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用户:㡣骨大/草稿箱/日本的纹身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纹身的“飞脚”,19世纪的日本邮差

日本的纹身,又叫和彫(日语:和彫りわぼり wabori)、彫物(日语:彫り物わほりもの horimono[1],中文语境通称日式纹身英文语境作“irezumi”,即日语“刺青”(日语:入れ墨いれずみ irezumi)之意[1],是日本传统纹身艺术的一种风格,以其独特的图案、丰富的色彩和文化意义而闻名。日式纹身通常覆盖大面积的身体部位,包括背部、胸部和四肢,形成完整的视觉故事。此外,日本的纹身广义上还包括了古代绳文人阿依努人琉球人等曾在日本列岛出现过的原始纹身式样。

简介

[编辑]

古代

[编辑]
尼古拉二世右侧小臂上的日式龙纹身

纹身在日本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绳文时代[2]。至弥生时代,《三国志》、《后汉书》等史籍均记载当时倭人的纹身习俗[3]。到了古坟时代,纹身开始带有负面含义,并被逐渐用作惩罚犯罪者的标记。

直至江户中后期,随着《水浒传》及其衍生的浮世绘艺术画作在日本社会的风靡,纹身开始转变为一种装饰性的艺术形式。《水浒传》中讲述的一百单八将的故事,尤其是其中插图中描绘的花和尚鲁智深九纹龙史进等带有纹身的人物,促使人们对图中所展示的纹身产生浓厚兴趣,进而催生了对这一类型纹身的需求[4]

当时,有些身上纹满刺青的人会特意在从腋下到靠近肘部的区域留白,以证明自己没有因犯罪而留下被惩罚的标记。到了那时,纹身已经在日本的年轻人,特别在劳动阶层的受到青睐。邮差、轿夫、木匠锁匠等职人往往会在身上纹满刺青,比如建筑工人出身的递信大臣小泉又次郎日语小泉又次郎纹有水浒人物[5]。其中纹身最为普遍的是消防员,他们中的许多人全身都布满纹身,以此作为象征性的身体保护[6]。日本的纹身艺术在这一时期达到了一个黄金时代,甚至吸引了包括乔治五世沙皇尼古拉二世等欧洲贵族阶层在内的外国访问者在日本纹身[4]

但纹身在当时的日本始终被视为常民阶层的市井文化,所以武士群体一般不会选择纹身,但历史上也有武士身上纹有领主家纹的记载[7]。传说江户幕府旗本远山景元身上纹有“樱吹雪”刺青[8][9]

近现代

[编辑]
浅草三社祭上的“雅库扎”团体

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尝试在文化上脱亚入欧,纹身开始被视为野蛮的象征而被禁止,但并不禁止外国人来日本纹身,日本式纹身逐渐传播海外[10]二战后的盟总时期,纹身禁令获得解除,但由于先前禁令的影响,日式纹身已经逐渐转型为黑帮雅库扎”专属,所以社会上仍对纹身持有广泛的负面影响,至今有不少的公共场所仍然禁止展露纹身的人士进入[4]。在日本之外,日式传统纹身作为主要流派之一,在世界各大纹身节上都设有相关奖项并由业内人士进行品评。

特点

[编辑]

传统而言,在日本,纹身师被称作“彫师”,一开始要作为学徒学习训练多年才能掌握技艺,为师父打扫工作室,自己练习绘画和纹身,直至师父最终认为学生已足够优秀出师。一些纹身师会坚持师父或自身流派的风格,而另一些可能会尝试添加自己的诠释,或完全转向另一个艺术风格。纹身师出师后,会在名字前加上“彫”,以明确自己是一个精通技艺的纹身工匠。即使学徒自立也仍然与师傅保持密切的关系,并且期望在发生任何事情时照顾他们的老师[11]

随着日式纹身传播至世界各地,目前并非所有纹身师都经历过传统学徒期,或在日本进行过学习。其中不乏通过认真研究纹身的图案和设计成为行业顶尖[12]。一些纹身师还结合其他纹身风格发展出“新传统”流派(Neo-Japanese),与严格按照日式“老传统”的风格相对。

日式纹身起初通过“手彫”的方式来进行,通过传统针状工具以手动的方式注入墨水,现在多数彫师使用更有效率的纹身机。纹身师通常会在作品完成时留下自己的名字,即“彫名”[13]

术语

[编辑]

一些主要日式刺青术语如下[14]

名称 注释
総身彫りsoushinbori 覆盖全身的大型纹身作品。
亀の甲kame no kou 覆盖后背延续至臀部和大腿后部的大型纹身,中文语境通常称之为“满背”。
ひかえhikae 覆盖胸肩延续至上臂或整个手臂。因胸肩部分形似日本传统大鼓,故有“太鼓”之称[15]。中文习惯称之为“半胛”或“全胛”。
胸割りmunewari 胸口留白的全身纹身,灵感源自和服便服——甚平
長袖nagasode 长袖纹身,有九分袖和越过手腕的全袖两种。
牡丹切りbotan-giri 波浪形的边缘线条,受牡丹花瓣启发。
ぶっきりbukkiri 与牡丹切相对、边缘线条呈直线。
額彫りgakubori 填充主题之外空白处背景的版雾状纹身。
抜き彫りnukibori 没有版雾状背景的纹身。
筋彫りsujibori 只有线条、未上色或未完全上色的纹身。
彫り名horimei 纹身师的签名,源自千社札
彫師horishi 传统日式纹身师傅。

主要图案元素

[编辑]
水浒传》题材的满背图案

汉字

[编辑]

汉字纹身在日本历史上起初主要用在犯罪之人身上,例如不同地区犯人有被纹上“恶”、“犬”等各种字样。随着纹身文化的发展,带有吉祥、名言警句等寓意的汉字也开始逐渐被使用,其中包括:“恶因恶果”、“知者不惑刺青”、“一期一会”、“起死回生”、“确乎不拔”、“南无妙法莲华经日语南無妙法蓮華経”、“七生报国”等[16]

自然

[编辑]

与其他一些艺术类型相似,日式纹身图案也受自然界启发,其中花卉无论是作为主题元素,还是搭配动物、神话生物、神灵、英雄人物都非常常见,具体例子包括樱花梅花牡丹莲花菊花,其他植物元素包括枫叶松树竹子。此外,还有自然题材如太阳[17]

动物和神兽

[编辑]

现实和神话中的动物也是日式纹身的主要图案之一。在云中盘旋的、竹林中漫步的老虎,逆流而上的锦鲤都是非常受欢迎的主题元素。其他选择还有狐狸凤凰麒麟唐狮子章鱼蝙蝠乌鸦螃蟹招财猫蝴蝶蜘蛛[18]

人物

[编辑]

日式纹身的人物主题包含神灵、传说和现实中的英雄人物。佛教神道教元素的纹身有观音大日如来不动明王毘沙门天辩才天大黑天阿弥陀如来惠比寿达摩风神雷神弥勒佛天女等。英雄人物主要以《水浒传》一百单八将金太郎钟馗大蛇丸、龙王太郎等,此外人物形态的题材还包括断首般若妖怪天狗[19]

参考资料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1.0 1.1 Ashcraft & Hori Benny 2016,第4页
  2. ^ 高山纯 1969,第19页
  3. ^ 《三国志·魏书三十·倭人》:“男子无大小皆黥面文身。自古以来,其使谒中国,皆自称大夫。夏后少康之子封于会稽,断发文身以避蛟龙之害。今倭水人好沈没捕鱼,文身亦以压大鱼水禽,后稍以为饰。诸国文身各异,或左或右,或大或小,尊卑有差。”
    《后汉书·卷八十五·东夷列传·倭》:“男子皆黥面文身,以其文左右大小别尊卑之差。”
    《北史·卷九十四·列传第八十二·四夷·倭》“(倭国)俗皆文身。”
    《隋书·卷八十一·列传第四十六·东夷·倭国》:“男女多黥臂点面文身,没水捕鱼。”
  4. ^ 4.0 4.1 4.2 Ashcraft & Hori Benny 2016,第8页
  5. ^ 佐野真一 2004,第39-40页
  6. ^ Ashcraft & Hori Benny 2016,第125页
  7. ^ Ashcraft, Hori Benny & 7,17,第8页
  8. ^ 石井良助 1995,第14页
  9. ^ 木村芥舟 1883
  10. ^ Ashcraft & Hori Benny 104,第7页
  11. ^ Ashcraft & Hori Benny 2016,第4-5页
  12. ^ Ashcraft & Hori Benny 2016,第5页
  13. ^ Ashcraft & Hori Benny 2016,第136,148页
  14. ^ Ashcraft & Hori Benny 2016,第127-137页
  15. ^ (日语)Lucky Round tattoo. IREZUMI GLOSSARY 日本刺青の用語集. [2025-03-06]. 
  16. ^ Ashcraft & Hori Benny 2016,第16,20页
  17. ^ Ashcraft & Hori Benny 2016,第32-51页
  18. ^ Ashcraft & Hori Benny 2016,第57-83页
  19. ^ Ashcraft & Hori Benny 2016,第89-111页

来源

[编辑]
  • (英文)Ashcraft, Brian; Hori Benny. Japanese Tattoos. Tuttle Publishing. 2016. ISBN 978-4-8053-1351-0. 
  • (日语)石井良助 (编). 《江戸町方の制度》 増补新订版. 新人物往来社. 1995. ISBN 4-404-02223-9. 
  • (日语)木村芥舟. 《黄粱一夢》. 1883. 
  • (日语)佐野真一. 《小泉純一郎―血脈の王朝》. 文艺春秋. 2004. ISBN 978-4163664408. 
  • (日语)高山纯. 《縄文人の入墨 : 古代の習俗を探る》. 讲谈社. 1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