窅娘

窅娘,本名、生卒不詳,南唐後主李煜宮人,出身平民,本為採蓮女,十六歲時選美入宮。據說她的眼睛和中原人不太一樣,故賜名「窅娘」。
生平
[編輯]窅娘最初被提及是在元朝陶宗儀的《南村綴耕錄》[1],書中引述《道山新聞》,敍述她用白帛裹足,身輕如燕,創金蓮舞,擅長《霓裳羽衣曲》。李煜便單獨召見,看她跳採蓮舞,見其雙目深凹而顧盼有情,便為取名「窅娘」。窅娘善跳金蓮舞,據說她跳舞時好像蓮花淩波,俯仰搖曳之態優美動人,因此很受李煜的寵愛。
有一年元宵,在皇宮正殿中,李後主用黃金鑿成一座蓮花,繞以珍寶瓔珞,光輝奪目。那蓮花的中心,又生出一朵品色瑞蓮來,細樂聲中窅娘在上面翩然起舞,李後主與小周后並肩欣賞,後人有宮城一首詠歎:「紅羅疊間白羅層,簷角河光一曲澄;碧落今宵難得巧,淩波妙舞月新升。」
後來金陵城破,南唐滅亡,窅娘隨李煜到了汴京。史料記載:「窅娘白衣紗帽隨行,後主宛轉勸留,不聽。」金蓮台,高六米,純金鑄蓮花瓣,再以青銅柱支撐,造型恰倒好處。趙光義為賞金蓮舞,特意將金蓮台自南唐澄心堂運至汴京。
七夕時在金蓮臺上跳舞,始終背朝御座,面向東南,襝衽再拜。趙光義下令轉過身來,窅娘置之不理,而後,她跳入荷池而亡。
影響
[編輯]窅娘當時為了使足部更美,常常用錦帛纏裹雙腳,屈作新月形狀。南宋周密傳說窅娘是纏足的始作俑者[2] 高洪興《纏足史》中,已明顯提出六條例證反駁其可能性,其中如窅娘為舞女嬪妃,舞女地位低下,李後主後為北宋所戮等原因, 認為其成為宋朝大流行的主因甚為荒謬。高洪興最末歸納綜述認為此說起因主要源於宋張邦基《墨莊漫錄》與明陶宗儀《輟耕錄》中,兩者皆提到五代窅娘纏足之事,於是此說法成了明清文人最常也最廣的引用之源,多數人在不知其所以然的情況下,成為當時眾所認同之纏足文化較為可考的歷史起點。現代學者在述及纏足起源時,往往也因史實上實難以考證,亦多會採用此說,如常淑君、沈叔儒《衣:中國傳統時尚》從鞋文物的出土上,亦採用此說。[3]由於南唐的宮廷生活為當時一般人所豔羨,而窅娘又是一個絕色美人,對婦女的纏足是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於是在宋朝之後,名媛閨秀爭相仿效,有詩說:「一彎新月上蓮花,妙舞輕盈散綺霞;亡國君王新設計,足纏天下女兒家。」
參考文獻
[編輯]- ^ 页面:Sibu Congkan Sanbian374-陶宗仪-南村辍耕录-8-3.djvu/114 -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zh.wikisource.org. [2019-09-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10).
- ^ 通識歷史課程實施協同教學的現場───以「中國纏足文化」單元為例 (PDF). eportfolio.mcu.edu.tw. [2019-01-01].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0-12-06).
- ^ 纏足的流行、審美到制約---兼論神魔小說的「反神魔形象」的書寫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