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景賢
外觀
張景賢 | |
---|---|
大明巡撫應天都察院右僉都御史 | |
籍貫 | 四川眉州 |
字號 | 字勉之 |
出生 | 十月二十四日 |
逝世 | 卒年不詳 |
配偶 | 娶劉氏,繼娶郭氏 |
出身 | |
|
張景賢(1513年—?年),字勉之,四川眉州人,明朝政治人物。
生平
[編輯]嘉靖十六年(1537年)丁酉科四川鄉試第六十四名舉人。嘉靖十七年(1538年)聯捷戊戌科第三甲第七名進士。累官貴州布政司參議、湖廣副使,三十三年五月調任淮揚兵備副使,駐守泰州,專理海防。九月,倭寇七十餘人犯海門縣,焚舟登岸,景賢亟引兵御之,戰於呂四場,盡殲其眾。十月升右參政仍兼原職。又督兵御倭於狼山,敗之,升秩一級,為湖廣按察使,賞銀二十兩、一表裡。三十五年二月接替曹邦輔任巡撫應天右僉都御史,三十六年二月以考察奪職閒住[1]。
家族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大明肅皇帝實錄·卷四百四十四》:嘉靖三十六年二月戊申 科道官趙釴、陳志等以考察拾遺論劾南京禮部尚書閔如霖、漕運右都御史陳儒、南京兵部右侍郎張臬、通政使汪宗元、總理河道右副都御史孫應奎、巡撫狹西右副都御史唐時英、巡撫應天右僉都御史張景賢、巡撫四川右僉都御史羅廷繡、巡撫宣府右僉都御史張渙、南京刑部右侍郎今聽勘沈應龍、提督兩廣兵部右侍郎談愷、南京戶部尚書盧紳、南京鴻臚寺卿歐陽衢、光祿寺卿郝良臣、南京太常寺少卿邢一鳳、兵部郎中郭仁各不職。得旨:如霖、儒紳、宗元、愷衢並謝九儀俱致仕;應奎、景賢、渙、應龍及沈良才閒住;臬、時英、廷繡調在京別衙門用;良臣、一鳳、仁調外任用。九儀、良才前疏自陳,詔俱調南京。用奚及是科道官拾遺無二臣名,乃特旨罷之,亦異舉也
- ^ 《嘉靖十七年進士登科錄》:民籍,治《詩經》,年二十六歲中式嘉靖十七年戊戌科第三甲第七名進士。十月二十四日生,行一,曾祖張溥中,贈戶部主事;祖張愈嚴,知府;父張弘用,貢士;母李氏。慈侍下,妻劉氏 繼妻郭氏;弟象賢。由州學生中式四川鄉試第六十四名舉人,會試中式第二百七十九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