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元璐
倪元璐 | |
---|---|
![]() 安徽省博物馆藏倪元璐像 | |
大明户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 | |
籍贯 | 浙江上虞县 |
族裔 | 汉族 |
字号 | 字玉汝,号鸿宝 |
谥号 | 文正(南明)、文贞(清) |
出生 | 万历二十一年十二月十四日 (1594年1月7日) 浙江上虞县 |
逝世 |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 (1644年4月25日) 京师 |
出身 | |
| |
著作 | |
|
倪元璐(1594年1月7日—1644年4月25日),字玉汝,号鸿宝,浙江上虞人,明朝政治人物、书法家,进士出身。与黄道周、王铎并称“明末书坛三株树”,又与王铎、傅山、黄道周、张瑞图合称“晚明五大家”。
生平
[编辑]早年生平
[编辑]万历二十一年,十二月十四日生浙江上虞(今绍兴市上虞区)。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己酉科浙江乡试举人,天启二年(1622年)登壬戌科进士[1],授庶吉士,倪元璐与马如蛟、黄道周等同出韩日缵门下[2]。天启四年,任编修[3],五年册封德藩,给假养病。七年四月假满,五月江西主考。
崇祯元年(1628年),升翰林院侍讲,元璐请求毁去《三朝要典》,逐来宗道、杨景辰等阉党,并上书为东林党人辩护[4];又曾上书申救黄道周、刘宗周等人[5]。历迁南京国子监司业、右中允。崇祯四年(1631年)进右谕德,充日讲官,七年进右庶子。崇祯五年,元璐四次奏疏乞归,不准。曾说“吾平生不热爱官,不喜居要人牢笼之内”。崇祯八年(1635年),迁国子监祭酒,恢复祖制的贡士积分之法[6]。后被温体仁嫉妒,因而去官闲住。
再次起复
[编辑]崇祯十五年(1642年),重新启用为兵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当其时正值清兵第六次入塞,邻近大乱,道路颇棘,倪元璐出金募壮士随行一路冲险北上。[7][8]次年抵达京师,崇祯帝得知甚高兴,向其他人说“固知是吾倪讲官也”,并召他即日面陈制敌机宜[9]。当其时,崇祯帝十分欣赏元璐,预备随时把他提拔为阁臣,而内阁大臣陈演恐怕他威胁自己,便进言说“天下不治,皆由于兵部和户部不合,今廷臣可任者,惟有倪元璐、冯元飚两人,假如元璐为户部尚书,元飚为兵部尚书,彼此合作,国家不日可治”,崇祯帝深以为然[10]。
崇祯十六年(1643年)五月,元璐被破格提拔为户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仍充任日讲官。户部尚书任内,倪元璐请求把征收三饷的官吏合三为一,以免越多官吏就越多机会作奸科,百姓因而稍稍缓口气[11]。当时有崇明人沈廷扬向朝廷献计改漕运为海运,元璐把他的建议呈送崇祯帝,因而得以用湾船六船试行,一个月后,当元璐看见沈廷扬便惊讶说“我已经奏闻陛下,说你已经出发了,你怎么还在这里?”,而廷扬则回复说“我已经去完回来了,运送的物资也已经抵达了”,元璐大喜并上报崇祯帝[12],廷议今后海运和漕运相半而行,但后来未及实施就遭遇“甲申之变”[13][14]。
殉国成仁
[编辑]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倪元璐上书请求让浙江乡绅团练乡兵,浙西由徐石麒、钱继登主持,浙东则推荐刘宗周、羌应甲主席;又在保甲中简练乡勇,实行古弓弩社法,崇祯帝是其言[15]。二月,被解去户部尚书职务,惟负责经筵日讲。[16]三月六日,李自成攻占宣府,从真定绕道而出,倪元璐引用宋康王的故事,急请太子前往南京抚军[17],但未被崇祯接纳[18][19]。三月十九日,李自成陷京师,倪元璐荡尽家产,募得数百死士,驰赴北京勤王。倪元璐入都时,强邀祝汤龄前往,但被婉绝。元璐得知崇祯殉国后,便“束带向阙,北谢天子,南谢太夫人”,又在桌子写下“南部尚可为。死,吾分也。毋紟棺,以志吾痛”,随后自缢而亡。
身后
[编辑]南明弘光朝时,追赠少保、吏部尚书,谥文正。[20]清朝改谥文贞,赐地七十亩,命有司春秋致祀。
评价
[编辑]《明史》:“范景文、倪元璐等皆庄烈帝腹心大臣,所共图社稷者,国亡与亡,正也。当时埙颜屈节,侥幸以偷生者,多被刑掠以死,身名俱裂,贻诟无穷。而景文等树义烈于千秋,荷褒扬于兴代,名与日月争光。以彼洁此,其相去得失何如也。”
《东林列传》:“先生当启、祯之朝,昌言岳岳,能使群奸破胆,宵人屈服。每一疏出,如撞晨钟。崇祯元年三疏,其最著者矣。烈皇帝每得其疏,置之屏问,出入瞻诵,以为伟人,不可谓不遇矣。”
倪元璐针对明廷颁发《坤舆格致》令各省开矿之议,特上《请停开采疏》建议停止开矿。倪元璐曾表示:“大都天下之事,不患无议论而患无事功,不患无风节而患无经济。”但首辅陈演批评:“元璐书生,不习钱谷。”亦有其道理。
家族
[编辑]曾祖倪铠,号抑菴,正德五年庚午举人、官南城知县。祖倪应蕲,号南望,封知县。父倪冻,号雨田,万历二年进士,历知抚州、淮安、荆州、琼州四府。
著作
[编辑]
元璐善书法,学颜真卿、王羲之、王献之。秦祖永《桐阴论画》中说:“元璐书法灵秀神妙,行草尤极超逸。”著作收入《倪文贞集》。
参考文献
[编辑]- ^ 《天启二年壬戌科进士履历》:倪元璐,鸿宝,诗二房,己亥十一月十六日生。上虞人。己酉六十六,会一百二十八,二甲二十名,礼部政,改翰林院庶吉士,甲子授编修,本年经筵展书,纂起居注,乙丑德府册封,养病给假。丁卯四月假满,五月江西主考,戊辰日讲,升侍讲学士,又升南国子监司业,庚午升右中允,辛未升右谕德,仍日讲官,甲戌升右庶子掌右春坊印,乙亥升国子监祭酒,丙子闲住。壬午升兵部右侍郎,癸未升户部尚书。曾祖铠,举人、知县。祖应蕲,封知县。父涷,万历甲戌进士。
- ^ 《明季北略》(卷十一):“马如蛟,字腾仲,号讷斋,和州人。天启壬戌进士,与倪元璐、黄道周同出韩太史日缵门。”
- ^ 《明季北略》(卷4):“倪元璐,字鸿宝,上虞人。天启二年壬戌进士,授庶吉士。思宗文为翰林编修。”
- ^ 《东林列传》(卷八):“珰既磔死,余党犹踞要津,欲禁锢林下,诸贤乃力攻东林,又创为孙党、赵党、熊党、邹党之目,以一网清流。元璐愤甚,抗章极论”
- ^ 《倪文贞集》(让官黄刘疏):“陛下之知道周久矣,当道周抗疏之时,同辈闻之并为危栗,而道周以为惟圣主可与忠言,侃然进说,此诚至难...今宗周既以肮脏投闲,道周亦以蹇谔承贬,天下本无人,得其人又不能用,则安望天下有为陛下奋其忠能者乎﹖”
- ^ 《东林列传》:“元璐复上蠲七年以前逋赋,及改折东南杂解疏,上皆允行。升国子祭酒,复祖制贡士积分之法。”
- ^ 《甲申传信录》(卷三):“壬午冬,起右司马。时𣺏州方薄徐、淮,道路颇棘,元路募健丁数十骑,夹驰入京师。”
- ^ 《上虞县志》:“十五年,寇益炽𬣮,起兵部右侍郎,疏辞。会京师戒严,遂毁家募士,仗剑至淮,欲率勤王兵而北,不时至。乃将数十骑冲险入都,上异之。”
- ^ 《东林列传》(卷八):“家居七年,特起兵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以母老辞,有旨敦促。时京师戒严,元璐长跪告母曰:自琼州公以来,再世禄食。今天子有急,奈何?其母裂所衣襦示之曰:为尔毡也,岂曰无衣?元璐乃毁家召募,得数十人,及其弟瓒率家徒佐之,可数百人趋淮上,问淮使者,觅盐徒为助,无有应者,乃身率十骑持满夹趋冲险,出济北十余日,达京师。上闻之甚喜,曰:固知是吾倪讲官也。即日召见,条奏守御之䇿悉备,随以刘超就擒。”
- ^ 《东林列传》(卷八):“当是时,上注意元璐甚切,行且旦夕入阁,而陈演欲攘首揆,乘延儒视师,构成其罪;又虑元璐大用,乃入告曰:“天下不治,由兵农不合,今廷臣可任者,惟倪元璐、冯元飚耳,使元璐为大司农,元飚为大司马,彼此叅合,不日可治。”上心然之,即日以元璐为戸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与元飚分部治事...”
- ^ 《东林列传》(卷八):“先是,军兴正赋之外,有边饷,有新饷,有练饷,条目繁而胥吏易以为奸,元璐请并三为一官,民便之。”
- ^ 《倪文贞集》(淮镇切谋疏):“此功一成,而两淮三百万饷出其中矣。何以言之﹖凡河漕每粮一石,各州县给旗甲脚价等费,多至三四两。今既及淮而止,于道里省三之二,脚价亦省三之二,檄令州县循三两为率,以一两给旗甲,二两解淮库,计江浙等处正米二百万石,可得银四百万两。以百万为海船及盘运之费,余三百万以百万募兵三万,以五十万治战舰,以五十万制备甲械及马,此外犹余百万...览奏淮海截漕,胶河剥装,甚属利便,且能精兵裕饷,以资灭宼,尤裨大计。卿已简司国用,正可主持力行,即著悉心筹画,将责成经理等项事宜,详确开列具奏,该部知道。”
- ^ 《明史》(倪元璐传):“先是,有崇明人沈廷扬者,献海运策,元璐奏闻。命试行,乃以庙湾船六艘听运进。月余,廷扬见元璐,元璐惊曰:“我已奏闻上,谓公去矣,何在此?”廷扬曰:“已去复来矣,运已至。”元璐又惊喜闻上。上亦喜,命酌议。乃议岁粮艘,漕与海各相半行焉。”
- ^ 《明史》(志第六十三 河渠五):“十六年夏,尚书倪元璐请截渍粮由胶莱河转饷,自胶河口用小船抵分水岭,车盘岭脊四十里达于莱河,复用小船出海,可无岛礁漂损之患。山东副总兵黄荫恩献议略同。皆未及行。”
- ^ 《崇祯实录》(卷之十七)
- ^ 《甲申传信录》(卷三):“十七年二月,解司农印,复入翰林,供经筵日讲”
- ^ 《倪文贞集》(守御遏援疏):“伏祈皇上参览前事,早奋乾断,命皇太子统师而南,选京营将校并精卒万人,择廷臣有才望者辅之,出于河间、德州之间,事急则帅天下兵入援,贼退则前驻留都,控引淮徐,遏贼转掠山东,窥截漕路,诚令两京奠安,命脉流通,然后徐用东南以收平荡,又何难焉﹖”
- ^ 《东林列传》(卷八):“贼至宣府,绕出真定,急请太子抚军而南,如宋康王故事,不聴”
- ^ 《上虞县志》:“贼入秦申河防,三议请东宫抚军而南,不听。”
- ^ 《明史·列传第一百五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