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汉语拉丁化方案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汉语拉丁化方案(英语:Romanization of Chinese)即以拉丁字来为汉语口语注音的方案。由于汉语所使用的汉字表意文字,很多时候都无法直接表达其读音,因此在中国古代就已出现如反切等来为汉字注音的方法。

背景

[编辑]

汉字作为表意文字本身并不具备反映其读音和声调的功能,因此非母语人士学习汉语无疑是难上加难。在中国古代就已经出现了广韵反切这种注音方案。惟汉语读音会根据时代日新月异,因此反切所反映的读音或许如今已不太适用,且汉语音韵在各地也各自发展成了大相径庭的口语,也就是方言,导致了反切无法完全对应同一个汉字在地方的用法。

时至19世纪,由于西方传教士的到来,为更方便亲近当地民众而有利于传教事业,传教士们就必须学习当地语言。

拉丁化方案

[编辑]

现代标准汉语 (普通话 / 国语)

[编辑]
  • 汉语拼音(1958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套方案已经被官方确认为罗马化汉语的标准方案。多数应用于教学方面,是学习普通话音韵时使用的学习工具,并为等国所采纳。这套方案亦被国际社会普遍所接受,作为拼写中文或名字时的标准。汉语拼音价值在于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之多,与其他面积和人口相若的国家一样,出现了多种汉语方言。所以需要有一套统一的书写系统和语言去进行沟通。
  • ISO 7098(1991年):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方案,与汉语拼音非常相似。

曾用拼音方案

[编辑]

官话

[编辑]

官话作为汉语族使用最广的方言,除了被采纳为现代标准汉语的北京官话,亦包括东北官话冀鲁官话胶辽官话中原官话兰银官话西南官话江淮官话晋语(有争议)。唯诸官话方言中的拉丁化方案仍有不足。下列列出目前所有的各种官话方言拼音。

华北官话

[编辑]

东北官话冀鲁官话胶辽官话华北官话音韵与北京官话大差不差,因此能直接套用汉语拼音注音符号等为北京官话为基础的现代标准汉语的拼音方案。

中原官话兰银官话音韵较为相近,音韵与上列华北官话亦有些许不同,却仍然能以现代标准汉语的拼音方案套用,只不过多数声调无法被实现。中原、兰银官话目前并未有更好的拼音方案,不过在网络上已有方言爱好者为自己的母语创造的拼音方案,如西安话、[[]]等。

西南官话

[编辑]

西南官话涵括区域较广,且内部差异也较大,因此各地方言之间有些难以相同。且西南官话与华北官话相差太大,有些则不太适合以汉语拼音为其拼音方案。虽未普及,但目前的西南官话拼音方案也不在少数。

  • 四川话拉丁化新文字(1936年):基于重庆话,制定于民国新文字运动时期。该拉丁方案唯服务于将口语拉丁化,而不标注声调,声调仅能依据上下文进行推断,不适合作非母语者学习的媒介。
  • 四川话拼音:基于成都话,为现代制定之拼音方案,服务于部分四川话辞书的注音,主要根据汉语拼音设计,并采用以数字标注声调的方案,因此非常适合普及使用与非母语者学习媒介。四川话拼音只能作为成都话的拼音方案使用,并不能反映如入声保留的岷赤小片
  • 柳州话拼音:是《柳州市志》中根据汉语拼音设计的,亦采用数字标注声调的方案,用于标记柳州话桂林话语音的标音方案,虽未普及,但非常适合非母语者学习及使用。

江淮官话

[编辑]

江淮官话音韵与华北官话亦大相径庭,某些字的读音亦受吴语影响。

  • 南京话拼音(1902年):由时任中国海关官员的德国人赫墨龄所制作,原根据威妥玛拼音设计,后推出的输入法方案则是根据汉语拼音设计,采用以数字标注声调的方案,更利于普及使用。
  • 拉丁化扬州话(1940年):诞生于民国新文字运动,唯服务于拉丁化某地方言为主,因此并不标注声调。分为手耕、务滋、方平三人与胡大中两种方案,两种方案在韵母系统的整理有些许出入。

粤语

[编辑]

粤语内部差异相差适中,且在词汇上的使用是绝对统一的,不过有些方言诸如标准粤语无法与周边的四邑话不能相通的问题仍然存在,且粤语音韵内部差异较大。这是由于粤语诸方言在随时代变化时的音韵各有不相,如邕浔片高阳片钦廉片四邑片发展出了清齿龈边擦音(/ɬ/),是标准粤语所没有的。

闽语

[编辑]
  1. ^ Zhuyin, Hanyu Pinyin, and Tongyong Pinyin Cross-Reference Table. 2000-10-16 [2005-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17). 
  2. ^ Chinnese (PDF). www.loc.gov. [2005-08-2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3-23). 
  3. ^ New Chinese Romanization Guidelines. www.loc.gov. [2005-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