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漢語族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漢語族
使用族群漢族回族白族
地理分佈東亞東南亞
譜系學分類漢藏語系
  • 漢語族
原始語言原始漢語
分支
白語支(爭議)
楚語†?
語言代碼
ISO 639-5zhx
ISO 639-6ssic
Glottologsini1245  (Sinitic)[1]
macr1275  (Macro-Bai)[2]

漢語族英語:Sinitic languages),也稱漢語[3]華語[4]:37,為漢藏語系的一支。

關於其所包含的語言種類,在語言學界主要有兩種不同視角:一種考慮到其內部共同的民族(即漢族)或國族(即中華民族)認同,且各漢語分支擁有共同的祖語,故認為漢語族只有漢語一種語言;另一種考慮到不同漢語分支之間的互通性低,有相互獨立性,故認為漢語族包含官話湘語贛語吳語閩語粵語客家話七大語言(或加上晉語徽語廣西平話),亦有觀點認為閩語實際上是一群難以相通的親屬語言,其中又分為閩南語閩東語閩北語閩中語莆仙語邵將語海南話雷州話。前者將官話、湘語、贛語、吳語、閩語、粵語、客家話等視為漢語的方言;後者則認為漢語族包含了數種互相關聯又各自獨立的親屬語言。「漢語族」這一術語通常是後一種視角下的用詞,而前一種視角下則使用「漢語方言」等術語。此外,有說法主張白語白族的語言)也屬於漢語族,因此亦稱漢白語族[5]

人口

[編輯]

漢語族語言的母語者人數大致如下:(2020)[6][7][8]

語言 人數
官話 9.18億
粵語 8490萬
吳語 8170萬
閩語 7420萬
客語 4820萬
晉語 4700萬
湘語 3730萬
贛語 2210萬
徽語 460萬
平話 200萬
其他 ?
總計 13億

語言

[編輯]
漢語及其他漢藏語系語言的母語者,據《民族語

方言學家羅傑瑞估計漢語族下有上百種無法互通的口音。[9]:72它們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方言連續體,總體上差異隨距離增加,也有差異明顯的分界。[10]:189–190

尚未歸類的方言有:

內部分類

[編輯]
漢藏語系的起源與傳播。紅橢圓是磁山晚期和仰韶早期的文化,即漢藏語系的假定起源。黑色箭頭是藏緬語族從漢藏語系分開後向西擴張的假定遷移途徑。在將語言比較方法應用於沙加爾於2019年開發的比較語言數據資料庫以識別音義對應關係並建立同源詞後,系統發育方法被用於推斷這些語言之間的關係並估計其原鄉的年齡。[11]:10319–10320

傳統、方言學的漢語族分類基於與中古漢語的對應關係。這樣做做不出太多比較語言學工作(擬測語言間關係的通常方法),也不考慮互通度。即便是方言分類的領域,細節也被搪塞過去,如1980年代新設立的三個平行方言群:徽語晉語平話,其中若按不能互通劃為分語言的標準,則平話本身就是兩種語言,徽語更是要分成好幾種。[12]:41–53, 55–56[13]:9–18, 61–69, 222

與白語相似,閩語也被認為直接分化自上古漢語[14]:?這次分裂的證據是,閩語之外的所有漢語方言都符合《切韻》的音韻體系。[15]:3不過該說並未被普遍接受。

分類群間的關係

[編輯]

羅傑瑞將傳統的七大漢語方言分成三個更大的類:北部(官話)、中部(吳語、贛語、湘語)及南部(客家話、粵語、閩語)。他認為南部方言起源自漢朝通行於長江谷地的某種地方性通用語,他稱之為上古南方漢語;中部則是北部和南部方言的過渡地帶。[10]:182–183吳語和閩語間的方言邊界相當生硬,而其他的,比如官話和湘語、閩語和客家話間的邊界則定義模糊。[10]:189–190

學者們將中部方言的過渡性質以波浪模型解釋。Iwata認為,來自中原的創新因人口流動跨過淮河,產生了江淮官話,接著向東南方傳播,形成吳語;沿長江谷地向西傳播,形成西南官話和湘語、贛語;東南丘陵中的方言受到的影響則非常小。[16]:102–108

定量研究

[編輯]

一份2007年的研究基於詞彙相似性、聲韻對應規則度等客觀標準,以及互通度、相似性等主觀標準比較了15個城市城區的方言。大量指標數據顯示,官話、新湘語贛語屬於一個大群,而閩語(取樣於福州、廈門、潮州)、客家話粵語屬於另一個群。聲韻對應指標出現了較多例外,贛語(南昌話)屬於南方群,非常接近梅縣話溫州話與其他所有方言都有著相當大的差異。[17]:1025

這份研究沒有找到官話和中部方言間的明確分野:[17]:1025

  • 長沙話(新湘語)與官話在每項指標上都屬於同一類;未統計老湘語。
  • 太原話(晉語)和漢口話在主觀指標中異於其他官話,互通度則很高。客觀指標中,太原話的聲韻對應差異很大,詞彙差異較小。
  • 成都話在詞彙上有些許差別,其他指標幾乎沒有差別。

兩種吳語方言(溫州話和蘇州話)占據了過渡的位置,在詞彙相似性上離北部/湘語/贛語群更近,主觀互通度極近,但在聲韻對應規則度和主觀相似性上更接近閩語/客家話/粵語群,不過溫州話是所有方言中,與其他方言間的聲韻對應規則度最低的。兩種吳語方言的詞彙相似性很高,主觀相似性也很高,但互通度很低,蘇州話更接近北部/湘語/贛語。[17]:1025

南部分類中,客家話和粵語在主觀指標和詞彙相似性上離得更近,聲韻對應則遠些。閩語多樣性很高,福州話(閩東語)與閩南語下的廈門話潮州話的兩項客觀指標都不高,主觀指標實際上更接近客家話和粵語一點。[17]:1025

族內比較

[編輯]
詞義 官話
北京音
晉語
文水音
吳語
上海音
湘語
長沙音
贛語
南昌音
客家語
梅州音
粵語
廣州音
閩語
福州音
wo ŋɡəi ŋu ŋɔ ŋo ŋai ŋɔ ŋuai
ŋō̤
ni noŋ n̩/li ŋi 你/爾 nei ny
tʰa txa/uəʔ tɕia(兀家) ɦi<-gi tʰo/xa他 gi/ʨi其 ʨiɛ/kɛ ki 佢/渠 kʰɵy 佢/渠 i
ʈʂɤ tsəʔ gəʔ kʊ/kɔ ko/li li nei 呢/爾 tsuoi
tsi 只/這
na uəʔ u/ɔ兀 lɔ那 kai 嗰/個 huoi
ɻən zəŋ ȵin/zən ȵin ȵin/lən ŋin jɐn nøyŋ 儂/人
nan naŋ lan nam nam naŋ/naŋ ŋai 男/男界
ny nzʮ ȵy ȵy ȵin ŋ nɵy ny/ny ai女/女界
父親 pa pa爸爸 ta

ti ti爹爹

jᴀ iɔ/ia ia a pa/ia 阿爸/爺 lou tɐu 老豆/老竇/老頭 i pa 依爸
i tie 依爹
母親 ʔma ma 媽媽 mbaŋ

ȵiã m mɔ姆媽 ȵiɛ̃/ȵiɔŋ娘 ȵiɔŋ娘 /n̩ mɛ姆媽 a mɛ/ɔi 阿姆/哀 lou mou 老母 i 依奶
小孩 ɕiɑʊ xaɪ xɚ 孩兒 ɕjɔ 小囡 si ŋɔ ʦɿ 細伢子 ɕi ŋa ʦɿ/sen nin ʦɿ 細伢子/細人子 se ŋin 細人 sɐi lou 細佬/細路 nie iaŋ 伲囝
ɥy nzʮ ŋ y ȵiɛ ŋ jy ŋy
ʂɤ 文səi
白tsʰəi
zo gio/la/sa/ʂɔ sa ʂa sie
ɻoʊ ʐəɤ ȵjoʔ ȵiəu/zəu ȵiuk ŋiʊk jʊk nyʔ
ku kuəʔ kuəʔ kua/kue kut kut kʷɐt kɔuʔ
jɛn ȵȡiaŋ ŋᴇ ŋã ŋan muk ŋan møyʔ
əɻ əɻ ȵi ʉ o ŋi ji ŋɛi
pi piəʔ bjɪʔ pʰi pʰit pʰi kʊŋ 鼻公 pei 鼻哥 p'ɛi
ʈʂʰʅ tsʰəʔ ʨʰjɪʔ ʨʰiɔ/ʨʰia ʨʰiak ʂɪt sɪk sieʔ
喝(飲) xaʔ ʨʰjɪʔ ʨʰiɔ/ʨʰia ʨʰiak ɲim/ʂɪt 飲/食 jɐm ts'uoʔ 歠/啜/餟
ʂuə suaʔ kɑ̃ kã/kɔŋ ua ʋa/kɔŋ 話/講 kɔŋ kouŋ
tʰiŋ tʰɿ tʰin tʰiã/tʰin tʰiaŋ tʰɛn/tʰaŋ tʰɛŋ t'iaŋ
kʰan kxen kʰø uã/ɔŋ mɔŋ kʰɔn tʰɐi 睇/睼 k'aŋ
wən mən uən/tʰaʊ ɕiuŋ pʰi mɐn pɛi
ʦuɔ tɕy zu ʦʊ/ʦɔ/lɔ ʦʰo ʦʰɔ ʦʰɔ/ sɔy
tʰɑŋ txu kʰuən tʰã/tʰiã kʰun ʂɔi fɐn 瞓/睏/困 to
ʈʂan tsaŋ ljɪʔ ji ʨʰi kʰi kʰei k'ie
太陽 tʰaɪ jɑŋ ʐəʔ təɤ 日頭 ȵjɪʔ 日頭 ȵi dɛu 日頭 ȵit tʰɛu 日頭 ŋiɛt tʰɛu 日頭 jɐt tʰɐu 日頭 niʔ t'au 日頭
月亮 liɑŋ yaʔ mɿ 月明 ɥɪʔ ljã ye kuã 月光 ȵiot kuɔŋ 月光 ŋiɛt kuɔŋ 月光 jyt lœŋ 月亮 ŋuoʔ
ʂan saŋ sᴇ sã/so san san san saŋ
ʂueɪ suei sʅ/sʮ fy/ʂy sui ʂui sœy tsy
xʊŋ xʊŋ ɦoŋ xən/ən/gã fuŋ fuŋ hʊŋ øyŋ
ly luəʔ loʔ ləu liuk liuk lʊk ts'aŋ/luoʔ 青/綠
xuɑŋ xu wɑ̃ uɑn/ɔŋ uɔŋ ʋɔŋ wɔŋ uoŋ
paɪ piaʔ bᴀʔ pia/pə/pɔ pʰak pʰak pak paʔ
xeɪ xəʔ həʔ xa/xə hɛt ʋɯ hak u
xua xua ho/hua fa fa fa hua
白天 paɪ tʰiɛn piaʔ tʰɪn ȵjɪʔ li 日裡 tʰiɪ̃ ȵit sɔŋ 日上 ŋit sɿ tʰeu 日時頭 jat tʰau 日頭 niʔ touŋ 日中
夜晚 wan xəʔ tɕiaŋ 黑間 jᴀ li 夜裡 ŋã iɔ晏夜/ia li夜裡 ia li 夜裡 am pʰu tʰeu 暗晡頭 man hɐk 晚黑 maŋ muo 暝晡

注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Hammarström, Harald; Forkel, Robert; Haspelmath, Martin; Bank, Sebastian (編). http://glottolog.org/resource/languoid/id/sini1245 |chapterurl=缺少標題 (幫助). Glottolog 2.7. Jena: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Science of Human History. 2016. 
  2. ^ Hammarström, Harald; Forkel, Robert; Haspelmath, Martin; Bank, Sebastian (編). Macro-Bai. Glottolog 2.7. Jena: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Science of Human History. 2016. 
  3. ^ 嗓音的南北差異與漢語聲調產生的地域先后. [2020-1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5). 
  4. ^ 《新客》:從「華語語系」論新馬生產的首部電影 (PDF). 清華中文學報. 2013-06, 第九期 [2020-11-2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12-01) (中文(繁體)). 
  5. ^ Norman, Jerry, Chines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ISBN 978-0-521-29653-3. 
  6. ^ 存档副本. [2021-1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24). 
  7. ^ Glottolog 4.4 -. [2021-1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11). 
  8. ^ Chinese. [2021-1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1). 
  9. ^ Norman (2003).
  10. ^ 10.0 10.1 10.2 Norman (1988).
  11. ^ Sagart et al. (2019).
  12. ^ Kurpaska (2010).
  13. ^ Yan (2006).
  14. ^ Mei (1970).
  15. ^ Pulleyblank (1984).
  16. ^ Iwata (2010).
  17. ^ 17.0 17.1 17.2 17.3 Tang & Van Heuven (2007).

引用

[編輯]
  • Bradley, David, Languages and Language Families in China, Rint Sybesma (編), Encyclopedia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Brill, 2012 
  • Enfield, N. J., Linguistics Epidemiology: Semantics and Language Contact in Mainland Southeast Asia, Psychology Press, 2003, ISBN 0415297435 
  • Hannas, W., Asia's Orthographic Dilemma,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7, ISBN 082481892X 
  • Kurpaska, Maria, Chinese Language(s): A Look Through the Prism of "The Great Dictionary of Modern Chinese Dialects", Walter de Gruyter, 2010, ISBN 978-3-11-021914-2 
  • Mei, Tsu-lin, Tones and prosody in Middle Chinese and the origin of the rising tone,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1970, 30: 86–110, JSTOR 2718766, doi:10.2307/2718766 
  • Norman, Jerry, The Chinese dialects: Phonology, Thurgood, Graham; LaPolla, Randy J. (編), The Sino-Tibetan languages, Routledge: 72–83, 2003, ISBN 978-0-7007-1129-1 
  • Pulleyblank, Edwin G., Middle Chinese: A study in Historical Phonology, Vancouver: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Press, 1984, ISBN 978-0-7748-0192-8 
  • Thurgood, Graham, The subgroup of the Tibeto-Burman languag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language contact, change, and inheritance, Thurgood, Graham; LaPolla, Randy J. (編), The Sino-Tibetan languages, Routledge: 3–21, 2003 [2021-12-11], ISBN 978-0-7007-1129-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1) 
  • van Driem, George, Languages of the Himalayas: An Ethnolinguistic Handbook of the Greater Himalayan Region, Brill, 2001, ISBN 90-04-10390-2 
  • Yan, Margaret Mian,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Dialectology, LINCOM Europa, 2006, ISBN 978-3-89586-629-6 

參見

[編輯]

Template:Language family