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流浪儿问题

印度面临着严峻的社会挑战,其中一个令人深感忧虑的问题是城市中庞大数量的街童。估计在印度以下几个主要城市:新德里、加尔各答和孟买,每一城市都至少有10万名甚至更多的街童。[1]这些数字不仅揭示当地社会结构的脆弱性,也反映出无数儿童艰困的生存现状。他们之所以被迫离开家庭,流落街头,主要原因往往是难以调和的家庭冲突、贫穷、家庭暴力、父母离异或去世等复杂家庭问题。这些孩子们必须过早承担起完全照顾自己的责任,为了生存,他们必须努力工作以获取食物、住所和其他基本生活所需,同时也必须时刻警惕,保护自己免于各种潜在的危险。
尽管街童为寻求更大的安全感,有时会自发性组成小团体或帮派,但他们的生活环境依然充满危险和剥削。[2][3]由于缺乏家庭和社会的保护,他们极易受到不法雇主的剥削,被迫从事低报酬、高风险的工作,甚至遭受虐待。更令人担忧的是,他们也可能面临来自执法部门的不当对待,例如骚扰、勒索甚至是施以暴力。这些经历不仅对他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更在他们的心灵上留下难以磨灭的创伤。他们缺乏稳定的住所、充足的食物、必要的医疗保健和受教育的机会,使得他们的身心发展都受到严重的阻碍。
这些街童所面临的多重脆弱性,凸显政府和社会各界对他们给予特别立法保护和高度关注的迫切性。[4]现有的法律体系往往难以有效应对他们所处的特殊困境,因此需要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法律和政策,以保障他们的基本权利,例如生存权、受教育权、健康权和免受剥削的权利。此外,政府应加大对社会福利机构和非政府组织的支持力度,鼓励他们提供包括庇护所、食物援助、医疗服务、心理辅导、技能培训和教育机会等全面的支持。更重要的是,需要从根本上解决导致儿童流落街头的深层原因,例如贫穷、家庭暴力和缺乏社会支持系统等问题,才能真正改善这些弱势儿童的生存状况,让他们有机会健康成长,融入社会。同时,社会公众意识的提升也非常重要,需要鼓励社会大众对街童给予更多的理解、关爱和支持,共同为他们创造一个更安全、更有希望的未来。
印度街童是复杂的社会议题,其困境也曾被搬上银幕,例如曾获奥斯卡金像奖提名的电影《早安孟买!》就是描绘孟买街童的生活。[5]而2016年的电影《漫漫回家路》则改编自一位曾在加尔各答街头流浪的萨鲁·布里尔利的真实故事。
街童的定义
[编辑]
在早期对街童的研究中,"街童"涵盖任何无家可归而在街头流浪的儿童。然而,透过研究,人们开始区分出在街头的不同儿童,同时也认识到儿童复杂的经历难以简单定义。[4]在此领域的著名学者路易斯·艾普特卡(Lewis Aptekar)根据研究,将街童分为四个类别:晚上在街头工作但会回到家中的儿童、在街头工作但与家庭的联系逐渐减弱的儿童、与家人一起在街头生活和工作的儿童,以及独自在街头游荡和生活的儿童。[6]
"街童" - 现在通常仅指最后一个群体(独自在街头游荡和生活的儿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将街童定义为:"...任何女孩或男孩[7]...对于他们而言,街头(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包括无人居住的房屋、荒地等)已成为其习惯性住所和/或生计来源,他们缺乏负责任的成年人提供的充分保护、监督或指导"。[4]区分独自在街头生活的这群儿童非常重要,因为他们的生活与仅在街头工作的儿童的生活差异很大。因此,他们有不同的需求,需要有针对性的关注。[3]
印度街头有大量的儿童从事劳动(即童工),人数约达1,800万。[8]然而,其中真正无家可归且与家庭完全脱节的比例相对较低,估计仅占5%至20%。[3][6][9]由于这类儿童在街头停留时间长、生计来自街头,且缺乏成人保护与照顾,使得他们处于极其脆弱的境地。因此他们是印度社会中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子群体,唯有深入了解他们的需求,才能提供适切的帮助。[10]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也将他们视为印度最脆弱的儿童群体,强调理解他们困境的重要性。[2]
特征
[编辑]由于街童的流动性极高,难以追踪,因此要取得关于他们的精确数据是一项挑战。[2]他们通常缺乏身份证明文件,且居住地点不固定,经常迁移。[11]虽然印度官方报告每年约有5万人离家出走,其中45%是16岁以下的未成年人,[12]但这个数字很可能远低于实际情况。不同的研究针对特定城市提出不同的估计。例如,在1980年代末期,据估计加尔各答和孟买的街童人数都至少有10万。[2]就印度全国而言,街童的总数估计在40万到80万之间。[2]
年龄
[编辑]由于难以精确统计街童的数据,研究者对他们的年龄资讯只能有大致的了解。印度大多数街童的年龄都超过6岁,其中又以超过8岁的居多。[3]根据印度政府设立的国家都市事务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Urban Affairs)在1989年进行的一项研究,街童的平均年龄约为13岁。[2]同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另一项研究则显示他们所调查的街童中,72%的年龄介于6至12岁,而有13%的年龄在6岁以下。
性别
[编辑]印度的街童主要以男孩为主,他们通常很少或是没接受过正规教育。[2][3][9]
成因
[编辑]印度街童选择离开家庭和住所,往往是出于多种复杂的考量。[4]针对这些选择背后的动机,研究者提出三种主要假说:首先是都市贫穷(都市内的贫穷问题),经济压力迫使儿童外出谋生、其次是异常家庭,包括家庭冲突、暴力或功能失调等问题及第三则是都市化进程,可能吸引农村儿童前往城市寻求机会或逃避乡村的困境。[6]某种程度上,现有的证据都支持这些观点。例如一项于1990年对孟买1千名街童进行的调查显示,39.1%的儿童表示因家庭问题和争吵而离家,20.9%则是因为家庭贫穷,另有3.6%是出于对城市的好奇。[12]值得注意的是街童与离家出走的儿童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大多数离家出走的儿童最终都会流落街头。关于儿童离家出走的原因,已有大量数据揭示因素纷杂 - 既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有时是孩子自身的行为所致,有时则是家庭环境或父母的问题。常见的原因包括孩子逃避因不去上学或不做功课而可能遭受的体罚,以及因偷窃或与兄弟姐妹打架等行为而选择离家。
家庭问题是导致儿童流落街头的主要原因。[3][6][9]这些问题涵盖各式困境,例如父母离世、父亲酗酒问题、与继父母之间关系紧张、父母离异、儿童遭受虐待以及家庭内部的暴力行为。[6][9][13]值得注意的是,街童往往来自以母亲为户主的家庭。[2]
此外,许多离家到街头生活的儿童,其原先居住的环境多为贫民窟或廉价住宅区。[13]这些地区往往有很高的文盲率、物质滥用以及严重的失业问题。儿童离开家庭并非一蹴可几,而是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他们可能最初只是偶尔在街头过夜,然后逐渐增加离家时间,最终完全不再回家。[6]
虽然令人难以置信,有些孩子在流落街头后,会觉得生活条件和身心健康比在家里更好。然而,这并不表示街头是宜居之地,而是赤裸裸揭示他们原生家庭环境的恶劣。[6]事实上,街头的生活条件对儿童而言极不友善。许多离家的街童为躲避亲戚的寻找和强迫遣返,不得不经常四处漂泊。[9]更令人痛心的是不少孩子沦为绑架的受害者、被当作奴隶般对待及被迫整日在街头乞讨,而绑架者则将他们辛苦乞讨来的钱财花费殆尽。
经济活动
[编辑]工作
[编辑]
街童为求生存,自食其力是其生活的重心。[2]然而由于他们只能在缺乏政府监管的非正规经济部门工作,[3]劳动条件往往极其恶劣。以孟买为例,高达5万名儿童被11,750家旅馆、餐厅、食堂、茶馆和小吃店非法雇用。[12]由于缺乏家庭和法律保护,这些孩子极易受到雇主剥削,如同身陷囹圄,不仅可能被拖欠工资,甚至遭受虐待。[2]更令人担忧的是即使是那些无意虐待街童的雇主,也常常因为街童被视为高风险群体而不愿雇用。[2]
印度的街童往往由于受雇所得微薄,而会倾向于独立谋生或身兼数职。[2]事实上,大多数都以自营的方式维持生计。[3]他们最常从事的经济活动之一便是拾荒 - 捡拾塑胶、纸张和金属等可回收物来贩售。[9]
除拾荒之外,街童还从事多种其他经济活动。包括洗车、作小贩(例如贩卖气球、糖果等)、销售报纸或鲜花、乞讨、擦鞋、在小型旅馆和建筑工地打工,以及在路边摊位或修理店工作[2][8]值得注意的是年纪较大的街童有时也会涉足偷窃、扒窃、贩毒和卖淫等非法活动,但这些行为在整体中仅占少数。[2][8][9]无论从事何种工作,大多数每天要投入的时间为8到10个小时。[2]
花费
[编辑]街童的收入来源极不稳定,通常仅能勉强维持基本生存所需。[2][3]印度大多数街童的月收入介于200卢比(约4美元)至830卢比之间,年龄较大的通常比年幼的孩子收入稍高。[9]此外,独立营生的孩子一般也比受雇于人的赚得多。[2]在他们的开销中,占最大的比例的是食物,每日花费通常在5到10卢比左右。[2]为节省食物费用,许多孩子会利用饮用茶水来降低饥饿感。[2]
街童努力挣来的每一分钱,除勉强用于糊口外,所余的也难有机会存下,因为他们时常成为年长街童和警察的下手目标。[3]这种欠缺储蓄的困境,使得他们长期处于严重的财务不安全感之中。[9]偶尔会有孩子将部分收入寄回家中,但通常他们剩余的钱多数会花费在玩乐上。[2]
许多街童每月会花费约300卢比观看电影,而年纪较大的孩子则可能将钱用于购买香烟、嚼烟、酒精和毒品。[9]在衣着方面,街童的开销通常很低,主要是因为雇主有时会提供工作所需的衣物,或者家人若得知他们的下落,偶尔也会给予衣物。此外,一些男孩并不避讳在公共场合全身赤裸或半裸游荡,因为他们认为这样更容易获取他人的同情。[2]
教育
[编辑]印度街童普遍缺乏教育,许多人甚至完全没接受教育的机会。[3]于1989年在孟买进行的一项研究指出,高达54.5%的街童从未注册入学,文盲率高达66%。[3]令人遗憾的是,另一项于2004年对孟买街童的研究显示,教育状况仍未显著改善,仍有60%的儿童从未踏入校门,文盲比例也接近3分之2。[9]
仅有3成的街童曾接受过小学教育,而仅有1成受过中学或高中教育。[9]在那次2004年的研究中,许多孩子坦言,他们逃离家庭的原因之一正是因为被迫劳动,而无法获得受教育的机会。[9]然而现实的情况是这种离家出走,以流浪为生所遇到的重重困境,使得他们想以此方式来实现教育梦想的可能性是遥不可及。
人际关系与应对
[编辑]印度的街童相较于其他经济弱势家庭的儿童,处境更加艰难,因为他们失去家庭这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支持系统,缺乏家庭所能提供的心理慰藉和经济援助。[14]这些孩子们为能在残酷的现实中求生存而发展出独特的应对方式。许多人会刻意塑造坚强的外表和独立自主的形象,以掩饰内心的脆弱。[2]他们的生活模式如同在战场上求生,必须时刻保持警觉,并为自身的安全而奋斗。[3]这种环境迫使他们发展出与一般家庭儿童截然不同的行为模式,例如创造新的身份认同、频繁展现攻击性,以及以实质利益来衡量人际关系的价值。[14]
虽然研究显示印度大多数街童倾向于运用积极的应对方式来面对生活的压力,但仍有部分孩子会选择饮酒、吸毒和嫖妓等不良策略。[9]孟买的街童在被问及为何会滥用药物时,他们指出这源于对街头生活的挫败感,或是导致他们离家的家庭冲突。[9]
值得庆幸的是街童并非全然孤立,许多人会集结成群以求自保。[3]这些团体通常有其领导者和划定的势力范围。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虽然团体为大多数成员提供安全感,年幼的孩子却可能被领导者利用,被迫从事偷窃或其他非法行为。[13]在孟买的街童表示,他们生病时会寻求朋友的照料,经济拮据时会向朋友借贷,需要工作时也会向朋友打探消息。[9]他们闲暇时光多半与朋友共度,常见的娱乐活动是一同去看电影。[9]
对于街童,最严重的缺失之一便是缺乏能够提供保护和引导的成年人。[2]然而有些会设法找到能够扮演这类角色的人。虽然大多数会独自生活,或是与朋友相伴,但仍有部分会与居住在街头或贫民窟的家庭建立联系,并将其视为如同家人一般。[9]在这些替代家庭中,许多孩子会找到一个"类似母亲的人物",在他们生病时给予照料,并关心他们的健康与福祉。[9]
健康与营养
[编辑]印度的街童由于无法获得足够营养食物、基本卫生设施和必要的医疗照护,而会处于更加脆弱的境地。[9][12]许多人只能依靠小型餐馆或旅馆,或是路边摊贩的的残羹剩饭,甚至是垃圾堆里的弃置食物来维生。[9]于1990年在孟买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有高达62.5%的街童的食物来自旅馆。[12]
同一项针对孟买街童的研究揭示他们恶劣的卫生条件:近3成(29.6%)使用海水,超过1成(11.5%)则在水管、水井或运河等水源中来沐浴。在印度各地,街童露天洗澡是极为普遍的景象。这些人在洗浴前后都会长时间裸露身体,几乎不会以此而有羞耻感,而旁观者也对此习以为常。更令人担忧的是,他们也缺乏基本如厕设施,有26.4%的孩子表示他们会在路边或铁轨旁露天排便。对于饮水,孩子们主要向餐厅或旅馆索取( 69.1%),少部分(15.6%)则会就近利用任何碰到的水管和水龙头。[12]
印度大多数的街童都无法获得基本医疗照护,使得他们在生病或受伤时处境更加危险。[9]一项针对孟买街童的研究显示,过去3个月内有34.9%的孩子曾受伤,18.9%的孩子曾发过烧。[12]然而仅有约3分之1的儿童在遭遇病痛或创伤时可获得任何形式的医疗协助,而有部分人能在政府设立的诊所得到一些帮助。[12]
另外有研究,显示许多疾病在街童群体中广泛流行。例如一项于2002年在加尔各答针对街童的调查发现,在5至14岁的儿童/青少年中,平均每554人就有6人感染艾滋病。[8]令人惊讶的是在邦戈巴斯蒂(Bangor Basti)地区,估计高达 98%的街童患有蛀牙。[8]此外,由于缺乏御寒衣物,大多数街童在寒冷的冬季更容易生病。[9]
虐待
[编辑]虐待是印度街童难以摆脱的困境,他们经常遭受勒索。[3]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数据揭示印度街童会面临多种暴力形式,包括忽视、情感虐待、性虐待与剥削。令人震惊的是印度于2007年的儿童虐待案件攀升至近8,000起。[15]同年,一项印度政府所做的研究,结果更令人担忧,数据显示印度每3个儿童中就有两个曾遭受身体虐待,而针对近12,000名儿童的调查显示,高达50%的受访者承认经历过至少一种性虐待。[16]这种增长可能反映当地社会对虐待问题的日益增长的重视和举报。此外有研究指出印度每年约有7,200名儿童,甚至包括婴儿,遭受强奸,然而政府却对这些持续性的儿童性虐待事件保持缄默。许多儿童权益工作者深信实际的受害人数远不止于此。[17]
街童之所以认为遭受成年人的肢体威胁和恐吓是他们生活最痛苦的根源,是源于他们既没有社会地位,也没有成年人的保护。[2][3]而造成这种威胁和恐吓的主要原因则是警察和一般民众对他们的态度:普遍的轻蔑和敌意,成为他们困境的最大推手。[6]
印度街童经常成为警察虐待的对象,并对此提出控诉。[2][3][11]许多孩子无助地表示,某些区域的警察会以暴力胁迫他们交出辛苦赚取的,作为"份子钱"。[2][3][11]更令人担忧的是警察经常依据《1943年游荡法(Bengal Vagrancy Act, 1943)》逮捕街童,而这些孩子既无正式途径申诉,又不得不透过贿赂或在警局以无偿劳动来偿还莫须有的"债务"。[9]雪上加霜的是在孟买政府推行的"扫荡乞丐行动"中,当地街童被强行抓捕,并被置于实际上如同债务劳役的境地。[6]
警察虐待街童的现象源于各种因素:首先是警察对这些弱势群体的负面刻板印象、其次是社会普遍存在的腐败现象、再次是警队内部固有的暴力文化,此外,法律对街童的保障不足,且未能有效实施。最后是警察在虐待行为后往往能逍遥法外。[11]虽然《印度2015年少年司法(儿童照护与保护)法》(覆盖全印度,查谟和喀什米尔邦除外)明确禁止将需要帮助或行为偏差的青少年拘留在警察设施中,但此一重要条款却经常受到忽视。[11]
2009年一项针对拉贾斯坦邦斋浦尔市街童虐待问题的研究,深入探讨虐待的类型、普遍程度以及相关影响因素,为理解印度街童的困境提供新的视角。[13]此项研究的重要发现有:街童普遍遭受一般虐待和忽视、虐待(包括健康、言语、身体、心理以及性虐待的五种),且言语和心理虐待的发生率最高。此外,研究还指出,年龄较大和收入较高的的更易成为虐待的对象。[13]
政府介入
[编辑]印度的街童问题被视为"社会运作失常以及经济与社会体系未能及时采取预防措施的结果"。[3]因此众多学者主张,要有效解决街童的困境,必须正视并针对导致他们流落街头的根本原因进行处理。[4][3]此外,在着手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也应立即向身处困境的街童伸出援手。[3]
虽然印度在过去20年间针对街童问题已制定多项公共政策,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些政策往往缺乏社会学、人类学和地理学等方面的研究基础,使得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无法有效去识别和满足街童的真实需求。[4]
印度政府在1997年以前甚至没有"街童"的概念,对他们的帮助仅为将他们与其他在街头谋生的儿童/青少年混为一谈。[3]例如,总部设于孟买的非政府组织"弱势儿童协调委员会(Coordination Committee for Vulnerable Children )"曾试图向街头工作儿童发放身份证,以提供保护,免于警察暴力侵害。[3]印度政府于1993年2月由于非政府组织的压力而经由印度妇女和儿童发展部仓促推出"街童综合服务方案"(Integrated programme for street children ) 。[8]但这些来自实务界的声音最终并未被纳入政策文本,而严重限制非政府组织在后续实施中的作用。[8]
自从街童议题被纳入政策议程并有专项方案推行后,印度政府及相关机构也开始将街童纳入其他政策与计划中。印度儿童福利委员会(Indian Council of Child Welfare)的计划已涵盖街童,而第8个印度5年计划则针对6个主要城市的街童设立特定方案。[2]印度劳动与就业部也曾尝试将街童纳入职业技能培训,但由于许多街童缺乏教育基础,这类工作收效甚微。[14]
建议
[编辑]针对如何协助印度街童,来自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A.B. Bose与在总部设于英国伦敦的慈善团体街童联盟(Consortium for Street Children)服务的Sarah Thomas de Benitez等学者和机构均提出建议,其中一个主要方向是倚重非政府组织的力量。他们认为,非政府组织应成为援助街童的主力,并获得政府的财政支持。[4][3]其理由在于非政府组织通常比政府机构更具备灵活性,更能适切满足处境各异街童的需求。[2]
为让非政府组织能够更有效规划和执行援助街童的方案,人权观察组织建议在不同城市进行街童人口普查,以获取可靠的数据。[11]此外,人权观察组织在其研究中针对警察对街童的虐待和杀害问题,提出多项目的为保护街童的法律措施,包括:透过修订《刑事诉讼法(Code of Criminal Procedure, 1973)》第53条和第54条,确保被拘留的街童能接受必要的医疗检查、敦促批准《联合国禁止酷刑公约》以及透过修订《少年司法(儿童照护与保护)法》,建立一套完善的虐待投诉和法律制裁体系。[11]
COVID-19大流行
[编辑]COVID-19疫情对原本就处于弱势的印度街童造成难以承受的打击。封锁期间,他们的生活陷入困境,不仅难以取得食物和饮用水,失去工作机会,更暴露在更高的虐待风险之下,而印度原本可提供协助的支援系统也几乎崩溃。更令人担忧的是,疫情还导致暴力和童婚问题恶化,而严重阻碍这些孩童重返教育和发展的机会。[18]
大众文化中对印度街童的描述
[编辑]- 另一部于2016年出品的电影《漫漫回家路》则改编自萨鲁·布里尔利的真实故事,讲述他童年在印度加尔各答作为街童的经历。
参见
[编辑]- 印度儿童人口贩运问题
- 印度童工问题
- 印度青年人概述
- 拯救童年运动,一家总部设于印度的组织所推动的儿童权利运动
- 奥迪萨邦儿童保护协会
- 印度贫穷问题
- 菲律宾街童问题
- 孟加拉国街童问题
参考文献
[编辑]- ^ Poonam R. Naik, Seema S. Bansode, Ratnenedra R. Shinde & Abhay S. Nirgude. Street children of Mumbai: demographic profile and substance abuse. Biomedical Research. 2011, 22 (4): 495–498.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Chatterjee, A. India: The forgotten children of the cities. Papers (Florence, Italy: Unicef). 1992 [2012-02-20].
-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3.21 3.22 3.23 Bose, A.B. The Disadvantaged Urban Child in India. Innocenti Occasional Papers, Urban Child Series. 1992 [2012-02-20].
- ^ 4.0 4.1 4.2 4.3 4.4 4.5 4.6 Thomas de Benítez, Sarah. State of the world's street children. Consortium for Street Children. 2007 [2012-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22).
- ^ 5.0 5.1 K.M. Rakesh. Salaam Bombay tea boy to TV help. The Telegraph (Kolkata). May 1, 2012 [2014-06-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03).
- ^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Aptekar, L. Street children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a review of their condition.. Cross-Cultural Resources. 1994, 28 (3): 195–244. CiteSeerX 10.1.1.534.8945
. S2CID 30868079. doi:10.1177/106939719402800301.
- ^ Bertel, Kristian. Boy begging in New Delhi. Kristian Bertel Photography. 2008 [2016-12-10].
- ^ 8.0 8.1 8.2 8.3 8.4 8.5 8.6 Singh, A.; Puroht, B. Street Children as a Public Health Fiasco. Peace Review. 2011, 23: 102–109. S2CID 145593210. doi:10.1080/10402659.2011.548270.
- ^ 9.00 9.01 9.02 9.03 9.04 9.05 9.06 9.07 9.08 9.09 9.10 9.11 9.12 9.13 9.14 9.15 9.16 9.17 9.18 9.19 9.20 9.21 9.22 9.23 Kombarakaran, Francis A. Street children of Bombay: their stresses and strategies of coping.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 2004, 26 (9): 853–871. doi:10.1016/j.childyouth.2004.02.025.
- ^ Panter-Brick, Catherine. Street Children, Human Rights, and Public Health: A Critique and Further Directions.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2002, 21: 147–171. JSTOR 4132875. doi:10.1146/annurev.anthro.31.040402.085359.
- ^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Police Abuse and Killings of Street Children in India. Human Rights Watch Project. November 1996.
- ^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Patel, Sheela. Street Children, hotel boys and children of pavement dwellers and construction workers in Bombay - how they meet their daily needs. Environment and Urbanization. October 1990, 2 (2): 9–26. S2CID 153522987. doi:10.1177/095624789000200203.
- ^ 13.0 13.1 13.2 13.3 13.4 Mathur, Meena; Prachi, R.; Monika, M. Incidence, type and intensity of abuse in street children in India. Child Abuse & Neglect. 2009, 33 (12): 33907–913. PMID 19897246. doi:10.1016/j.chiabu.2009.01.003.
- ^ 14.0 14.1 14.2 Beyond Survival: Status of Livelihood Programmes for Street Youth in India. Railway Children. June 2008 [2012-02-20].
- ^ India: Child Sex Abuse Shielded by Silence and Neglect. Human Rights Watch. 2013-02-07 [2019-10-22] (英语).
- ^ Debbie M. "Sperry DM. Child Abuse and Neglect, Social Support, and Psychopathology in Adulthood: A P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Child Abuse Negl : (2013) | Pubget." Sperry DM. Child Abuse and Neglect, Social Support, and Psychopathology in Adulthood: A P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Child Abuse Negl : (2013) | Pubget. Pubget, 2013-02-06. Web. 2013-04-22. <http://pubget.com/paper/23562083/Child_abuse_and_neglect__social_support__and_psychopathology_in_adulthood__A_prospective_investigation>.t
- ^ statistics. Friends of Salaam Baalak Trust. [2019-10-22].
- ^ Pietkiewicz-Pareek, Beata. Street children during COVID-19 pandemic in India. DIALOGO. June 2021, 7 (2): 263–270 [2025-04-07]. doi:10.51917/dialogo.2021.7.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