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蜊兵营
线西蛤蜊兵营 | |
---|---|
![]() | |
别称 | 彰化荣民蛤蜊养殖场线西分场 |
位置 | 彰化县线西乡线西村中华路818巷 |
坐标 | 24°08′37″N 120°27′00″E / 24.1437076°N 120.4499575°E |
建成时间 | 1960年代 |
官方名称 | 线西蛤蜊兵营 |
类型 | 登录等级:文化景观 登录种类:军事设施 |
评定时间 | 2008年4月11日 |
详细登录资料 |
蛤蜊兵营,位于台湾彰化县线西乡线西村,原为海防营舍,1960年代作为退伍军人的蛤蜊养殖场宿舍区,2007年重整活化。
历史
[编辑]由来
[编辑]
线西乡原为登陆北彰化必经道路[1],1949年便设有驻军[2],负责海防的警总便在此设立海防部队营房[3]。入口处仅一条约三米的小路进入[4],还设碉堡[5]。营区占地二公顷[4][6],其中东侧宿舍土地原先就是海堤用地[7]。该区属于高度管制区,连线西当地人都不能任意进入[2]。随着海防范围向外海推出去,此营区失去海防作用[3]。
从此处往鹿港方向有塭仔港,是附近乡镇民众购买新鲜鱼货的所在[8]。1962年,退辅会为经营彰化水产养殖场来养文蛤,安排外省退伍军人进驻,并建每栋十五坪大的水泥房舍,此后该处称为“蛤蜊营”[9]。每间屋内都有卧室、浴厕、厨房格局[10]。当时,辽宁籍的老兵刘仲理从班长退役后,就服从辅导就业,从台北市转进来此,由水产养殖技术员教授养文蛤苗[11]。刘仲理以总干事身份,与同伴建立毋忘在莒精神堡垒作团结一致的象征[9][12]。因有房子栖身、又有事业可做,退伍军人们有人结婚生子,人口数也因此大幅成长,最盛时期有卅余户、五十多口[3]。
附近居民表示增设蛤蜊养殖后,一批退除役官兵在此养殖经管,自给自足,但营区门禁森严,罕见外人进入[10]。这些退伍军人因接受军事化管理,依然穿着军服,遂被地方民众通称他们为“蛤蜊兵”[4]。线西乡公所职员黄朝祝回忆,早年他受军方委托任务进入该区时,此处年迈的退伍老兵都会站在路边目送他[2]。
荒废
[编辑]
1975年后,滨海地区成为海埔新生地,海水难以进入便养殖无法继续,导致退伍军人纷纷迁离自谋生路[9]。此处成了游民的栖身处,甚至有当地乡民举家搬到营房来住免费的房子[3]。1977年,此处登记为特定农业区水利用地,属台湾省土地资源开发委员会管理,后转为第四河川局管理[7]。之后,文史工作者李汉鹏说一些房舍已拆除消失,仅留有十一栋[13]。
2000代初,蛤蜊兵营仅存郭、卢、张、刘姓荣民等与他们的妻子居住[3]。2003年6月16日,乡长黄弘耀表示,他将向县府争取经费,使此一荒废已久的海边神秘地成为线西新景点[4]。8月21日,建国技术学院翁庆隆等七位教授在线西乡长陪同下来此踏勘,建议将此营区改作风力发电风场[14]。10月8日晚,旧宿舍突然发生火灾,由居住当地的刘仲理发现,通知消防车灭火,才未波及一旁房舍[9]。
活化
[编辑]
2004年3月24日,乡公所与相关单位会勘用地[7]。乡长黄弘耀和秘书杨素季原先规划以约新台币九百万元经费,来恢复昔日的蛤蜊池、宿舍作为乡土特产卖店,并在入口装大型的风车以吸引观光客前来[4]。此计划仅获县府支补助新台币五十万元规划费[5]。地方政府先将蛤蜊兵营三栋宿舍,整修作为艺术家驻村的工作室[15]。
2007年1月20日,整修后开放[16]。10月15日,乡长蔡丽娟前往后表示,请文化局评估是否可列入历史建筑[17]。12月7日,审议委员通过将蛤蜊兵营等列为彰化县文化景观[1]。整修后,地上权依然属退辅会[18]。
西部滨海快速公路全线完工之际,乡长苏韦峻任内曾向交通部争取设立线西服务区,以串连附近的蛤蜊兵营、塭仔渔港、肉粽角沙滩、在地观光工厂等来作观光发展[19]。日后,像是层层向后延伸的窗台照,成为来客喜欢的取景[13]。 到2022年,已百岁的刘仲理依然与妻子住在蛤蜊兵营旁[12]。

参考
[编辑]- ^ 1.0 1.1 陈志成. 二林公校宿舍等6處列縣古蹟. 中国时报. 2007-12-08 (中文(台湾)).
- ^ 2.0 2.1 2.2 黄志亮. 線西舊營區遺世獨立 老榮民捕海鮮、養貝類維生猶如世外桃源. 中国时报. 2002-08-03 (中文(台湾)).
- ^ 3.0 3.1 3.2 3.3 3.4 洪璧珍. 蛤蜊兵營 老兵話滄桑. 中国时报. 2006-04-16 (中文(台湾)).
- ^ 4.0 4.1 4.2 4.3 4.4 黄志亮. 線西蛤蜊兵寮 打造觀光景點. 中国时报. 2003-06-17 (中文(台湾)).
- ^ 5.0 5.1 黄志亮. 蛤蜊兵營 規劃藝術村. 中国时报. 2004-03-25 (中文(台湾)).
- ^ 蔡文正. 線西蛤蜊兵營向歷史建築 叩關. 自由时报. 2007-12-06 [2025-01-29] (中文(台湾)).
- ^ 7.0 7.1 7.2 江良诚. 開發蛤蜊營 地目先搞定. 联合报. 2004-03-25 (中文(台湾)).
- ^ 林宛谕. 蛤蜊兵營新風貌 觀景買海鮮. 联合报. 2008-11-09 (中文(台湾)).
- ^ 9.0 9.1 9.2 9.3 江良诚. 蛤蜊營野火 燻黑老房舍 老榮民回憶草創艱辛 盼線西公所善加管理. 联合报. 2003-10-10 (中文(台湾)).
- ^ 10.0 10.1 陈锡明. 線西廢營區 想變身遊憩區 洋溢神秘古早味 緊鄰慶安水道 適合觀景、垂釣 縣府實勘認為有潛力. 联合报. 2003-05-16 (中文(台湾)).
- ^ 简慧珍. 曾是「養鴨人家」場景 蛤蜊兵營再妝容 荒地變景點. 联合报. 2011-10-31 (中文(台湾)).
- ^ 12.0 12.1 刘晓欣. 「蛤蜊兵營」人瑞阿公首次過生日 歡慶百歲超溫馨. 自由时报. 2022-06-02 [2025-01-29] (中文(台湾)).
- ^ 13.0 13.1 万玟伶. 【苗彰雲夯點打卡趣】好久不見!懷舊、海藍的彰化. 自由时报. 2018-05-13 [2025-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05) (中文(台湾)).
- ^ 江良诚. 風力發電 線西蛤蜊營條件好 計畫包含五座風車發電機組 每組可產生四大千瓦電力 可提供小區域電力需求. 联合报. 2003-08-22 (中文(台湾)).
- ^ 简慧珍. 老兵未凋零 蛤蜊兵營 賞風車 看夕照. 联合报. 2010-02-22 (中文(台湾)).
- ^ 黄志亮. 線西蛤蜊兵營 變身懷舊景點. 中国时报. 2007-01-21 (中文(台湾)).
- ^ 黄志亮. 蛤蜊兵營「屎礐坑」 考慮列歷史建築. 中国时报. 2007-10-16 (中文(台湾)).
- ^ 蔡文正. 蛤蜊兵營規劃停滯 線西盼快開發. 自由时报. 2014-02-09 [2025-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08) (中文(台湾)).
- ^ 刘晓欣. 省道首座 台61線爭設線西服務區. 自由时报. 2019-11-27 [2025-02-21] (中文(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