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巡逻队(英文:Border Patrol Unit,缩写:BPU,前名边境巡逻队)隶属于香港警务处行动处行动部新界北总区边界警区,主要责任为巡逻香港边境禁区,防止非法入境者进入香港,并且作出拘捕以作遣返。
1997年12月,野外巡逻队始逐步并入边界警区,至1998年10月完成。合并务求将警区内的资源调配效率和覆盖范围大大提高,并且增强指挥架构。从前,野外巡逻队由警察机动部队人员组成,人员会先被派驻边界警区4个月,其中首3个月会驻守于文锦渡、沙头角及落马洲,其后1个月则担任快速应变部队。
百多年来,警队一直派员在深圳河沿岸驻守。可是,要管辖这条长达32公里的边界却是项极为艰辛的任务,时常会遇到混乱和危险的情况。时至近代,情况仍然如此;1993年,一名警长在打鼓岭巡逻时,被一名非法入境者以手雷攻击,因而殉职。
196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从中港边境撤走,边境地区从始出现极大的变化。其后,香港政府在边境派驻驻港英军和皇家香港军团,以支援工作极为繁重的警务人员。
1990年12月,野外巡逻队成立,维持边境安全的任务始逐步转交为其独力肩负。合并措施推行后,野外巡逻队不再从警察机动部队调入,野外巡逻队的组织完全由边界警区负责[1]。
每名人员的随身装备均重约30磅。
- 万用刀
- 手铐
- 胡椒喷雾
- 行山杖
- 伸缩警棍
- 于2001年全面更换新款,以坚固而富弹性的纤维制成,采用横向拔出设计,人员只需要将警棍稍为向上拉出即可以将其横向拔出,让拔警棍动作更顺畅和敏捷。此外,新警棍套底部并非密封设计,因此不论伸缩警棍在任何长度下,均可以放置在套袋中。另外,新警棍套提供4个斜度以祊调校,提高人员舒适度及实行性。新警棍套由香港制造,设计乃是独一无二[2][3]。
- 史密夫韦森军警10型转轮手枪,于2001年3月起全部替换成为有防滑表面的橡胶枪柄,以减低后助力,枪柄皆为香港制造[4]。
- 直拔式枪袋:为了增强对枪械的保护,同时防止枪械被抢或是跌出,警务处于1993年全面改用具多重安全性功能的直拔式枪袋,佩枪插入枪袋后,只会露出枪柄,于枪支击锤位置有皮带钮扣,使到枪身不会跌出,袋内亦有铁片弹簧,可以夹紧枪身[5]。
- 快速上弹器
- 劳工手套
- 警用手套,BNG190,采用Nomex防火材料,耐燃温度达427度,同时具有防割防滑功能。
- 医疗手套
- 记事簿
- 文件
- 地图
|
---|
行动处 | 行动部 | 行动科 | 防止非法入境控制中心 · 铁路组 · 行动部应变部队 |
---|
反恐及重大事故科 | 反恐及重大事故组 · 反恐应变及演练组(反恐特勤队) |
---|
大型活动科 | |
---|
警察机动部队总部 | |
---|
警察总区 | 总区行动部 | |
---|
警区行动部 | |
---|
刑事侦缉部 | 刑事调查队 · 情报组 · 重案组 · 反三合会行动组 · 特别职务组 · 防止罪案办公室 |
---|
交通部 | |
---|
行政部 | 杂项调查小队 · 行政支援小队 |
---|
|
---|
|
---|
支援部 | 支援科(策划行动课 · 总务课 · 职业安全健康课 · 牌照课 · 运输课 · 香港辅助警察队) · 警队资料及公开资料统筹课 · 交通总部 |
---|
公共关系部 | 社区关系课 · 新闻及宣传课 · 传媒联络及支援课 |
---|
|
---|
刑事及 保安处 | |
---|
人事及 训练处 | 人事部 | 人事部总部课(警队纪律审裁组) · 人力资源科 · 服务条件及纪律科 · 人事服务及职员关系科(心理服务课) |
---|
香港警察学院 | 基础训练学校 | |
---|
专业发展学校 | 初级警务人员发展学习科 · 管理学习科 · 警察行动学习科 · 训练统筹及联络科 |
---|
专项研修学校 | |
---|
行政及支援科 · 人力资源及财务科 |
---|
|
---|
监管处 | 资讯系统部 | 总体服务科 · 主要系统课 · 数码服务课 · 电子警务课 · 系统保安及支援课 · 财务科 · 人事及总务科 · 资讯应用科 · 通讯科(第三代指挥及控制通讯系统科) · 创新方案实验室 |
---|
服务质素监察部 | |
---|
|
---|
财务、 政务及 策划处 | 政务部 | 人事及总务科 · 编制及文职人员关系科 |
---|
财务部 | 财务科 · 内部核数科 · 物料统筹科 |
---|
策划及发展部 |
---|
国家安全处 | |
---|
仅列出首四层级的部门及具有条目的子部门及组别,详情请参见 香港警务处架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