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歷史
中國歷史 |
清朝時期 |
湖南歷史 |
湖南清代歷史 |
![]() | |||||||||||
---|---|---|---|---|---|---|---|---|---|---|---|
史前時期 | 舊石器時代 | ||||||||||
新石器時代 | |||||||||||
夏 | 三苗 | ||||||||||
商 | 于越 揚越 | ||||||||||
周 | 楚國 羅國 | ||||||||||
春秋 戰國 |
百越 楚國 | ||||||||||
秦 | 長沙郡 黔中郡 | ||||||||||
漢 | 武陵郡 長沙郡 零陵郡 桂陽郡 | ||||||||||
三國 | 武陵郡 長沙郡 零陵郡 桂陽郡 | ||||||||||
晉 | 荊州 湘州 江州 | ||||||||||
南北朝 | 荊州 沅州 湘州 | ||||||||||
隋 | 沅陵郡 武陵郡 澧陽郡 巴陵郡 長沙郡 衡山郡 桂陽郡 零陵郡 | ||||||||||
唐 | 江南西道 | ||||||||||
五代 | 馬楚 | ||||||||||
宋 | 荊湖南路 | ||||||||||
元 | 湖廣行省 | ||||||||||
明 | 湖廣布政使司 | ||||||||||
清 | 湖南省 | ||||||||||
中華民國 | 湖南省 | ||||||||||
中華人民 共和國 |
湖南省 | ||||||||||
原始社會
[編輯]舊石器時代,湖南地區已經有人類活動。常德地區有湖南最早的舊石器時代遺址,距今約40萬年。位於株洲縣城西南的三門鎮燕子村六斗坡,出土石刮削器1件。六斗坡舊石器遺址距今約20萬年。湖南道縣的玉蟾岩遺址,為舊石器時代末期遺址,曾出土6粒1萬2千年前的稻穀。
夏商西周
[編輯]春秋戰國之楚國
[編輯]屬於楚國的南部,,其中郴州曾為秦朝末年西楚霸王項羽廢逐楚義帝熊心之地。
秦朝
[編輯]兩漢三國之荊州
[編輯]漢朝時,湖南屬荊州刺史部(治所在南陽郡),其地分為武陵、長沙、零陵、桂陽四個郡。
- 西漢時:
- 東漢時:
西漢與東漢四個郡所屬縣只有武陵、長沙略有變化。
- 三國時:
後增設:
兩晉南北朝
[編輯]- 西晉,湖南分屬荊州、廣州
- 東晉,湖南分屬荊州、湘州和江州
- 南朝宋、齊和梁前期,湖南分屬湘州、郢州和荊州
- 南朝陳,湖南分屬荊州、沅州、湘州
隋唐
[編輯]- 武德四年置潭州總管府,轄潭州、衡州、永州、郴州、連州、南梁州、南雲州、南營州
- 武德七年改潭州都督府,轄潭州、衡州、永州、郴州、連州、邵州和道州
- 貞觀元年設道,湖南分屬山南東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
- 廣德二年置湖南觀察使,湖南之名自此始
五代之楚國
[編輯]宋朝
[編輯]元朝湖廣行省
[編輯]
明朝湖廣布政使司
[編輯]明朝時湖南為湖廣布政使司的一部分。
府 | 附郭縣 | 散州、廳 | 縣 |
長沙府 | 長沙縣 善化縣 | 茶陵州 | 湘潭縣 湘陰縣 寧鄉縣 瀏陽縣 醴陵縣 益陽縣 湘鄉縣 攸縣 安化縣 |
寶慶府 | 邵陽縣 | 武岡州 | 新化縣 新寧縣 城步縣 |
岳州府 | 巴陵縣 | 澧州 | 臨湘縣 華容縣 平江縣 石門縣 安鄉縣 慈利縣 |
常德府 | 武陵縣 | / | 龍陽縣 桃源縣 沅江縣 |
辰州府 | 沅陵縣 | 沅州 | 漵浦縣 瀘溪縣 辰谿縣 黔陽縣 麻陽縣 |
衡州府 | 衡陽縣 | 桂陽州 | 衡山縣 耒陽縣 常寧縣 安仁縣 酃縣 臨武縣 藍山縣 |
永州府 | 零陵縣 | 道州 | 祁陽縣 東安縣 寧遠縣 永明縣 江華縣 |
郴州直隸州 | / | / | 永興縣 宜章縣 興寧縣 桂陽縣 桂東縣 |
靖州直隸州 | / | / | 會同縣 通道縣 綏寧縣 |
清朝湖南省
[編輯]湖南人口一直攀升,直至19世紀,湖南人口過於擁擠並且農民起義的四起。始於中國南方廣西、爆發於1850年的太平天國運動(太平天國農民起義或拜上帝教農民起義)傳入湖南之後繼續沿長江谷地向東深入,但最終是一支曾國藩旗下的湘軍開進南京,於1864年鎮壓了起義。之後湖南保持了相對的安定,直到1910年,出現了眾多對抗即將崩潰的清朝的起義。
府 | 附郭縣 | 散州、廳 | 縣 |
長沙府 | 長沙縣 善化縣 | 茶陵州 | 湘潭縣 湘陰縣 寧鄉縣 瀏陽縣 醴陵縣 益陽縣 湘鄉縣 攸縣 安化縣 |
寶慶府 | 邵陽縣 | 武岡州 | 新化縣 新寧縣 城步縣 |
岳州府 | 巴陵縣 | / | 臨湘縣 華容縣 平江縣 |
常德府 | 武陵縣 | / | 龍陽縣 桃源縣 沅江縣 |
辰州府 | 沅陵縣 | / | 漵浦縣 瀘溪縣 辰谿縣 |
沅州府 | 芷江縣 | / | 黔陽縣 麻陽縣 |
衡州府 | 衡陽縣 清泉縣 | / | 衡山縣 耒陽縣 常寧縣 安仁縣 酃縣 |
永州府 | 零陵縣 | 道州 | 祁陽縣 東安縣 寧遠縣 永明縣 江華縣 新田縣 |
永順府 | 永順縣 | / | 龍山縣 保靖縣 桑植縣 |
澧州直隸州 | / | / | 石門縣 安鄉縣 慈利縣 安福縣 永定縣 |
郴州直隸州 | / | / | 永興縣 宜章縣 興寧縣 桂陽縣 桂東縣 |
桂陽直隸州 | / | / | 臨武縣 藍山縣 嘉禾縣 |
靖州直隸州 | / | / | 會同縣 通道縣 綏寧縣 |
乾州直隸廳 | / | / | / |
鳳凰直隸廳 | / | / | / |
永綏直隸廳 | / | / | / |
晃州直隸廳 | / | / | / |
中華民國湖南省
[編輯]- 辛亥長沙起義
- 譚延闓督湘第一次
- 湯薌銘督湘
- 劉人熙代理湖南督軍兼代省長
- 譚延闓督湘第二次
- 傅良佐督湘
- 譚浩明南軍聯帥駐湘
- 張敬堯督湘,驅張運動
- 譚延闓督湘第三次,聯省自治運動
- 林支宇
- 趙恆惕督湘,省長
- 唐生智省湘,馬日事變
- 魯滌平省湘,秋收暴動、會剿湘贛蘇區
- 何鍵省湘,殺害楊開慧
- 張治中省湘,文夕大火
- 薛岳省湘,長沙會戰
- 程潛省湘,程潛投共
中華人民共和國湖南省
[編輯]文化大革命期間(1966年—1976年),湖南省發生了很多屠殺事件。湖南省下轄103個縣,依據撥亂反正、改革開放以後公開的76個縣的縣誌,寧遠縣死亡人數最多、達1093人,各縣在文革期間平均非正常死亡80人[1];亦有學者得出全省各縣平均非正常死亡147人的數據[2]。 但研究學者普遍認為,1967年8-10月發生的道縣大屠殺是湖南最為嚴重的文革屠殺事件,道縣實際死亡4519人(但縣誌只報道了7人死亡),而此次大屠殺共造成零陵地區包括道縣、寧遠縣在內的10餘個縣市共9093人死亡(7696人被殺、1397人被逼自殺)。[1][3][4][5][6][7] 受道縣屠殺影響,1968年7-9月發生的邵陽縣大屠殺共造成991人死亡(322人被殺、669人被逼自殺),但有學者稱實際死亡人數達數千人。[8][9][10] 此外,湖南漵浦等地區也有屠殺事件發生。[9][11]
參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Walder, Andrew G.; Su, Ya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in the Countryside: Scope, Timing and Human Impact. The China Quarterly. 2003, (173): 74–99 [2020-06-20]. ISSN 0305-74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15).
- ^ 嚴飛. 政治运动中的集体暴力:“非正常死亡”再回顾(1966-1976) (PDF). 《二十一世紀雙月刊》. 2016年, (155) [2020-06-20].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06-23).
- ^ 譚合成. 文革道县周边大屠杀. 炎黃春秋. [2019-12-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06).
- ^ 宋永毅(Song Yongyi). Chronology of Mass Killings during the Chinese Cultural Revolution (1966-1976). SciencesPo. 2011年 [2020-05-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27) (英語).
- ^ 湖南文革大屠杀机密档案. RFI -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 2017-11-05 [2020-05-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06) (中文).
- ^ 蔣方舟. 发生在湖南道县的那场大屠杀. 紐約時報中文網. 2012-11-09 [2020-05-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05) (中文).
- ^ 蘇陽. “文革”中的集体屠杀:三省研究. 當代中國研究. 2006年 [2020-05-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27).
- ^ 何清漣. 一九六八年湖南邵阳县的大屠杀. 胡耀邦史料信息網. [2020-04-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23).
- ^ 9.0 9.1 何清漣. 为了中国不再沦为修罗场-介绍谭合成《血的神话》等“文革”研究. 美國之音. [2020-04-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23) (中文).
- ^ 林啟山. “文革”时期湖南省邵阳县“黑杀风”事件始末. 當代中國研究. [2020-04-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23).
- ^ 怀化大事记六(公元l949年--公元1983年). 懷化新聞網. [2020-05-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