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田毅 (陆军军人)
野田 毅 | |
---|---|
![]() 1947年8月美军拍摄的面部照片 | |
出生 | 1912年![]() |
逝世 | 1948年1月28日(36岁)![]() |
军种 | ![]() |
军衔 | ![]() |
参与战争 | 第二次中日战争 |
学历
|
日语写法 | |
---|---|
日语原文 | 野田 毅 |
假名 | のだ つよし |
平文式罗马字 | Noda Tsuyoshi |
野田毅(1912年—1948年1月28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名日本陆军军官,曾参与南京大屠杀。日本战败后被认定为乙级战犯,在中国南京被处决。中国判决资料引用每日新闻的《东京日日新闻》报道称之为野田岩。
生平
[编辑]出生于鹿儿岛县南大隅郡田代村(今肝属郡锦江町),于鹿儿岛县立鹿儿岛第一中学毕业,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49期毕业。
南京大屠杀前后对中国军民的虐杀
[编辑]1937年派往中国参加中日战争时,野田毅在第16师团第9联队第3大队任少尉副官,随师团编入北支那方面军第2军;同年11月改为隶属上海派遣军,参加淞沪会战及之后的南京战役。
据《东京日日新闻》报导,1937年11月23日日军攻占无锡,此后野田毅与另一少尉军官向井敏明展开“百人斩”杀人竞赛,以先斩杀100人者为胜。26日早日军开始攻打常州,野田在距无锡8公里一处碉堡内斩杀4人,此后又在武进县的横林镇、威关镇、常州车站等处斩杀中国人,至29日已斩杀25人。
至12月10日中午紫金山战斗时,野田毅已屠杀105个中国人;由于向井当时已屠杀106人,无法判断谁先斩杀100人,两人便约定至先杀150人为胜。
据《大阪每日新闻》报道,至1938年1月中,野田毅已屠杀253个中国人,又将与向井约定的杀人数目增加到500人(一说1000人)。此时第16师团已经重新编入北支那方面军第2军,准备参加徐州会战。但据《鹿儿岛朝日新闻》报道,1938年3月20日,野田未加入徐州会战而返回日本,并四处宣扬称自己最终斩杀了374人。
此后,野田自步兵科转入航空科,随第21军参加广州战役。广州战役结束后,又于1939年3月复员,回归故乡。后来志志目彰(1971年时任职于中央劳保组织推进部)在杂志《中国》1971年12月刊的文章中回顾,野田回到故乡小学时,曾经直接对他说过[1]:
但在当时由于消息不畅,包括向井在内的大多数人都认为野田毅已经战死于广州。
在缅甸的特务工作
[编辑]1941年2月1日,日本大本营成立对缅甸特务机关“南机关”(对外使用“南方企业调查会”的名义加以掩护),野田毅(当时为陆军中尉)是初期成员之一。日本在缅甸成立傀儡政府缅甸国后,南机关解散,野田毅则留在缅甸国民军中任顾问,直至1944至1945年间缅甸国民军对日本态度巨变而再次回国。
1945年日本投降时,野田在滨松的航空基地,根据第6师团的决定驾机飞回九州,但由于军民用航空在日本投降后均已经被禁止,所有机场都被关闭,只得在唐津的海岸上迫降。日本投降时任陆军少佐。
审判和处决
[编辑]
1945日本投降后,参加东京军事法庭对日战犯审判的中国检察官秘书高文彬无意间发现了这个报道,认为其中存在战争罪行,交给检察官倪征𣋉,又转寄给当时的南京军事法庭法官石美瑜,石美瑜通知盟军,要求协助拘捕。一说是中国驻日代表团军事组上校参谋廖季威发现的[2][3]。
两名日本军官在1947年(昭和22年)9月2日、被驻日盟军总司令部(GHQ)逮捕。后被引渡回中国。12月4日被南京军事法庭起诉,他们在法庭上抗辩,称百人斩一事是他们在战地开的玩笑,后来被《东京日日新闻》引用,他们还认为这样很有男子气概,或许会被女人喜爱,可以找到佳偶。但法庭觉得此为矫饰之词,不予采信,而综合其他证据后,判决涉及南京大屠杀有罪的罪名,死刑定谳。
他直到被判决死刑后仍未悔改自己的杀人罪行,在日记与遗书反复撇清责任,言词中仍拒不认罪,但野田毅还记录其他涉及此次事件的内容,包含了他对日本主战派发动战争失败后应该学到教训的谴责。因此除了日本右翼为了翻案所经常引用的几句断语外,作为过去军国主义的日本在大东亚共荣圈的洗脑教育中,加入日军并尝过战败经历的日本战犯,他还有写了许多中日战争乃至于太平洋战争所进行的反思与看法。于战后开始,记述的内容包含了多次对于日本应该重视和平的认同、争取中韩与东南亚等被侵略国的谅解。
在下是报刊上所记载的曾与向井敏明进行百人斩比赛的野田毅。虽然本人无颜自陈其辱,然而当时将一时笑谈当作勇武故事虚报,以至于造成迷乱世间的结果,我对此感到衷心的愧疚。纵使蒙受‘混账蠢夫’的骂名,我亦甘心受罪。
只是,此次中国的法庭裁判我虐杀俘虏人民,参与南京屠杀,此事断乎不实,确属冤枉。重言以申,本人从未在南京行百人斩的屠杀行为。此处请日本国民务必相信我。
本人即便被执行死刑也无伤大雅。区区野田毅之微命对日本来说又何足道哉?只有一个问题尚未解决,就是我的死会在日本国民心中留下遗怨。此为万万不可。故希望以我之死永绝中日之间的怨恨或复仇。
即便以常识来理解,都会知道东洋邻邦之间兵连祸结、以血洗血的行为实属愚蠢。愿诸位超越恩怨,秉持诚心与中国携手,缔造东洋乃至世界和平。中国人同是东洋人,我们日本人若以至诚之心相待,中国人岂有不悟之理?有道是:至诚之心可上达神灵。以同样为东洋血脉的日本人之血殷切呼号,必能上达天听。
西乡先生说:‘敬天爱人’。请诸君务必以仁爱待中国。仁爱和至诚无分国界。我今已被中国宣告死刑,愿舍弃我之身体成为中国提携之楔,东洋和平之柱,以达到对中国无半点怨恨的大爱境界。愿日本国民获得原谅,让我的死得具意义。
有猜忌必定会引发战争。幸好日本已舍弃兵戈。上天已用日本战败谕示武器并非通往和平的道路。日本若想走上通往世界和平的大道,必要自身另寻战争以外的道路。此乃日本之后残存的重大课题。这条道路是什么呢?其根本精神是‘爱’和‘至诚’。
谨以此二语赠别日本国民,以作谢罪诀别之辞。以樱花之仁爱,富士山之至诚,日本呵觉醒吧!永别了日本国民。且听日本男儿血泪之呼号。
[4]他在死刑执行前,写下了他对事件的看法,在最后的遗书中较为简短,未提及旧日本政府的责任,而在个人陈述部分的留言,除了持续重申他的无罪抗告之外,并继续宣称百人斩为虚构的内容等,虽表态维护和平、谴责战争的行为,但仍认为该判决为报复手段[5][6]。
南京战犯所的各位、日本的各位,永别了。即便在雨花台零落也不怨天尤人,为日本的重建而祈祷。万岁、万岁、万岁。
死刑在即,
对于此次中国法庭人员、律师、国防部的各位以及蒋主席等的烦劳致上最深的感谢。然而对于虐杀俘虏及非战斗人员、在南京行虐杀之事的罪名,恕本人无法接受。仔细想来,赐死之事乃是天命,且向世人展示日本男儿的最后姿态吧。
从今以后,希望我们是最后一个献出生命,换取其他战犯嫌疑者之公正审判的人。祈愿之后不会因为宣传或政策裁决人死刑,不会为了体面而基于情感做出判决,亦不会为消弭抗战八年之恨而进行单方面的裁判。
我们的生命会随着行刑凋零在雨花台上,而即便如此我们也不会憎恨贵国。我们的死将成为中日关系的楔子、两国合作的开端、东洋和平的祭品,进而促进世界和平,此乃一大幸事。恳请不要让我们的死亡变成如犬死一般的无谓牺牲,这是唯一的愿望。
中国万岁
日本万岁
1948年1月28日,野田毅与向井敏明在南京中华门外雨花台刑场执行枪决。
相关报导
[编辑]《朝日新闻》记者本多胜一于1971年多次赴中国实地调查,完成报导《中国之旅》,并于当年8月至12月在《朝日新闻》上连载。这篇报导充分记录了南京大屠杀及“百人斩”等屠杀事件的历史事实与真实细节。
大屠杀虚构派人士据此认为,野田为了所谓“大勇武”而进行杀人比赛是虚构的。大屠杀实证派人士则据此认为,杀俘虏更符合真实情况,说明杀人比赛是真实的;而且虽然未能确定人数,但也证明杀人比赛并不是在战争行为中杀死敌军士兵,而是杀死已经投降的战俘,更加有违伦理。[7]
著作
[编辑]- ‘野田毅狱中记’(本人著,言论同志会,原本:1959年刊,1999年复刊)
- ‘野田日记’(同上,阿罗健一监修,展转社, 2007年) ISBN 978-4-88656-311-8
参见
[编辑]注释
[编辑]- ^ 月刊《中国》1971年12月号,转引自本多胜一著《南京への道》“百人斩り‘超记录’”,东京,朝日新闻社1987年4月30日第4次印刷版,第130页
- ^ 廖季威:派遣日本3年,沒等來佔領軍堂堂入東瀛. 南方都市报. 2005-08-15 [2019-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30).
- ^ 吴志维. 二战后日本粮食匮乏:动物园的老虎都被吃掉. 《羊城晚报》. 2011年8月12日 [2019年4月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4月3日).
- ^ 野田毅著. 沟口郁夫 , 编. 『南京「百人斬り競争」虚構の証明 野田毅獄中記と裁判記録全文公開』. 朱鸟社. 2011-12-13: 116–119. ISBN 978-4-434-16309-8.
- ^ 巣鴨遺書編纂委員会『世紀の遺書』. 讲谈社 (1984再刊). 昭和28年: 4.
- ^ 稲田朋美. 百人斬り裁判から南京へ. 文艺春秋. 2007. ISBN 978-4-16-660566-8.
- ^ 程兆奇. 《再论“百人斩” 》 (PDF). 《江苏社会科学》. 2002, (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07-03).
参考文献
[编辑]- 畠奈津子 ‘“百人斩り”报道を斩る : 敌はシナ中共政府と我が国の偏向マスコミだ’ 日新报道、2004年、ISBN 978-4-8174-0580-7。
- 铃木明 ‘“南京大虐杀”のまぼろし’ ワック・マガジンズ、2006年、ISBN 978-4-89831-546-0。
- 东中野修道 ‘南京“百人斩り竞争”の真実’ ワック・マガジンズ、2007年、ISBN 978-4-89831-101-1。
- ‘“百人斩り诉讼”裁判记录集’ 百人斩り诉讼を支援する会编集、展転社、2007年、ISBN 978-4-88656-3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