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阿尔及利亚战争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阿尔及利亚战争
ثورة التحرير الجزائرية
Guerre d'Algérie
冷战非洲的非殖民化的一部分
日期1954年11月1日-1962年3月19日
地点
结果

法属阿尔及利亚独立

参战方
阿尔及利亚 民族解放阵线
阿尔及利亚 民族运动法语Mouvement national algérien (guerre d'Algérie)
本土共产党
法国 法属阿尔及利亚 FAF
(1960–61年)
OAS
(1961–62年)
指挥官与领导者
兵力
340,000人 470,000名法国人,[12]
90,000哈基人
3,000 (OAS)
伤亡与损失
153,000人死亡,160,000人受伤[13] 25,600人死亡
65,000人受伤[14]
100人死亡 (OAS)
2,000人被监禁 (OAS)

总死亡:

  • 250,000–300,000人(包含55,000[15]-250,000人[16][17]阿尔及利亚平民(有15万平民为民族解放阵线屠杀))
  • ~1,500,000人死亡(民族解放阵线估计,明显夸大)
  • ~700,000人死亡(Horne 估计)[18]
  • ~350,000人死亡(法国估计)
  • 1百万欧洲平民被迫逃离阿尔及利亚[19]
  • 200,000名犹太人逃离[20]
  • 2,000,000名平民流离失所[21][1]

阿尔及利亚战争,也称为阿尔及利亚革命阿尔及利亚独立战争,是1954年至1962年期间法国和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之间的战争,这导致阿尔及利亚脱离法国殖民统治。

法国军队虽然在军事上取得优势,但其所采用的残酷镇压手段未能在阿尔及利亚赢得人心,疏远了法国本土的支持,并损害了法国在国外的声望。[22] 随着战争持续,法国公众的反战情绪开始高涨 ,[23]而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法国盟友在联合国关于阿尔及利亚的辩论中从支持法国转为弃权。[24]

军事冲突令法国出现严重的政治危机,法国军队在1958年5月发动政变,导致第四共和国垮台,由总统权力更大的第五共和国取代,夏尔·戴高乐重新掌权。1960年,在阿尔及尔等主要城市爆发大规模支持独立的游行,以及支持阿尔及利亚独立的联合国决议获得通过后,第五共和国第一任总统戴高乐决定与民族解放阵线展开一系列谈判。1962年3月,双方签署埃维昂协议,正式停战,为阿尔及利亚独立展开准备。

法国就协议在1962年4月8日进行公投,91%法国选民赞成批准埃维昂协议。[25] 7月1日,该协议在阿尔及利亚进行了第二次公投,其中99.72%选民投票支持独立,只有0.28%反对。[26]

独立的计划在法国引发了国家危机。这包括对戴高乐的各种暗杀企图以及一些军事政变企图。前者大部分由秘密军事组织 (OAS) 执行。该组织主要由支持法国殖民统治的法国军人组成,在阿尔及利亚和法国本土策划多次炸弹袭击和谋杀行动,试图阻止阿尔及利亚独立。

1962年阿尔及利亚独立后,由于担心民族解放阵线的报复,90万欧裔阿尔及利亚人 (黑脚) 逃往法国,约9万曾为法国军队提供协助的阿尔及利亚穆斯林亦在法国军官的协助下逃到法国本土。法国政府对接收如此庞大的难民毫无准备,这在法国引起了社会动荡。

背景

[编辑]

阿尔及利亚战争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影响西方殖民帝国的去殖民化运动中。这是反帝国主义斗争的一部分,将导致法属阿尔及利亚有时对立的社会历史的结束。

对抗的双方分别是民族解放阵线(FLN)及其武装分支民族解放军(ALN,由穆贾希德、列兵、穆斯比林等组成)和法国武装部队(包括精英部队(空降部队外籍兵团)、1956年前的摩洛哥北非分队、机动警卫、CRS、特遣队成员或穆斯林辅助人员)。

1954年至1962年间,1,101,580名士兵被征召或召回,317,545名现役士兵(1,419,125名士兵)被派往阿尔及利亚。此外,根据雅克·弗雷莫(Jacques Frémeaux)的说法,1960年底,多达20万阿尔及利亚穆斯林(5万名正规军和15万名辅助军)为法国方面作战,据他说,“远远超过了ALN在线部署的人数”[27]。据夏尔-罗贝尔·阿热龙(Charles Robert Ageron)称,其他“膨胀”的数字是出于宣传目的而发布的。[28]

这场冲突伴随着两个社区内部的内战意识形态战争,导致地中海两岸接连发生袭击、暗杀和屠杀。在阿尔及利亚方面,这反映在一场权力斗争中,民族解放阵线战胜了竞争对手阿尔及利亚政党,特别是阿尔及利亚民族运动(MNA),并对支持阿尔及利亚加入法兰西共和国的亲法阿尔及利亚人进行镇压。此外,它在法国方面引发了反对其追求的活跃少数群体(阿尔及利亚自由主义者、和平主义者)、支持独立的第二个少数群体(“让松网络的行李搬运工”、阿尔及利亚共产党)和希望维护法属阿尔及利亚的第三个少数群体之间的对抗(法属阿尔及利亚阵线、青年民族、秘密军事组织)。

这场战争以1962年7月3日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戴高乐将军在1962年3月18日《埃维昂协议》规定的7月1日自决全民投票后的电视讲话、9月25日阿尔及利亚民主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以及100万黑脚人的大量外流而结束。

过程

[编辑]

第四共和国的处理(1954-1958年)

[编辑]

1954年7月25日,在阿尔及尔穆斯林区Clos Salambier(马达尼亚)的一座简陋别墅里,22名阿尔及利亚人(最初的“五人”,穆斯塔法·本布莱德、穆罕默德·布迪亚夫、拉尔比·本姆希迪、穆拉德·迪杜什和拉巴赫·比塔特招募了许多人)宣布“支持无限革命,直到完全独立”。正是在这一天,阿尔及利亚战争才真正开始。地区领导人被任命为:奥雷斯-内门沙:本布莱德,北君士坦丁省:拉巴赫·比塔特,卡比利亚:克里姆·贝尔卡塞姆,阿尔及尔-奥尔良维尔:穆拉德·迪杜什,奥兰:拉尔比·本姆希迪。10月底,这五位领导人决定成立“民族解放军”(ALN)。

1954年10月15日,C.R.U.A.(团结和行动革命委员会)转变为F.L.N(民族解放阵线)。该组织的要求包括:承认阿尔及利亚国籍、开始谈判、释放政治犯。居住在阿尔及利亚的法国人可以选择自己的国籍,法国人和阿尔及利亚人享有平等权利[29]。确定了10月31日至11月1日夜间攻击的目标。经外部代表团同意,他们计划在革命爆发当天在开罗电台宣布这一消息。

1954年10月31日至11月1日夜间,阿尔及利亚境内不同地点发生了30多起袭击。死亡人数:8人死亡,其中一半是平民,还造成了财产损失。公众舆论尤其对起事的主要焦点奥雷斯山脉比斯克拉-阿里斯汽车袭击感到愤怒:两名乘客,前法国陆军中尉指挥官哈吉·萨多克和教师居伊·蒙内罗被枪杀。媒体发布的一份公告以一个神秘组织的名义声称这些行动——民族解放阵线。其目标是“在伊斯兰原则框架内建立一个主权、民主和社会的阿尔及利亚国家”,并是“以任何方式”[30]。但在法国或阿尔及利亚,没有人认为战争刚刚开始。

自1954年6月18日起担任理事会主席的皮埃尔·孟戴斯-弗朗斯对阿尔及利亚的起义感到惊讶。他立即强调,“在捍卫国家内部和平、共和国统一和完整方面,我们不会妥协。”1954年11月12日,内政部长弗朗索瓦·密特朗(François Mitterrand)在访问阿尔及利亚时做出了残酷的反应:“阿尔及利亚是法国的!与叛军的谈判就是战争。”增援部队被派去,数千名民族主义者被捕。但其中99%与FLN无关。密特朗和几乎所有责任人一样,是错误的:他认为袭击与旧民族主义者梅萨利·哈吉的政党MTLD(争取民主自由胜利运动)有关,他们的思想领袖是身处开罗的本·贝拉。

皮埃尔·孟戴斯-弗朗斯还提出了一项有利于穆斯林的改革计划,导致他于1955年2月6日垮台。他的继任者是君士坦丁议会议员勒内·梅耶(RenéMayer),他是黑脚强硬派的代表:改革的干草,首先是镇压[29]。当众议院投票反对时,被赶下台的孟戴斯-弗朗斯说:“在北非……要么有和解政策……要么是武力和镇压政策——以及所有可怕的后果。”

在早期,民族解放阵线的人主要针对与欧洲人关系密切的穆斯林。1954年11月至1955年4月,414起袭击造成104名穆斯林死亡,86人受伤。这些行动的目的是恐吓土著亲法人口,并将两个人口分开。[31]欧洲人并非主要目标,而是作为殖民秩序的代表,如警察、民选官员和公务员。然而,平民也很快成为伏击的受害者。[31]

几个月后,起义军陷入困境,被更多的警察部队包围。在北君士坦丁省城外,相对显得平静。[31]

君士坦丁大屠杀(1955年8月)

[编辑]

1955年8月20日至26日,战争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北君士坦丁省发生了血腥事件,尤其是菲利普维尔(现在的斯基克达)市,那里发生了可怕的平民屠杀事件。

大屠杀是在北君士坦丁民族解放阵线领导人优素福·齐古德(Youcef Zighoud)的倡议下爆发的,目的是重振一场正在失去动力的运动,并通过不分青红皂白的屠杀在阿尔及利亚人和法国人之间挖一条不可逾越的血沟,挫败法国政府驻阿尔及利亚总代表雅克·苏斯戴尔(Jacques Soustelle)的进程。

科洛-菲利普维尔-君士坦丁-盖勒马地区,不到300名解放军战斗人员袭击宪兵和警察局,但没有取得多少成功。他们监督数千名武装不良的农民,他们自愿或强行动员起来,袭击大约30个城镇和村庄,并用斧头和(土著或者欧式)镐杀人。117名欧洲人被杀,100名亲法穆斯林和47名警察被杀。媒体对哈利亚的暴行感到愤怒,其中39名欧洲人被割喉,其中包括10名儿童和3名两岁以下婴儿。[31]

法国当局的反应不成比例,牵连到无辜人士[31]。飞机轰炸了附近的乡镇,特别是贝尼·马利克的小村庄。武装平民在盲目的镇压中进行报复。受害者人数跃升至数千人:3500至7500人死亡。[32]

对这些屠杀平民的愤怒引起了国际舆论对阿尔及利亚争取独立的斗争的关注,这场斗争实现了民族解放阵线追求的目标之一,民族解放阵线还想在敌人、定居者及其穆斯林协助者的队伍中散播恐惧,并使和平的任何希望破灭。

对许多历史学家来说,1955年8月的大屠杀,而不是塞蒂夫的大屠杀(1945年5月),标志着从起义到全面战争的真正转变,是让法国殖民当局倾听的唯一途径。

苏斯戴尔在阿尔及利亚(1955-1956年1月)

[编辑]

皮埃尔·孟戴斯-弗朗斯任命雅克·苏斯戴尔为阿尔及利亚总督。这位著名的左翼戴高乐主义者用“融合”一词定义了他的政策:穆斯林和欧洲人之间的平等权利。这种改革愿望并不妨碍军事活动的加剧。苏斯戴尔注意到政府的软弱和恶意,发明了由年轻军官领导的专门行政部门(SAS),旨在改善穆斯林的物质生活。这是社会政治参与的第一步。[33]

他希望尽快实施改革,特别是使1947年的法规生效,该法规仍然是一纸空文。因此,它必须执行一项融合穆斯林人口的政策,穆斯林人口必须享有与阿尔及利亚或大都市欧洲人社区相同的权利。这项政策将引起许多黑脚人的反对,特别是因为苏斯戴尔提议重组阿尔及利亚政府,从而再次对他进行反击。新总督最终必须克服另一个障碍:他是由皮埃尔·孟戴斯-弗朗斯任命的,他在阿尔及利亚欧洲人社区中非常不受欢迎,他们怀疑他实施了抛弃阿尔及利亚的政策,正如他被指责对法属印度支那突尼斯摩洛哥所做的那样。然而,苏斯戴尔成功地获得了人气,1956年2月他离开时,一大群黑脚人陪伴他登上飞机,将他带回法国。

番茄之日(1956年2月)

[编辑]

1956年1月29日,立法选举后,国民议会任命居伊·摩勒政府,该政府于1956年2月1日就职。1956年1月30日,乔治·卡特鲁将军被任命为阿尔及利亚常驻部长,接替雅克·苏斯戴尔,后者的离开在阿尔及尔时引起了强烈的支持动员:人群跟随他来到机场,并超越了秩序服务;苏斯戴尔被迫借用一个飞行梯子登上一艘飞机,将他带回法国本土。在接下来的几天里,由让-巴蒂斯特·比亚吉(Jean-Baptiste Biaggi)领导的Ultras为即将到来的部长会议主席做准备。[34]

1956年2月6日,居伊·摩勒前往阿尔及尔,用他的话来说,“实地研究局势”,引发了一场被称为“番茄之日”的事件。当官方游行队伍前往阿尔及尔的死难者纪念碑时,由退伍军人协议委员会领导的敌对人群对其进行了围攻,该委员会向其投掷番茄和公文包,以表示对卡特鲁将军的任命不满。阿尔及尔市长的声音在当地媒体上流传,这是《阿尔及尔回声报》的著名公式:“卡特鲁将军的留任将意味着阿尔及利亚的崩溃”[35],对此,社会主义报纸《人民报》回应说,“极端势力的压力、武力和暴力的展示将无效”。在番茄之日之后,乔治·卡特鲁向勒内·科蒂提出辞职,以避免“在一个重大国家问题上与他的前战友发生概念和行动冲突”[35]。卡特鲁将军被罗贝尔·拉科斯特取代。

摩洛哥和突尼斯的独立(1956年3月)

[编辑]

根据拉塞勒圣克卢协议,法国政府于1956年3月12日承认摩洛哥独立,同年3月20日承认突尼斯独立(及其“超越”)。不可避免的是,这两个新国家为FLN提供了两个“避难所”后方基地。

蓝鸟行动(1956年)

[编辑]

1954年万圣节起义两年后,法国司令部担心民族解放阵线在卡比利亚地区的活动,并决定组建突击队,以清除克里姆·贝尔卡塞姆的游击队。1955年,总督雅克·苏斯戴尔办公室的技术顾问亨利·保罗·埃杜(Henry Paul Eydoux)有了在卡比利亚海上建立“反马基”的想法。“K行动”通常被称为“蓝鸟行动”,旨在从卡比利亚招募人员,为他们配备武器(约300人被交付),并对民族解放阵线发动反叛乱。它被委托给DST,然后是作战情报局(SRO)。但行动完全失败,资金和武器被转移到FLN。

1956年10月9日至12日,第27国防军在阿德拉尔森林发起的“杰纳德行动”使比雅尔将军的第三海军空降兵连队能够击退130名叛军。

经过十个月的平静,大卡比利亚地区被点燃,部分原因是法国提供的武器、设备和资金。

贝尼·乌杰哈内屠杀

[编辑]

大屠杀发生在1956年5月11日,由法国陆军第四步兵营(4e BCP)的一个单位实施,该营屠杀了79名阿尔及利亚村民,他们来自贝尼·乌杰哈内(Beni Oudjehane)的小村庄,该村庄有300名居民,位于吉杰勒省(前君士坦丁省)米利耶附近的科洛半岛。

2013年,历史学家克莱尔·莫斯-科波(Claire Mauss Copeaux)和两位博主在法国和阿尔及利亚联合进行了一项调查,安德烈是第四BCP的前法国士兵,努尔(Nour)是来自米利耶地区的阿尔及利亚教师,他们试图重建1956年5月11日这一天发生的事情。[36]

帕莱斯特罗伏击(1956年5月)

[编辑]

1956年5月18日,在阿尔及尔以东70公里的帕莱斯特罗(拉赫代里耶)附近,19名特遣队士兵在伏击中丧生。媒体呼应了这场血腥冲突。残缺的尸体引起了公众的关注。“帕莱斯特罗将仍然是战争中最著名的伏击,象征着最糟糕的事情:突然袭击、无法自卫、尸体残缺。此外,军事等级将知道如何利用这种创伤来克服不情愿”。在发现法军士兵尸体后的下午,“44名阿尔及利亚人被立即清算”,而“军事当局承认,大多数人是试图逃离伏击北部法国军队组织的包围的逃犯”。[37]

与此同时,居伊·摩勒向阿尔及利亚发出了更多的呼吁。在大都市,情绪非常强烈。冲突以新的视角出现。阿尔及利亚不再像印度支那那样是一场由专业人士领导的遥远冲突,而是一场法国内政,每个人都将通过儿子、兄弟或丈夫参与其中。因此,大都会舆论可能成为这场戏剧的主角。

苏马姆河代表大会(1956年8月)

[编辑]

1955年5月,民族解放阵线领导人阿巴内·拉姆丹与那些希望参加独立战争的人举行了会议。阿尔及利亚共产党(PCA)和民族解放阵线之间的协议由巴希尔·哈吉·阿里和萨迪克·哈吉雷斯谈判达成。它只承认共产党人作为个人而不是作为一个团体加入FLN。然而,PCA和FLN之间的合作远非无缝。共产党起义军和解放军起义军在地面上进行了不同的战斗。”在战争期间,PCA将逐渐被FLN边缘化。

阿尔及尔的民族解放阵线领导人,特别是其中的阿巴内·拉姆丹,很早就考虑召集一个庞大的代表大会,使民族解放阵线能够确认其凝聚力,澄清其理论,并具体界定其组织结构。1956年3月底,萨阿德·达赫拉卜在君士坦丁省秘密会见了2区负责人优素福·济古德和他的副手 拉赫达尔·本图巴勒,并向他们提交了这一想法,受到了欢迎。拉尔比·本姆希迪(Larbi Ben M'hidi)当时正在开罗执行任务,他向“民族解放阵线外部代表团”通报了该项目,该代表团原则上接受了民族解放阵线官员在阿尔及利亚领土上举行大规模秘密集会的原则,甚至在会议之前向阿尔及尔特使提交了一份政治文本,称为“海德尔报告”。然而,直到1956年春末,苏马姆河代表大会的筹备工作才进入积极阶段。阿巴内·拉姆丹和克里姆·贝尔卡塞姆向所有地区负责人发送信息,要求他们派遣代表参加在卡比利亚边界比班斯山区森林举行的“初步会议”。对“政治纲领草案”的讨论使阿巴内能够强调激励其计划的基本原则。[38]

  • 第一原则——政治优先于军事——更容易被地区“老板”接受,因为他们既是政治和军事领导人,也是民族解放阵线和民族解放军的武装分子,因此“党指挥枪”指令非常适合他们。
  • 第二原则——内部优先于外部——也得到了一致同意,因为在场的所有马基领导人都抱怨没有收到从埃及运来的武器和资金,并赞扬本·托巴尔对开罗小组援助不足的指控。在这种情况下,阿巴内·拉姆丹不反对将外部代表团的作用实际上减少到在国外代表民族解放阵线的大使馆。新的统治力量将是阿尔及利亚抵抗运动在国家土地上建立的力量。只有他有权与法国打交道。[38]

作为苏马姆河代表大会的主要组织者,拉姆丹概述了革命运动的主要路线,包括建立一个政治因素优先于军事因素的国家。

苏伊士运河远征

[编辑]

1956年,法国怀疑埃及的纳赛尔在手段和武器上支持民族解放阵线,开始了苏伊士运河远征,冻结了与阿拉伯国家苏联的关系[39]。此外,以色列国家与法国特别服务机构密切合作。两国特勤局官员定期举行会议,交流有关埃及向阿尔及利亚民族主义者提供军事支持的重要信息。

在以色列和英国的帮助下,法国伞兵击败了埃及人,重新控制了苏伊士运河,但苏联总统尼基塔·赫鲁晓夫威胁说,如果英法远征军不撤出埃及,他将对伦敦和巴黎使用核武器[39]。美国随后向英国首相安东尼·艾登(Anthony Eden)施压,威胁说,如果他的军队不撤出埃及,他将贬值本国货币,他们和他们的法国盟友也会这样做(远征军舰队由英国最高指挥)。[39]

FLN劫机事件

[编辑]

1956年10月22日,在拉巴特,民族解放阵线(FLN)的五名领导人坐在阿特拉斯航空公司的DC-3飞机上。艾哈迈德·本贝拉(Ahmed Ben Bella)、侯赛因·艾特·艾哈迈德(Hocine Aït Ahmed)、穆斯塔法·拉什雷夫(Mostefa Lacheraf)、穆罕默德·海德尔(Mohamed Khider)和穆罕默德·布迪亚夫(Mohamed Boudiaf)最初计划乘坐摩洛哥苏丹穆罕默德五世(Mohammed V)的飞机。这五人将前往突尼斯参加哈比卜·布尔吉巴(Habib Bourguiba)组织的峰会。

对外情报和反间谍局知道这次旅行的确切日期,并组织劫持这架属于摩洛哥苏丹的飞机[40],这可能会产生外交后果。这项行动是在没有通知理事会主席SDECE的法国特勤局知道这次旅行的确切日期,并组织劫持这架属于摩洛哥苏丹的飞机[40],这可能会产生外交后果。这项行动是在没有通知理事会主席居伊·摩勒或阿尔及利亚常驻部长罗贝尔·拉科斯特的情况下进行的。

当局直接扣押FLN领导人和相关文件,正式证明埃及向FLN提供了援助。但这种支持的揭示不足以平息游戏,恰恰相反。在摩洛哥,暴力反法暴乱造成约60人死亡,受害者都是欧洲人,他们被屠杀。就苏丹而言,他通过召回驻巴黎大使来强化自己的立场。[40]哈比卜·布尔吉巴采取了类似的立场,在阿拉伯世界,法国受到严厉的评判。法国左翼媒体出言恶毒,摩洛哥和突尼斯事务国务秘书阿兰·萨瓦里辞职。法国驻突尼斯大使布吕诺·德勒斯也离职。

对FLN来说,本贝拉和他的同伴被捕并不是一个不可挽回的损失,因为这五个人是很容易被取代的政治家。然而,与法国关系的破裂对双方都是一个打击。虽然民族解放阵线现在肯定会得到埃及、突尼斯和摩洛哥的大力援助,但它不再与法国直接对话。居伊·摩勒对此感到愤怒。行动是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的,在罗马与民族解放阵线的秘密谈判破裂。法国注定要取得全面军事胜利或彻底放弃阿尔及利亚。

敌对状态的强化

[编辑]

1957年,阿尔及尔战役爆发。在马絮将军的指挥下,第10伞兵师负责维持首都的秩序。伞兵(8000人)成功地消灭了炸弹手。FLN输掉了这场战斗,其在首都的结构被摧毁。

其他行为将继续与弗朗索瓦·密特朗有关,1957年2月11日对费尔南·伊弗东(Fernand Iveton)的定罪,审判时担任印章保管人的弗朗索瓦·密特朗拒绝了伊弗东律师的上诉,给出了不利的意见。[41]

与此同时,萨朗将军通过网格技术组织反游击队。经过较少训练的特遣队人员和许多年龄较大的预备役人员通常驻扎在军营或建立监视任务,而流动部队则在实地组织根除马基。在直升机的帮助下,他们不断进行搜索和销毁行动。特种部队横扫数百个村庄,寻找独立游击队的武器藏匿处,导致大量失误。

阿尔及尔战役(1957年1月-9月)

[编辑]

自1954年以来,布雷德发生了一系列冲突和伏击。注意力集中在农村,特别是在奥雷斯山脉和卡比利亚地区。但从1956年起,民族解放阵线的领导层转向城市攻势,决定将首都变成一场实力竞赛的舞台。目标是以更壮观的方式打击殖民机器的核心。这是为了在法国和外国舆论眼中展示FLN的力量。民族主义领导人:拉姆丹·阿巴内、克里姆·贝尔卡塞姆、拉尔比·本姆希迪、萨阿德·达赫拉布和本优素福·本赫达在阿尔及尔的卡斯巴秘密定居。这五人创建了阿尔及尔自治区(ZAA),并开始按以下方式分配任务:本赫达保留与欧洲人和阿尔及尔新自治区领导层的联系,该自治区现在脱离了第四省、达赫拉布、政治宣传和《解放战士报》的领导层,本·姆希迪选择负责阿尔及尔的武装行动(因此他是雅塞夫·萨阿迪的直接上级),克里姆·贝尔卡塞姆负责与所有省的联络,使他成为武装斗争的参谋长和战略家;拉姆丹·阿巴内最终成为了政治和金融领袖,也就是说,尽管“五人”想要合议,但事实上还是排名第一。

阿尔及尔是阿尔及利亚首都,拥有近100万居民,是法国在阿尔及利亚取得成功的象征。阿尔及尔是政府的神经中枢,是主要的商业中心、第一个港口和最大的机场。最重要的是,它是阿尔及利亚大部分法国人的家园,也是法国和国际媒体获取信息的地方。这座城市也象征着这个国家的情况。尽管阿尔及尔大部分是法国人,但它一直保留着一个“阿拉伯”地区,即著名的卡斯巴。此外,影响穆斯林人口的人口爆炸导致居住在贫民窟越来越多的无产者定居在郊区。

民族解放阵线的战斗机制依赖于少数2000多名武装分子,他们通过信念或恐惧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支持和共谋网络。成立了一个名为“炸弹网络”的小组,负责制造预设炸弹(称为“定时炸弹”)。为了提升成功率,他们选择了不太可能引起怀疑的年轻女性,她们都依赖于另一位名叫亚塞夫·萨阿迪(Yacef Saadi)的阿尔及利亚首领,他出身于卡斯巴。警方记录了1956年期间FLN发动的26,515起袭击。[42]

自1956年5月以来,这些袭击造成了真正的精神冲击。致命武器在整个大城市造成伤亡。FLN将这些行动作为回应,先是针对民族解放阵线武装分子在著名的巴巴罗萨监狱被判处死刑和断头台的第一次处决,以及8月10日在卡斯巴的底比斯街发生的致命袭击的回应,该袭击造成15至70人死亡,至少40人受伤[31]。这次袭击是由红手——法属阿尔及利亚抵抗组织(ORAF)的黑脚“极端武装分子”实施的。

FLN的目标是通过增加旨在杀害欧洲平民的个人袭击和炸弹袭击,营造普遍不安全的气氛。[42]

总的来说,在大阿尔及尔,FLN在14个月内的官方袭击记录为751起袭击,造成314人死亡,917人受伤。[31]

法国政府决定作出反应,并指示马絮将军恢复秩序。他召集了第10伞兵师。它的四个团加入当地人员,特别是警察、宪兵和第九佐阿夫兵团的步兵,他们守卫着卡斯巴。总共有近10,000人。4,000名伞兵训练有素,监督良好,专门打击游击队。他们的军官感到深深卷入冲突,对冲突的政治和军事层面非常敏感。他们中的许多人思考了反叛乱的技术,特别是从印度支那的经验中。[43]

1957年1月7日,伞兵进入阿尔及尔,阿尔及尔战役开始。每个团在伞兵将军雅克·马絮的领导下控制一个地区,他被授予整个阿尔及利亚城市的所有警察权力。通过情报总局的档案,马苏的人建立了与秘密组织有关的“嫌疑人”名单。他们被审问,要求提供他们缴纳会费的FLN筹款人的姓名。有了这些信息,军方将向更重要的领导人靠拢。随后,军方逮捕越来越多的阿尔及利亚人,从可能掌握非常重要信息的武装分子到简单的同情者[43]。逐街区进行的大规模控制行动证明非常有效。

作为回应,民族解放阵线领导人计划于1957年1月28日举行大罢工。这一日期恰逢联合国大会就阿尔及利亚问题展开辩论。这是引起国际舆论关注的最佳时机。这次罢工可能是对法国事业致命的大规模叛乱运动的开始,或者至少是一次总彩排。

为了获得情报,法国军队使用严厉的审讯、道德压力和对家庭的威胁。但是,炸弹的威胁促使人们要求迅速作出反应,以防止未来的袭击。它鼓励使用野蛮的方法,特别是因为一些警察和军事情报机构已经在使用这些方法。在涉案人员家属面前的简单推挤、暴力和酷刑行为是日常操作的一部分。关于人的错误,有时是由于简单的同音异义词,并不罕见[43]。在法国大都市,酷刑的使用很快遭到了主要新闻机构和亨利·阿莱格(Henri Alleg)等法国共产党活动家的谴责。

与此同时,军官们正在努力控制穆斯林人口,使其脱离民族解放阵线的控制。卡斯巴被划分为建筑群或“小岛”。每个人都被分配了一名负责的居民,由管理局指定,负责充当联络人和告密者。[43]城市网格也有助于阻止欧洲人的反恐行动。[31]

所取得的成功是不可否认的。1月28日,被称为“八天罢工”的总罢工企图被仓促的方法打破:工人和雇员被强迫上班。仍然关闭的商店的百叶窗被撕掉,商品被交付抢劫。

许多民族解放阵线领导人被捕:拉比·本姆希迪于2月23日被捕。1957年2月27日,同样受到逮捕威胁的民族解放阵线(阿尔及尔自治区)领导人阿巴内·拉姆丹和其他三名民族主义者克里姆·贝尔卡塞姆、萨阿德·达赫拉布和本优素福·本赫达一起离开阿尔及尔前往国外。

“炸弹网络”也被清除。袭击次数从1月份的112起减少到3月份的29起:法国司令部认为他们已经取得了胜利。然而,这只是一个喘息的机会。6月3日,一枚炸弹在公共汽车站附近爆炸。6月9日,一次袭击袭击了科尔尼什赌场的一个舞厅。但“扭转”前FLN武装分子的行动已经到位[43]

9月24日,“炸弹网络”和城市游击队领导人亚塞夫·萨阿迪被捕,他最后的据点在卡斯巴的藏身处被第10伞兵师炸毁。这一武器事件标志着阿尔及尔战役的结束。

总的来说,FLN的“城市战争”以惨败告终。阿尔及尔自治区的部分网络被清除。起义者被迫进入阴影,并持续了很长时间。1957年10月,法国军队消灭了1827名民族解放阵线战士,其中200多人被杀,253人被捕,还有322名筹款人、985名宣传人员和267名小组成员。缴获812件武器、88枚炸弹和200公斤炸药。[31]

迈卢扎屠杀(1957年5月)

[编辑]

民族解放阵线(FLN)和阿尔及利亚民族运动(MNA)之间的矛盾导致了迈卢扎大屠杀。

1956年,位于君士坦丁省和卡比利亚交界处的姆西拉北部高地上的迈卢扎村被移交给民族解放阵线(FLN)[44]。然而,贝尼-伊莱曼的大量人口追随“将军”穆罕默德·贝卢尼斯的MNA(阿尔及利亚民族运动),他是民族解放阵线对手梅萨利·哈吉的支持者。这些MNA部队受益于中立,甚至是法国军队的谨慎支持,法国军队从他们身上找到了对抗FLN的方法。迈卢扎地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正逐渐被淘汰。[44]一些交涉者被枪杀。文化分歧加剧了冲突,大部分人口讲阿拉伯语,无法满足卡比利亚游击队的要求。

1957年5月28日黎明,400名ALN士兵包围了村庄。中午,由于缺乏弹药,贝卢尼斯派停止抵抗。ALN的抵抗战士将男子带出村庄,在妇女和儿童的呻吟声中,用棍棒将他们推进村庄上方的一个小村庄梅赫塔卡斯巴赫。所有囚犯都被用枪、刀和镐射杀。[44][45]

在被改造成屠宰场的房屋和小巷中,法国军队在两天后抵达现场时,统计出315具尸体。[45]

阿尔及利亚的“包围”(1957年9月)

[编辑]
莫里斯线

在1950年代后期,法国人把200万以上的阿尔及利亚人从家乡(大部分在山区)强迫迁徙到平原地区,防止他们支援叛军。

结果

[编辑]

1962年3月18日,法国与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双方签署了埃维昂协议,同意阿尔及利亚举行公民投票决定是否独立。1962年7月1日,阿尔及利亚选民在投票中几乎一面倒地赞成独立。法国在7月3日承认阿尔及利亚为一个独立国家。

关于这次战争的总死亡人数,民族解放阵线估计有30万人在这场战争中因战事死亡,有些阿尔及利亚方面的数字估计为100万人,法国官方数字则为35万人。法军伤亡方面,法国公布有25600法军死亡,当中包括6000人因非战斗原因死亡,另有65000人受伤[14]。BBC的一篇文章指战争造成3万法国人及最少50万阿尔及利亚人丧生。[46]

欧裔居民及哈基人的逃亡

[编辑]

大量欧裔人口(法文称他们为pied-noir,意思是“黑脚”),包括犹太人,在阿尔及利亚独立之际逃离当地,仅在1962年的几个月内就有90万人离开。

一些本地的阿尔及利亚穆斯林站在法国一方,称为哈基人。根据法国官方数字,在1962年有23,6000名阿尔及利亚穆斯林为法国陆军服务,有些人在正规单位,另一些则是非正规人员。有些人认为忠于法国的穆斯林及其家人多达100万人,不过40万人这个数字较多被引用。

在1962年,虽然法国官方政策反对,仍有约91,000名哈基人逃到法国。许多阿尔及利亚人视哈基人为叛徒,许多留在阿尔及利亚的哈基人在当地独立后受到报复,法国历史学者估计有5万至15万哈基人及其家人在阿尔及利亚被杀。虽然法国在雅克·希拉克总统任内确认了哈基人所受的苦难,不过法国对哈基人的处理方式至今仍存有争议。[28]

影视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Windrow, Martin; Chappell, Mike. The Algerian War 1954–62. Osprey Publishing. 1997: 11. ISBN 9781855326583. 
  2. ^ Introduction to Comparative Politics, by Mark Kesselman, Joel Krieger, William Joseph, page 108
  3. ^ Alexander Cooley, Hendrik Spruyt. Contracting States: Sovereign Transfer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age 63.
  4. ^ George Bernard Noble. Christian A. Herter: The American Secretaries of State and Their Diplomacy. Page 155.
  5. ^ Robert J. C. Young. Postcolonialism: An Historical Introduction. Wiley. 12 October 2016: 300. ISBN 978-1-118-89685-3. the French lost their Algerian empire in military and political defeat by the FLN, just as they lost their empire in China in defeat by Giap and Ho Chi Minh. 
  6. ^ R. Aldrich. Vestiges of Colonial Empire in France. Palgrave Macmillan UK. 10 December 2004: 156. ISBN 978-0-230-00552-5. For the [French] nation as a whole, commemoration of the Franco-Algerian War is complicated since it ended in defeat (politically, if not strictly militarily) rather than victory. 
  7. ^ Alec G. Hargreaves. Memory, Empire, and Postcolonialism: Legacies of French Colonialism. Lexington Books. 2005: 1. ISBN 978-0-7391-0821-5. The death knell of the French empire was sounded by the bitterly fought Algerian war of independence, which ended in 1962. 
  8. ^ "The French defeat in the war effectively signaled the end of the French Empire". Jo McCormack (2010). Collective Memory: France and the Algerian War (1954–1962).
  9. ^ Paul Allatson; Jo McCormack. Exile Cultures, Misplaced Identities. Rodopi. 2008: 117. ISBN 978-90-420-2406-9. The Algerian War came to an end in 1962, and with it closed some 130 years of French colonial presence in Algeria (and North Africa). With this outcome, the French Empire, celebrated in pomp in Paris in the Exposition coloniale of 1931 ... received its decisive death blow. 
  10. ^ Yves Beigbeder. Judging War Crimes And Torture: French Justice And International Criminal Tribunals And Commissions (1940–2005).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2006: 35. ISBN 978-90-04-15329-5. The independence of Algeria in 1962, after a long and bitter war, marked the end of the French Empire. 
  11. ^ France's Colonial Legacies: Memory, Identity and Narrative. University of Wales Press. 15 October 2013: 111. ISBN 978-1-78316-585-8. The difficult relationship which France has with the period of history dominated by the Algerian war has been well documented. The reluctance, which ended only in 1999, to acknowledge 'les évenements' as a war, the shame over the fate of the harki detachments, the amnesty covering many of the deeds committed during the war and the humiliation of a colonial defeat which marked the end of the French empire are just some of the reasons why France has preferred to look towards a Eurocentric future, rather than confront the painful aspects of its colonial past. 
  12. ^ Martin Windrow, The Algerian War 1954–62. p. 17
  13. ^ 存档副本 (PDF). [2019-12-1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4-08). 
  14. ^ 14.0 14.1 A Savage War of Peace: Algeria 1954–1962.. 1978: 358. ISBN 9781590172186.  Authors list列表中的|first1=缺少|last1= (帮助)
  15. ^ Algeria: War of independence. Mass Atrocity Endings. [2022-0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4). :

    He also argues that the least controversial of all the numbers put forward by various groups are those concerning the French soldiers, where government numbers are largely accepted as sound. Most controversial are the numbers of civilians killed. On this subject, he turns to the work of Meynier, who, citing French army documents (not the official number) posits the range of 55,000–60,000 deaths. Meynier further argues that the best number to capture the harkis deaths is 30,000. If we add to this, the number of European civilians, which government figures posit as 2,788.

    Meynier's work cited was: Meynier, Gilbert. Histoire intérieure du FLN. 1954–1962. [2022-0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3). 

  16. ^ Rummel, Rudolph J. STATISTICS OF DEMOCIDE Chapter 14 THE HORDE OF CENTI-KILO MURDERERS Estimates, Calculations, And Sources. Table 14.1 B; row 664. [2022-0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7). 
  17. ^ Rummel, Rudolph J. STATISTICS OF DEMOCIDE Chapter 14 THE HORDE OF CENTI-KILO MURDERERS Estimates, Calculations, And Sources. Table 14.1 B; row 694. [2022-0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7). 
  18.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Horne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19. ^ Cutts, M.; Office of the United Nations High Commissioner for Refugees. The State of the World's Refugees, 2000: Fifty Years of Humanitarian Ac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38 [2017-01-13]. ISBN 9780199241040.  Referring to Evans, Martin. 2012. Algeria: France's Undeclared War.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 ^ Hobson, Faure L. The Migration of Jews from Algeria to France: An Opportunity for French Jews to Recover Their Independence in the Face of American Judaism in Postwar France?. Archives Juives. 2009, 42 (2): 67–81 [2022-02-24]. doi:10.3917/aj.422.006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13). 
  21. ^ Algeria – The Revolution and Social Change. countrystudies.us. [2017-0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03). 
  22. ^ Irwin M. Wall (20 July 2001). France,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Algerian War. pp. 68–69. ISBN 9780520925687.
  23. ^ Benjamin Stora (2004). Algeria, 1830-2000: A Short Histor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p. 87. ISBN 0-8014-8916-4.
  24. ^ Mathilde Von Bulow (22 August 2016). West Germany, Cold War Europe and the Algerian War.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 170. ISBN 978-1-107-08859-7.
  25. ^ "référendum 1962 Algéri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france-politique.fr. Retrieved 2017-01-13.
  26. ^ "Proclamation des résultats du référendum d'autodétermination du 1er juillet 1962"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Journal Officiel de l'État Algérien. 6 July 1962. Retrieved 2009-04-08.
  27. ^ Jacques Frémeaux. La France et l'Algérie en guerre : 1830-1870 – 1954-1962. Institut de stratégie comparée (Sorbonne)-Économica. 2002: 139-140. ISBN 2-7178-4566-6. 
  28. ^ Charles-Robert Ageron. Les supplétifs algériens dans l'armée française pendant la guerre d'Algérie. La guerre d'indépendance des Algériens : 1954-1962. Perrin. 2009: 198-199. 
  29. ^ 29.0 29.1 1954 : la Toussaint rouge. Historia Guerre d'Algérie Magazine. 1972. 
  30. ^ Appel au peuple algérien. Secrétariat général du FLN. 
  31. ^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Roger Vétillard. Le terrorisme, l'arme du FLN. La Nouvelle Revue d'histoire. 2016, 13: 32-37. 
  32. ^ Guy Pervillé. Roger Vétillard, 20 août 1955 dans le Nord-Constantinois : un tournant dans la guerre d’Algérie ?. 2012-05-01. 
  33. ^ Un nouveau gouverneur Soustelle. Historia Guerre d'Algérie Magazine. 1971: 97. 
  34. ^ Merry et Serge Bromberger. Les 13 complots du 13 mai ou la délivrance de Gulliver. Fayard. 1959. 
  35. ^ 35.0 35.1 Henri Alleg. a Guerre d'Algérie: Des promesses de paix à la guerre ouverte. Temps actuels. 1981: 22-23. 
  36. ^ Claire Mauss-Copeaux. La source : mémoires d'un massacre : Oudjehane, 11 mai 1956. 2013. 
  37. ^ Palestro, Algérie : histoires d'une embuscade. Ligue des droits de l'homme, section de Toulon. 2012-05-14. 
  38. ^ 38.0 38.1 31 juillet 1965 : le rendez vous avec la Soummam. Historia Guerre d'Algérie Magazine. 1972: 769. 
  39. ^ 39.0 39.1 39.2 Peter Hercombe. L’affaire de Suez – Le pacte secret. les-docus.com. 2006. 
  40. ^ 40.0 40.1 40.2 Et Ben Bella fut capturé. Histotia Magazine Guerre d'Algérie. 1972: 801. 
  41. ^ Iveton, l'anti-colonialiste. djazairess.com. 2010-06-19. 
  42. ^ 42.0 42.1 Yacef Saadi. La bataille d'Alger. éditions Casbah/Publisud. 1997. 
  43. ^ 43.0 43.1 43.2 43.3 43.4 Yves Courrière. Le temps des léopards. 1976. 
  44. ^ 44.0 44.1 44.2 Yves Courrière. Les circonstances du massacre de Melouza. Historia Magazine Guerre d'Algérie. 1972: 137. 
  45. ^ 45.0 45.1 Benjamin Stora. Les années algériennes. Nouvel Observateur. 1991. 
  46. ^ France's 'brutal colonial war'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BBC News,2001年11月27日。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