵科都给事中杨涟奏,前月李选侍移宫情形,外廷未必尽知,请直陈其始末...上嘉其公正真切,命文书官传谕辅臣,杨涟此奏,朕之污尘方洗,著写手敕奖谕,以风其直...杨涟当日竭力愤争,志安社稷,忠直可嘉...”
  26. ^ 《明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之四》:“原任南京刑部主事邹元标辞大理寺卿新命,上嘉其忠谠不允辞”
  27. ^ 《明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之八》:“起原谪广东揭阳县典史高攀龙为光禄寺寺丞,原任礼部郎中鲍应鳌为礼部祠祭司郎中,行人司行人刘宗周为礼部仪制司主事,御史方震孺荐之也。”“起升原任吏部郎中赵南星为太常寺添注少卿”
  28. ^ 《大明熹宗哲皇帝实录卷之七》:“原任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叶向高辞新命。上曰卿硕德宏猷,先辅皇祖茂著忠勋 ,皇考简注召还,已历三时尚未就程,著差去行人敦趣遄发,副朕延伫,慎勿固辞。”
  29. ^ 《明史·赵南星传》“东林势盛,众正盈朝。南星益搜举遗佚,布之庶位。高攀龙、杨涟、左光斗秉宪;李腾芳、陈于廷佐铨;魏大中、袁化中长科道;郑三俊、李邦华、孙居相、饶伸、王之采辈悉置卿贰。而四司之属,邹维琏、夏嘉遇、张光前、程国祥、刘廷谏亦皆民誉。中外忻忻望治,而小人侧目,滋欲去南星。”、《明史·叶向高传》“熹宗初政,群贤满朝,天下欣欣望治。”
  30. ^ 《明史.黄克缵传》:“方东林势盛,罗天下清流,士有落然自异者,诟谇随之矣。”
  31. ^ 《明史.倪元璐传》:“东林,天下才薮也,而或树高明之帜,绳人过刻,持论太深,谓之非中行则可,谓之非狂狷不可”
  32. ^ 《明史.黄尊素传》:“而是时,东林盈朝,自以乡里分朋党。”
  33. ^ 林丽月《“击内”抑或“调和”?─试论东林领袖的制宦策略》
  34. ^ 《明史.高攀龙传》:“四年八月,(高攀龙)拜左都御史。杨涟等群击魏忠贤,势已不两立。”
  35. ^ 《酌中志》:“司礼监掌印王体干柔佞贪狠,实党附逆贤之元凶戎首,贼害椒绅之主盟国老也,与客氏日在御前赞逆贤,巧法庇护,软语乞怜,而秉笔李永贞等复帮助之。凡文武大小七十余疏,概置不听。”
  36. ^ 《明史.温体仁传》:“体仁揣帝意必疑,遂上疏讦谦益关节受贿,神奸结党,不当与阁臣选。”
  37. ^ 《明史.温体仁传》:“帝久疑廷臣植党,闻体仁言,辄称善。而执政皆言谦益无罪,吏科都给事中章允儒争尤力,且言:“体仁热中觖望,如谦益当纠,何俟今日。”体仁曰:“前此,谦益皆闲曹,今者纠之,正为朝廷慎用人耳。如允儒言,乃真党也。”帝怒,命礼部进千秋卷,阅意,责谦益,谦益引罪。叹曰:“微体仁,朕几误!”遂叱允儒下诏狱,并切责诸大臣。时大臣无助体仁者,独延儒奏曰:“会推名虽公,主持者止一二人,余皆不敢言,即言,徒取祸耳。且千秋事有成案,不必复问诸臣。”帝乃即日罢谦益官,命议罪。允儒及给事中瞿式耜、御史房可壮等,皆坐谦益党,降谪有差”
  38. ^ 《明史.郑三俊传》:“京师被兵,大臣大获谴。”
  39. ^ 《明史.乔允升传》:“二年冬,我大清兵薄都城,狱囚刘仲金等百七十人破械出,欲逾城,被获。帝震怒,下允升及左侍郎胡世赏、提牢主事敖继荣狱,欲置之死...允升端方廉直,扬历中外,具有声绩,以诖误获重谴,天下惜之”
  40. ^ 《明史.王洽传》:“二年十月,我大清兵由大安口入,都城戒严。洽急征四方兵入卫,督师袁崇焕,巡抚解经传、郭之琮,总兵官祖大寿、赵率教、满桂、侯世禄、尤世威、曹鸣雷等先后至,不能拒,大清兵遂深入。帝忧甚,十一月召对廷臣。侍郎周延儒言:“本兵备御疏忽,调度乖张。”检讨项煜继之,且曰:“世宗斩一丁汝夔,将士震悚,强敌宵遁。”帝颔之,遂下洽狱,以左侍郎申用懋代。明年四月,洽竟瘐死。寻论罪,复坐大辟。”
  41. ^ 《明史.韩爌传》:“至十月,大清兵入畿甸,都城戒严。初,袁崇焕入朝,尝与钱龙锡语边事。龙锡,东林党魁也,永光等谋因崇焕兴大狱,可尽倾东林。倡言大清兵之入,由崇焕杀毛文龙所致。捷遂首攻龙锡,逐之。明年正月,中书舍人加尚宝卿原抱奇故由输赀进,亦劾爌主款误国,招寇欺君,郡邑残破,宗社阽危,不能设一策,拔一人,坐视成败,以人国侥幸,宜与龙锡并斥。其言主款者,以爌,崇焕座主也。帝重去爌,贬抱奇秩。无何,左庶子丁进以迁擢愆期怨爌,亦劾之,而工部主事李逢申劾疏继上。爌即三疏引疾。诏赐白金彩币,驰驿遣行人护归,悉如彝典。”
  42. ^ 《明史.毕懋良传》:“会京师戒严,尚书张凤翔以下皆获罪,懋良得原,致仕去。”
  43. ^ 喻蓉蓉《熊廷弼与东林以南直隶提学御史任内杖杀诸生芮永缙事件为例》页22
  44. ^ 《明史.顾宪成传》:“顾宪成,䃼泉州推官。举 公廉第一”
  45. ^ 《先君赵冢宰忠毅公行述》:“讼狱执法,惟持其平。囚徒当年终有候听断者,悉令回家过节,约 期而至,竟无脱逃,人感其德,而畏其威如此。买物不酬官价,民甚称快”
  46. ^ 《东林列传》:“曾樱...出为 常州太守,清操正气闻于海内,其治行为天下第一。尝过东林书院与髙攀龙诸君子讲论道德,乡士大夫群推重之,奉为主席。”
  47. ^ 《 东林列传》:“是时东林大兴,(杨涟)每遇讲会必至无锡与顾宪成高攀龙诸君子探性理之要,询治道之原,政暇即与邑之士子相勉励,讲 道论德无虚日。每问民疾苦,徒行阡陌间,以是遍知闽里利病,称当代神君云。五载举循良第一,在省垣四方货贿不敢窥其门。”
  48. ^ 《明史.顾大章传》:“顾大章三十五年任泉州府推官。温厚明恕,好善如不及,居官直道为怀,刚方不挠,有异绩。”
  49. ^ 《明史.黄尊素传》:“黄尊素,除宁国推官,精敏强执。”
  50. ^ 《湖州府志》:“武康县小而疲,宗建至,汰杂役以苏民困,禁勒耗以定漕规,杜混扣以清赋额,治日益有声。尤作兴文教,朔望集诸生执经问难,著论语商一书。台司以其能,令兼摄德清,岁余大治。”
  51. ^ 《明史.周起元传》:“周起元,历知浮梁、南昌,以廉惠称。”
  52. ^ 《明史.冯从吾传》:“冯从吾,起巡长芦盐政。洁己惠商,奸宄敛迹。”
  53. ^ 《明史.刘宗周传》:“刘宗周...召为顺天府尹...未 几,都城被兵...米价腾跃,请罢九门税,修贾区以处贫民,为粥以养老疾,严行保甲之法,人心稍安...为京尹,政令一新 ,挫豪家尤力...周恤单丁下户尤至。居一载,谢病归,都人为罢市。”
  54. ^ 《明史.循吏传》:“陈幼学,授确山知县,政务惠民... 调繁中牟...倍于确山,越五年,政绩茂著... 以员外郎恤刑畿辅,出矜疑三百馀人.. . 迁湖州 知府,甫至,即捕杀豪恶奴... 一郡大治。霪雨连月,禾尽死。幼学大举荒政,活饥民三十四万有奇。”
  55. ^ 《太谷县志》:(乔允升)任闻喜知县,二十二年调繁太谷,情操惠政为一时冠。 本县南酎泉渠岁久雍枯,允升督民夫开浚追侯城诸村田十余倾。 修学宫,均赋役,实仓储,严保甲,禁淫汰,惩奸蠹,抑豪强,在县五年以治行高等征授御史。 天启中历官顺天府尹,刑部侍郎,尚书。崇祯初坐法戍边,未几卒,民立祠祀之
  56. ^ 《江西通志》:“升(李应升)在南康律己清严,公庭如水,兴复白鹿洞书院 ,立馆舍,招集人士,旬有小㑹,月有大㑹,㑹期亲诣洞宿,与诸生质疑问难,推明紫阳之教,一时从游学者千里应之,其成名于世者,指不胜屈原。”
  57. ^ 《河南通志》(卷五十五):“袁化中,字民谐,山东武定州人。万厯三十五年进士。知内黄县。廉明果毅,多惠政。时值大水,城垣冲毁,力请上官发仓粟二千石增筑之。”。
  58. ^ 《重修泾阳县志》:“袁化中,字熙字山东武定州人也。以进士宰泾阳,稍后于宁之翰而恺悌,乐易视士民如父子,与之翰同论者以为古召杜再出 也。自项忠毅公忠开广惠渠后,渠身去河益近,泾流汹涌沙石杂来,渠口塞而身亦中满,五县之水利于是大减,久之定量地分 水之制灌田不逾八百公顷。”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