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至上论
外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教皇至上論)

![]() |
教宗至上论(英语:Papal supremacy)是天主教会的其中一项信理,指教宗因作为基督之代表(英语:Vicar of Christ)、以及整个天主教会的司牧,而于教会事务上拥有完全、至高无上及普遍的权力(英语:universal power),而该权力不应受任何限制。[1]
此信理是天主教会与世俗国家君王周旋的基础。其给予教宗利用宗教权威影响世俗事务,例如教宗对亨利四世处以破门律,又或为神圣罗马皇帝加冕而非其自立,即由教宗至上论引由而出。
东方基督教反对教宗至上论,认同会议制(英语:Conciliarity),亦即认同教宗是地位最高的一位牧首,但与其他主教权力相等(同辈者之首),因此大公会议与地方教会会议的权威高于任何一位主教,包括教宗。至于西方基督教,分离自天主教会的新教亦反对教宗至上论,宗教改革的领袖们都强烈批判教宗至上论,认为此信理违反圣经的教导,马丁·路德甚至为此批评教宗是圣经中所说的“敌基督”[2]。
参考文献
[编辑]- ^ 《天主教教理》882号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Godfrey, W. Robert. Protestants and the Pope. Westminster Seminary California. 1 July 2005 [19 August 2022] (英语).
| ||
1至4世纪 | ||
5至8世纪 | ||
9至12世纪 |
| |
13至16世纪 |
| |
17至20世纪 | ||
21世纪至今 | ||
教宗相关 | ||
---|---|---|
组织 | ||
理论 |
| |
列表 | ||
人事 | ||
行事 |
| |
标志 |
| |
服饰 | ||
建筑 | ||
交通 | ||
文书 |
| |
历史 | ||
争议 | ||
传说 | ||
头衔(英语:Papal titles) | ||
综述(英语:History of the Catholic Church) | ||
---|---|---|
早期教会 | ||
君士坦丁大帝至 教宗额我略一世 | ||
中世纪前期 | ||
中世纪中期 | ||
中世纪后期 | ||
宗教改革 和反宗教改革 | ||
巴洛克时期 至法国大革命 | ||
修道制度及修会 | ||
教育和科学 | ||
近代传教事业 | ||
19世纪 |
| |
20世纪 |
| |
21世纪以来 | ||
各地天主教史 | ||
相关主题 | ||
天主教(罗马公教) | |||||
---|---|---|---|---|---|
组织、教宗、教义和仪式传统 | |||||
历史(英语:History of the Catholic Church) | |||||
制度 法典 | |||||
教理 | |||||
七大圣事 | |||||
圣母论 | |||||
神学家 (教会圣师) | 大亚尔伯特 · 圣盎博罗削 · 圣安瑟莫 · 帕多瓦或里斯本的圣安多尼 · 圣托马斯·阿奎那 · 圣亚他那修 · 希波的圣奥思定 · 该撒利亚的巴西略 · 可敬者伯达 · 罗伯·白敏 · 圣伯尔纳铎 · 圣文德 · 圣伯多禄·卡尼修斯(英语:Peter Canisius) · 圣加大利纳 · 金言圣伯多禄(英语:Peter Chrysologus) · 金口若望 · 亚历山大的圣济利禄 · 耶路撒冷的圣济利禄 · 彼得·达米安 · 圣厄弗冷 · 圣方济各·沙雷氏 · 教宗额我略一世 · 额我略·纳齐安 · 普瓦捷的依拉略 · 圣依西多禄 · 圣热罗尼莫 · 圣若望·达玛森 · 十字若望 · 圣劳伦斯·布林希(英语:Lawrence of Brindisi) · 教宗良一世 · 圣亚尔丰索(英语:Alphonsus Maria de' Liguori) · 圣女小德兰 · 圣女大德兰 · 亚维拉的若望(英语:John of Ávila) · 宾根的希尔德加德 · 纳雷科的圣额我略 | ||||
教宗良十四世 | |||||
历任教宗 | |||||
修道会 | |||||
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 |
| ||||
个别教会 按礼仪划分 |
| ||||
会议 活动 | |||||
其他 | |||||
![]() | 这是一篇与天主教相关的小作品。您可以通过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