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五年计划
![]() |
印度政府与政治 系列条目 |
印度五年计划(英语:five-Year Plans of India)是印度政府在1951年至2017年间推行的一系列国家发展方案。[1]这些方案受到苏联五年计划的启发,目标是促进国内经济均衡成长、减少贫穷,并推动农业、工业、基础建设和教育等关键领域,达成现代化目的。[2]
印度计划委员会由总理担任当然主席,负责规划和监督这些五年计划方案,印度计划委员会已于2015年撤销,由印度国家转型委员会取而代之。这些方案因发展重点随时间转变,会不断演进,例如印度在1969年引入加德吉尔公式等创新措施,以确保资源分配具有透明度。[3]印度五年计划对该国的经济发展方向产生深远影响,但已于2017年停止,而改为采用印度国家转型委员会(NITI Aayog)提出更具弹性的国家发展架构。[4][5][6]
历史
[编辑]五年计划(英文:Five-Year Plans,简称FYP)是一种由中央政府统筹的综合性国家经济发展模式,最早由约瑟夫·斯大林于1928年在苏联推行。此后这套模式被广泛应用于多数共产主义国家,甚至部分资本主义国家也会采纳。时至今日,中国仍在实施五年计划,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在2006年至2010年的第十一个五年计划中,将名称由原先的"计划"调整为"规划",借此暗示中央政府在发展上采取更为宽松的管理方式。印度独立之后,在其首任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的社会主义理念影响下,于1951年迅速展开第一个五年计划。[7]
第一个计划(1951–1956年)
[编辑]印度独立后,首任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便向印度国会提交第一个五年计划,显示其迫切性。计划在1951年开始施行,核心目标在发展第一级产业,其设计理念是根据经过略微调整过的哈罗德-多马模型(又称哈罗德 - 多马经济增长模型,为一种凯恩斯主义经济增长模型)。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执行进度由总理担任主席,古尔扎里拉尔·南达(印度经济学家)担任副主席。计划核心口号为"发展农业",主要目标是解决国家分裂(参见印巴分治)和二战所带来的各种问题。这项计划的宏大愿景是将独立后的国家重建。此外,为国家工业和农业发展奠定基础。以低廉价格提供国民可负担的医疗保健和教育,也是其中重要的政策方向。[8]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预算总额最初规划为206.9亿印度卢比,后来增至237.8亿卢比。这笔资金被分配至以下7个主要范畴:
- 灌溉和能源:27.2%
- 农业和社区发展:17.4%
- 运输和通信:24%
- 工业:8.6%
- 社会服务:16.6%
- 无地农民安置:4.1%
- 其他部门和服务:2.5%
此阶段最重要的特征是国家在所有经济领域都扮演积极的主导角色。考量到印度于独立初期有资本短缺和储蓄能力不足等问题,这种由政府主导的模式有其合理性。
第一个五年计划设定每年国内生产毛额(GDP)成长率目标为2.1%,实际成长率达到3.6%,国民生产净值则增加15%。当时由于良好的季风带来相对较高的农作物产量,有效提升国家外汇储备和人均收入(人均收入成长8%)。由于国家人口快速增长,导致该国国民所得增加幅度大于人均收入的增幅。印度在此期间启动多项重要灌溉工程,例如巴克拉水坝、希拉库德水坝和达莫达尔河谷水坝(Damodar Valley dams)。此外,世界卫生组织(WHO)与印度政府携手合作,关注儿童健康,并成功降低婴儿死亡率,也间接促进人口增长。
印度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于1956年结束之际创立有五所印度理工学院(IITs),作为重要技术人才培育基地。同年,也宣告成立大学拨款委员会(UGC),UGC的任务是管理高等教育经费,并推动国内高等教育发展。印度在工业方面签署启动建设五座钢铁厂的合约,这些钢铁厂于第二个五年计划中期开始投入运作。整体而言,由于该国实际经济成长表现优于预期,这个五年计划被认为是个成功的经济计划。
第二个计划(1956–1961年)
[编辑]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核心目标是发展公共部门并推动"快速工业化"。此计划的理论基础是印度统计学家普拉桑塔·钱德拉·马哈拉诺比斯于1953年创建的费德满-马哈拉诺比斯模型,目的为寻求生产部门之间最优的投资分配方案,以期达到长期经济成长最大化。此计划在实施过程中采用当时领先的作业研究和优化技术,以及由印度统计研究所所开发的创新统计模型。计划所采的假设是建立在一个封闭经济体的基础上,主要的贸易活动将以进口资本财为主。[9][10]印度从第二个五年计划起,便坚定地朝向基础和资本财产业的进口替代方向发展。
印度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经由国际合作,分别从苏联、英国和西德取得协助,建立水力发电厂,以及于比莱、杜尔加布尔和鲁吉拉建立五座钢铁厂。在国内发展方面,煤碳的产量有所提升,东北部地区的铁路运输网络也得到扩展。
此外也相继成立塔塔基础研究所和印度原子能委员会等机构以促进科学研究。印度为培养核能领域的专业人才,于1957年开始实施一项人才搜寻和奖学金计划,以选拔优秀的年轻学子,让他们接受相关培训。
印度在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总拨款金额为480亿卢比。政府将这笔资金分配至数个主要部门,包括电力和灌溉、社会服务、通信和运输,以及其他项目。然而,印度在此计划实施期间经历物价上涨,同时也面临外汇危机挑战。更重要的是人口的快速增长对人均收入的提升产生阻碍,导致成长步伐减缓。
就经济成长而言,此计划的预期目标为4.5%,而最终实际成长率为4.27%。[11]
印度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家B.R. 谢诺伊对此计划提出批评。他指出此计划"依赖赤字融资以推动重工业化,无疑会埋下祸根"。此外,谢诺伊也认为国家对经济的过度干预将会伤害到一个刚建立的民主制度。而印度在1957年所遭遇的外部支付危机,让许多人认为恰好印证谢诺伊先前的论断。[12]
第三个计划(1961–1966年)
[编辑]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初期主要目标是强化农业,并提高全国小麦产量。然而发生于1962年的短暂中印边境战争,揭示印度经济体系不但资源不足,且又将发展重心转移至国防工业和印度陆军的现代化方面。于1965年,印度又与巴基斯坦发生第二次印巴战争,然后在1964-65财政年度又出现严重干旱。前述的战事和天灾引发通货膨胀,导致稳定物价成为当时的首要任务。该国虽有各式挑战,水坝的建设工程仍持续推进,同时也兴建有许多水泥厂和化肥厂。该国旁遮普邦在此期间已开始大量生产小麦。
印度政府于第三个五年计划推动下,在农村地区设立众多小学。为促进基层民主,也开始实施村级委员会制度选举,各邦也开始承担更多发展责任。在财政方面,印度首次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寻求贷款,且印度卢比在1966年出现首次对于美元的贬值。
此外,该国也相继成立各邦级电力委员会和邦级中等教育委员会,以期更好管理电力和中等教育。中等和高等教育的管理被明确划分由各邦负责。同时也成立邦级道路运输公司,下放地方道路建设责任,进一步加强邦级政府的职能。
然而此计划的实际经济成长率仅为2.4%,远低于原先设定的5.6%目标。[11]
此次计划的理论基础是根据约翰·桑迪(John Sandy)和苏库莫伊·查克拉博蒂提出的经济模型。
计划暂停期(1966–1969年)
[编辑]由于印度在第三个五年计划的不佳经验,迫使印度政府宣布实施"计划暂停期",时间从1966年持续至1969年,于这段期间内分别制定有1966-67、1967-68和1968-69三个财政年度计划。印度在1966-67年度再次面临干旱的挑战。政府在这段时间给予农业及其相关活动与工业部门有同等的发展优先级。印度政府为提升国家出口竞争力,而宣布实施"卢比贬值"政策。导致这段计划暂停期的主要原因,有战争的影响、资源短缺以及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
第四个计划(1969–1974年)
[编辑]印度第四个五年计划在推行上并非一帆风顺,由于国内在经济发展策略上存在显著的分歧,导致计划被推迟一年多才开始实施。[13]
此计划的核心目标在于修正先前财富和经济权力持续向少数人集中的现象。规划依循加德吉尔公式,着重于在维持经济稳定的前提下追求成长,并逐步实现国家自给自足。该国于此计划实施期间的总理为英迪拉·甘地。
英迪拉·甘地政府采取重要的经济措施,包括将14家主要的印度银行((阿拉哈巴德银行(Allahabad Bank)、巴罗达银行(Bank of Baroda)、印度银行(Bank of India)、马哈拉什特拉邦银行(Bank of Maharashtra)、印度中央银行(Central Bank of India)、卡纳拉银行(Canara Bank)、德纳银行(Dena Bank)、印度人银行(Indian Bank)、印度海外银行(Indian Overseas Bank)、旁遮普国家银行(Punjab National Bank)、辛迪加特银行(Syndicate Bank)、UCO银行(UCO Bank)、印度联合银行(Union Bank)和印度联合商业银行(United Bank of India)[14])收归国有。与此同时,印度绿色革命在农业领域开始取得显著进展。然而由于1971年爆发的第三次印巴战争以及孟加拉国解放战争,东巴基斯坦(今孟加拉国)的局势也变得严峻,而需动用原先预定拨给工业发展的资金。
在第四个五年计划中,一项重要的创新是引入缓冲库存的概念,具体目标是建立500万吨的粮食储备,以应对潜在的粮食短缺问题。政府同时也开始推行易旱地区计划(DPAP),目的在改善这些地区的发展。
这次计划的实际经济成长率为3.3%,未能达到原先设定的5.6%目标。[11]
第五个计划(1974–1978年)
[编辑]第五个五年计划的主要目标涵盖就业创造、扶贫(口号为消除贫困)以及实现社会正义。同时,计划也将重点放在提升农业生产的自给自足能力和国防自主性上。印度在此之前,于1975年对《电力供应法》修订,让中央政府得以介入电力生产和输送领域。[15]
印度在第五个五年计划期间启动国家公路系统建设,并扩建多条道路以适应日益繁忙的交通。与此同时,旅游业也呈现增长趋势。印度政府于1975年推出二十点计划,计划持续实施至1979年。此外,为改善人民的基本生活条件,最低需求计划(MNP)于此五年计划的第一年开始执行,目标是满足人民基本需求,进而提高整体生活水平。此项计划由印度外交官出身的D.P. 达尔负责制定和启动。
此项计划的目标成长率为4.4%,实际成长率却达到4.8%。[11]然而新当选的莫拉尔吉·德赛政府在1978年将这项计划否决。
滚动计划(1978–1980年)
[编辑]由莫拉尔吉·德赛领导的人民党政府否决第五个五年计划,并推出新的第六个五年计划(1978–1980年)。这个计划在1980年再次被印度国民大会党政府否决,并制定新的第六个计划。新的计划是种滚动计划,包含三种计划。第一个是针对当前年度的,包含年度预算,第二个是针对一个固定的年数,可能是3、4或是5年,即根据印度经济的实际需求而不断调整。第三个是一个长期展望计划,即10、15或是20年。因此,滚动计划没有固定的计划开始和结束日期。滚动计划的主要优点是具有弹性,能够根据国家经济状况变化修改目标、实施目的、预测和拨款来克服固定五年计划的僵化性。这个计划的主要缺点是如果每年都修改目标,就很难实现五年期内制定的目标,且最终变成一个复杂的计划。此外,频繁的修订会导致经济缺乏稳定性。
第六个计划(1980–1985年)
[编辑]第六个五年计划象征印度经济政策开始走向自由化。主要措施包括取消价格管制和关闭配给商店,虽然此举引发食品价格上涨和生活成本增加,但也代表尼赫鲁社会主义时代的结束。为促进农村发展,印度政府根据希瓦拉曼委员会(Shivaraman Committee)的建议于1982年成立印度国家农业暨农村发展银行。在控制人口过多方面,也推广计划生育。而此时印度富裕地区的家庭计划普及速度明显快于出生率仍然较高的贫穷地区。印度的军事五年计划从这个五年计划开始,与国家计划委员会推出的经济发展计划同步进行。[16]
第六个五年计划从经济成果来看表现优异,实际成长率达到5.7%,优于原定的5.2%目标。[11]
第七个计划(1985–1990年)
[编辑]第七个五年计划由隶属国民大会党的拉吉夫·甘地总理领导。计划强调通过技术升级来提高工业生产力水平。
第七个五年计划的主要目标是提高经济生产力、粮食生产和通过"社会正义"以创造就业而实现增长。
印度得益于第六个五年计划的成果,在农业方面实现持续且稳定的增长,成功控制通货膨胀率,并维持国际收支平衡。这些成就为第七个五年计划的进一步经济扩张提供坚实的起点。第七个计划的主要方向是追求社会主义,并大力发展能源生产。其核心关注领域包括实现社会正义、消除对弱势群体压迫、应用现代科技、进一步发展农业、实施反贫穷计划、充分提供粮食、衣物和住所、提升大小农民生产力,以及最终目标 - 建立一个独立自主的印度经济体。
第七个计划的制定,是基于印度过去15年来持续对稳定经济成长的追求,重点在于为2000年实现国家经济自给自足创造必要的条件。此计划预计该国劳动人口将增加3,900万,且就业机会将以每年4%的速度扩张。
印度第七个五年计划的一些预期成果:
- 国际收支(估算):出口 – 3,300亿卢比(39亿美元),进口 – 5,400亿卢比(63亿美元),逆差 – 2,100亿卢比(25亿美元) - 商品出口(估计):6,065.3亿卢比(71亿美元) - 商品进口(估计):9,543.7亿卢比(111亿美元) - 国际收支预测:出口 - 6,070亿卢比(71亿美元),进口 - 9,540亿卢比(111亿美元),逆差 - 3,470亿卢比(41亿美元)
印度在第七个五年计划的指导下,致力于国内构建一个能够自我维持的经济体系,而志愿机构和广大民众的积极参与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该计划的实际经济成长率为6.01%,.[17]优于原定的5.0%目标,同时人均收入也成长3.7%。
年度计划(1990–1992年)
[编辑]由于经济局势快速变化,第八个计划未能于1990年启动,因此1990–91和1991–92两个财政年度所执行的被视为年度计划。第八个计划最终在1992年结构调整政策启动后才得以实施。
第八个计划(1992-1997年)
[编辑]印度经济在1989年至1991年期间呈现不稳定状态,导致未能实施新的五年计划。在1990年至1992年间,仅采年度计划。特别是印度在1991年面临严峻的外汇存底危机,其储备仅余约10亿美元。印度政府为应对此困境,而采取改革社会主义经济的冒险举措。当时的总理纳拉辛哈·拉奥(国民大会党)领导的政府,是印度近代史上极为重要的执政团队之一,他们主导大规模的经济转型,并处理多起涉及国家安全的重大事件。印度经济学家曼莫汉·辛格在这个时期推动印度的自由市场改革,并于后来上台担任总理,成功地将这个国家从几乎破产的边缘拉回,开启印度自由化、民营化和全球化的时代。
第八个五年计划的核心要素之一是推动工业现代化。为应对不断攀升的财政赤字和外国债务,印度政府在此计划期间逐步实施经济开放政策。与此同时,印度于1995年1月1日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成为其中一员。此项计划设定的重要目标包括:控制人口增长速度、降低贫穷率、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改善国家基础设施、强化各项机构、有效管理旅游业、开发国家人力资源、促进基层民主组织(如村级委员会制度和市议会制度)以及非政府组织参与、推动权力下放,并鼓励人民积极参与发展进程。能源部门是该计划的重点投资领域,占总支出的26.6%。在经济表现方面,第八个计划成果卓著,实际成长率达到6.8%,高于原订的5.6%。[18]
第九个计划(1997–2002年)
[编辑]第九个五年计划是在印度独立50周年之后所制定。计划期间的总理为阿塔尔·比哈里·瓦巴依。计划的主要目标是利用该国潜在且未开发的经济潜力,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增长。
第十个计划(2002–2007年)
[编辑]第十个五年计划的主要目标为:
- 每年达到8%的GDP成长率。
- 在2007年把贫穷率降低至5%。
- 至少为新增劳动力提供有报酬且高品质的就业机会。
- 在2007年将识字率和工资率两者的性别差距至少缩小50%。
- 推出二十点计划。
- 成长目标:8.1% – 实现成长:7.7%。
- 第十个五年计划预计采取区域性方法,而非经济部门性方法,用意为缩小区域间的不平等。
- 第十个五年计划的支出为4,382.5亿卢比(51亿美元)。
第十个五年计划预先设定的总预算中,92,129.1亿卢比(1,100亿美元)(57.9%)用于中央政府,69,100.9亿卢比(810亿美元)(42.1%)用于各邦和联邦属地。
第十一个计划(2007–2012年)
[编辑]- 这个计划实施期间的印度总理为曼莫汉·辛格。 目标是到2011–12财政年度将18–23岁年龄组的高等教育入学率提高。
- 着重于远距教育、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远距教育和资讯科技教育机构的整合。
- 快速且具包容性的成长(减少贫穷)。
- 强调社会部门及由其提供服务。
- 透过教育和技能发展赋予国民权力。
- 减少性别不平等。
- 提升环境永续性。
- 将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成长率分别提高到4%、10%和9%。
- 将总生育率降低到2.1。
- 到2009年将为所有国民提供干净饮用水。
第十二个计划(2012–2017年)
[编辑]印度政府对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成长目标设定为9%,但印度国家发展委员会(NDC)于2012年12月27日所批准的成长率为8%。[19]计划委员会副主席蒙特克·辛格·阿卢瓦利亚(Montek Singh Ahluwalia)表示由于全球局势恶化,要在未来五年实现平均9%的成长率有其难处。在新德里举行的委员会会议上,该计划的最终成长目标被设定为8%。
阿卢瓦利亚认为鉴于世界经济于近期急剧恶化,而预测第十二个计划的第一年(2012–13财政年度)的成长率将在6.5%到7%之间。
第十二五年计划的目标是改善国家基础建设项目,移除所有瓶颈,其对比的基准期为1993–95年至2004–05年期间。[20]规划委员会提出的文件中叙明于计划期间要吸引高达1兆美元的私人资金投入基础建设,同时也计划将政府的补贴负担从GDP的2%降低至1.5%。此外,统一身份识别号码 (UID) 将作为补贴现金转移的工具。
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目标是:
- 在非农业部门创造5,000万个新的就业机会。
- 消除学龄儿童入学方面的性别和社会差距。
- 提升高等教育的普及率。
- 降低0-3岁儿童的营养不良率。
- 为所有村庄提供电力。
- 确保50%的农村人口能获得适当的饮用水。
- 每年为印度增加100万公顷的绿化覆盖面积。
- 让90%的家庭能获得银行服务。
未来
[编辑]由于印度计划委员会已经解散(于2015年),国家级的经济发展计划已停止制定,但五年期的国防建设计划则不受影响,持续进行。原本应该接续的最新一期国防五年计划预计是2017–2022年。不过,在经济发展领域,并未有第十三个五年计划推出。[21]
参见
[编辑]-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
- 罗马尼亚5年计划
- 苏联五年计划
- 共同最低纲领,一份概述印度和尼泊尔联合政府共同议程、政策和优先事项的文件。
参考文献
[编辑]- ^ Krishnan, Revathi. All about the First Five-Year Plan that was presented by Nehru nearly 70 years ago today. ThePrint. 2020-07-09 [2025-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12-28).
- ^ Five-Year Plans of India (PDF). mospi.gov.in. 2017 [2025-01-2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5-01-16).
- ^ A Background Note on Gadgil Formula for distribution of Central Assistance for State Plans (PDF). pbplanning.gov.in. 1997-02-24 [2025-01-2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1-11-04).
- ^ Government of India – Five Year Vision: 2019-2024 (PDF). mospi.gov.in. 2019 [2025-01-2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4-09-19).
- ^ The end of Five-Year Plans: All you need to know about this big policy change. The Economic Times. 2017-04-13 [2025-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08).
- ^ Mukherjee, Sanjeeb. Five-year Plans out, 15-year vision soon. business-standard.com. 2016-05-13 [2025-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5).
- ^ Sony Pellissery and Sam Geall "Five Year Plans". Encyclopedia of Sustainability. Volume 7 pp. 156–160
- ^ Swami, V.N. D.C.C. Bank Clerk Grade Examination. Latur, India: Vidyabharti Publication. 2020: 12–13 (马拉地语).
- ^ Jalal Alamgir, India's Open-Economy Policy: Globalism, Rivalry, Continuity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8), Chapter 2.
- ^ Baldev Raj Nayar, Globalization And Nationalism: The Changing Balance of India's Economic Policy, 1950–2000 (New Delhi: Sage, 2001).
- ^ 11.0 11.1 11.2 11.3 11.4 L. N. Dash. World bank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India. APH Publishing. 2000: 375. ISBN 81-7648-121-1.
- ^ A short history of Indian economy 1947-2019: Tryst with destiny & other stories. Mint. 2019-08-14 [2019-08-15].
- ^ Frankel, Francine R.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Economic Planning: The Problem of India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Strategy. World Politics. 1967, 19 (4): 621–645. ISSN 1086-3338. doi:10.2307/2009717.
- ^ Banking Awareness. Arihant Publications (India) Ltd. 2017: 20. ISBN 978-93-11124-66-7.
- ^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Legislative Initiatives (PDF). [2013-09-2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3-09-22).
- ^ 13th Five-Year Defence Plan (2017-22) – A Re-Run of the Past | Manohar Parrikar Institute for Defence Studies and Analyses. Idsa.in. [2022-03-01].
- ^ 9th Five Year Plan (Vol-1). [2013-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30).
- ^ Agrawal, A N. Indian Economy: Problems of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 pune: Wishwa Prakashan. 1995: 676.
- ^ National Development Council approves 12th Five Year Plan. The Indian Express. 2012-12-27 [2013-07-10].
- ^ Business Line : Industry & Economy / Economy : Plan panel may cut bac….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04).
- ^ 13th Five-Year Defence Plan (2017-22) – A Re-Run of the Past | Manohar Parrikar Institute for Defence Studies and Analyses.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