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特区 (缅甸)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特区缅甸语အထူးဒေသ)是1989年到1990年代缅甸军政府在签署停火协议的部分民地武控制区设立的一种特殊的行政区划。

历史

[编辑]

1988年,新上台的军政府国家恢复法律和秩序委员会为缓和民族关系,推进“民族和解政策”,与反政府的少数民族地方武装达成停火协议后,在民地武控制区内设立特区,承认民地武统治特区的现状,各特区名义上服从中央政府的领导,承认特区是缅甸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缅甸政府官员和武装力量未经允许,不能进入特区。到1997年,缅甸政府与17支反政府武装签署了停火协议,并将其中12支武装的控制区设立为特区。[1]

2004年,长期负责民族问题的缅甸总理钦纽被迫退休,缅甸政府开始调整民族政策。军政府要求各民地武“以武器换和平”,对各民地武采取“区别对待,步步紧压”的策略,分化瓦解,强制收编实力较弱的民地武。[1]

特区列表

[编辑]

到1997年,缅甸军政府总共设立了12个特区。[1]

特区名 首府 所属武装 和解日期 主要民族 备注
掸邦北部第一特区 老街 缅甸民族民主同盟军 1989年3月31日 果敢族 特区自称“掸邦第一特区”。《2008年宪法》规定设立果敢自治区。2009年八八事件后,缅军控制果敢。2010年宪法生效后,第一特区改为果敢自治区。2024年,同盟军恢复掸邦第一特区,同年改称为缅甸联邦第一特区
掸邦北部第二特区 邦康 佤邦联合军 1989年5月9日 佤族 特区自称“佤邦(缅甸第二特区)”。《2008年宪法》规定设立佤自治州,但自治州辖区与佤邦实际控制区相比领土大幅减少,佤邦拒绝接受改编。
掸邦北部第三特区 盛加 北掸邦军 1989年5月24日 掸族
掸邦东部第四特区 勐拉 掸邦东部民族民主同盟军 1989年6月30日 阿卡族
克钦邦第一特区 板瓦 克钦新民主军 1989年12月15日 克钦族 2009年11月接受缅军收编。2024年被克钦独立军吞并,取消“克钦第一特区”名号[2]
掸邦北部第五特区 贵概广卡英语Kawnghka 克钦保卫军英语Kachin Defense Army 1990年1月11日 克钦族 2010年1月接受缅军收编。
掸邦南部第六特区 椒得龙 勃欧民族组织 1991年2月18日 白勃族 2009年12月9日接受缅军收编。《2008年宪法》规定设立勃欧自治区。2010年宪法生效后,成立勃欧自治区。
掸邦北部第七特区 南渡 崩龙邦解放军 1991年4月21日 德昂族 2005年4月29日被缅军强制解散。《2008年宪法》规定设立德昂自治区。2010年宪法生效后,成立德昂自治区。1992年反对停火的成员另组民地武崩龙邦解放阵线英语Palaung State Liberation Front德昂民族解放军,追求建立德昂邦。2023年参加1027行动,控制大片领土。2024年,在控制区内成立德昂邦。
克耶邦第一特区 佩孔 克洋民族保卫军 1992年2月27日 克耶族 2008年接受缅军收编。
克钦邦第二特区 拉咱 克钦独立军 1994年2月24日 克钦族 2023年1027行动发生后,克钦独立军占领了克钦邦第一特区和缅甸政府控制区部分城镇,并接受原掸邦北部第五特区的缅军民团加入克钦独立军,并将掸邦控制区设立为南部省
克耶邦第二特区 霍雅 克伦尼民族解放阵线英语Karenni National People's Liberation Front 1994年5月9日 克耶族 2009年11月9日接受缅军收编。
克耶邦第三特区 彬龙 新克洋邦党 1994年7月26日 克耶族 接受缅军收编。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1.2 李晨阳. 缅甸军政府对民地武的改编及其对缅甸大选的影响. 江克; 雷翁团 (编). 社会科学专家话德宏. 昆明: 云南大学出版社. 2010: 347-360. ISBN 978-7-5482-0244-8. 
  2. ^ KIA Abolishes Kachin State’s Special Region-1 on China-Myanmar Border. The Irrawaddy. 2024-11-29 [2025-03-08]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