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㡣骨大/草稿箱/日本的紋身
日本的紋身,又叫和彫(日語:和彫り/わぼり wabori)、彫物(日語:彫り物/わほりもの horimono)[1],中文語境通稱日式紋身、英文語境作「irezumi」,即日語「刺青」(日語:入れ墨/いれずみ irezumi)之意[1],是日本傳統紋身藝術的一種風格,以其獨特的圖案、豐富的色彩和文化意義而聞名。日式紋身通常覆蓋大面積的身體部位,包括背部、胸部和四肢,形成完整的視覺故事。此外,日本的紋身廣義上還包括了古代繩文人、阿依努人、琉球人等曾在日本列島出現過的原始紋身式樣。
簡介
[編輯]古代
[編輯]
紋身在日本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繩文時代[2]。至彌生時代,《三國志》、《後漢書》等史籍均記載當時倭人的紋身習俗[3]。到了古墳時代,紋身開始帶有負面含義,並被逐漸用作懲罰犯罪者的標記。
直至江戶中後期,隨着《水滸傳》及其衍生的浮世繪藝術畫作在日本社會的風靡,紋身開始轉變為一種裝飾性的藝術形式。《水滸傳》中講述的一百單八將的故事,尤其是其中插圖中描繪的花和尚魯智深、九紋龍史進等帶有紋身的人物,促使人們對圖中所展示的紋身產生濃厚興趣,進而催生了對這一類型紋身的需求[4]。
當時,有些身上紋滿刺青的人會特意在從腋下到靠近肘部的區域留白,以證明自己沒有因犯罪而留下被懲罰的標記。到了那時,紋身已經在日本的年輕人,特別在勞動階層的受到青睞。郵差、轎夫、木匠、鎖匠等職人往往會在身上紋滿刺青,比如建築工人出身的遞信大臣小泉又次郎紋有水滸人物[5]。其中紋身最為普遍的是消防員,他們中的許多人全身都布滿紋身,以此作為象徵性的身體保護[6]。日本的紋身藝術在這一時期達到了一個黃金時代,甚至吸引了包括喬治五世、沙皇尼古拉二世等歐洲貴族階層在內的外國訪問者在日本紋身[4]。
但紋身在當時的日本始終被視為常民階層的市井文化,所以武士群體一般不會選擇紋身,但歷史上也有武士身上紋有領主家紋的記載[7]。傳說江戶幕府旗本遠山景元身上紋有「櫻吹雪」刺青[8][9]。
近現代
[編輯]
明治維新後,日本開始嘗試在文化上脫亞入歐,紋身開始被視為野蠻的象徵而被禁止,但並不禁止外國人來日本紋身,日本式紋身逐漸傳播海外[10]。二戰後的盟總時期,紋身禁令獲得解除,但由於先前禁令的影響,日式紋身已經逐漸轉型為黑幫「雅庫扎」專屬,所以社會上仍對紋身持有廣泛的負面影響,至今有不少的公共場所仍然禁止展露紋身的人士進入[4]。在日本之外,日式傳統紋身作為主要流派之一,在世界各大紋身節上都設有相關獎項並由業內人士進行品評。
特點
[編輯]傳統而言,在日本,紋身師被稱作「彫师」,一開始要作為學徒學習訓練多年才能掌握技藝,為師父打掃工作室,自己練習繪畫和紋身,直至師父最終認為學生已足夠優秀出師。一些紋身師會堅持師父或自身流派的風格,而另一些可能會嘗試添加自己的詮釋,或完全轉向另一個藝術風格。紋身師出師後,會在名字前加上「彫」,以明確自己是一個精通技藝的紋身工匠。即使學徒自立也仍然與師傅保持密切的關係,並且期望在發生任何事情時照顧他們的老師[11]。
隨着日式紋身傳播至世界各地,目前並非所有紋身師都經歷過傳統學徒期,或在日本進行過學習。其中不乏通過認真研究紋身的圖案和設計成為行業頂尖[12]。一些紋身師還結合其他紋身風格發展出「新傳統」流派(Neo-Japanese),與嚴格按照日式「老傳統」的風格相對。
日式紋身起初通過「手彫」的方式來進行,通過傳統針狀工具以手動的方式注入墨水,現在多數彫師使用更有效率的紋身機。紋身師通常會在作品完成時留下自己的名字,即「彫名」[13]。
術語
[編輯]一些主要日式刺青術語如下[14]:
名稱 | 註釋 |
---|---|
総身彫りsoushinbori | 覆蓋全身的大型紋身作品。 |
亀の甲kame no kou | 覆蓋後背延續至臀部和大腿後部的大型紋身,中文語境通常稱之為「滿背」。 |
ひかえhikae | 覆蓋胸肩延續至上臂或整個手臂。因胸肩部分形似日本傳統大鼓,故有「太鼓」之稱[15]。中文習慣稱之為「半胛」或「全胛」。 |
胸割りmunewari | 胸口留白的全身紋身,靈感源自和服便服——甚平。 |
長袖nagasode | 長袖紋身,有九分袖和越過手腕的全袖兩種。 |
牡丹切りbotan-giri | 波浪形的邊緣線條,受牡丹花瓣啟發。 |
ぶっきりbukkiri | 與牡丹切相對、邊緣線條呈直線。 |
額彫りgakubori | 填充主題之外空白處背景的版霧狀紋身。 |
抜き彫りnukibori | 沒有版霧狀背景的紋身。 |
筋彫りsujibori | 只有線條、未上色或未完全上色的紋身。 |
彫り名horimei | 紋身師的簽名,源自千社札。 |
彫師horishi | 傳統日式紋身師傅。 |
主要圖案元素
[編輯]
漢字
[編輯]漢字紋身在日本歷史上起初主要用在犯罪之人身上,例如不同地區犯人有被紋上「惡」、「犬」等各種字樣。隨着紋身文化的發展,帶有吉祥、名言警句等寓意的漢字也開始逐漸被使用,其中包括:「惡因惡果」、「知者不惑刺青」、「一期一會」、「起死回生」、「確乎不拔」、「南無妙法蓮華經」、「七生報國」等[16]。
自然
[編輯]與其他一些藝術類型相似,日式紋身圖案也受自然界啟發,其中花卉無論是作為主題元素,還是搭配動物、神話生物、神靈、英雄人物都非常常見,具體例子包括櫻花、梅花、牡丹、蓮花、菊花,其他植物元素包括楓葉、松樹、竹子。此外,還有自然題材如風、水、雲霧、火、土石、太陽等[17]。
動物和神獸
[編輯]現實和神話中的動物也是日式紋身的主要圖案之一。在雲中盤旋的龍、竹林中漫步的老虎,逆流而上的錦鯉都是非常受歡迎的主題元素。其他選擇還有狐狸、鳳凰、麒麟、唐獅子、蛇、章魚、鶴、蝙蝠、烏鴉、鷹、螃蟹、招財貓、蝴蝶、蜘蛛等[18]。
人物
[編輯]日式紋身的人物主題包含神靈、傳說和現實中的英雄人物。佛教和神道教元素的紋身有觀音、大日如來、不動明王、毘沙門天、辯才天、大黑天、阿彌陀如來、惠比壽、達摩、風神和雷神、彌勒佛、天女等。英雄人物主要以《水滸傳》一百單八將、金太郎、鍾馗、大蛇丸、龍王太郎等,此外人物形態的題材還包括斷首、般若、妖怪、天狗等[19]。
-
背部有天女紋身的女子(1946年)
-
金太郎抱鯉
-
不動明王
-
龍虎鬥
參考資料
[編輯]引用
[編輯]- ^ 1.0 1.1 Ashcraft & Hori Benny 2016,第4頁
- ^ 高山純 1969,第19頁
- ^ 《三國志·魏書三十·倭人》:「男子無大小皆黥面文身。自古以來,其使謁中國,皆自稱大夫。夏後少康之子封於會稽,斷髮文身以避蛟龍之害。今倭水人好沈沒捕魚,文身亦以壓大魚水禽,後稍以為飾。諸國文身各異,或左或右,或大或小,尊卑有差。」
《後漢書·卷八十五·東夷列傳·倭》:「男子皆黥面文身,以其文左右大小別尊卑之差。」
《北史·卷九十四·列傳第八十二·四夷·倭》「(倭國)俗皆文身。」
《隋書·卷八十一·列傳第四十六·東夷·倭國》:「男女多黥臂點面文身,沒水捕魚。」 - ^ 4.0 4.1 4.2 Ashcraft & Hori Benny 2016,第8頁
- ^ 佐野真一 2004,第39-40頁
- ^ Ashcraft & Hori Benny 2016,第125頁
- ^ Ashcraft, Hori Benny & 7,17,第8頁
- ^ 石井良助 1995,第14頁
- ^ 木村芥舟 1883
- ^ Ashcraft & Hori Benny 104,第7頁
- ^ Ashcraft & Hori Benny 2016,第4-5頁
- ^ Ashcraft & Hori Benny 2016,第5頁
- ^ Ashcraft & Hori Benny 2016,第136,148頁
- ^ Ashcraft & Hori Benny 2016,第127-137頁
- ^ (日語)Lucky Round tattoo. IREZUMI GLOSSARY 日本刺青の用語集. [2025-03-06].
- ^ Ashcraft & Hori Benny 2016,第16,20頁
- ^ Ashcraft & Hori Benny 2016,第32-51頁
- ^ Ashcraft & Hori Benny 2016,第57-83頁
- ^ Ashcraft & Hori Benny 2016,第89-111頁
來源
[編輯]- (英文)Ashcraft, Brian; Hori Benny. Japanese Tattoos. Tuttle Publishing. 2016. ISBN 978-4-8053-1351-0.
- (日語)石井良助 (編). 《江戸町方の制度》 増補新訂版. 新人物往來社. 1995. ISBN 4-404-02223-9.
- (日語)木村芥舟. 《黄粱一夢》. 1883.
- (日語)佐野真一. 《小泉純一郎―血脈の王朝》. 文藝春秋. 2004. ISBN 978-4163664408.
- (日語)高山純. 《縄文人の入墨 : 古代の習俗を探る》. 講談社. 1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