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讨论:格式手册/标点符号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添加话题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冒号用例中的“干嘛/干吗”

[编辑]

MCxiaokang的修改属于修正错字,应该符合WP:微小修订的定义,无需经讨论。@Rastinition ——自由雨日🌧️❄️ 2025年1月11日 (六) 06:33 (UTC)回复

@自由雨日
  • 我们能干嘛
  • 我们能干吗
这两句是完全不同的语意,上面是what can we do?下面是can we do that?
--Rastinition留言2025年1月11日 (六) 06:40 (UTC)回复
@Rastinition:可能是陆台写法不同?中国大陆表示“do what”的中文词汇就是“干吗”,而一般不能写作“干嘛”(没有任何词典有收录“干嘛”一词,尽管确实有文章写成“干嘛”的,但不会被认为是合适的写法)。(当然“我们能干吗”确实有“Can we do that?”的歧义。)--自由雨日🌧️❄️ 2025年1月11日 (六) 06:48 (UTC)回复
[1],如果有歧异,又需要改字,用"幹麼",至少有原始文本可以支持。
  • 我在回应时故意使用nowiki,仅是提醒修改时,需要考虑字词自动转换造成的认知偏误
--Rastinition留言2025年1月11日 (六) 07:17 (UTC)回复
台湾正体模式应该可以使用“幹麼”(国语辞典也有收录);大陆简体模式肯定不行,陆现代汉语文本中“干么(幹麼)”是比“干嘛(幹嘛)”还罕用、不规范的。至于用“干吗(幹吗)”可能造成的歧义问题,我认为这并非使用不合适写法的理由。另外,“干嘛”其实也是有歧义的(“嘛”可以表示语气词)……“字词自动转换造成的认知偏误”主要是指? ——自由雨日🌧️❄️ 2025年1月11日 (六) 07:28 (UTC)回复
  • "我们能干嘛"会被转换成"我們能幹嘛"
  • "我们能干吗"会被转换成"我們能幹嗎"
  • 提出"幹麼"只是因为具有原始文本出处,但你提及干么
或者直接替换成其他模式,做哪些事情,用相同或类似意义的文句,且经过字词转换后也不会变更意思的,避免使用"XX干XX"系列词汇--Rastinition留言2025年1月11日 (六) 07:37 (UTC)回复
我知道它们会被这样转换。没太理解“认知偏误”是指什么……
原始文本出处不是使用某一词汇的合适理由,这不是转换的问题;繁简同形的字词,现代汉语也经常有和过去不同的写法。应主要参考现代的词典。
替换成其他字词倒是可行(如直接换成“做什么?”)。虽然我认为重点不在词义上(是标点符号用法),也觉得参考上下文应该不会造成歧义;不过也不反对直接换成其他词。--自由雨日🌧️❄️ 2025年1月11日 (六) 07:49 (UTC)回复
径行使用做什么似乎可以,至少似乎没感到文意的歧异,副知@MCxiaokang--Rastinition留言2025年1月11日 (六) 13:46 (UTC)回复
确实。《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只收录“干吗”,“嘛”并只有轻声一读。但检索我的自己和我身边人(绝大多数是中国大陆人士)的用法里,“干嘛”对比“干吗”(包括“干吗”的各种意义)是绝对占优的。--Shenyileirob留言2025年2月7日 (五) 02:32 (UTC)回复
或许鄙人的确有些考虑不周……君等可回退之或采用其它修改方案。——MC晓康曰:“大邑商万岁!” 2025年1月11日 (六) 13:33 (UTC)回复

百分号和中文句号

[编辑]

有什么完美的方案解决百分号和中文句号连在一起使人误以为是千分号的问题?--Txkk留言2025年2月11日 (二) 18:56 (UTC)回复

写成“百分之__。”?--YFdyh000留言2025年2月11日 (二) 19:17 (UTC)回复
具体到条目印度制造中的例子,“25%”、“15.9%”,写成汉字+阿拉伯数字的这种混搭的格式我感觉怪怪的,写成全部汉字的格式,好像也没这样写的,后面还有一个带有小数点的,写成全汉字格式的就更怪了(?了典大基维文言文到来我[开玩笑的])。我暂时的解决方案是百分号和中文句号之间加一个空格,这个方案我认为不完美。--Txkk留言2025年2月11日 (二) 19:47 (UTC)回复
这个不应该是交由网页渲染去解决?--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25年2月12日 (三) 03:23 (UTC)回复
同上。有点类似中英文的间距问题。我这里看,对于不主动留空格,感觉没辨识问题。--YFdyh000留言2025年2月12日 (三) 03:40 (UTC)回复
字体问题。——暁月凛奈 (留言) 2025年2月12日 (三) 08:39 (UTC)回复
字体问题,实际上本质是简体字的句号是底部对齐导致的。不信换繁体字界面看看。--MilkyDefer 2025年2月13日 (四) 06:57 (UTC)回复
用全角句点“.”? ——魔琴身份声明 留言 贡献 PJ:NEW23 2025年3月7日 (五) 14:36 (UTC)回复
@Txkk。 ——魔琴留言 贡献 PJ:小学 PJ:两岸 2025年3月14日 (五) 06:28 (UTC)回复
哦他退出了 囧rz……通知其他参与者@YFdyh000ShizhaoYFdyh000MilkyDefer。繁体地区用不用全角句点“.”?如果不用的话是跟随简体一起用句点(会不会看成点乘号?)还是用设置句号字词转换模板? ——魔琴留言 贡献 PJ:小学 PJ:两岸 2025年3月14日 (五) 06:32 (UTC)回复
一般出版的文章里会用的这个吗?--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25年3月15日 (六) 10:55 (UTC)回复

分号的说明

[编辑]

个人阅读关于§ 分号的说明后,还是不太理解分号的用法,例如该章节提到

分号在句子中表示复句内并列关系分句之间的停顿,和非并列关系的多重复句中第一层分句之间的停顿。

不过什么是“复句”、“分句”、“第一层分句”对于这些用语的意义并不清楚。后来发现其实是有“复句”这个条目,若没有更好的做法,建议将“复句”连结到该条目。此外,复句这条目中我并没有看到“第一层分句”的相关说明,若没有更好的做法,“层”的意义可能还需进一步说明。--Justin545留言2025年3月13日 (四) 04:56 (UTC)回复

提案:允许在中文段落使用斜体(不使用书名号)表示英文书名

[编辑]

见先前讨论,中国大陆有多个规范(草案)规定中文语段中直接使用英文书刊时,使用斜体且不用书名号,而目前中维格式手册规定必须使用书名号(可用或不用斜体)。尽管这些规范(草案)暂非国家标准,但也相当程度上反映了学者的意见;并且也常能在各类文献中见到这种使用斜体且不用书名号的用法。考虑到这不是中国大陆唯一的格式体例,且斜体存在的技术问题,该格式不适合用字词转换处理。故仿照图注句号全/半角分隔号等“两可”的做法,提出放宽另一种格式限制的做法。其他使用拉丁字母的语种亦可能在中文语段使用斜体(而非中文书名号)格式,但我暂不熟悉,且中文维基百科出现频率不高,故本次修订只针对英文;此外使用引号(而非斜体)表示的英文书籍中的篇名、专辑中的单曲名等也不在提案范围。——自由雨日🌧️❄️ 2025年3月20日 (四) 18:18 (UTC)回复

上方签名由LuciferianTomas所加(86816623)。 ——自由雨日🌧️❄️ 2025年4月14日 (一) 16:31 (UTC)回复
  • 修订记录一[2025年3月21日 (五) 13:04 (UTC)]
  • 修订记录二:据PexEric意见,补充了模板{{English work}}用法,并在修订条文用例中补上了模板;增加了引号用法;修饰语句。 2025年5月8日 (四) 19:29 (UTC)
现行条文
  • 书5:在中文段落中,非中文作品名也应当采用中文书名号格式。书名号内若全为外文,可选择依照该语言书名形式用斜体,或与中文格式统一而不斜体;若全为中文则不可斜体。在维基百科可用“''正文''”方式标识斜体。
  • 去年他撰写了《Angel in the HELL》一书……
  • 在完成《人间喜剧》(la Comédie Humaine)期间,巴尔扎克……
提议条文
  • 书5:英语中惯用斜体表示的作品名若直接在中文语段行文(即并非出现在中文译名的括注中),既可用中文书名号格式,又可不用书名号并使用斜体表示,用斜体时建议采用{{English work}}以改善排版;英语文章的标题一般采用正体字加中文引号表示。其他情况(包括其他语言的作品名,和英语中不使用斜体表示的作品名等)下直接在中文语段行文的非中文作品名则一般采用中文书名号格式。用书名号格式时,书名号内若全为外文,可选择依照该语言书名形式用斜体,或与中文格式统一而不斜体。一篇条目内应保持同一种格式。
对不直接在中文语段行文而是出现在括注中的外文作品名,则应当采用该作品在原文中的习惯格式,如使用斜体或加上(原文)引号等。
  • 去年他撰写了《Angel in the HELL》一书……
  • 去年他撰写了《Angel in the HELL》一书……
  • 去年他撰写了Angel in the HELL一书……
  • 在完成《人间喜剧》(la Comédie Humaine)期间,巴尔扎克……

其他调整有:“全为中文”明显和“书5”无关,斜体语法格式应不必在此“教学”,为保持简洁,删去两者。另外加上了“一篇条目格式统一”的要求。原文的最后一条“《人间喜剧》(la Comédie Humaine)”例亦明显并不属于“书5”的情况(“la Comédie Humaine”并未、且不应加上书名号)。本想删去,但不如加上一段对括注中外文格式的规定。 ——自由雨日🌧️❄️ 2025年3月20日 (四) 18:18 (UTC)回复

@魔琴--自由雨日🌧️❄️ 2025年3月20日 (四) 18:18 (UTC)回复
搞不懂为什么学者这样想。 ——魔琴留言 贡献 PJ:小学 PJ:两岸 2025年3月20日 (四) 19:16 (UTC)😨1回复
我反而觉得这样才是最自然的……《英文作品名》这种格式是我在中文维基百科首次看到的😶 ——自由雨日🌧️❄️ 2025年3月20日 (四) 19:24 (UTC)回复
@魔琴:我不知道学者为什么认为不应使用书名号而是使用斜体表示英语作品,我自己是这样想的:见此,我会用《Python》表示以“Python”为标题的中文作品;Armillaria luteobubalina表示以斜体的“Armillaria luteobubalina”为标题的中文作品;Science表示以“Science”(正体)为标题的英文作品(即《科学》期刊)。 ——自由雨日🌧️❄️ 2025年3月21日 (五) 19:01 (UTC)回复
反正我不是很能接受

这两天,我读了《活着》『ノルウェイの森』Jane Eyre«Война́ и мир»文选"סיפור על אהבה וחושך"这几本书。

这样的写法 囧rz……

这两天,我读了《活着》ノルウェイの森Jane EyreВойна́ и мир文选סיפור על אהבה וחושך这几本书。

对我来说更自然 囧rz…… ——魔琴留言 贡献 PJ:小学 PJ:两岸 2025年3月21日 (五) 19:38 (UTC)回复
按新提案,英语之外的语种暂时仍是按书名号表示的,另外古籍肯定不会用波浪形书名号表示。如果说是其他语种使用书名号而英语不使用可能造成不统一的话,我只能说在文章中出现这种情况是极为罕见的……这可能也是目前标准暂未规范其他语种书名号的原因(如果要问我的个人偏好,我仍然是强烈偏好前一种——当然古籍不能使用波浪号)。不论如何,我都极少在各类出版物(包括纸质、电子)中看到《英文作品名》这样的写法……几乎都是用斜体表示。例如我随手翻手边的人民卫生出版社《精神病学》主编简介(“ScienceLancetLancet PsychiatryJAMA Psychiatry等权威国际期刊上发表SCI论文400余篇,……”)。 ——自由雨日🌧️❄️ 2025年3月21日 (五) 20:59 (UTC)回复
如果将中文作品名与全拉丁字母作品名并列呢?例如将《透明色》与《Time flies》并列。--102 2025年3月21日 (五) 00:13 (UTC)回复
按新提案,即写作“《透明色》、Time files”“《透明色》《Time files》”“《透明色》《Time files》”均可咯。但Time files似乎是日本专辑?我不确定这是否是典型的英语作品,可能更好的做法是参考中文可靠来源用什么格式写。 ——自由雨日🌧️❄️ 2025年3月21日 (五) 00:36 (UTC)回复
这只是个举例,不过像“《人间喜剧》、Angel in the HELL”这样的形式比较奇怪,不如“《人间喜剧》《Angel in the HELL》”或“《人间喜剧》《Angel in the HELL》”自然。--102 2025年3月21日 (五) 00:53 (UTC)回复
我个人觉得第一种更自然……(在外文外包裹书名号对我来说实在太奇怪了 囧rz……)除非这本书本身就经常直接以外文形式在中文中称呼(即类似“bug”“boss”等直接在中文中使用的英语词),那我可能会认为带书名号且不用斜体的格式更自然。 ——自由雨日🌧️❄️ 2025年3月21日 (五) 00:55 (UTC)回复
引用一下学者的观点(@Yumeto魔琴):

例6:研究前期,团队主要查阅了《中国竹类图志》、《Illustrated Flora of Bambusoideae in China》、《竹类植物资源与利用》等书籍。

例6所示的处理方式,乍一看,似乎做到了体例统一,但细究起来,与标准的要求是相违背的,应将英文图书名改用斜体表示,并不加书名号。为了使行文更加统一,建议中文图书与英文图书分别放在一起处理,修改方式如下:“研究前期,团队主要查阅了《中国竹类图志》《竹类植物资源与利用》 、Illustrated Flora of Bambusoideae in China等书籍。”

—— 孙晓芳,侯春晓,高峻.中文科技期刊不规范夹用英文的常见问题及其修改建议 [J/OL].编辑学报, 2023, 35 (S1): 51-55. CNKI BJXB2023S1013.

另外需再次强调的是,我从未以这些规范、学界观点和我个人偏好要求中维改用这类格式,仅是希望可以允许使用;且我同时还在另一处提案限制单纯更改格式的编辑。 ——自由雨日🌧️❄️ 2025年3月21日 (五) 21:19 (UTC)回复

CY/T 154-2017《中文出版物夹用英文的编辑规范》(本文简称规范)由浙江大学等六家单位起草,于2017年4月17日发布,同日实施。规范的实施基本结束了学术界和出版界对于中文出版物夹用英文的争论和探讨。

……

2.6 英文书刊名的标示方法

规范指出,夹用英文书籍名(报刊名)、英文书籍章节标题分别使用斜体(斜体)、中文引号标识正体。在科技著作中频繁出现的是期刊名、会议名、组织名,以及游戏名、软件名、工艺名,笔者建议应充分领会规范的要旨进行“相似”处理,即期刊名、会议名使用斜体,组织名、游戏名、软件名、工艺名使用中文引号标识正体。例如,Chinese Jounal of ComputersACM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s Security、“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s”、“Tomcat”、“Macromedia Fireworks X”、“cache rush”。

—— 魏英杰,张宁.CY/T 154—2017在科技著作出版中的实践与探索 [J/OL].出版科学, 2018, 26 (5): 31-33. DOI:10.13363/j.publishingjournal.2018.05.053.

( π )题外话:该编辑规范亦有论述空格相关的排版问题:

2.4 空格的规则

在科技著作中,中英文间的空格形式比较单一,语句和段落夹用的情况较少,大多为人名和术语的夹用,因此遵照规范,“应根据所选用的中英文字体、字符间距以及排版的视觉效果决定英文词句与中文文字自检是否留有空格间距”。

“空格”是辅助排版的元素,若可能导致排版问题,调整空格规则即可。PexEric以“空格”为由反对中文直接夹用英文,并进一步反对本提案是十分荒谬的。@魔琴 ——自由雨日🌧️❄️ 2025年3月21日 (五) 21:38 (UTC)回复

(九)英文中特有的标点

……

4. 斜体。英文中的斜体起到标示的作用,功能与标点符号类似,而中文中不使用斜体形式,因而也可将其归为英文特有的标点符号。例如,行文中提到期刊名或书名时,因为英文中没有书名号,所以将英文书名或刊名排为斜体。如果行文中提到英文文章的标题,则用引号将英文标题引起来,这时标题排正体。如:

在科技期刊Wired UK的作者、前主编David Rowan介绍之后……
Rees勋爵的演讲内容摘自其2018年出版的著作On the Future: Prospects for Humanity


—— 沈晓晶.科技类翻译出版物中、英文混排时的标点符号应用辨析 [J/OL].传播与版权, 2020 (5): 61-63+66. DOI:10.16852/j.cnki.45-1390/g2.2020.05.024.

——自由雨日🌧️❄️ 2025年3月21日 (五) 21:49 (UTC)回复
确实没有理由反对“可以允许使用”的提案。中维这处与学术标准的差异我在一年半以前就知道了(Github: w3c/clreq/issues/568),我根本无法说服自己标准是合理的,也无法从感性和理性上接受标准的规定 囧rz…… ——魔琴留言 贡献 PJ:小学 PJ:两岸 2025年3月21日 (五) 22:55 (UTC)回复
并不认为会更优。除非像这样的脚本成为全站预设,反对将英文直接排在中文语段中,特别是斜体可能导致单词结尾超出。阁下可以看看百科全书#词源在我维护清理前的前的格式和维护清理后的格式--PexEric 2025年3月21日 (五) 12:45 (UTC)回复
@PexEric:然而你说的情况和我的提案完全无关。我本就强烈反对将普通单词用斜体表示,且阁下改得甚至不到位,因为罗马化也不应用斜体尽管这一指引在阁下改后才通过,但先前也并未有“罗马化使用斜体”的相关指引——中文可靠来源也基本不这么用(或许是我作品名后的“等”字引起了误解,待会删掉。这里显然仅限于书名)。当然,如果你想说书名也会影响排版问题的话,首先我并未看到任何单词结尾超出等排版问题;其次,在括注、书名号中的斜体(即原先允许乃至必需的做法)亦可能导致相同问题;最后,这一问题远未严重到成为否定可靠来源常用格式的理由。 ——自由雨日🌧️❄️ 2025年3月21日 (五) 13:01 (UTC)回复
我当然知道不相关,只是供阁下参考一下效果。被括号、书名号、引号分开的英文(无论斜体与否),我认为不属于将英文直接排在中文语段中。亦即优于直接在语段中用斜体。--PexEric 2025年3月21日 (五) 13:16 (UTC)回复
我的意思是,按你的论证逻辑,不论是否被“分开”都均应反对或均应不反对,我未看到“更优”的地方。 ——自由雨日🌧️❄️ 2025年3月21日 (五) 13:19 (UTC)回复
我的看法:“他写了《Angel in the HELL》一书”(中英文被书名号分隔)优于“他写了Angel in the HELL一书”(中英文混排无空隙)。引号、括号,同。--PexEric 2025年3月21日 (五) 13:24 (UTC)回复
我知道你的看法……所以请论证“更优”? ——自由雨日🌧️❄️ 2025年3月21日 (五) 13:27 (UTC)回复
不想和您抬杠😂。中英文混排一直是老大难问题,尤其是本站(包括大多数网站)都不会自动在中-英文、中文-数字之间空格,这也是盘古脚本诞生的原因。而使用书名号、括号、引号正是在缓解这一情况。斜体对此无济于事,所以在我看来就和我举一开始举的例子一样。就是说,这件事与是否是书刊无关。中英文混排能不挤一块就不挤一块。因为中文不像英文通过空格断词。而且这也不是我说优于云云,而是[2]等很多规范推荐的做法。--PexEric 2025年3月21日 (五) 13:39 (UTC)回复
@PexEric:然而我认为抬杠的并不是我😂当然我并未认为您在抬杠,但如果一定要说的话,您的“反对”更类似抬杠吧?恕我实在无法理解“添加空格”和这个格式的关系,我也完全不认为添加书名号等标点是与“缓解”该问题有关。如果您是从美观角度考虑,那么在我的浏览器上,带上书名号后,英文和书名号的间距远小于英文和中文混排的间距——如果英文加上斜体,更是和书名号直接粘在一起(相交),极不美观。无论如何,这种并不严重、主观感受上的美观问题不能成为禁止可靠来源常用格式的理由。 ——自由雨日🌧️❄️ 2025年3月21日 (五) 14:48 (UTC)回复
我要说的都已经说了。网络排版与出版物排版相差迥然,可靠来源所为难以全收,况可靠来源之间恐亦无定论。唯期阁下日后可多了解字体排印学,亦知不同媒介何以考量相异。--PexEric 2025年3月21日 (五) 14:57 (UTC)回复
然而我给出的那些规范并不仅限于纸质出版物。这跟我是否“了解字体排印学”毫无关系,因为这根本就不是一个“排印”问题,且我已经指出您所谓的更优排版并不更优。就算按您的逻辑,也应当推出使用不带书名号的斜体格式时规定前后添加空格、优化排版即可,而无法推出禁用斜体格式——这根本不是排印问题。任何标点符号格式的使用都应以学者的论述和可靠来源的用例为准,而不是以编者的论述和偏好为准。“字体排印学”应帮助各类格式达成网页无障碍、帮助它们更美观,而不是反过来限制某种格式的使用。 ——自由雨日🌧️❄️ 2025年3月21日 (五) 15:50 (UTC)回复
您不要这样扣帽子。我哪句话说要禁用斜体了,😂。我反对的是“将英文直接排在中文语段中”,这是字体排印学所研究的😂。“中-英文、中文-数字之间空格”,是字体排印学存在媒介差异的表现。您又扯到无障碍😂,这说明您又不知道W3C是干什么的了。您好好读一遍我分享的文档,肯定是有收获的。--PexEric 2025年3月21日 (五) 17:40 (UTC)回复
我这里说的“禁用斜体”的“斜体格式”特指前文“(表示作品时)不带书名号的斜体格式”(请结合原文理解)。你的所谓“字体排印学”理据根本无法构成反对这种格式的有效理由,恕我拒绝讨论该问题。 ——自由雨日🌧️❄️ 2025年3月21日 (五) 18:14 (UTC)回复
此外,阁下若反对“将英文直接排在中文语段中”,应该针对该问题进行提案(因为这个问题显然远不止书名的情况),而不是针对这里的提案。倘若社群并未达成“不得将英文直接排在中文语段中”的共识,那么以此为由反对本提案显然也是站不住脚的。 ——自由雨日🌧️❄️ 2025年3月21日 (五) 18:22 (UTC)回复
按照阁下的逻辑,《Python语言》条目到处都是“将英文(即‘Python’一词)直接排在中文语段中”,难道所有“Python”都要加上引号? ——自由雨日🌧️❄️ 2025年3月21日 (五) 18:44 (UTC)回复
优良条目《Armillaria luteobubalina》就是直接将斜体拉丁语词汇(生物学名,包括“Armillaria luteobubalina”“A. paulensis”等)直接在中文中使用,照阁下的意思,这也要禁止?如果社群并未禁止,那以此为由禁止作品名这么做显然无法构成有效理由。当然,我完全不反对要求这种情况加入空格等以改善排版。 ——自由雨日🌧️❄️ 2025年3月21日 (五) 18:49 (UTC)回复
确实没有和你讨论的必要,你根本就没有看懂我的意见。中英文混排能不挤一块就不挤一块这是我说的“老大难问题”,而使用书名号、括号、引号正是在缓解这一情况。你的提案企图将本来不会混排的混排在一起,这是字体排印学的大忌。对原本必要的混排,我根本没有提任何意见。--PexEric 2025年3月22日 (六) 03:18 (UTC)回复
你也根本没有看懂我的意见。我的意思是,你的所谓“字体排印学”完全无法成为否定学界、出版界规范且可靠来源常用格式的理由。 ——自由雨日🌧️❄️ 2025年3月22日 (六) 03:22 (UTC)回复
对于媒介差异我已经评价过了,将“出版界规范”直接套用并不合理。我也告诉你了可靠来源之间恐无定论,本站照单全收,就是徒增混乱。至少就字体排印学界和规范,你正在试图允许一种本可避免的大忌,这我也告诉你了。我一开始也说了,最好一劳永逸解决中英文混排问题。--PexEric 2025年3月22日 (六) 03:37 (UTC)回复
我也已经回应“出版规范并不限于纸质出版物”了。既然可靠来源尚无定论,本站的惯例向来都是“照单全收”(例如标点符号的MOS:图注句号MOS:附录命名等等)。你认为我的“允许”是字体排印学界的大忌,我认为原先的做法本身就是出版学界的大忌,但我并未以此反对原先的格式。 ——自由雨日🌧️❄️ 2025年3月22日 (六) 03:40 (UTC)回复
至少在出版学界,英文书名加书名号并非是一种大忌。本站目前的方案在制定之时就是权衡实际效果和可靠来源做法的方案。学者新的研究与做法本站就未必要照单全收。因为中英文混排问题在本站(包括大多数网站)都没有解决,你无法否认尽量避免中英文混排在本站是更可取的。我也说过,最好一劳永逸解决这个问题。--PexEric 2025年3月22日 (六) 03:50 (UTC)回复
如果你读了我前面引用的文章,且对科技出版物有所了解,就不会认为英文书名加书名号并非大忌。我完全不认为中英文混排问题比我说的问题更严重。我不理解你说的“一劳永逸解决这个问题”是指什么。 ——自由雨日🌧️❄️ 2025年3月22日 (六) 03:54 (UTC)回复
你的逻辑就相当于“因为将英语作品名加上书名号是中国大陆出版界的大忌,出版规范要求英语书名不得使用书名号且用斜体,所以维基百科也因对此禁用书名号”,其中的逻辑错误在于字体排印学/中国大陆出版界规范等等均不是维基百科必须遵守的圣旨,所以我说无法成为反对提案的合理理由。 ——自由雨日🌧️❄️ 2025年3月22日 (六) 03:36 (UTC)回复
😂新闻业的CY/T 154-2017就成本站必须遵守的圣旨了。我不是告诉你了可靠来源之间没有定论。--PexEric 2025年3月22日 (六) 03:39 (UTC)回复
你完全理解反了我的意思,我说的是不能以包括CY/T 154-2017在内的任何标准为圣旨(我说的“出版界规范”就是指CY/T 154-2017)。 ——自由雨日🌧️❄️ 2025年3月22日 (六) 03:42 (UTC)回复
此外,CY/T 154-2017并不仅限于新闻业,我读的绝大部分科技期刊、专著也基本使用这一标准,知网随手一搜就能看到以此为投稿标准的刊物[1]。 ——自由雨日🌧️❄️ 2025年3月22日 (六) 03:47 (UTC)回复
您又开始扣帽子。。。“因为将英语作品名加上书名号是中国大陆出版界的大忌,出版规范要求英语书名不得使用书名号且用斜体,所以维基百科也因对此禁用书名号”这是你自己的逻辑,为什么说成我的?--PexEric 2025年3月22日 (六) 03:52 (UTC)回复
您又完全理解反了我的意思。我根本没有要求中维禁用书名号,我是要求中维允许编者自行选择格式。而您的逻辑是,因为我提出的“允许的做法”是您所称的“XX界的大忌”就要“禁用”,这不就是我“因为将英语作品名加上书名号是中国大陆出版界的大忌,出版规范要求英语书名不得使用书名号且用斜体,所以维基百科也因对此禁用书名号”这句话的逻辑吗? ——自由雨日🌧️❄️ 2025年3月22日 (六) 03:56 (UTC)回复
是月初Safari 成为首个支持中英文混排添加空格样式的浏览器,所以我觉得因为浏览器不支持高级中文排版功能就避免夹杂西文的确是因噎废食,再不济可以使用模板来解决这些事情。--内์์์์์์์存๎๎๎๎溢出์์์์์์์的๎๎๎๎猫瞄?喵! 2025年4月21日 (一) 02:28 (UTC)回复
需要注意的是,我的提案从未说过“不带书名号、使用斜体”的格式是“更优”的,只是希望中文维基百科为这种格式开一个口子、多给编者提供一种选择。阁下认为这会导致“排印”问题,但抛开我前面说的另两种方式同样存在的排印问题外,我亦可以长篇大论论述“不应使用书名号”——因为在我看来,使用书名号的怪异、不当程度远远不是“排印”问题可匹敌的——但我并未因此而认为应禁用书名号。换句话说,可靠来源常用的做法,均不应因为编者的偏好而禁用。 ——自由雨日🌧️❄️ 2025年3月21日 (五) 16:10 (UTC)回复
我说了为什么书名号可取,你也认为书名号不可取,不如提案把书5删了。编者想怎么写怎么写。。。这样日后学界出台新规定了也不用吵来吵去了😂--PexEric 2025年3月22日 (六) 04:09 (UTC)回复
您又完全曲解了我的意思。第三次重申:我的提案并不是要否定“书名号可取”。我说“书名号不可取”完全是为了类比你的逻辑,从而归谬论证“不能因为自己或某个学界认为另一种做法不可取,就禁止”。我的提案是要包容不同做法。 ——自由雨日🌧️❄️ 2025年3月22日 (六) 04:13 (UTC)回复
您又完全曲解了我的意思。我这句话和你的提案有什么关系?我是建议你提新提案,把书5删了,这样包容更多写法。--PexEric 2025年3月22日 (六) 04:19 (UTC)回复
请不要扰乱。 ——自由雨日🌧️❄️ 2025年3月22日 (六) 04:20 (UTC)回复
在已有两种规范的基础上允许另一种规范,这完全并不代表应当让“编者想怎么写怎么写”,更不应删除整条规范。标点符号中允许编者在多种格式中选择的不是一个两个。阁下的这个建议显然是在扰乱讨论。 ——自由雨日🌧️❄️ 2025年3月22日 (六) 04:27 (UTC)回复
“吵来吵去”的并不是我,我无法理解这为什么能“吵”。维基百科当然应当尽量允许一切学界规范格式(除非有技术问题,或是多种格式确实会带来混乱的问题——例如条目命名一致性,但我实在无法将内文表示英语作品的不同方式视作“混乱”),正如不应规定编者必须将参考文献数字脚注置于句末点号前或后一样。 ——自由雨日🌧️❄️ 2025年3月22日 (六) 04:18 (UTC)回复
你根本没有回应我的诉求,这也是我认为和您沟通费劲的原因,大概我猜你也根本没有看懂我的意思。你无法否认尽量避免中英文混排在本站是更可取的。您说中英文混排问题不严重,正是在回避这个问题。--PexEric 2025年3月22日 (六) 04:27 (UTC)回复
我一开始,就是这个意思。怕您看不懂,还举了例子。--PexEric 2025年3月22日 (六) 04:33 (UTC)回复
我理解得很清楚,我也在最开始就已经回应了,后面又多次提出可以增加空格以改善排版(12)。说“中英文混排问题不严重”也完全不是“回避问题”——“指出问题不严重”≠“回避”,而是强调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因为车祸事故后果严重而禁止汽车上路,且提出了缓解车祸问题的方法,这是在“回避车祸问题”? ——自由雨日🌧️❄️ 2025年3月22日 (六) 04:34 (UTC)回复
您的解决方案与MOS:空格矛盾,在我看来不属于合理的方案。那您也应该提出同步修改MOS:空格的提案。而不是一直扣帽子,说字体排印学的老大难问题是我的个人偏好所致😂。我没有对可靠来源的做法有任何评价,而是一直告诉你规范做法要和本站实际结合,并非要照单全收。因为本站实际,照单全收以致本可避免之混乱局面是我看来不可取的地方。--PexEric 2025年3月22日 (六) 04:45 (UTC)回复
而且,这个问题之所以是老大难,您可能单单认为是空格问题。网站排版与实体书刊存在媒介差异,我也告诉您了。😂--PexEric 2025年3月22日 (六) 04:47 (UTC)回复
我一直在等待您的回应啊。只要您同意“增加空格”(且最好把您认为需要增加的情况详述一下,因为只增加书名用例而不增加“Armillaria luteobubalina”用例显然不合理),我当然立刻就会提案修改MOS:空格。我并未“扣帽子”“说字体排印学的老大难问题是您的个人偏好所致”,我的意思是,字体排印学的问题本身的存在的确是客观的,但“编者认为某个问题的重要性如何、不同问题之间的利弊如何取舍”则是有强烈个人偏好的、主观的,我也毫不讳言自己的个人偏好。至于“混乱局面”,我并不认为这会导致混乱,您应该论述。“存在媒介差异”我也回应了(出版规范并不只包括纸质出版物,也包括了电子出版物即网站,而规范并未为后者规定特别格式,且亦提出了空格等完善排版的方式)。 ——自由雨日🌧️❄️ 2025年3月22日 (六) 05:01 (UTC)回复
所以本站有无条件默认开启盘古空格的小工具?如果能的话这样排版盖无问题。但是我仍然对这个学术标准持有“敌意”。 ——魔琴留言 贡献 PJ:小学 PJ:两岸 2025年3月25日 (二) 16:47 (UTC)回复
应该不止是“学术标准”,而是整个出版界的标准。 ——自由雨日🌧️❄️ 2025年3月25日 (二) 22:58 (UTC)回复
@魔琴自由雨日<bdi>?估计得好好研究一下。--Liuxinyu970226留言2025年3月28日 (五) 23:22 (UTC)回复
我也认为这个标准不合理。感觉就像学者只看英语文献,然后像ENWPSAID那样不假思索,把英文的做法抄了过来。上面两个学者自己也没解释这个标准本身为什么合理:
  • 乍一看,似乎做到了体例统一,但细究起来,与标准的要求是相违背的,应将英文图书名改用斜体表示,并不加书名号。为了使行文更加统一,建议中文图书与英文图书分别放在一起处理 ── 能评价一下这个标准本身吗?毕竟抛开用来堵嘴的标准不谈,使用中文书名号就是更加统一🤣
  • 英文中的斜体起到标示的作用,功能与标点符号类似,而中文中不使用斜体形式,因而也可将其归为英文特有的标点符号 ── 所以中文语境下标示英文(外语)作品名,为什么要用英文特有标点?如果我问碰到日文作品名,这位学者会怎么说?
至于学术标准,感觉类似“Sherlock Holmes”把“Holmes”翻译成“福尔摩斯”的那种“错译”,用的多了就成标准了。但假如能重新来一遍,至少我是希望翻译成霍姆斯。
现在流行WP:ENWPSAID,引入一个规则不但要看字面,还要看字面背后的理据。如果在建站早期,这个提议可能秒速通过,但现在大家都参与讨论,有想法也很正常。--For Each element In group ... Next 2025年4月19日 (六) 10:25 (UTC)回复
PS:如果我是第一次接触这个问题,可能某个标准(或维基百科方针指引)说是什么,我也就觉得是了。但因为我做过几年条目巡查,确实会碰到各种语言作品名的问题,所以比较关注规则的系统性和扩展性。虽然按照既有标准去做是合理的,但我确实对标准制定者的想法更感兴趣。然后如三猎前辈所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这几年我也不太想讨论这种细节方面的问题了,规则方便执行就好🤣--For Each element In group ... Next 2025年4月19日 (六) 10:42 (UTC)回复
@For Each element In group ... Next:还是我上次说的那句话,格式手册基本的制定逻辑应该是:维基百科上的技术、执行上问题>学界标准>学者论述>生活上的用例>技术标准>>维基人个人的论述、用法(Ghren)。我能以多得多的理由论述直角引号“「」”比弯引号““””更适合中文、论述“背后的理据”,且有可靠来源(主要是网络来源)也使用直角引号,但这不代表论述得有道理、编者间能达成共识就将大陆简体模式下采用直角引号(甚至该例连“允许”也不应)。(如果再引申一点还有“代词‘她’是否合理”等等。)而现在在大陆出版物的常见做法和权威意见都倾向使用斜体的情况下,我仅是希望中文维基百科允许编者使用这种格式,我不认为这是不合理要求。(当然,这不代表我不能说出其背后的理据,我私下和魔琴讨论过甚多;而是我认为这些理据并不应该是反对/支持提案的理由,换句话说,这不是编者应该做的,所以请恕我在此不讨论标准本身的“合理性”问题。中文维基百科采用可靠来源常用&权威意见,和引入英文维基百科政策完全不是一个层面的问题,无法类比。) ——自由雨日🌧️❄️ 2025年4月19日 (六) 12:22 (UTC)回复
我明白这个道理。以我熟悉的游戏命名常规来说。方针十年前就有明确规定,“译名翻译是否正确……等主观因素不在此列”。当时会编者把“错误译名”移动到自认为的“正确译名”,但我们有都是回退到常用名称,让条目标题“将错就错”。我只是说一下为什么对这个学术标准持有“敌意”而已。
PS:另外维基百科是维基百科人写的,只要维基百科编者能达成共识,那确实可以大陆简体模式下采用直角引号。虽然这样很多编者就不会在这里玩了--For Each element In group ... Next 2025年4月19日 (六) 12:41 (UTC)回复
另外此处有个甲级条目评审,算是游戏专题的一次尝试。条目主编对作品很熟悉,内容方面应该问题不大,主要关注点还是在于行文。我评审了两节内容,但能力有限,一些地方觉得有改进空间,但又不知道如何修改。您擅长语言方面,可否邀请您从文笔等角度评审一部分内容,做专题做个示范?--For Each element In group ... Next 2025年4月19日 (六) 12:49 (UTC)😨1回复
@深鸣 ——自由雨日🌧️❄️ 2025年5月6日 (二) 09:08 (UTC)回复
后三种写法我都见过,但是第一种写法,即书名号+斜体,有什么来源是这么用的吗?感觉两者都是表示书刊,有冗余之嫌。--深鸣留言2025年5月6日 (二) 09:34 (UTC)回复
第一种是原来指引就有的,我其实也没怎么见过()去翻翻旧提案? ——自由雨日🌧️❄️ 2025年5月6日 (二) 09:37 (UTC)回复

参考资料

  1. ^ 2024年《吉林教育》(综合版)投稿须知 [J/OL].吉林教育, 2023 (36): 2. CNKI JLJY202336033.

提议修正编号体例

[编辑]

目前页面论及各标点符号之用法时,所用用法列举体例乃一汉字后续一阿拉伯数字为分列项,例如:

此格式恐不妥帖:

一来难以理解。如逗号句号之“逗1”“句2”尚可,如破折号分隔号之“破3”“隔4”,虽见文莫能解之。
二来汉字阿拉伯数字混杂甚不美观。

鄙意,既然段落标题已明确所论标点,则分列条目不如直接改作“一、”“二、”之汉字加顿号格式,上引文当作:

即使欲保留名称文字,亦当修改体例如“逗号1:”“破折号3:”等,如:

谨此提议,共社群审阅。

Xsgzjmxs留言2025年3月24日 (一) 18:56 (UTC)回复

确然。 ——魔琴留言 贡献 PJ:小学 PJ:两岸 2025年3月25日 (二) 16:32 (UTC)回复
许久没有其他讨论者参与,请教这个情况应该算是无反对意见通过进入公示还是WP:SNOWBALL,抑或其他?
Xsgzjmxs留言2025年4月1日 (二) 22:56 (UTC)回复

提案:统一交通工具专名使用引号的方式

[编辑]

目前格式手册对于舰船、飞机名称如何使用引号并没有规定,条目中使用引号的方式并不一致。例如应该写成“镇远”号铁甲舰还是“镇远号”铁甲舰,“圣路易精神”号飞机还是“圣路易精神号”飞机。我建议在格式手册/标点符号做出规定。--欢颜展卷留言2025年4月18日 (五) 16:36 (UTC)回复

@Happyseeu是引号,不是括号。Sanmosa 新朝雅政 2025年4月19日 (六) 00:27 (UTC)回复
不认为应予强制规范,因社群甚至坊间可靠来源均从未定论。据我所知,全不用引号者亦有之。——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学生会 2025年4月19日 (六) 04:59 (UTC)回复
据我理解,香港倾向于完全不用引号。我不清楚是否有任何地区认定此情境下完全不用引号悖于中文文法,如果没有的话,或许可以考虑建议完全不用引号。Sanmosa 新朝雅政 2025年4月20日 (日) 09:53 (UTC)回复
大陆方面多用“‘镇远’号”此类写法。我觉得只要个别条目内格式一致即可,不必强求全面统一。——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学生会 2025年4月30日 (三) 06:03 (UTC)回复
我认为依照逻辑,“‘镇远’号”这类写法才是准确的。因为交通工具专名常漆在舰身、机身、车身上以供辨识,而此名通常并没有“号”字,所以引号内应该反映旁观者会看到的辨识名称,不含“号”字,除非漆的辨识名称含有“号”字。此点在美军舰上更明显,如USS Enterprise CVN 65舰身上漆“Enterprise”,译成中文“企业”,并没有“号”字。--欢颜展卷留言2025年4月30日 (三) 16:17 (UTC)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