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艾草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艾草
艾草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植物界 Plantae
演化支 维管植物 Tracheophyta
演化支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演化支 真双子叶植物 Eudicots
演化支 菊类植物 Asterids
目: 菊目 Asterales
科: 菊科 Asteraceae
属: 蒿属 Artemisia
种:
艾草 A. argyi
二名法
Artemisia argyi
H. Lév. & Vaniot
变种
  • A. a. var. argyi
  • 朝鲜艾 A. a. var. gracilis

学名Artemisia argyi),又称作艾草艾蓬甜艾香艾冰台艾蒿灸草藾萧[1][1][注 1],是菊科蒿属的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于亚洲及欧洲地区。在诗经时代,就已经是很重要的民生植物,通常用于鍼灸术的“灸”。

英文名可称为Asiatic wormwood或mugwort。

艾原产东亚,原生居群可见于中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欧亚大陆多地均有引入[2]台湾原生的艾草是另一物种——五月艾Artemisia indica Willd.)。

形态

[编辑]

多年生草本,高约50~120 公分,全株被灰白色绒毛,植株具浓烈香气。互生,叶片卵状椭圆形,羽状深裂,叶缘有粗齿,表面有白色腺点,叶面绿色,叶背呈绿白色有白丝绒毛。头状花序小而多,排成狭长总状花丛。秋天开花,果实为瘦果长椭圆形,瘦果上有冠毛。花果期9-10月。

应用

[编辑]

食用

[编辑]

在中国南方的传统食俗中,艾糍便是一种用艾草为主要原料制成的小吃,用清明前后鲜嫩的艾草和糯米粉按一比二的比例揉合,包上花生芝麻及白糖等馅料(部分地区会加入绿豆蓉),再将之蒸熟即可食用[3]

艾草的冬春季的嫩叶相对苦涩味较轻,可作为蔬菜打鸡蛋[4]广东东江流域)。老艾叶则适合晒干、切断后烹制肉类,例如广东梅州客家人会将晒干留存的老艾草,塞进肚子里或撒在块状鸡肉上,加片蒸熟食用[5]。还可以与桂圆肉枸杞党参等汤料一同用小沙袋装起,煲制鸡汤。

药用

[编辑]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艾草有调经止血、安胎止崩、散寒除湿之效,可治月经不调、经痛腹痛流产子宫出血、根治风湿、痛风、月内风、静心、收惊。民间还认为艾草炖丝瓜可用作缓解头痛或痛风的偏方。

艾草加工后可做成艾灸,中医中的针灸就是针法和艾灸的统称。把点燃的艾条放在适当的穴道的皮肤上方,被认为可去除疾病。[6]

香氛

[编辑]

汉文化地区有将干燥艾草点燃作熏香的习俗,被认为可避邪、袪湿、袪寒、驱虫。

艾草可用于提炼精油[7],但也有产品使用的并非本种,而是龙蒿黄花蒿[8] 。精油可用于床具,洗浴,或按摩,被认为具有促进血液循环、舒筋活络、怯湿寒之气等功效

文化

[编辑]

中国南方有春季端午节时节将艾草悬挂于大门以避邪的习俗,端午节时进行的洗百病中亦有使用艾草。


相似植物

[编辑]
  • 回回蒜
    相似处:叶片形状及大小。相异处:气味,艾草味道清凉,回回蒜气味难闻,且有毒。误食会出现恶心、想吐、胸闷等现象,严重情况下会呼吸困难导致死亡。
  • 野艾蒿
    野艾蒿的叶片为鲜绿色细长型比较薄,生长前期表面有短绒毛,叶边锯齿纹路深,艾草的叶片为灰绿色较肥大比较厚,绒毛在叶片背面且不会脱落,叶边锯齿纹路浅、野艾蒿开花时花朵为椭圆形状,颜色为橙黄色,艾草开花时颜色为淡黄色,花冠的形状为高脚杯的形状、野艾蒿是普通青草味且有淡淡的臭味,艾草有有特有的清香味。野艾蒿点燃时可驱赶蚊虫。
  • 银胶菊
    外来种,主要生长在休耕地或废弃工地,具有毒性,接触会产生皮肤发炎花粉症及过敏性支气管炎。相似处:皆有短纤毛;相异处:艾草背面呈现灰白绒毛状,银胶菊为浅绿色、银胶菊叶柄为方形(似芹菜)、艾草搓揉后有香味,银胶菊无香味、银胶菊开白色小花,艾草花为淡黄色。


参见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繁体字亦为“苹”,非“蘋”对应的简体字。古文中常用,比如诗经中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 1.1 漢字「苹」:基本資料. chardb.iis.sinica.edu.tw. [2022-0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2). 
  2. ^ Artemisia argyi H.Lév. & Vaniot. Plants of the World Online. Kew Science. [2025-04-03] (英语). 
  3. ^ 艾糍. 广州市增城区人民政府. [2025-04-03]. 
  4. ^ 清明食艾好处多-新华网. www.news.cn. [2025-04-03]. 
  5. ^ 客家美食“艾粄包鸡”,你吃过吗?_艾叶_滋补_大埔. www.sohu.com. [2025-04-03]. 
  6. ^ 黄雅芳. 優化中醫艾灸空氣品質. 高医医讯. 
  7. ^ Ekiert, Halina; Knut, Ewa; Świątkowska, Joanna; Klin, Paweł; Rzepiela, Agnieszka; Tomczyk, Michał; Szopa, Agnieszka. Artemisia abrotanum L. (Southern Wormwood)-History, Current Knowledge on the Chemistry, Biological Activity, Traditional Use and Possible New Pharmaceutical and Cosmetological Applications. Molecules (Basel, Switzerland). 2021-04-25, 26 (9): 2503. ISSN 1420-3049. doi:10.3390/molecules26092503.  |author1=|last1=只需其一 (帮助); |author2=|last2=只需其一 (帮助); |author3=|last3=只需其一 (帮助)
  8. ^ Bilia, Anna Rita; Santomauro, Francesca; Sacco, Cristiana; Bergonzi, Maria Camilla; Donato, Rosa. Essential Oil of Artemisia annua L.: An Extraordinary Component with Numerous Antimicrobial Properties. 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eCAM. 2014, 2014: 159819. ISSN 1741-427X. doi:10.1155/2014/159819.  |author1=|last1=只需其一 (帮助); |author2=|last2=只需其一 (帮助); |author3=|last3=只需其一 (帮助)

延伸阅读

[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草木典·艾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