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伊南娜降冥記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伊絲塔降臨地獄》(Ishtar's Descent into Hell阿卡德語版副本,出自公元前七世紀尼尼微亞述巴尼拔圖書館」,現藏英國大英博物館

《伊南娜降冥記》(簡稱《降冥記》,Descent of Inanna into the Underworld英語Ancient Mesopotamian underworld阿卡德語版本寫作《伊絲塔降冥記》〔Descent of Ishtar into the Underworld〕)亦稱Angalta,音譯:《安歌塔》,意思是「From the Great Sky〔來自偉大天空〕」)是蘇美爾神話中講述關於伊南娜女神(阿卡德語名為伊絲塔)降臨冥界推翻其姊「死亡女主(Queen of the Dead)埃列什基伽勒統治的故事。當中提到伊南娜通過冥府七道門時,每過一道門即脫去自身穿配戴的皇冠、戒指、珠寶、權杖,還有服飾,終遭埃列什基伽勒擊斃,屍首懸掛於冥府牆垣鈎子上供人寓目。隨後伊南娜父親水神恩基間接介入此事她才得以復活。然而,伊南娜欲返人間卻遇上棘手問題──凡冥界逗留者無法輕易離開,交換條件需另找一人替代方可獲准。由於伊南娜死亡期間,其信使兼侍女寧舒布(Ninshubur)、兒子夏拉(Shara)與盧拉爾(Lulal,獅頭人身),還有美容師卡拉(Cara)皆為她身着麻衣服喪,唯丈夫杜木茲仍穿戴光鮮衣飾且坐在華麗寶座上無絲毫哀悼之情,憤而選擇杜木茲做交替,二人便上演一齣追逐戲碼,旋即塔木茲被扭送陰間。[1]杜木茲姊姊蓋什提南娜懇求下,提出自願取代杜木茲下冥界,最後經伊南娜裁決姊弟二人於冥界輪換,情況方有改變:杜木茲被判定待冥界半年,另半年則由蓋什提南娜代受其責。

這則神話目前僅有蘇美爾語和阿卡德語兩個版本。阿卡德語版本在1860年代首次被發掘和破譯。而情節更長、年代更古老的蘇美爾語版本最早在二十世紀初即確定存在着,但碑文學家花了大約五十年的時間才完全重建和破譯當中內容。

《伊南娜降冥記》透過眾多人物和故事情節發展讓世人更深入了解美索不達米亞文化。這種文化對後續文明的影響能夠在古希臘、腓尼基,以及《舊約聖經》裏清楚看到美索不達米亞遺存痕跡。到了二十世紀,一些精神分析學家採用這個故事來解釋人類心理機制。

漫長的碑文重建之路

[編輯]

今存《伊南娜降冥記》神話只有兩種版本:一種是用年代最古老蘇美爾語編撰另一則為以阿卡德語改寫的文本,後者版本中女神被稱為伊絲塔。這兩個文本內容彼此沒有忠實對譯;反而他們卻凸顯出兩種對故事情節不同的詮釋。[2]

這篇神話的阿卡德語版共138行,題為《伊絲塔降冥記》(The Descent of Ishtar into the Underworld),是最先出土的文本。1860年代在尼尼微亞述古城考古發掘眾多泥板碎片中,有兩份可追溯到公元前1000年早期完整文字紀錄的泥板尤為引人注目。然而它們的起源似乎還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00年左右。[3]內容除了一些細微的更動和風格差異之外,這兩份泥板記錄整體上驚人地相似,可以重建當中的故事情節。通過破譯這些碎片內容後,隨即成為第一批以現代語文發表的阿卡德語文學作品之一。[4]

考古學家愛德華·基耶拉(Edward Chiera,1924年),他在費城大學博物館發現了伊斯坦堡石板的第二塊碎片。

相關條目

[編輯]

引用

[編輯]
  1. ^ Inanna's Descent: A Sumerian Tale of Injustice. [2025-05-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5-01-21). 
  2. ^ Bottéro, Jean. Mésopotamie. L'écriture, la raison et les dieux. Gallimard. 1987: 441. ISBN 978-2-07-040308-0 (法語). 
  3. ^ Bottéro & Kramer 1989,第324頁
  4. ^ Bottéro & Kramer 2011,第151頁

參考書目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